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課型 新授 課時 1課 標 要 求 知道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澳門問題的由來學 習 目 標 1.通過閱讀教材、研讀史料和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準確說出西洋的地理范圍,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條件,概述其特點和歷歷史意義,提升識圖和史料分析能力。 2.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準確說出出倭寇的含義,簡述倭患形成的原因、危害,概括戚繼光抗倭的準備、成就,分析其取勝的原因,綜合評價戚繼光及他領導的抗倭斗爭,學習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精神,涵養家國情懷。 3.通過閱讀教材,說出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的史實,認識到明朝時祖國領土遭到侵犯,培養保家衛國的責任意識。評 價 任 務 完成任務一(檢測目標1) 完成任務二(檢測目標2) 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3)學 習 過 程環節 學習流程及內容 二次備課導 入 新 授 新 授 來自非洲肯尼亞的中國水手后裔姆瓦瑪卡參觀了南京寶船廠遺址公園,非洲肯尼亞的姆瓦瑪卡是中國水手的后裔,這可能嗎?中國水手是什么時候又怎么到肯尼亞去的呢? 今天我們走入第15課了解這段史實 任務一:閱讀教材,歸納鄭和下西洋具備怎樣的前提條件,起止時間,最遠到達的地方?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 問題一:閱讀材料,歸納鄭和下西洋具備怎樣的前提條件?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鄭和傳》 材料二:西洋諸國,對明朝出品之陶瓷、絲綢等,都極喜愛……在返程中,鄭和官船亦購買或交換一些中國所缺之香料,染料,寶石,象皮,珍奇異獸等等。 材料三:皇上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 目的: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炫耀明朝的富強;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換取海外奇珍異寶。 問題二:閱讀教材,鄭和下西洋的起止時間,先后到達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最遠到達的地方? 時間、次數:1405—1433年、先后七次 (2)范圍: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問題三:閱讀教材,結合材料,概況鄭和遠航的特點?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①時間長,規模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②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 ③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任務二;閱讀教材,講述戚繼光抗倭的過程?結合材料,如何評價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抗倭 問題一:閱讀教材,什么叫倭寇?明朝中后期為什么倭患嚴重?倭患有哪些表現? 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到東南沿海進行武裝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明朝中期,國力減弱,海防松弛。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所到之處,殺居民,劫財貨,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時稱“倭患” 問題二:閱讀教材,講述戚繼光抗倭的過程?結合材料,如何評價戚繼光抗倭? 明王朝派年輕將領戚繼光到東南沿海抗倭。戚繼光臨危受命,南下浙江。戚繼光大力整頓軍隊,并招募農民和礦工10 000多人,進行嚴格訓練,操練新陣法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被人們譽為“戚家軍”。 戚繼光的功績:組建戚家軍---臺州大捷---進軍福建、廣東---消除倭患。 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 為什么說抗倭戰爭是反侵略戰爭? 明朝中期國力減弱,海防松弛,倭寇猖獗。戚家軍抗擊倭寇,捍衛了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中華民族的正義利益。是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 任務三:歐洲殖民者什么時候開始在我國進行殖民活動?葡萄牙又是如何攫取在中國澳門的居住權的? 開始: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僅略活動。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 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澳門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問題二: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侵占澳門三個事件反映了明朝哪些方面的變化? 課堂練習 1.明朝對外關系中的新現象有( ) ①開始與非洲國家交往 ②開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爭的勝利 ④開始遠航到印度洋沿岸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2.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國貨物去換取海外奇珍。 B.炫耀明朝的強大C.尋找建文帝 D.推銷本國的絲綢和青花瓷 3.“以和為貴”、“和平交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古代對外開放中體現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 ①絲綢之路 ②鑒真東渡 ③鄭和下西洋 ④戚繼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作業布置: 難度: 時長:板書設計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