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 10年2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的概況。
2.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學習他們身上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
3.唯物史觀:能夠理解隨著經濟的建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遷引起了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內容要點】
一個方針 “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三大科技成就 “兩彈一星”、飛天之旅、秈型雜交水稻。
五位人物 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
知識點:科技文化成就;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科技文化成就
(一)“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1.“兩彈(核彈和導彈)一星(人造地球衛星)成就:
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必考
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
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必考
2.“兩彈一星”成就的影響∶
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③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3.為“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重要人物: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鄧稼先(“兩彈元勛”)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主創新、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4“863計劃”:(高科技)
①時間: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學家聯合寫了一封信,題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鄧小平立刻作了批示。后來形成《863計劃綱要》,
②領域: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
5.航天成就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二)漫步太空
1.發展歷程:
(1)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
(2) 1999 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3)2003年10月,航天員 楊利偉 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4)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2.認識: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1. 雜交水稻
(1)概況: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2)推廣:
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3)意義:
①對國內:為解決我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②對國際: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具有重要貢獻。
2.青蒿素:
(1)20世紀70年代初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2015年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作用: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3)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②科技進步能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③科技進步改變了各國的經濟結構,并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四)文化事業的發展
1.提出: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藝術)“百花齊放” (學術)“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
3.發展: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二、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2.改革開放前:
(1)衣: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2)食: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3)住: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3.改革開放后:
(1)衣: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2)食: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喝司》棵娣e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4)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
(一)交通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
(1)鐵路: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2008年后,我國大力建設高速鐵路,鐵路運輸實現質的飛躍。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2)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到202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民航: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4)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3.出行方式變化:
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
(二)通信
1.電信: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聯網:我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
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易混易錯】
1.“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這里的“兩彈”指原子彈和氫彈。
2.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至今)
3.糧票、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與停用分別說明了什么?
(1)糧票和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說明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糧食、布匹等物資短缺,不得不按計劃限量供給。
(2)糧票和布票等票證停用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種票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國家逐步取消,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家的愛物。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走向世界的中國技術
2.糧食問題上的應對方案
不同時期黨和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說明: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歷史解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
(1)客觀原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標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2)主觀原因: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科研機構,組織科研隊伍,制定科技發展規劃;③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2.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
(1)加強了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2)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3)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4)增強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
3. 我國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3)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刻苦鉆研。(4)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1.當今科技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3)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
