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1張PPT)中國建筑成就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藝術風格等各有差異,但其傳統建筑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筑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區別于西方,享譽全球。中國 傳統建筑流派閩派、川派、皖派、京派、蘇派、晉派。六大類 皖派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為突出的建筑風格之一,是中囯 南方民居的代表。最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縣西遞 、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徽派民居建筑風格有“ 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 徽派建筑顯而易見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種古建筑風格。青瓦、白墻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墻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 ,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川派川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墻深院,一方面是防御 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采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 為中心,高墻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 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 ,這與晉派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閩派 閩,即福建,閩派民居即流行于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筑風格,其中“土樓”是 其最為鮮明的代表。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 龍巖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 ,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于鼎盛,延續至今。京派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院最為典型。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筑,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是中華傳統文化的 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筑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筑環境學,是中國傳統人居建筑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 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 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 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蘇派 蘇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帶建筑風格,是南北方建筑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布局是其顯著特征之一. 蘇派民居以南向為主,這樣可以冬季背風朝陽,夏季迎風納涼 ,充滿了江南 水鄉古老文化的韻味。脊角高翹的屋頂,加上走馬樓、磚雕門樓、明瓦窗、過街樓等。粉墻黛瓦,鱗次櫛比、輕巧簡潔、古樸典雅,體現出清、淡、雅、素的藝術特色。 中國傳統園林布局追求曲折之致的理論:園林式布局講究結構,布置曲折幽 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緩處要有起伏 ,中國傳統園林布局講求一個“藏”字 ( 對比歐洲園林)大半為皇家園林,規模大,園林開門見山,一覽無遺,一目了然 。而中國傳統園林講求借景 ,中國傳統園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筑為:廳、堂、齋、 館、樓、臺、亭、榭、門戶、游廊、天井和巷道 。晉派只是一個泛稱,不僅指山西一帶還包括陜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部分地區,只是在這些地區當中山西一帶的建筑風格較為成熟。 晉派建筑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山西的城市建筑,這是狹義上的晉派建筑; 另一類是陜北及周邊地區的窯洞建筑,這也是西北地區分布最廣的一種建筑風格 。 