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復習核心考點15全球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考情分析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考情分析全球航路的開辟 (2023北京卷) (2023·湖南卷) (2023·海南卷) (2023·廣東卷) (2023·浙江·6月統考) (2021·福建·高考真題) (2021·浙江·高考真題) 這部分內容是近代史開端,是高考關注的重點,結合地圖進行復習。早期殖民擴張 (2023海南卷) (2023全國甲卷) (2022福建卷) (2022全國甲卷) (2020·浙江·高考真題) (2022·浙江·高考真題) (2021·天津·高考真題) (2022·山東·高考真題) (2023·全國甲卷) 近三年考查較多,早期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是構成全球聯系的主要內容,重點復習。基礎知識新航路的開辟一、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1.動因(1)經濟根源: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對開拓新市場的意愿日益迫切。(2)社會根源:《馬可·波羅行紀》的誘導。(3)直接原因:奧斯曼帝國使來自亞洲的商品因加價而奇貴,西歐人急于從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4)精神動力:西歐人希望通過向海外擴張來傳播基督教。2.條件(1)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積極支持海上探險活動。(2)豐富的航海經驗的積累①西歐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長期航行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②有關季風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識日益豐富。③懂得選擇風向最有利的季節出海遠航。(3)造船業的發展:用來導航的羅盤的使用,造船技術的提高,為遠洋航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新航路的開辟時間 航海家 支持國 開辟的航路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繞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繞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駛達印度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 橫渡大西洋的往返遠航,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 西班牙 繞過南美洲,進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群島,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三、多角度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對世界(1)人類開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2)地區性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擴展,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2.對歐洲(1)促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歐開始崛起。(2)歐洲的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3)促使西、葡、荷、英、法等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3.對亞非拉地區(1)對美洲:掠奪財富,屠殺印第安人,給美洲的傳統社會帶來滅頂之災(2)對亞洲:掠奪財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客觀上刺激了中國經濟的發展(3)對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給非洲傳統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①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一個岬角,即合恩角。②1642—1643年,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3.影響(1)歐洲人和航海探險,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在主要航線之外,開辟了眾多重要的新航線。(2)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真題演練1.(2023·山東卷)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承認了瑞士和荷蘭獨立,劃定了歐洲大陸各國國界;1815年形成的維也納體系,恢復了拿破侖戰爭前的歐洲均勢,創立和重建了一些國家。這反映了歐洲( )A.國際協調機制更趨合理 B.國家主權意識不斷增強C.各國完成了向民族國家轉變 D.大國主導的政治格局被打破2.(2023·湖南卷)17世紀后期,歐洲各國紛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并勘定地界、樹立界碑、出版地圖,向公眾傳達有關國土疆域的信息。這一現象反映A.近代地形勘測技術的進步 B.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C.談判是解決爭端的主要手段 D.地圖是解決爭端的主要依據3.(2023·海南卷)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 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 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4.(2023·廣東卷)有學者在評價某歷史事件時說:“無非是其通過探險活動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個單一的航海體系,那就是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為基礎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的整個過程。”下列選項中符合該學者評價角度的是( )A.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與擴散 B.社會從傳統到現代C.文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 D.世界從分散到整體5.(2023·浙江·6月統考)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闖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進攻阿茲特克人國家,抵達其島上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之際,所發現的文明令他們大受震撼。下列項中,“令他們大受震撼”的最有可能是( )A. B.C. D.6.(2023·海南卷)下圖最大程度地體現了( )(注:圖中數字代表歐洲城市潛能高低)A.生產技術的輻射 B.經濟中心的轉移C.貿易格局的變化 D.工業城市的發展7.(2023·浙江·6月統考)18世紀,無論是英國還是歐洲大陸,社會上層和知識界都曾有人對中國的法律制度、科舉選拔制度等稱道不已,然而他們的贊賞之情,卻始終未能轉變為其本國的現實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A.贊賞者沒有足夠實權和影響力 B.這些制度不適合歐洲變革需要C.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異8.(2023·浙江·6月統考)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下列項中,促使這一時期指數“朝相反的方向移動”的主要因素是( )A.黃熱病的肆虐 B.工業企業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普及 D.優質高效化肥的廣泛應用9.(2021·福建·高考真題) 公元8-9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地將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到了14世紀,其中的一些文獻已陸續傳到歐洲。這為A. 新航路開辟創造了條件 B. 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C. 啟蒙運動提供了依據 D. 