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1)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
(3)充分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上的巨大成就。
【時空觀念】
1.我國國防科技成就
2.我國航天科技成就
1.(2023·湖北十堰·統考中考真題)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我國在航天領域又取得一項重要成就。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B.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
C.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升空 D.神舟一號無人飛船發射升空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70年,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這是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C項正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是在1964年,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是在1967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發射升空是在1999年,均不是20世紀70年代,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2.(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這位科學家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饑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而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這位農業科學家是( ?。?br/>A.屠呦呦 B.袁隆平 C.鄧稼先 D.楊利偉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秈型雜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產20%,被稱為“東方魔稻”他被稱作“雜交水稻之父”,因此材料中的“他”是袁隆平,B項正確;屠呦呦是醫學家,排除A項;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排除C項;楊利偉是航天員,排除D項。故選B項。
3.(2023·江蘇常州·統考中考真題)鄧稼先一生都默默無聞地為祖國工作和奉獻著,他曾說:“天底下的路都是從無到有走出來的。”鄧稼先的杰出貢獻是參與研制了( )
A.原子彈 B.人造衛星 C.雜交水稻 D.載人航天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鄧稼先擔任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的負責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接著他又參加了氫彈的研制,被譽為“兩彈元勛”,A項正確;綜上所述,鄧稼先的杰出貢獻是參與研制了原子彈,沒有參與研制人造衛星、雜交水稻、載人航天,排除BCD項。故選A項。
4.(2023·西藏·統考中考真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相繼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是( )
A.“一國兩制”的提出 B.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
C.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D.中蘇關系惡化使得中西方關系改善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相繼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奔八鶎W可知,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國防建設及外交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綜合國力的提高及國際地位的提升,C項正確;20世紀80年的鄧小平關于臺灣問題首次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方針,排除A項;“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與我國取得的成就無關,排除B項;“中蘇關系惡化使得中西方關系改善”并不是我國這一時期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2023年5月30日,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順利將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是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回望53年前,我國在該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C.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 D.神舟一號的發射成功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2023年……回望53年前”,結合所學可知,從2023年回望53年前,指的是1970年,這一年我國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C項正確;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于1964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的時間是1967年,神舟一號的發射成功的時間是1999年,均與題意描述的時間不符,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6.(2023·廣東廣州·統考中考真題)以下是某同學撰寫的演講稿提綱:
◆從“吃飽”到“吃好” ◆從小瓦房到大樓房 ◆從樣式單調到豐富多彩 ◆從綠皮火車到“復興號”高鐵列車 ◆從“自行車王國”到“共享單車王國”
據此判斷,該演講稿的標題是( )
A.海峽兩岸的交往 B.航天事業的發展
C.新時代強軍之路 D.社會生活的變遷
【答案】D
【詳解】分析題干演講稿提綱可知,該演講稿反映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該演講稿的標題應是:社會生活的變遷,D項正確;海峽兩岸的交往,指的是祖國和臺灣的交往,這與提綱中的“從小瓦房到大樓房”、“從樣式單調到豐富多彩”、“從綠皮火車到‘復興號’高鐵列車”等均無聯系,排除A項;“航天事業的發展”與“新時代強軍之路”的說法,均與提綱中的“從‘吃飽’到‘吃好’”、“從小瓦房到大樓房”、“從樣式單調到豐富多彩”、“從‘自行車王國’到‘共享單車王國’”等無關,排除BC項。故選D項。
7.(2023·廣東深圳·統考中考真題)如圖反映的是1984年山東膠縣某鄉婦女正在圍觀上海發廊的畫報。據統計,此前幾年,該鄉進入發廊燙發的女性不過3人,但僅1984年一年,就有萬人燙發。這體現了( )
A.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B.人們個性解放的要求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 D.全面對外開放的影響
【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此前幾年,該鄉進入發廊燙發的女性不過3人,但僅1984年一年,就有萬人燙發?!笨芍?0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變化的原因是改革開放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解放,D項正確;題干材料主要強調對外開放的影響,未涉及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排除A項;題干材料主要強調對外開放的影響,未體現人們個性解放的要求,排除B項;題干材料主要強調對外開放的影響,未闡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排除C項。故選D項。
8.(2023·山東棗莊·統考中考真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后,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下列成就不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是( )
A.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B.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投產
C.港珠澳大橋開通 D.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車
【答案】C
【詳解】本題是逆向型選擇題,根據所學可知,港珠澳大橋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不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成就,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于1957年10月,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投產于1956年7月,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車,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2·內蒙古赤峰·統考中考真題)觀察下面圖片,分析城鄉變化原因( )
70年代的深圳 現在的深圳 70年代的農村 現在的美麗鄉村
A.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揮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D.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答案】C