中國古代建筑形式與風格 孔廟、文廟、夫子廟、至圣廟、先師廟、先圣廟、文宣王廟---中國傳統文人及帝王的治國儒學的精神家園 中國特有的世界人類歷史中建造規模最大的現存建筑遺跡----長城①莊重嚴肅的紀念型風格。②雍容華麗的宮室型風格。③親切宜人的住宅型風格。④自由委婉的園林風格。中國古代建筑類型雖多,但可以歸納為4種基本風格。①北方風格。②西北風格。③江南風格④嶺南風格。⑤西南風格⑥藏族風格。⑦蒙古族風格。⑧維吾爾族風格。中國風格各民族不同分八類①秦漢風格。②隋唐風格。③明清風格。時代風格3種(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中國古代建筑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梁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并廣泛采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為普遍。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層梁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于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系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以是多間。 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構件。斗是斗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發展到高峰,從簡單的墊托和挑檐構件發展成為聯系梁枋置于柱網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復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內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成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構架開間加大,柱身加高,木構架結點上所用的斗栱逐漸減少。到了元、明、清,柱頭間使用了額枋和隨梁枋等,構架整體性加強,斗栱的形體變小,不再起結構作用了,排列也較唐宋更為叢密,裝飾性作用越發加強了,形成為顯示等級差別的飾物。 木構架的優點是:第一、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墻壁只起維護和分隔空間的作用。第二、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寒暖之不同,隨宜處理房屋的高度、墻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點有伸縮余地,即使墻倒而屋不塌,有利于減少地震損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便于加工制做。中國建筑的構造(二)獨特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建筑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臺基之上,一般臺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臺基之上。單體建筑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筑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墻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頂。以后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采用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礙采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泄易沖毀臺基,因此后來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舉拆、屋角起翹,于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三)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 中國古代建筑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筑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采取變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筑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筑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布置跨院(輔助軸線)。曲阜孔廟在主軸線上布置了十進院落,又在主軸線兩側布置了多進跨院。它在奎文閣前為一條軸線,奎文閣以后則為并列的三條軸線。至于壇廟、陵墓等禮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嚴整了。