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0.(2021·浙江·高考真題) 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這次航海的任務是作為國王陛下的使節,完成國王陛下吩咐給我的任務,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們的問候。”該航海家A. 深信“地圓說” B. 途徑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 在東方實現了“黃金夢” D. 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1.(2022·廣東·高考真題) 17世紀的荷蘭畫家作品中經常呈現如下場景。整齊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兒女們的漂亮服飾,宴會上盛大的排場,海員的英勇,商業的輝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蘭商船。這反映了當時荷蘭A. 海外貿易豐富了藝術題材 B. 浪漫主義藝術風靡一時C. 商業公司壟斷新航路貿易 D. 啟蒙運動塑造社會風貌12.(2022·全國甲卷·高考真題) 如表是學者統計的17-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價值占比。據表可知,該時期進口貨物 占總貨物的價值比(%)1664—1670 1731—1740年胡椒 20.1 4.3茶葉 0.02 9.26咖啡 0.63 5.35棉紡織品 62.59 65.35A. 生產方式決定進口貨物價值占比 B. 英國確立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C. 殖民擴張推動了消費結構的變化 D. 工業革命促進東西方貿易增長13.(2021·天津·高考真題) 1526年,一位非洲國王控訴說,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以至于我們國家的人口正在大量喪失”;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據此可以佐證A. 世界市場的成型 B. 工業革命的沖擊 C. 三角貿易的初現 D. 殖民體系的確立14.(2021·全國乙卷·高考真題) 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A. 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 B.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 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 D. 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15.(2023·全國甲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塞爾登中國地圖》長160厘米,寬96.5厘米,采用中國古代風景畫手法,使用漢字標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時標識了歐洲風格的羅盤和比例尺條。圖中明朝信息最為豐富,北京城、黃河、各省邊界等都有詳細描繪。但卻僅位于地圖左上部分,中國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據了中央位置。地圖展現了東亞和東南亞全貌,覆蓋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東南達印尼中部諸島的廣大地區。該地圖瞻觀性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國傳統的陸地輿圖,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線圖。這些航線以中國南部的泉州與漳州港為起點,形成一個網絡、最遠可達地區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圖中還標注了如何前往也門、阿曼和霍爾木茲海峽。有學者根據圖中信息判定,該地圖為明末中國人所繪。該地圖后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約翰·薩利斯獲得,輾轉落到了約翰·塞爾登(1584—1654)手中。塞爾登是英國律師,下議院議員,東方學家,是對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國的相關知識感興趣的英國學者之一。在他那個年代,海洋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塞爾登比同時代的人更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生活在一個正經歷海洋變遷的時代。他主張海洋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由國家行使管轄權。在去世前夕,他將該地圖捐贈給母校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塞爾登中國地圖》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摘編自(加)卜正民著《塞爾登的中國地圖:重返東方大航海時代》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知識,簡析這幅地圖流傳到英國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學者判斷這幅地圖為中國人所繪制的依據,以及該地圖的意義。16.(2023·北京卷)延續與變遷材料一 西方傳統觀點認為,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此時歐洲告別中世紀,進入現代。材料二 20世紀后期,有學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這一時段固然重要,但還不能稱之為歐洲歷史的分水嶺,因為此時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后期,此后歷史才真正步入現代,分水嶺才真正出現。歷史發展往往是一個延續與變遷交織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結合15—18世紀歐洲歷史的重大史實,評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17.(2022·山東·高考真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地圖上的文明史——張芝聯等《世界歷史地圖集》——(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圖1、圖2的編繪者力圖告訴我們些什么。(2)如果讓你繪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類文明發展的地圖,說說你的設計并說明理由。18.(2022·浙江·高考真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492年后,當歐洲船只將成千上萬的物種運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有學者將其稱為“哥倫布大交換”,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國有了辣椒。毫無意外,哥倫布的遠航確實引起了生態大爆炸,就像它在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一樣,這是塑造現代世界的眾多事件之一。——摘編自【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后,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口遷徙。16世紀初、第一批奴隸從非洲被直接運往美洲,萬惡的黑奴貿易開始,持續時間長達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國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輸送黑奴300多萬名,獲利極為豐厚。黑奴貿易還是支撐當時世界上最活躍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的基礎。統計顯示,1709-1787年間,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開往非洲的船只增長了11倍。造船業的發展、運往非洲交換黑奴的槍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連鎖反應,促進了其他制造業的發展。——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等(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寫出隨著“歐洲船只”一起進入美洲且極大地影響了美洲經濟生活的兩種主要糧食作物。列舉“商業革命"的具體表現,以佐證“哥倫布的遠航"在歐洲城“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2)資本主義的發展掩蓋不了奴隸貿易的罪惡。