【詳解】依據題干圖片“70年代的深圳” “現在的深圳”和“70年代的農村”“現在的美麗鄉村”分析可知,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C項正確;題干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無關,排除A項;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揮的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而不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排除B項;選項D說法過于絕對,也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項。
10.(2022·浙江寧波·中考真題)如下圖是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它反映了我國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④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詳解】根據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可知,從2017年我國在教育經費、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領域財政支出為3.42萬億、2.46萬億、1.45萬億;2020年我國在教育經費、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領域財政支出為4.29萬億、3.39萬億、1.92萬億。我國的這些領域的財政支出不斷增加,這說明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無法從圖示中反映出來,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C和D項。故選B項。
1.(2023·遼寧撫順·統考模擬預測)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逐夢太空的不凡成就,見證著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奮進足跡。追溯歷史,上世紀70年代,我國在同一領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導彈發射成功
C.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 D.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航天”“上世紀70年代”結合所學可知,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成功發射地球衛星的國家,D項正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間是1964年,排除A項;中近程地地導彈發射成功時間是1964年,排除B項;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時間是1966,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3·遼寧撫順·統考三模)新冠病毒疫情嚴重時,我們利用網絡進行線上教學和學習,這些得益于( )
A.計算機網絡技術 B.婦女地位的普遍提高
C.有力的環保措施 D.新能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新冠病毒疫情嚴重時,我們利用網絡進行線上教學和學習”可知,這是利用網絡進行線上學習,這是計算機輔助教學方面的應用,A項正確;題干并未提到婦女地位,排除B項;題干并未提及環境保護,排除C項;新能源的充分利用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3·安徽滁州·校聯考模擬預測)近年來,為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地黨委政府結合地域實際,探索推進“互聯網+合作社十農盧"模式,助力廣大農牧民群眾持續增收。這反映了計算機網絡( )
A.尚未影響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B.使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C.極大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D.使網絡銷售完全取代市場銷售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互聯網+合作社十農戶模式,助力廣大農牧民群眾持續增收”可知,互聯網幫助增收,這體現出,計算機網絡極大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C項正確;計算機網絡影響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增收,不能體現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排除B項;“探索”,是嘗試,不能使網絡銷售完全取代市場銷售,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3·新疆烏魯木齊·統考模擬預測)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準備舉辦一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果展”。下列可以入選“成果展”的是( )
A.“兩彈一星” B.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C.載人航天工程 D.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果展”反映的是1978年后取得的成就,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符合這一時期的成果,C項正確;“兩彈一星”在60-70年代,改革開放前,排除A項;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1965年,排除B項;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3·遼寧營口·統考一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史上涌現出許多模范人物,如始終站在中國核武器研究第一線的“兩彈元勛”鄧稼先;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袁隆平。他們身上所反映出的時代精神是( )
A.崇尚民主、提倡科學 B.英雄主義、國際主義
C.科技創新、強國興邦 D.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史上涌現出許多模范人物,如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國家因為他們科技力量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他們身上體現了“科技創新、強國興邦”的時代精神,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排除A項;中國人民志愿軍身上體現出英雄主義、國際主義等精神,排除B項;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與改革開放相關,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3·遼寧營口·統考一模)法國《費加羅報》1970年4月27日發表時事評論:“人們可以說,并且人們在說:中國是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的第五個空間大國?!痹撛u論可以佐證當時中國(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C.載人航天技術成功實踐 D.“科教興國”戰略成效顯著
【答案】B
【詳解】據“人們可以說,并且人們在說:中國是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的第五個空間大國。不,中國是第三個空間大國,實際上,憑時間的排列沒有根據技術能力排列重要”并結合所學可知,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人太空。中國成為了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B項正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排除A項;載人航天技術成功實踐是在2008年,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航天事業的成就,沒有反映“科教興國”戰略成效顯著,排除D項。故選B項。
7.(2023·遼寧本溪·統考一模)2023年3月30日,神州十五號航天組進行了第三次出艙活動,這是神十五乘組在軌四個月內的第三次出艙,他們圓滿地完成了既定工作,并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次成功進行發射導彈核武器的實驗
C.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方紅一號
D.發射了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
【答案】C
【詳解】1970年,我國用長征1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開始躋身世界先進國家行列。C項正確;原子彈是1964年,排除A項;第一次成功進行發射導彈核武器的實驗也是在60年代,排除B項;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3·遼寧本溪·統考一模)畢生夢想消除饑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以上感動中國頒獎詞最適合的人選是( )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錢學森 D.屠呦呦
【答案】B
【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將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袁隆平,同時,他也是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B項正確;鄧稼先一生從事原子彈研究,被稱為“兩彈元勛”,排除A項;錢學森為中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排除C項;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排除D項。故選B項。