這種嚴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四)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國古代建筑對于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 臺基和臺階本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但給以雕飾,配以欄桿,就顯得格外莊嚴與雄偉。屋面裝飾可以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美。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廡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飾有九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門窗、隔扇屬外檐裝修,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但是裝飾性特別強。門窗以其各種形象、花紋、色彩增強了建筑物立面的藝術效果。內檐裝修是用以劃分房屋內部空間的裝置,常用隔扇門、板壁、多寶格、書櫥等,它們可以使室內空間產生既分隔又連通的效果。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圓光罩、花罩、欄桿罩等,有的還要安裝玻璃或糊紗,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味。 天花即室內的頂棚,是室內上空的一種裝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較為簡單,多用木條制成網架,釘在梁上,再糊紙,稱「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則用木支條在梁架間搭制方格網,格內裝木板,繪以彩畫,稱「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裝飾性的一種屋頂內部裝飾,它結構復雜,下方上圓,由三層木架交構組成一個向上隆起如井狀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壇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繪有藻紋,故稱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項裝飾藝術。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來逐漸發展演化而為彩畫。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庶民房舍不準繪彩畫,就是在紫禁城內,不同性質的建筑物繪制彩畫也有嚴格的區分。其中和璽彩畫屬最高的一級,內容以龍為主題,施用于外朝、內廷的主要殿堂,格調華貴。旋子彩畫是圖案化彩畫,畫面布局素雅靈活,富于變化,常用于次要宮殿及配殿、門廡等建筑上。再一種是蘇式彩畫,以山水、人物、草蟲、花卉為內容,多用于園苑中的亭臺樓閣之上。(五)寫意的山水園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造景家用山水、巖壑、花木、建筑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造景藝術創作來說,它攝取萬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過觀察、提煉,盡物態,窮事理,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以之表現自己的情思。賞景者在景的觸發中引起某種情思,進而升華為一種意境,故賞景也是一種藝術再創作。這個藝術再創作,是賞景者借景物抒發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現過程,是一種精神升華,使人心性開滌,達到高一層的思想境界。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景的意境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學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生活與人際關系,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治理國家的政治意義,這種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莊思想講求自然恬淡和煉養身心,以靜觀、直覺為務,以浪漫主義為審美觀,藝術上表現為自然境界。佛、道兩教追求涅與幻想成仙,園林造景上反映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見于皇家苑囿,如圓明園四十景中約有一半屬于治世境界,幾乎包含了儒學的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全部內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神仙境界則反映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臺、方壺勝境、青城山古常道觀的會仙橋、武當山南巖宮的飛升巖。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神內涵特征有三。