根據材料二,概括17-18世紀黑奴貿易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結合所學,分析“萬惡的黑奴貿易開始”的原因。19.(2021·天津·高考真題)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紀末期起,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們的好奇心。與此同時,在思想解放浪潮沖擊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學的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認為博物館將會“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成為發明家集結與交換心得的場所”。18世紀40年代起,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當時的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陳列繁雜。——摘編自《博物館的歷史》材料二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后,博物館的布展開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時序和內在聯系。博物館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個巨大資料庫,為世界各國的學者展開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并幫助他們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1820年,法國建立國立科學技術博物館,以展示機器和制造技術為主,免費向公眾開放。1909年,英國成立倫敦科學博物館,接收了1851年、1876年兩次世界博覽會的一些機械展品,收藏了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和史蒂芬孫發明的機車等。來自不同地區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館參觀,各博物館之間的展品巡回展覽也逐漸增多。——摘編自《博物館的變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博物館建立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在歐洲歷史發展中博物館所發揮的作用。20.(2022·浙江·高考真題) 反思資本主義擴張史,侵略與經營有如兩翼,如影隨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地理大發現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場統一的運動……是西歐封建社會內部某種擴張性體制形成的產物。作為整體的西歐是如何通過向世界擴張獲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義者對非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搶劫、掠奪、奴役、剝削;(一方面)區別于古代殖民行動……把自己(西歐)轉變成工業(手工業)生產中心……在不平等的關系上把西歐與世界各地結合起來,從而把世界各地的產品轉化為自己的物質財富。……16世紀和17世紀初是西歐國家通過殖民征服和海外貿易,使自己向世界生產中心轉化的過程。——摘自王加豐《擴張體制與世界市場的開辟》材料二 “印度失掉了他的舊世界,而沒有獲得一個新世界”。這是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為例,對殖民地歷史命運所作的精辟分析。從19世紀中葉起,資本主義在全球進一步展開了擴張活動,世界文學領域出現了以批判現實主義風格為主的文學作品。英國作家狄更斯對這一時代有經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摘編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必修三等材料三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路擴張的資本主義基本完成了一體化進程,資本主義實現了人類歷史空前未有的縱向和橫向發展,不論是發展速度或規模。但在不斷擴大和發展的同時,它面臨著難以解救的矛盾。世界之形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它的真實內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實內容便是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于世界其余地區、國家的統治。世界地區聯系的加強,不外是西方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國家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控制。資本主義勢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說是“無遠弗屆”。——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早期資本主義貪婪性的表現。在資本主義的擴張中,曾經“良好的錨地”戈雷島卻成了擴張者的跳板,并在歷史歲月中見證了擴張者的諸般惡行,請結合所學予以概述。(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簡析19世紀中葉,包括印度在內的殖民地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的境遇。綜合說明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家是如何以筆為刃直面“最壞的時代”?(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實現其“無遠弗屆”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結果。分析一路擴張的資本主義“橫向發展”過程中“難以解救的矛盾”。21.(2020·浙江·高考真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一些生物學家認為,自哥倫布大交換發生后,生物系統中曾經截然不同的地方都變得相似了。……“冒煙的草葉”是第一個擴散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的產品,成為大交換浪潮的浪頭。大交換的影響是多方位的。馬克思曾經指出:“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這個歷史結果是經歷了15、16世紀以來一系列重大轉折之后才出現的。——據吳于廑《世界歷史》【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等整理材料二 美洲歷史通常被說成是歐洲人來到一片幾乎無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數個世紀以來,大多數外來者都是非洲人,而這片土地并不是空蕩蕩的,而是住滿了數以百萬計的原住民。……當教科書開始認識到這一半球中的大多數人口的構成的時候,這些人也大都被描繪成歐洲人擴張中的無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襲擊到來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鎖在種植園中被鞭子驅趕著勞作。……奴隸制迫使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慘的生活,迫使這些地區卷入世界近代化的進程。——摘自【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1)指出材料一中“冒煙的草葉”的傳播路徑,結合所學簡要概括15、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的打破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間閉關自守狀態的一系列重大轉折。(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歸納殖民主義者暴富的重要途徑,指出16世紀第一批被掠販非洲黑人的命運。參考答案:1.