9.(2023·江蘇無錫·校考二模)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國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下列科學家中,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做出突出貢獻的是( )
A.鄧稼先 B.錢學森 C.屠呦呦 D.袁隆平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D項正確;鄧稼先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譽為“兩彈元勛”,排除A項;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排除B項;屠呦呦是中國的醫藥學家,創制抗瘧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排除C項。故選D項。
10.(2023·河北邯鄲·統考模擬預測)《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給予一位科學家的頒獎詞是: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這位科學家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錢學森 D.鄧稼先
【答案】A
【詳解】 根據頒獎詞中“2015”“青蒿”等字眼,可知該人物是發現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藥學家屠呦呦,A項正確;袁隆平20世紀70年代研制出秈型雜交水稻,排除B項;錢學森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排除C項;鄧稼先是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排除D項。故選A項。
11.(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一模)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通過寫信或發電報聯系遠方的親朋好友;20世紀90年代,一些尋常百姓家安裝了固定電話;21世紀,手機開始流行,到現在人手一部,可視頻通話、可上網……這反映了( )
A.科技改變生活方式 B.國家大力發展電信事業
C.人們思想觀念轉變 D.科技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通過寫信或發電報聯系遠方的親朋好友;20世紀90年代,一些尋常百姓家安裝了固定電話;21世紀,手機開始流行,到現在人手一部,可視頻通話、可上網”可知,反映出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人們交流方式日益便捷的信息,體現了科技改變生活方式,A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強調國家大力發展電信事業,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體現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排除C項;題干材料科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不涉及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
12.(2023·河南南陽·統考一模)長期以來,人們在吃的方面偏重主食,副食單調。20世紀80年代以后,肉類、奶類、蛋禽、水產海鮮、時鮮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等,都有充足的市場供應。上述變化有利于( )
A.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 B.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
C.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D.調整國家的產業結構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肉類、奶類、蛋禽、水產、時鮮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等,都有充足的市場供應?!笨芍?,這些現象說明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也得到極大改善,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改革開放改善人民的飲食結構,未涉及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改革開放改善人民的飲食結構,未體現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人民的飲食,未涉及產業結構,排除D項。故選A項。
13.(2023·陜西咸陽·統考模擬預測)下列兩組圖片可用于研究我國( )
A.近現代的服飾變遷 B.近現代娛樂方式的變遷
C.近現代的城市化進程 D.近現代出行方式的改變
【答案】A
【詳解】根據圖片信息可知,由“晚清時期女子 ”到“民國時期的行人”反映了近代服飾變化,由“20世紀70年代人們的衣著”到“21世紀中國女性著裝”,反映了現代服飾變化,因此兩組圖片可用于研究近現代的服飾變遷,A項正確;題干主要反映近現代服飾變化,不能體現娛樂方式的變遷,排除B項;在圖片內容中沒有出現近現代城市的信息,排除C項;近現代出行方式的改變,與“20世紀70年代人們的衣著”,“21世紀中國女性著裝”的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4.(2023·山西忻州·統考二模)上海市檔案館保存著當地老人李惠英捐贈的家庭記賬。1957年的7月11日,她記下的第一筆花銷是“做綢衫1.32元”。1985年李惠英家買了第一臺彩色電視機,1986年買了第一臺電風扇,1987年買了第一臺冰箱,1988年買了第一臺洗衣機,1990年買了第一臺淋浴器,1994年裝了第一部電話,1997年用上空調,2002年買了第一條白金項鏈,2005年買了第一部手機。這些記賬見證了上海( )
A.對外開放政策帶來的發展 B.經濟體制持續完善
C.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D.率先跨入小康時代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老人的記賬可知,其說明了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體現了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C項正確;對外開放政策帶來的發展觀點片面,排除A項;這些記賬沒有體現經濟體制持續完善和率先跨入小康時代,排除BD項。故選C項。
15.(2023·云南昭通·統考二模)1978年到2017年,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約增長了105倍和100倍;2018年年底,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在我國基本建立;至2021年年底,中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材料集中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 )
A.科技水平領先世界 B.民生得到政府重視
C.社會保障制度完備 D.出行方式發生巨變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約增長了105倍和100倍”、“2018年底,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在我國基本建立”、“至2021年年底,中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笨梢?,改革開放以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社會保障制度得到了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有加強,這說明政府對民生比較關注,B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中國科技與世界科技水平的比較,排除A項;社會保障制度完備,表述片面,排除C項;出行的方式發生巨變,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項;故選B項。
16.(2023·江蘇南京·統考模擬預測)下列場景能反映現代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是( )
A.行跪拜禮 B.參加科舉考試 C.憑布票買衣服 D.乘坐高鐵出行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高鐵快速便捷,乘坐高鐵出行的體現了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D項正確;行跪拜禮是古代的繁文縟節,不能說明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項;科舉考試后期已經成八股文,形式單一,缺乏創新。不能說明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排除B項;憑布票買衣服是計劃經濟時代,相對落后,不能說明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排除C項。故選D項。
17.(2020·河南周口·統考三模)使用訂餐App,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挑選各種美食,用手機訂外賣;一個小小的遙控器,可以打開車庫門,打開屋內燈光;通過自動購票機輕松購車票,避免排隊,節約了時間。這些現象反映了( )
A.交通運輸影響餐飲業發展 B.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
C.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D.人們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
【答案】C
【詳解】材料“使用訂餐App,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挑選各種美食,用手機訂外賣”,反映了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類生活更加舒適和便捷,C項正確;材料說明科技發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能說明交通運輸業推動餐飲業發展,排除A項;BD項說法不全面,排除BD項。故選C項。