其一,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筑,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其三,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往往動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成一個整體形象,從空間組合到色彩裝飾都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項都會整體效果。(一)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 中國建筑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空間序列。木結構的房屋多是低層(以單層為主),所以組群序列基本上是橫向鋪陳展開。空間的基本單位是庭院,共有3種形式: ①十字軸線對稱,主體建筑放在中央,這種庭院多用于規格很高、紀念性很強的禮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數量不多; ②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主體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宮殿小至住宅都廣泛采用,數量最多; ③軸線曲折,或沒有明顯的軸線,多用于園林空間。序列又有規整式與自由式之別。現存規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宮殿。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環境,序列變化的節奏較緩慢,如帝王陵園和自然風景區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變化的節奏較緊促,如人工經營的園林。但不論哪一種序列,都是由前序、過渡、高潮、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中國的古建筑形式(二)規格定型的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筑有十幾種名稱,但大多數形式差別不大,主要的有3種: ①殿堂,基本平面是長方形,也有少量正方形,正圓形,很少單獨出現; ②亭,基本平面是正方、正圓、六角、八角等形狀,可以獨立于群體之外。+++++++++++++++++++++++++++++++++++++++++++++++++++++------------中國古典家具的價值不僅僅是服務于人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著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綜合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觀念意識、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技術和物質的發展水平。中國古典家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原則上可分成“五大類”:床榻類、桌案類、椅凳類、柜架類、雜項類。中國傳統家具漢代之前,人們是沒有坐具,通常采用的以茅草、樹葉、獸皮等制成的席子,席地而坐。直到一種被稱為胡床的坐具從域外傳入中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椅凳。后進唐朝的全力發展,椅子才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直呼為椅子。其中椅子演化為三大種類:凳、椅子、寶座,并又細分成多種名稱和造型:(1)凳:方凳、圓凳、條凳、馬札、腳凳、坐墩、杌凳、交杌、長凳。(2)椅:交椅、太師椅、四出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皇宮椅等。(3)寶座椅凳類中國古代椅子,主要從唐以后出現,而椅子主要也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后直呼為椅子。其中椅子主要種類:交椅、太師椅、官帽椅(四出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皇宮椅等。【交椅】交椅是一種很古老的椅子,因椅子腿呈交叉狀,故名“交椅”,是可以折疊的交足椅子。交椅出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交椅可分為直后背和圓后背兩種,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屬飾件釘裹。明代的交椅以圓后背為多。交椅可以折合,便于攜帶,其座面有皮制與繩編兩種。據悉,皇帝出行打獵的時候,侍從隨身替他扛著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從打開交椅坐上歇息。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權力的象征。中國人在形容一個人的地位時常說坐第幾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比如,在歷史名著《水滸傳》中,宋江就坐了第一把交椅。