【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1815年形成的維也納體系”可知,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維也納體系,歐洲在逐漸完善國際關系體系,確立國際法原則,說明國際協調機制更趨合理,A項正確;隨著國家主權意識不斷增強,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從而促使國際法的建立,排除B項;各國完成了向民族國家轉變,“完成了”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大國主導的政治格局是20世紀國際法發展的特征,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后期,歐洲列強國家的相互關系向近代國家主權意識和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轉變,各國通過勘定地界、樹立界碑、出版地圖等方式彰顯國家主權,表達其對領土的所有權和管轄權,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B項正確;材料與地形勘測技術發展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主權意識,非談判是解決爭端的主要手段,排除C項;地圖并不能直接解決爭端,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可可樹被廣泛引種,而后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漸成為大眾化商品,綜上可知,這一變化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下的結果,C項正確;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歐洲商業格局發生變化,與材料信息中引起的變化關系不大,排除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為基礎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的整個過程”并結合所學可知,探險活動指的是新航路開辟,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指的是地理大發現、世界連成一個整體的過程,D項正確;17、18世紀,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沖擊,繼尼德蘭革命之后,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或革命,材料并未體現相關內容,排除A項;推動社會從傳統到現代、促使文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的是工業革命,排除B、C項。故選D項。5.【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闖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進攻阿茲特克人國家,抵達其島上都城特諾奇蒂特蘭”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班牙對美洲墨西哥中部阿茲特克人國家的入侵,A選項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金字塔神廟,A項正確;B項描繪的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廣場,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C項是古羅馬的大競技場,排除C項;D項描繪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水城威尼斯小鎮,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中地圖信息可知,1500年前后,歐洲貿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商品流動的增加,貿易中心逐漸向大西洋沿岸的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轉移,因此,材料中體現的是歐洲貿易格局的變化,C項正確;工業革命前,歐洲生產技術未出現大的發展與變化,排除A項;經濟中心的轉移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工業革命開始后,工業城市才逐步出現,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B【詳解】材料表明在18世紀中國的法律制度、科舉選拔制度受到歐洲社會的推崇,但沒有轉變為其本國的現實制度,這根本上是因為當時歐洲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時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國古代的法律和科舉制是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所以這些制度不適合歐洲變革需要,B項正確;材料中提到贊賞者具體的身份是社會上層和知識界可知他們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能說贊賞者沒有足夠實權和影響力,排除A項;歐洲人確實對中國的認知模糊不清,未看到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這只是未能轉變為其本國的現實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項;中西文化本身確實具有巨大的差異,但也是可以彼此吸收借鑒的,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C【詳解】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結論:從 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 100年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人口的增長的同時,食物在降價,說明食物供應的充足,結合所學可知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普及,極大提高了食物的供應,C項正確;黃熱病的肆虐,會帶來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項;工業企業的增加,并不一定會帶來食物的降價,如果食物種植跟不上,同樣會漲價,排除B項;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傳到歐洲,其中包括指南針技術、人文主義(冒險精神)的典籍、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這些為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條件,A項正確;宗教改革開始于16世紀,排除B項;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也距離14世紀較遠,排除C項;14世紀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時間18世紀末相距較遠,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A【詳解】由材料信息“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可知,該航海家是哥倫布。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深信“地圓說”決定向西航行到印度,結果到達了美洲,故A正確;哥倫布航行不會途徑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故B錯誤;哥倫布沒有到達真正的東方,故C錯誤;達伽馬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故D錯誤。11.【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正是由于17世紀,荷蘭成為海上殖民霸主,海外貿易繁榮,藝術上才出現了“海員的英勇,商業的輝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蘭商船”等題材,由此可見海外貿易豐富了藝術題材,A項正確;材料不是憧憬未來的浪漫主義,而且浪漫主義出現的時間是18世紀末,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壟斷公司,排除C項;材料和啟蒙運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2.【答案】C【詳解】依據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紀東印度公司進口的胡椒明顯減少,茶葉,咖啡的數量在增長,棉紡織品稍有減少,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促使世界開始形成一個整體,西歐國家走上了對外殖民擴張,茶葉,咖啡的增多,表明民眾的消費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C項正確;依據材料時間,這一時期仍屬于工場手工業時代,生產方式未發生變化,排除A項;18世紀中后期,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時間不符,排除B項;此時工業革命還沒有發生,排除D項。故選C項。13.【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可以佐證三角貿易的初現。