18.(2023·廣東深圳·統考模擬預測)有學者認為,“現代漁業就是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裝備來武裝漁業,用漁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化學化、信息化、生物遺傳工程等,替代以人力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和傳統的投飼方式及捕撈方式,大幅度地提高漁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這說明現代漁業的突出特征是( )
A.應用先進科技 B.政府大力支持 C.行業分工細化 D.市場聯系緊密
【答案】A
【詳解】根據“現代漁業就是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裝備來武裝漁業,用漁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化學化、信息化、生物遺傳工程等,替代以人力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和傳統的投飼方式及捕撈方式,大幅度地提高漁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現代漁業使用先進技術,體現了現代漁業的突出特征是應用先進科技,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政府對現代漁業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現代漁業分工如何,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現代漁業使用先進科技,并不能說明市場聯系緊密,排除D項。故選A項。
19.(2023·河北衡水·衡水桃城中學??寄M預測)近年來,網上購物開始走進普通家庭,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網上購物,小到書,大到家電都在網上購買,年輕人更是熱衷于在網絡上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國內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著名的購物網站,例如當當網、淘寶網、卓越網、拍拍網等。網購的發展得益于移動支付。材料旨在說明( )
A.工業化改變人們生活節奏 B.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改善了人們生活
C.科技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 D.網購需要注意網絡安全問題
【答案】C
【詳解】據題干“網上購物開始走進普通家庭,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網上購物,小到書,大到家電都在網上購買,年輕人更是熱衷于在網絡上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國內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著名的購物網站,例如當當網、淘寶網、卓越網、拍拍網等。網購的發展得益于移動支付?!笨芍W購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這得益于科技的進步,C項正確;網購與工業化沒有必然聯系,排除A項;題干信息未涉及市場經濟,排除B項;網購需要注意網絡安全問題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20.(2023·河南駐馬店·統考一模)隨著疫情形勢趨于穩定,2023年春節期間的各項消費數據中可以看出,河南省餐飲、旅游、電影“三巨頭”正在強勁復蘇,不僅展現了“河南年”的一些新變化,也呈現了行業經濟的新趨勢。而這些新變化主要和改革開放后哪些因素無直接關系 (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思想觀念的解放
C.中國加入WTO D.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答案】C
【詳解】此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可知,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預經濟全球化開拓了新途徑,對河南年的新變化不能產生直接影響,C項符合題意,選C項;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這促使2023年河南年出現新變化,AB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
綜合題
21.(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國參照蘇聯經驗,建立計劃經濟體制,采取一系列重大建設舉措,迅速提升工業、科技和教育的水平。20世紀50年代,中央政府重點發展核技術和火箭技術,以及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等尖端技術。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科學家攻堅克難,主持研制出導彈、原子彈和氫彈。中央政府對大學進行院系調整,組建多學科的工業大學或工學院,以及鋼鐵、礦業、地質、石油等學院。借此,高等院校為各項建設輸送了大批畢業生。1978年以來,中國爭取到良好的國際環境,大規模從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全面促進家電、化工、汽車、鐵路等產業的升級和產品更新。
——摘編自張柏春《中國技術:從發明到模仿,再走向創新》
(1)據材料一,指出我國科技發展在哪些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2)據材料二,概括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
(3)結合生活實際,請你舉一例科技發展的成果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答案】(1) 領域: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農業技術、醫藥技術。
(2)原因:國家重視科技發展;得到了蘇聯的援助;科學家的努力;重視科研院校的建立和人才的培養;重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
(3)舉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生活,如微信支付;通信技術的進步,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
【詳解】(1)領域:根據圖示信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可得出:原子能技術;根據“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并實現太空行走”,可得出:航天技術;根據“袁隆平培養出秈型雜交水稻”,可得出:農業技術;根據“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可得出:醫藥技術。
(2)原因:根據材料信息“20世紀50年代,中央政府重點發展核技術和火箭技術,以及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等尖端技術”,可得出:國家重視科技發展;根據“新中國參照蘇聯經驗,建立計劃經濟體制,采取一系列重大建設舉措,迅速提升工業、科技和教育的水平”,可得出:得到了蘇聯的援助;根據“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科學家攻堅克難,主持研制出導彈、原子彈和氫彈”,可得出:科學家的努力;根據“中央政府對大學進行院系調整,組建多學科的工業大學或工學院,以及鋼鐵、礦業、地質、石油等學院。借此,高等院校為各項建設輸送了大批畢業生”,可得出:重視科研院校的建立和人才的培養;根據“1978年以來,中國爭取到良好的國際環境,大規模從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全面促進家電、化工、汽車、鐵路等產業的升級和產品更新”,可得出:重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
(3)舉例:本問屬于開放性設問,答案只要是科技發展的成果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表述完整,史實準確即可。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生活,如微信支付;通信技術的進步,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
22.(2023·河南南陽·??寄M預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情況
材料二:1979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自行車113.0輛、手表204.0只、縫紉機54.3架、收音機70.5部;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自行車36.2輛、手表27.8只,縫紉機22.6架、收音機26.1部。2018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43.1部、計算機73.1臺,汽車41.0輛、空調142.2臺;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57.0部、計算機26.9臺,汽車22.3輛,空調65.2臺。
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水平低下,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為2974元,比1985年增長41.9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1.4%;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為1302元,比1985年增長104.0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0.7%。
(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人們在消費方面發生的變化,并分析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
(2)據材料三,概括我國消費結構方面出現的新變化。你如何認識這一新變化?