太師椅圈椅寶座桌案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較高,是中國禮儀文化之邦傳承的產物,也是禮儀接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中國的古代,對桌案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比如,供桌供案主要應用于敬念仙逝長輩和敬供先人;八仙方桌主要應用于接待重要賓客,例如“請上坐”指的是八仙方桌朝南的左邊位子;圓桌主要應用于家人共餐,一家團圓之意。按生活習慣和用途,中式桌案類家具大致分為供桌、方/圓/月牙桌、幾案、其他等。桌案類供桌、供案案是用于放食物的木盤,多以矮足,長方形木制的黑漆上飾紋彩或者雕刻。桌,有兩種寫法:古人用“卓”和“檳”代用“桌”字。桌比幾、案要晚出現。“卓”字有兩種意思:第一,高而直;第二,不平凡。從這兩個意思來講,都是對桌的外形描寫和功能。伴隨著宗教的興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供桌、供案多陳設在寺廟、宗祠、家祠、客廳正堂等處,是用于供奉、祭祀先人、先烈的專用家具。八仙桌月牙桌香幾、炕幾、炕案、條桌、條案床榻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材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珍貴硬質木材所制,如黃花梨、紫檀;另一類為白木材質,此類床榻或髹漆、或貼金、或鑲嵌。床榻的歷史可追溯至神農氏時代,那時還只是專供休息與待客所用的坐具,直到六朝以后才出現高足坐臥具。“床”與“榻”在席地而坐的時代,是有分工的。床體較大,可為坐具,也為臥具;榻體較小,只用于坐具。魏晉南北朝以后,榻體增大,床與榻同樣擔負著坐臥兩種功能,因而也就難以截然分清了。習慣上認為:床不僅長,而且寬,主要為臥具。榻身窄而長,可坐可臥。隨著社會的發展,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古典家具中的拔步床、架子床、羅漢床、貴妃榻,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國時期的遺存,其中尤以清代的居多。主要有:拔步床、架子床、羅漢榻、羅漢床、貴妃榻。床榻類拔步床是一種傳統的大型古床,或稱“八步床”、“踏步床”,是一種功能齊全的床。床下有一木制平臺,正面伸出床沿,平臺四角立柱,并鑲以木制圍欄,使床前形成一個溊齲虛g為床的門戶,兩側可放置小型家具及雜物。它造型奇特,體積龐大,結構復雜,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個木制平臺上,平臺前沿長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臺四角立柱,鑲以木制圍欄。還有的在兩邊安上窗戶,使床前形成一個回廊,回廊中間置一腳踏,兩側可以放置小桌凳、燈盞等。通常,拔步床被安置于一個類似建筑物的龐然大物中。在床與前圍欄之間形成一個不小的廊子,廊子兩頭可置放箱柜之類的小家具,廊下有踏板,圍欄有門有窗格平頂板挑出,下飾吉祥雕刻物。拔步床雖在室內使用,卻很像一幢獨立的小屋子,就像古代建筑一樣,拔步床的工藝通常都采用木質髹漆彩繪,因而顯得金碧輝煌拔步床架子床貴妃榻柜子的使用大約始于夏商時期,古時的“柜”,并非我們今天所見之柜,倒很像我們現在所見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則是專指室內存放東西的地方。出土文物中,截至目前年代最早的柜子,應該是河南信陽長臺關戰國楚墓的小箱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漆木衣箱。我們這里說它是箱子,是按現代人的說法,如果按戰國時的稱呼,則應稱為“柜”。到了漢代,才有了區別于現今所謂“箱”的小柜子,柜呈長方形,下有四足,柜頂中部有可以開啟的柜蓋,并裝有暗鎖,柜身以乳釘作裝飾。到了唐代,就有了較大的柜,能放置多件物品。宋代開始,已有專用的書柜,柜身呈方形,正面對開兩門,內裝兩屜分為三格物。一直到明代之后,才創造出許多柜架類的新品種來。從功能上區分,中國古典柜架家具大致可分為四類:(1)臥室類:頂箱柜、官帽柜等;(2)書房類:萬歷柜、網背書架、門書柜、千秋書架等;(3) 珍玩類:多寶格、珍寶柜、博古柜等;(4) 廚房類:亮格柜、碗櫥等。柜架類頂箱柜是中式家具中的大件。出現在明后期,盛于清代。由頂柜和底柜兩部分組成,可為一對組合排放,也可拆分為左右各一。因明式頂箱柜多為黃花梨制作,其將明式家具簡潔的工藝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清代頂箱柜多為紫檀柜。當代仿明式頂箱柜一般用黃花梨或香枝木制成頂箱柜又叫四件柜,為居室組合家具,恰好四件,故而得名。為上面的小柜與下面的立柜相連,一豎到底,故也稱頂豎柜。頂箱柜的造型端莊大氣,容量也大,多為上層社會所用。架格亮格柜中國古典家具的歷史源遠流長,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的發達,深化出卸嘣煨透鱒悺惒始姵實募揖折3艘蔚暑悺⒆臘割悺⒋查筋悺櫦茴惖募揖咧猓有很多種類名目,如:書箱、印匣、提盒、屏風、盆架、鏡臺、筆筒、雕件等,在此全部歸納為“其他類”。按照雜項類的功能和作用,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類別”:(1)置物類:書箱、衣箱、官皮箱、百寶箱、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盤、提盒等;(2)屏風類:地屏、床屏、梳頭屏、燈屏、掛屏、曲屏風等;(3)架具類:衣架、面盆架、鏡臺、燭臺、承足(腳踏)等;(4)擺件類:筆筒、墨盒、棋罐、瓶座、碟架、煙具、雕件等。其它類屏風的誕生,開始是專門設計于皇帝寶座后面的。