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導學案)【2022年課標】通過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學習目標】1.講述淝水之戰的過程,學習感受不畏強暴、勇于抗擊強敵的精神,并進一步認識到各民族之間團結的重要性。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實,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價值觀。3.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義。【學習重難點】1.重點: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2.難點: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與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間的邏輯關系。【思維導學】【核心背記】淝水之戰 北方的前秦,與南方的 形成對峙局面。383年, 率兵南下,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2.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 的著名戰役3.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北魏孝文帝改革 1.4世紀后期,陰山地區的 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2.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北魏 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3.措施:494年遷都 ;使用 ,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 ;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2.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3.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 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 和 ,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讀圖學史 【易錯易混】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曹魏、西晉、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統一過北方。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從經濟角度看是少數民族從游牧向定居農業轉變的過程;從文化發展角度看,是少數民族的漢化過程;從社會發展進程角度看,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3.淝水之戰、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4.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人口遷徙、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和親和戰爭等。【重難點突破】1.淝水之戰前秦失敗的原因、啟示:①失敗原因:前秦苻堅不顧一致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軍心不穩;苻堅還驕傲輕敵、指揮失當;前秦軍隊向南進軍時前后千里、戰線太長、力量分散;東晉8萬精兵團結一致、從容應對、正確戰略戰術。②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于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2.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及影響。(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需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陽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優越,能更好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的統治。(2)影響:①一方面加強了與漢族等其他民族間的聯系,有利于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遷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都城遷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轉型意義的行動;③遷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勢力斗爭的一次勝利。3.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1)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出現的民族大交融趨勢。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趨勢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2)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北方的經濟發展、政治安定、文化復興起到了重要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分層作業】(一)、夯實基礎1.下面是某同學制作的關于淝水之戰的知識卡片,其中正確的一項是( )時間:200年雙方:前秦和東晉結果:前秦勝利影響:北方實現統一A.時間 B.雙方 C.結果 D.影響2.魏晉南北朝歷時三百余年,先后出現了三十多個政權,最短的僅有兩年,這反映出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特點是( )A.中外交流,道教傳入 B.社會和諧,國家穩固C.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D.政權分立,更替頻繁3.“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丟官降爵 很多鮮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以上史實描述的是( )A.西周分封制 B.秦國商鞅變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4.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徙都洛邑”,向南方的齊借書抄寫,以充實北魏的國家圖書。孝文帝此舉旨在( )A.消除民族隔閡 B.學習中原文化C.確立正統地位 D.統一黃河流域5.下列圖片反映的主題是( ) 胡床 北魏孝文帝 漢人胡食畫像 A.胡人漢化 B.民族交融 C.政權并立 D.朝代更迭(二)、鞏固提升6.南朝文風講究聲律詞藻,北朝文風質樸、宜于實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學逐漸在北方傳播。北齊、北周時,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為楷模,出現了以南方文學為主流的現象。這一現象可用于說明(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C.南方統一北方的趨勢 D.經濟重心南移基本完成7.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流行北方民族的褲裝。但是,北方民族的窄口褲被漢族采用后,褲口被加大,形制上向漢族傳統的長衣靠攏,有點類似于“喇叭褲”。這股流行風甚至刮到了軍隊里面,軍人們也開始穿“喇叭褲”。遇到軍事任務時,就用帶子在褲子膝蓋處綁緊(見如圖)。服飾的變化,說明南北朝時期( )A.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強 B.南方經濟得到發展C.從分裂開始走向局部統一 D.科學技術有著顯著的進步8.三國兩晉南北朝近400年,多數時期處于分裂狀態。但是,這一時期在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表現在( )A.實現了民族大交融 B.科學技術領先世界C.海外貿易高度發達 D.江南地區得到開發9.北魏新都洛陽城的設計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舊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樣式。該設計體現的歷史現象是( )A.民族交融 B.經濟繁榮C.國家統一 D.江南開發10.如圖是2013年河南洛陽衡山北魏帝陵墓出土一枚光亮如新的拜占庭帝國金幣(鑄造時間為491年至518年)。由此可以推定( )A.金幣專供于北魏帝王享樂之用 B.北魏時期東西方的商業交流頻繁C.絲綢之路的終點是拜占庭帝國 D.絲綢之路的起點已經易位于洛陽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示意圖 材料二 考古發掘——北魏元邵墓該墓位于洛陽老城東北4公里。 復志寫道:元郡,字子開,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 陶簡頭戴胡式風帽,上身著漢式寬袖大衣,下身則為北方少數民族盛行的褲褶或敷褲。材料三 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中國歷史講義》中講道:“帝遷都洛陽,改國姓為元氏……宗室勛舊,不悅者多……時貌之熱雖松感,然剽悍勇武之風,漸次消滅……華奢柔弱之風漸行,而國勢之衰兆已見。”而張之洞《勸學篇變法》卻講道:“北魏孝文帝變法,尚文明,魏國以治,此變而得者也。”(1)依據材料一,概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特征。哪一政權曾經完成短暫統一?(2)依據材料二,歸納北魏元邵墓反映出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結合所學,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歷史影響。(三)、沖刺中考12.(2022年西藏自治區)與“鳳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起”這些典故相關的戰役是( )A.淝水之戰 B.赤壁之戰 C.巨鹿之戰 D.官渡之戰13.(2022年山東濟南)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漢化措施。如果用世紀年代的紀年方式表述,這一事件發生在( )A.公元前5世紀初 B.公元前5世紀末 C.公元5世紀初 D.公元5世紀末14.(2023年湖南株洲)張明同學做的歷史單元筆記中有“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關鍵詞,由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15.(2023年北京)以下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某單元的知識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處應為( )A.人口遷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運河的開通 D.經濟重心的南移16.(2023年黑龍江哈爾濱)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各民族間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完成了國家統一 B.加強了君主專制 C.促進了民族交融 D.增強了北魏實力【核心背記】東晉 苻堅 以少勝多 鮮卑族拓跋部 孝文帝 洛陽 漢語 鮮卑服 中華民族 物質文化 精神文化 《北魏帝王出御圖》 北魏陶俑【分層作業】1.【答案】B2.【答案】D3.【答案】C4.【答案】B5.【答案】B6.【答案】A7.【答案】A8.【答案】A9.【答案】A10.【答案】B11.【答案】(1)政權分立或國家處于長期分裂狀態;西晉。(2)措施:遷都洛陽;穿漢服;改漢姓。(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12.【答案】A13.【答案】D14.【答案】C15.【答案】A16.【答案】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