(3)請再選一個角度舉例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的變化。
【答案】(1)變化: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我國居民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原因:改革開放的實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高漲。
(2)新變化: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教育、休息娛樂支持占比增加;認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和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
(3)變化: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底,中國鐵路運營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詳解】(1)觀察材料一可知,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根據材料二可知,我國居民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的實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高漲。
(2)新變化:由材料“我國教育水平低下,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為2974元,比1985年增長41.9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1.4%;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為1302元,比1985年增長104.0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0.7%。”可知,我國消費結構方面出現的新變化是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教育、休息娛樂支持占比增加;認識:結合所學可知,這些變化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和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
(3)舉例說明:結合所學可知,以交通為例進行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底,中國鐵路運營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 10年2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的概況。
2.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學習他們身上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
3.唯物史觀:能夠理解隨著經濟的建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遷引起了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內容要點】
一個方針 “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三大科技成就 “兩彈一星”、飛天之旅、秈型雜交水稻。
五位人物 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
知識點:科技文化成就;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科技文化成就
(一)“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1.“兩彈(核彈和導彈)一星(人造地球衛星)成就:
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必考
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
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必考
2.“兩彈一星”成就的影響∶
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③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3.為“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重要人物: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鄧稼先(“兩彈元勛”)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主創新、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4“863計劃”:(高科技)
①時間: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學家聯合寫了一封信,題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鄧小平立刻作了批示。后來形成《863計劃綱要》,
②領域: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
5.航天成就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二)漫步太空
1.發展歷程:
(1)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
(2) 1999 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3)2003年10月,航天員 楊利偉 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4)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2.認識: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1. 雜交水稻
(1)概況: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2)推廣:
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3)意義:
①對國內:為解決我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②對國際: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具有重要貢獻。
2.青蒿素:
(1)20世紀70年代初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2015年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作用: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3)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②科技進步能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③科技進步改變了各國的經濟結構,并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四)文化事業的發展
1.提出: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藝術)“百花齊放” (學術)“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
3.發展: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二、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2.改革開放前:
(1)衣: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2)食: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3)?。鹤》勘容^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3.改革開放后:
(1)衣: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2)食: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喝司》棵娣e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4)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
(一)交通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
(1)鐵路: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2008年后,我國大力建設高速鐵路,鐵路運輸實現質的飛躍。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2)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到202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民航: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4)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3.出行方式變化:
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
(二)通信
1.電信: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聯網:我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
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易混易錯】
1.“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這里的“兩彈”指原子彈和氫彈。
2.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至今)
3.糧票、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與停用分別說明了什么?
(1)糧票和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說明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糧食、布匹等物資短缺,不得不按計劃限量供給。