《史記》中也記載:“天子當屏而立”。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發展,屏風開始普及到民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內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木雕屏風是古時建筑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所謂“屏其風也”。最早大多放在床后或床側,后逐漸由固定的發展為活動的,式樣和助能也不斷出現了各種變化。地屏梳頭屏面盆架現代風格是比較流行的一種風格,追求時尚與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間的布局與使用功能的完美結合。現代主義也稱功能主義,是工業社會的產物,其最早的代表是建于德國魏瑪的包豪斯學校。其主題是:要創造一個能使藝術家接受現代生產最省力的環境---機械的環境。這種技術美學的思想是本世紀室內裝飾最大的革命。1919年,包豪斯學派成立,現代風格即起源于此。建筑新創造、實用主義、空間組織、強調傳統的突破都是該學派的理念,對現代風格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現代風格具有簡潔造型、無過多的裝飾、推崇科學合理的構造工藝,重視發揮材料的性能的特點。包豪斯學派注重展現建筑結構的形式美,探究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搭配的效果,實驗以功能布局為核心的不對稱非傳統的構圖方法。現代風格空間一:色彩跳躍的個性化空間 現代風格家居的空間,色彩就要跳躍出來。高純色彩的大量運用,大膽而靈活,不單是對現代風格家居的遵循,也是個性的展示。整個客廳被純凈的紅色所主宰,紅色的沙發,紅色的背景墻,紅色的地毯,張揚而不夸張。以多功能組合柜為沙發背景,組合柜上推拉門的造型滑輪,以及鋁合金與鋼化玻璃等材料的大量應用,都是現代風格家具的常見裝飾手法,給人帶來前衛、不受拘束的感覺,組合柜上造型時尚簡單的飾品因其純凈的色彩亦使空間多了幾分時尚元素。空間二:簡潔、實用的個性化空間 由于線條簡單、裝飾元素少,現代風格家具需要完美的軟裝配合,才能顯示出美感。例如沙發需要靠墊、餐桌需要餐桌布、床需要窗簾和床單陪襯,軟裝到位是現代簡約風格家具裝飾的關鍵。一張沙發一個茶幾一個電視柜,簡單的線條,簡單的組合,再加入超現實主義的無框畫,金屬燈罩、個性抱枕以及玻璃杯等簡單的元素,就構成一個舒適簡單的客廳空間。白橡木色為主的板式家具體現一個簡單明快的主題,紅色皮革的沙發,在色彩上達成一個鮮明的配置,空間頓生幾許明艷。親自在沙發上小坐,置身其中去體驗,你會有種來到某個鐵哥們家中一樣的感覺,輕松自在。空間三:多功能的個性空間 現代風格家居重視功能和空間組織,注意發揮結構構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簡潔,反對多余裝飾,崇尚合理的構成工藝,尊重材料的性能,講究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發展了非傳統的以功能布局為依據的不對稱的構圖手法。一張沙發、一個茶幾、一個酒柜的客廳卻顯得相當的繁華熱鬧。沙發對面的墻,用紅磚圖案的壁紙與幾塊原木搭建了一個壁爐景致,墻上一個層架,可以幾幅風景畫,一些飾品讓整面墻更為生動,再加上一盆綠色植物與茶幾上仙人掌花束,空間的自然感就更強烈了。宜華家具的沙發與茶幾自身就具有很強的多功能性,板木結合的材質,有實木的自然樸實,亦有板式家具的簡潔明快。沙發的靠背設計成柵欄似的層架,不僅造型獨特,還具有一定的收納功能。茶幾中間凹陷部分用來擺放花瓶、燭臺等,再也適合不過。主張在有限的空間發揮最大的使用效能。家具選擇上強調讓形式服從功能,一切從實用角度出發,廢棄多余的附加裝飾,點到為止。簡約,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充分了解材料的質感與性能,注重環保與材質之間的和諧與互補。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合理應用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人與空間的組合中反映流行與時尚才更能夠代表多變的現代生活。家中的聲色不在于多,在于搭配。過多的顏色會給人以雜亂無章的感覺,在現代簡約風格中多使用一些純凈的色調進行搭配,這樣無論家具造型和空間布局,才會給人耳目一新的驚喜。特點后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后現代風格。后現代風格一 想象的和情感的設計后現代設計將詩意重新帶回我們的生活。倉右四郎的金屬沙發有一個非常浪漫的名字——《月亮真高啊》(HOW HIGH THE MOON),鏤空的金屬框架在燈光的掩映下讓人想起婆娑樹影背后的一輪明月。后現代主義者認為,設計并不只是解決功能問題,還應該考慮到人的情感問題。安德勒·伯蘭滋將許多非設計師者的所知道的東西上升為理論。例如,“我們對產品的選擇受到我們記憶和聯想、我們的愿望和我們朋友的影響,也受到我們在電視和博物館中所看到的東西的影響”。(《1945年以來的設計》)。1987年,他設計了一系列名為“家養動物”的家具,把西歐人對意識的興趣與北美人對某些寵物的興趣融為一體。這些設計是非常有親和力的,即不是設計適應人,也不是人適應設計,而是二者親切、自由的對話。二 隱喻的和裝飾的設計裝飾幾乎是后現代設計的一個最為典型的特征,這是后現代主義反對現代主義、國際風格的最有力的武器,主張采用裝飾手法來達到視覺上的豐富,提倡滿足心理需求而不僅僅是單調的功能主義中心。