16世紀開始的"黑三角貿易"即奴隸貿易,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于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歷時300年之久。最先開始經營三角貿易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著是英國和美國為主。因此,C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通過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以及兩次工業革命而形成的,這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工業革命開始于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內容僅可以佐證三角貿易的初現,無法體現“殖民體系的確立”,排除D項。故選C項。14【答案】D【詳解】16至18世紀,是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時期,成立帶有殖民性質的特許公司就是殖民擴張手段之一。與英國同時,歐洲許多國家在海外創辦特許公司,最終在18世紀末形成眾多特許公司,這說明當時歐洲殖民擴張呈現出競爭格局,D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輸出成為主要的海外擴張形式,排除A;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標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時間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B;劃分勢力范圍成為爭霸焦點是在壟斷組織出現之后,時間同樣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C。15.(1)[參考答案]背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歐洲主要國家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掠奪財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啟蒙運動興起;新航路開辟,航海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和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2)[參考答案]依據:地圖的內容使用中國古代繪畫手法,使用漢字標注;采用中國傳統上北下南的方位標注,有關明朝的內容最為豐富;以中國南海為中心;航線網絡以中國的泉州和漳州港為起點。意義:有助于了解中國明朝后期的對外經貿往來;為了解當時中國和東亞、東南亞甚至其他地區的地理狀況提供了較為翔實的資料;沖擊了中國傳統的對于世界的認知;有利于研究當時的中外交往,加強了中外交流。16.【答案】材料一觀點: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歐洲進入現代。評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開辟,密切了歐洲與其他地區的聯系,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雛形出現,食物物種交流增多,引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西歐開始早期殖民擴張,促進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為工業革命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引發了思想的變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推動了人文主義的發展,解放了思想;經濟與思想的變化,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變革。材料二觀點:公元1500年前后歐洲無本質變化,18世紀中后期歐洲才真正步入現代化。評析:公元1500年前后,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到18世紀中后期,蒸汽機改良并得到推廣使用,促進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生產力,促進了歐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加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法國大革命爆發,促使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從一國向多國擴展,影響蔓延至其他國家,最終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因此18世紀中后期歐洲社會發生了巨變,真正步入了現代化。17.【答案】(1)圖1:早期人類文明多元、獨立發展;人類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區域性聯系;擴張戰爭、人口遷徙、商貿活動是文明交流和聯系的途徑。圖2:以農業文明的視角看人類文明發展;人類文明發展不平衡。(2)示例:1850年前后,世界各地區存在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可以通過貿易、人口遷徙路線來表現(以西歐為中心)。將英國標注為“世界工廠”,以工業文明區域、農業文明區域進行空間區分,并將英、法、西等國的殖民地進行標記。理由:1850年英國以及歐洲和美國已經完成或者進行工業革命,屬于工業文明區域,其中英國工業化程度較高,成為世界工廠;同時期的亞非拉廣大地區依然處于農耕文明時代,在經濟上逐漸依附于歐美。同時,資 本主義列強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打破其封閉的經濟結構,使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一部分。火車、輪船等先進交通運輸工具,使列強大量輸出工業品,掠奪原料,甚至投資辦廠更為便利,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18.【答案】(1)作物:麥、水稻。表現:歐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場擴大;英法荷等國建立特權貿易公司;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改變。(2)影響:提供了資金來源;擴大了海外市場;促進了英國制造業的發展。原因:牟取暴利:美洲土著人口銳減,殖民地勞動力極度匱乏。19.【答案】(1)新航路開辟,美洲物品的傳入;文藝復興的出現;自然科學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的推廣;啟蒙運動的發展,啟蒙思想家的倡導;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2)記錄和保存了人類文明進程的物證。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學普及、教育研究的場所及資料。博物館的布展呈現了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學者們利用博物館的豐富資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成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在博物館了解、感受異域文化和多種文明發展的歷程。20.【答案】(1)表現:野蠻掠奪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場。概述:販賣奴隸活動的中轉站(或“最有代表性的奴隸貿易樞紐”,或“奴隸貿易集散地”);親歷殖民時代種種罪惡;奴隸貿易的歷史見證。(2)境遇: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說明:用各種文學作品真實反映殖民者赤裸裸的掠奪好奴役。命運:成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國際市場(或“商品傾銷地”)、原料產地(或“原料掠奪地”)和勞動力供應地。直面:真實再現社會現實;深刻揭露社會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強烈批判。(3)手段:軍事和經濟雙重暴力。結果:把世界連結為一個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整體。矛盾:資本主義世界與亞非拉國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21.【答案】(1)路徑:美洲——歐洲——歐美之外;轉折:地理大發現(開辟新航路,“發現”新大陸);海外殖民擴張;開啟世界市場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整體。(2)途徑:殖民掠奪、屠戮(種族滅絕);不平等貿易;命運:成為黑奴;命運悲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