(2)糧票和布票等票證停用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種票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國家逐步取消,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家的愛物。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走向世界的中國技術
2.糧食問題上的應對方案
不同時期黨和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說明: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歷史解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
(1)客觀原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標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2)主觀原因: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科研機構,組織科研隊伍,制定科技發展規劃;③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2.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
(1)加強了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2)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3)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4)增強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
3. 我國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3)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刻苦鉆研。(4)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1.當今科技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3)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
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1)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
(3)充分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上的巨大成就。
【時空觀念】
1.我國國防科技成就
2.我國航天科技成就
1.(2023·湖北十堰·統考中考真題)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我國在航天領域又取得一項重要成就。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B.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
C.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升空 D.神舟一號無人飛船發射升空
2.(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這位科學家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饑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而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這位農業科學家是( ?。?br/>A.屠呦呦 B.袁隆平 C.鄧稼先 D.楊利偉
3.(2023·江蘇常州·統考中考真題)鄧稼先一生都默默無聞地為祖國工作和奉獻著,他曾說:“天底下的路都是從無到有走出來的?!编嚰谙鹊慕艹鲐暙I是參與研制了( )
A.原子彈 B.人造衛星 C.雜交水稻 D.載人航天
4.(2023·西藏·統考中考真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相繼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是( )
A.“一國兩制”的提出 B.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
C.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D.中蘇關系惡化使得中西方關系改善
5.(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2023年5月30日,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順利將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是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赝?3年前,我國在該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C.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 D.神舟一號的發射成功
6.(2023·廣東廣州·統考中考真題)以下是某同學撰寫的演講稿提綱:
◆從“吃飽”到“吃好” ◆從小瓦房到大樓房 ◆從樣式單調到豐富多彩 ◆從綠皮火車到“復興號”高鐵列車 ◆從“自行車王國”到“共享單車王國”
據此判斷,該演講稿的標題是( )
A.海峽兩岸的交往 B.航天事業的發展
C.新時代強軍之路 D.社會生活的變遷
7.(2023·廣東深圳·統考中考真題)如圖反映的是1984年山東膠縣某鄉婦女正在圍觀上海發廊的畫報。據統計,此前幾年,該鄉進入發廊燙發的女性不過3人,但僅1984年一年,就有萬人燙發。這體現了( )
A.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B.人們個性解放的要求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 D.全面對外開放的影響
8.(2023·山東棗莊·統考中考真題)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后,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下列成就不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是( )
A.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B.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投產
C.港珠澳大橋開通 D.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車
9.(2022·內蒙古赤峰·統考中考真題)觀察下面圖片,分析城鄉變化原因( )
70年代的深圳 現在的深圳 70年代的農村 現在的美麗鄉村
A.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揮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D.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10.(2022·浙江寧波·中考真題)如下圖是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它反映了我國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④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023·遼寧撫順·統考模擬預測)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逐夢太空的不凡成就,見證著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奮進足跡。追溯歷史,上世紀70年代,我國在同一領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導彈發射成功
C.成功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 D.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2.(2023·遼寧撫順·統考三模)新冠病毒疫情嚴重時,我們利用網絡進行線上教學和學習,這些得益于( )
A.計算機網絡技術 B.婦女地位的普遍提高
C.有力的環保措施 D.新能源的充分利用
3.(2023·安徽滁州·校聯考模擬預測)近年來,為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地黨委政府結合地域實際,探索推進“互聯網+合作社十農盧"模式,助力廣大農牧民群眾持續增收。這反映了計算機網絡( )
A.尚未影響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B.使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C.極大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D.使網絡銷售完全取代市場銷售
4.(2023·新疆烏魯木齊·統考模擬預測)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準備舉辦一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果展”。下列可以入選“成果展”的是( )
A.“兩彈一星” B.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C.載人航天工程 D.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
5.(2023·遼寧營口·統考一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史上涌現出許多模范人物,如始終站在中國核武器研究第一線的“兩彈元勛”鄧稼先;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袁隆平。他們身上所反映出的時代精神是( )
A.崇尚民主、提倡科學 B.英雄主義、國際主義
C.科技創新、強國興邦 D.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6.(2023·遼寧營口·統考一模)法國《費加羅報》1970年4月27日發表時事評論:“人們可以說,并且人們在說:中國是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后的第五個空間大國?!痹撛u論可以佐證當時中國(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C.載人航天技術成功實踐 D.“科教興國”戰略成效顯著
7.(2023·遼寧本溪·統考一模)2023年3月30日,神州十五號航天組進行了第三次出艙活動,這是神十五乘組在軌四個月內的第三次出艙,他們圓滿地完成了既定工作,并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次成功進行發射導彈核武器的實驗