后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全然屏棄的古典主義異常關注,他們不搞純粹的復古主義,而是將各種歷史主義的動機和設計中的一些手法和細節作為一種隱喻的詞匯,采用折衷主義的處理手法,開創了裝飾主義的新階段。后現代主義的裝飾風格體現了對于文化的極大的包容性,這里即包括傳統文化,也包含現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的歌德式藝術、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紀的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波普藝術、卡通藝術等等任何一種藝術風格。運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變形、夸張、綜合甚至是戲謔或嘲諷。漢斯·霍萊恩設計的瑪麗蓮沙發就綜合了古羅馬、波普藝術和裝飾藝術運動的風格特征。特點三 儀式化的特征后現代設計中這種儀式化特征主要是針對過分強調功能而使生活變成了一種機器運轉般毫無感彩的動作后現代主義風格裝飾案例而引發的一種設計傾向。吃飯不僅僅是一個吞咽的過程,更是一種氣氛:環境、餐具、食物的顏色和味道,包括進餐的動作,都是儀式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感受過程、感受存在的意義以及人與物的交流、對話。選擇一件設計不僅是為了用,而且是為了尋找自我的象征性。安德勒·伯蘭滋出版了一本名為《家養動物》的小冊子,在書中他聲認為我們現在的住宅幾乎無法居住,因為我們要在那里度過更多的時光;我們需要重新考慮一下我們可以從周圍環境得到的儀式的、神話創作的以及不可思議的特征。安德勒·伯蘭滋的話是十分隱晦的,但是他至少說明房子僅僅用來居住是遠遠不夠的。這種觀點導致了后現代主義設計的儀式化特征。消費者對設計的選擇與使用過程更多地體現一種信仰,并以此將自己與其他人區分開,歸屬到特定的社會團體中。日本設計近些年受到西方的普遍關注。“在日本,藝術與功利,神圣與凡俗之間是沒有區別的”(《1945年以來的設計》)。四 輕松的生活后現代主義設計的通俗化特征將輕松愉快帶入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動不再象舉行宗教儀式般嚴肅刻板。現代主義是設計的理想主義,而后現代則強調人們生活在“現在”,后現代設計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物質的特征。享樂主義高于一切,快樂是最重要的原則,“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來的設計)。與嚴肅冷漠的現代主義“黑匣子”(BLACK BOX)相比,后現代設計中大量運用夸張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喚起我們關于童年的美好記憶,讓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一起再次感受童貞和無拘無束的快樂。這種設計表面上看起來好象是一種簡單的借用,或者是奇思怪想的任意組合,沒有章法,不考慮實用,是設計師的一些很主觀的設計。但透過這種現象,我們看到這樣做給現代主義或我們目前的生活帶來了有價值的東西:生活,真實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幽雅的舉止,而是光著腳在沙發上吃著苞米花看電視,和孩子在地板上嬉戲,扭著屁股在廚房煎雞蛋。蓋當諾·佩西色彩鮮艷的紐約的日落沙發將大自然的風景引入室內, Ettore Sottsass在1981年設計的滑稽可愛的Cassblanca餐具架和ALESSI公司裝飾著小鳥的鳴唱水壺使廚房油膩的操作過程多了一些輕松幽默的氣氛。從這方面來看,后現代設計將人們從簡單、機械的枯燥生活中解救出來,重新回到真實的生活中。使人這一概念變得更加感性和人化,而不是機器。五 有愛心的設計這句話其實也可以說成是另外的功能主義。是對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功能主義的一個豐富和超越,即將理性的、邏輯的功能發展為既有生理的功能,又有心理的功能的新功能主義。斯圖普創造了一個短語,叫“沒有原由的困難”,即人們可以將東西放在他喜歡用的地方而不是應該放的地方。比如,把電話放在辦公桌附近的窗前,接電話時可以順便看看窗外的風景,放松一下心情,雖然這有點不方便。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實質上是對人的一種更加體貼的設計:人不是一個工作的機器,而是一個有工作能力,但同時需要生活、需要關懷和體貼的有智商的情感動物。六 賣點的設計后現代設計并非設計師孤獨的嘗試。市場給了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同時設計師的名望也是利潤的來源。當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迷幻藥文化以及女性主義興起時,市場就敏銳地感覺到了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設計師也應這群新人類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而大膽地進行各種后現代主義嘗試,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使設計突破功能主義的束縛而自由的發展。市場與設計師相互依賴,甚至設計師個人的學術性、主觀性、觀念性的嘗試也一樣可以成為商家的賣點。后現代主義幾乎成了一個市場推銷員,“制造者不僅僅將其視為因抄襲、打折等競爭泛濫而日趨飽和的市場上表現獨特而有吸引力的手段,而且是可以另起爐灶的方法”。