C.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方紅一號
D.發射了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
8.(2023·遼寧本溪·統考一模)畢生夢想消除饑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以上感動中國頒獎詞最適合的人選是( )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錢學森 D.屠呦呦
9.(2023·江蘇無錫·校考二模)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國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下列科學家中,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做出突出貢獻的是( )
A.鄧稼先 B.錢學森 C.屠呦呦 D.袁隆平
10.(2023·河北邯鄲·統考模擬預測)《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給予一位科學家的頒獎詞是: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這位科學家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錢學森 D.鄧稼先
11.(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一模)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通過寫信或發電報聯系遠方的親朋好友;20世紀90年代,一些尋常百姓家安裝了固定電話;21世紀,手機開始流行,到現在人手一部,可視頻通話、可上網……這反映了( )
A.科技改變生活方式 B.國家大力發展電信事業
C.人們思想觀念轉變 D.科技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12.(2023·河南南陽·統考一模)長期以來,人們在吃的方面偏重主食,副食單調。20世紀80年代以后,肉類、奶類、蛋禽、水產海鮮、時鮮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等,都有充足的市場供應。上述變化有利于( )
A.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 B.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
C.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D.調整國家的產業結構
13.(2023·陜西咸陽·統考模擬預測)下列兩組圖片可用于研究我國( )
A.近現代的服飾變遷 B.近現代娛樂方式的變遷
C.近現代的城市化進程 D.近現代出行方式的改變
14.(2023·山西忻州·統考二模)上海市檔案館保存著當地老人李惠英捐贈的家庭記賬。1957年的7月11日,她記下的第一筆花銷是“做綢衫1.32元”。1985年李惠英家買了第一臺彩色電視機,1986年買了第一臺電風扇,1987年買了第一臺冰箱,1988年買了第一臺洗衣機,1990年買了第一臺淋浴器,1994年裝了第一部電話,1997年用上空調,2002年買了第一條白金項鏈,2005年買了第一部手機。這些記賬見證了上海( )
A.對外開放政策帶來的發展 B.經濟體制持續完善
C.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D.率先跨入小康時代
15.(2023·云南昭通·統考二模)1978年到2017年,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約增長了105倍和100倍;2018年年底,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在我國基本建立;至2021年年底,中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材料集中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 )
A.科技水平領先世界 B.民生得到政府重視
C.社會保障制度完備 D.出行方式發生巨變
16.(2023·江蘇南京·統考模擬預測)下列場景能反映現代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是( )
A.行跪拜禮 B.參加科舉考試 C.憑布票買衣服 D.乘坐高鐵出行
17.(2020·河南周口·統考三模)使用訂餐App,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挑選各種美食,用手機訂外賣;一個小小的遙控器,可以打開車庫門,打開屋內燈光;通過自動購票機輕松購車票,避免排隊,節約了時間。這些現象反映了( )
A.交通運輸影響餐飲業發展 B.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
C.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D.人們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
18.(2023·廣東深圳·統考模擬預測)有學者認為,“現代漁業就是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裝備來武裝漁業,用漁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化學化、信息化、生物遺傳工程等,替代以人力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和傳統的投飼方式及捕撈方式,大幅度地提高漁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這說明現代漁業的突出特征是( )
A.應用先進科技 B.政府大力支持 C.行業分工細化 D.市場聯系緊密
19.(2023·河北衡水·衡水桃城中學??寄M預測)近年來,網上購物開始走進普通家庭,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網上購物,小到書,大到家電都在網上購買,年輕人更是熱衷于在網絡上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國內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著名的購物網站,例如當當網、淘寶網、卓越網、拍拍網等。網購的發展得益于移動支付。材料旨在說明( )
A.工業化改變人們生活節奏 B.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改善了人們生活
C.科技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 D.網購需要注意網絡安全問題
20.(2023·河南駐馬店·統考一模)隨著疫情形勢趨于穩定,2023年春節期間的各項消費數據中可以看出,河南省餐飲、旅游、電影“三巨頭”正在強勁復蘇,不僅展現了“河南年”的一些新變化,也呈現了行業經濟的新趨勢。而這些新變化主要和改革開放后哪些因素無直接關系 (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思想觀念的解放
C.中國加入WTO D.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綜合題
21.(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新中國參照蘇聯經驗,建立計劃經濟體制,采取一系列重大建設舉措,迅速提升工業、科技和教育的水平。20世紀50年代,中央政府重點發展核技術和火箭技術,以及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等尖端技術。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科學家攻堅克難,主持研制出導彈、原子彈和氫彈。中央政府對大學進行院系調整,組建多學科的工業大學或工學院,以及鋼鐵、礦業、地質、石油等學院。借此,高等院校為各項建設輸送了大批畢業生。1978年以來,中國爭取到良好的國際環境,大規模從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全面促進家電、化工、汽車、鐵路等產業的升級和產品更新。
——摘編自張柏春《中國技術:從發明到模仿,再走向創新》
(1)據材料一,指出我國科技發展在哪些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2)據材料二,概括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
(3)結合生活實際,請你舉一例科技發展的成果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22.(2023·河南南陽·??寄M預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情況
材料二:1979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自行車113.0輛、手表204.0只、縫紉機54.3架、收音機70.5部;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自行車36.2輛、手表27.8只,縫紉機22.6架、收音機26.1部。2018年,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43.1部、計算機73.1臺,汽車41.0輛、空調142.2臺;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57.0部、計算機26.9臺,汽車22.3輛,空調65.2臺。
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水平低下,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為2974元,比1985年增長41.9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1.4%;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為1302元,比1985年增長104.0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0.7%。
(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人們在消費方面發生的變化,并分析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
(2)據材料三,概括我國消費結構方面出現的新變化。你如何認識這一新變化?
(3)請再選一個角度舉例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的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疏勒县| 呼图壁县| 巴青县| 河北省| 肇源县| 二手房| 衡水市| 玉林市| 冷水江市| 长顺县| 蒙山县| 琼海市| 怀安县| 阜平县| 炎陵县| 荥阳市| 万载县| 普宁市| 时尚| 绥阳县| 千阳县| 砚山县| 呼伦贝尔市| 巴彦县| 益阳市| 凤城市| 姚安县| 固安县| 景洪市| 樟树市| 白河县| 特克斯县| 安福县| 宁夏| 镇原县| 南漳县| SHOW| 尚志市| 辉南县|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