后現代風格建筑歷史文化背景古希臘人信奉泛神論,他們信奉的諸神如同人一樣也有親緣關系,還能不斷繁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龐大、復雜而開放的神譜。幾乎每一座城池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并由此而得名(如雅典城的雅典娜),他們喜歡在城內或附近建一座祭祀該保護神的廟,廟的周圍還建有敬拜其他神、半神、英雄、“城邦保衛者”的設施,這個建筑相對集中的地方就演變成為圣地。 自公元前7世紀起,平民在與貴族的斗爭中逐漸占據上風,自由與民主在希臘半島各城邦中風行,雅典等城邦甚至還建立了自由民的民主制度。為了紀念這些成果,人民定期在這些圣地舉辦行“廟會”,以示慶賀,如雅典的泛雅典娜節、奧林比亞的廟斯節、德爾斐的阿波羅節等。“廟會”期間,人們從各城邦如潮水般地匯集而來,各種體育、戲劇、詩歌、演說等比賽活動爭先登場,香客、游客和商販云集。各城邦為了吸引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都試圖將自己領地內的圣地建造得更加精美、更具魅力。這種開放式的競爭,促進了木質建筑向石材建筑的進化,并形成了以“柱式”為基本特征的具有統一性的建筑式樣。 公元前5世紀,希臘各城邦在雅典的主導下擊敗了波斯大軍的入侵。自此,希臘文化進入鼎盛時期,為報答雅典娜女神的護佑,雅典人重建了自己的圣地——雅典衛城(Akropolis),衛城里的各個神廟便成為代表古希臘建筑最高成就的精品。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又將古希臘建筑的精華推廣到中東、中亞和意大利等殖民地。盡管后來希臘本土淪為羅馬人的殖民地(自公元前2世紀起),但是希臘建筑形式仍然繼續被羅馬人奉為高尚藝術,并加以模仿。希臘2.公共建筑 古希臘最重要的建筑類型為神廟,附近還常有露天劇場、競技場、廣場和敞廊等。這些公共建筑和建筑群在藝術形式上極為完美,集中地反映了古希臘建筑的偉大成就。 希臘神廟一般在平面布局上呈沿東西向伸展的長方形,神廟的屋頂是兩坡的,在東西兩端各構成一個三角形山花,山花為浮雕等裝飾的重點區域之一。另一個裝飾集中的地帶就是山花之下的檐部,檐部通常由臺基上的柱子支撐,形成開放的柱廊。神廟沒有窗只有門,主入口設在東部的山花下。由于地處低緯度地帶,清晨神秘而柔和的陽光就可以穿過主入口,直接照射到正殿深處的神像上,金光燦爛的神像使膜拜者為之神往。 小型的神廟只在前端或前后兩端設柱廊。最小的只有兩棵柱子,夾在側墻前端之間。重要的神廟在四周都建有一圈柱廊,從而構成周圍柱廊(圖1)。圍廊使神廟的四個立面連續統一,造成了豐富的光影和虛實的變化,消除了封閉墻面的沉悶之感;使神廟同自然相互滲透,關系和諧。3.三種柱式 作為古希臘建筑的典型代表,大型神廟是石質梁柱結構構件和組合的特定的藝術形式。主梁及以上部分的巨大重量平均地落在下部的支柱上,并通過支柱直接向下傳遞到基礎。人們認識到柱子在造形中所起的關鍵作用,便反復推敲,仔細琢磨,終于達到精細入微的境界,形成了講究柱子和與它聯結的各部分的形式與比例的三種基本柱子格式(簡稱柱式)。柱式系統,除柱身、柱頭、柱座之外,還包括有檐部(圖3)。這三種柱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多立克柱式: 柱頭為簡單而剛挺的倒立圓錐臺,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棱角(20個),柱子高度約為底徑的4-6倍,沒有柱座,雄壯的柱身從臺基上拔地而起,檐部的高度為柱高的1/3。 愛奧尼柱式: 柱頭為精巧的渦卷,柱身有凹圓槽,槽背呈帶狀(24個),有復雜的、看上去富有彈性的柱座,柱高約為底徑的9-10倍,檐部的高度為柱高的1/5。 科林斯柱式: 除了柱頭如盛滿卷草的花籃外,其他各部與愛奧尼柱式雷同。 如果說多立克柱式體現了男性的雄健,愛奧尼柱式則表達了女性的柔美清秀,而科林斯柱式代表了華麗和高雅。4.追求完美的視差效正 古希臘人很早就發現:從遠處觀察所有物體的直線邊,不管它是直立的還是水平的,都可以感覺到它們在中部有輕微的凹陷。這種直線曲線化的視覺印象,稱為視差。為了消除這種視差,希臘人在建造大型建筑物時就會有意識地將直線造得少許凸曲。經過這種效正處理的建筑,由于視差和凸曲相互抵消,該直的邊和線看起來就是“直”的了,整個建筑就顯得更為端莊和完美。效正值是經過精確計算而得出的,比如要使一個長60米的檐部水平線看起來很平直,就要對其中部做上調10 公分的效正。由于這種效正操作既費錢又費時,因而只在特別重要的建筑物上應用。效正方法更多地運用于用于立柱本身,既將立柱的中上部造得少許腫漲(卷殺,曲線精度以毫米甚至毫厘計),這樣就可避免中部顯細的錯覺。此外,古希臘人還針對立柱所處的位置、相互間的影響等發明了一系列效正立柱粗細、站立角度和柱間距離的方法,使立柱的陣列在遠處看來更加整齊。以雅典衛城中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為例(圖4 帕提農神廟西立面),建筑師有意識地將基座的中部微微隆起,靠邊的立柱會有意識地作的較粗并輕微向內傾斜,外側的柱間距也相對較小,墻壁和山花上部的雕飾也要相對放大一點,等等。這些精細的效正使希臘建筑藝術達到了完美境界。5.古希臘建筑對后世的影響 古希臘建筑是歐洲建筑的先驅,它在建筑美學法則、建筑的藝術形式和梁柱的結構方法等方面都成為歐洲建筑的典范,深深地影響了歐洲兩千多年的建筑史。在歷史上出現的諸多建筑風格中,古希臘建筑藝術達到了典雅和端莊的最高境界。它的建筑形象能深刻而充分地反映人們的崇高理想以及希臘人民對自由、民主與共和的強烈愿望。這種建筑形象已經成為思想的載體,普遍地存在于代表現代西方國家最高全力機構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