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學習主題 統一國家的建立考點名稱:秦統一六國和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郡縣制)秦建立中央集權統治的表現:1、皇帝制度: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2、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的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負責掌管理全國軍務。????? 九卿:丞相之下設有九卿,分別掌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3、推行郡縣制:秦統一后,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是縣長,縣以下設鄉、里基層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秦中央集權的特征:1、皇權的特征:(1)皇帝獨尊: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2)皇位世襲:“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是君主權利集中的另一體現。(3)皇權至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依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2、中央機構的特征: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位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3、地方行政的特征:(1)地方上主要官員郡守縣令等,直接由皇帝調遷,并且官位不世襲。(2)地方官員只有俸祿,無封地,只有地方行政權,絕對服從于中央。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秦朝實行郡縣制的歷史意義:1、通過郡縣制,實現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2、郡縣制廢除了奴隸主舊貴族時代的世襲特權,有利于形成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廢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據勢力對封建中央政權的威脅,既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秦朝中央行政機構關系圖:??九卿:九卿是指低于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位官職的諸卿,習慣上稱為久卿,但是實際數目不止有九。重要的有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廷警衛;太仆,掌宮廷車馬;衛尉,掌皇宮保衛;典客,掌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宗正,掌皇室親族事務;少府,掌皇室收支。考點名稱: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君主專制: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概念,指一個人或者少數幾個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王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焚書坑儒:秦朝為加強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毀書籍、坑殺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頒布焚書令,凡秦書以外的史書以及非博士收藏的“詩、書、百家語”全部焚毀,民間只準保留醫藥,卜書、種樹之書;民間藏書限期交官府焚毀,談論詩書者處死。公元前212年,以“謠言以亂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殺與咸陽。焚書坑儒是秦為加強思想控制采取的極端手段,對文化造成重大損失。書同文: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等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更為簡化的字體,整理出隸書。兩種形體的文字均在全國推廣。車同軌: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專制中央集權的制度的主要特點:1、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帝的決策與執行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的終身制和皇位的世襲制;文化專制是政治專制的副產品;權利的高度集中,地方自主權限有限。2、兩對基本矛盾貫穿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的始終:一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發展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二是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其發展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割據勢力不斷削弱。?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制度(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2)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政和監察。(3)地方上推行郡縣制2、經濟上:(1)統一貨幣: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2)統一度量衡3、思想文化上:(1)統一文字(小篆-隸書)(2)實行“焚書坑儒”。4、軍事上:(1)北擊匈奴,修筑長城。(2)統一東南、嶺南地區,興修靈渠。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的表現:?“皇帝”名字的由來: 秦滅六國后,秦王嬴政覺得自己的功德超過了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示不出不出他的偉大,也不能讓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丞相王綰稟奏:“三皇五帝的名稱,是天下共主,實際上本身所占有的領土,不過方圓千里,而自商周稱王后,才真正擁有天下,而且周維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認為王的稱號最好。” 秦王嬴政不悅,道:“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萬世永傳的朝代。”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內都已成為郡縣,法令由中央統一,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業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認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建議稱泰皇。”秦王政一聽高興的說:“泰皇仍與以前分別不出來,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后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另追尊莊襄王為太上。”就這樣,贏政被稱為“秦始皇帝”,通稱“秦始皇”。考點名稱:秦的暴政秦始皇的殘暴統治:?秦統一后,雖然采取了一些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但是,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對人民的無限搜刮,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新的災難,使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直接矛盾日益激化。(1)秦始皇對農民的統治和剝削是非常殘酷的。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是壓在農民頭上的沉重負擔。(2)秦始皇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阿房宮和巨大的驪山墓,每年役使七十多萬犯人和奴隸。繁重的徭役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3)對人民的嚴刑峻法,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殘酷的鎮壓。??秦始皇陵的建造:阿房宮和驪山墓: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無休無止的征發徭役,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修建阿房宮,據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通過計算,阿房宮前殿有三分而之二個故宮那么大,工程之大可想而知,直到秦始皇死的時候也沒有建完。秦始皇不僅生前為自己建造豪華的宮殿,而且還為死后準備了同樣豪華的陵墓,這就是驪山墓,在統一六國之前,他就在驪山北麓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高五十于丈,周圍五里多,內筑各式宮殿,陳列著各式奇珍異寶、石質鎧甲。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雖然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認為人民永遠不會反抗秦朝,可是他錯了,他死后僅僅幾年,強大的秦帝國就被淹沒在了農民起義的汪洋大海之中。考點名稱:陳勝吳廣起義大澤鄉起義:又名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是秦末農民戰爭的序幕。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發陳勝、吳廣等900余名戍卒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起義,并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最終被秦軍鎮壓而失利。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功績: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前后只有六個月時間,但在中國歷史寫下了壯麗的篇章。陳勝吳廣在中國封建社會里首舉義旗,領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其“奮臂為天下倡始”的首義精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造反思想,“斬木為兵,揭竿而起”的斗爭氣魄,鼓舞著后來千千萬萬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斗爭。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礎。陳勝吳廣起義:考點名稱:農民起義推翻秦朝(楚漢之爭、劉邦建國)楚漢之爭:秦朝滅亡后,原來的農民反秦領袖劉邦和項羽為爭奪統治權進行了長達4年的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結果,項羽連戰失利,在烏江自刎。劉邦因勢利導,終于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楚漢之爭歷時四年,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前所未有,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劉邦建漢: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劉邦是為漢高祖,定都長安,重新建立了地主階段統一的政權。劉邦和項羽的對比(楚漢之爭劉邦勝利的原因):1、劉邦勝利的原因:運用正確的戰術,分化收買項羽的部下,切斷項羽的后路;劉邦善于用人,把各地反對項羽的勢力聯合起來,做到守有賢相,某有良臣,戰有猛將,力量由弱變強,終于戰勝項羽;劉邦有比較穩定的關中做后方,無后顧之憂。2、項羽失敗的原因:迷信武力,剛愎自用。不聽從部下意見,嫉賢妒能,導致身邊的能臣良將紛紛轉投劉邦;殘暴好殺,導致眾叛親離,日益孤立;雖然地盤最大,但是周圍十余個王國矛盾重重,明爭暗斗。楚漢戰爭的歷史典故:1、破釜沉舟:鉅鹿之戰中,項羽渡河后將渡船沉于水中,搗毀做飯用的鍋灶,每個士兵僅帶三日口糧,表示與秦軍血戰到底,義無反顧。項羽率領的這只起義軍與秦軍交戰中“無不一以當十”,最終大敗秦軍,擊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2、約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大軍進入關中,劉邦進入咸陽后,宣布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得到關中各階層人民的支持。鴻門宴:項羽入關后,駐扎鴻門,劉邦自知不敵,采納張良的計策,親至鴻門拜見項羽,卑辭求和。項羽設宴招待,企圖在宴會上殺死劉邦,劉邦巧妙周旋。伺機逃脫。楚漢之爭形勢圖: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1、秦朝滅亡之前,劉邦、項羽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朝,而且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領導秦末農民戰爭,因而是代表勞動人民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性質上是屬于農民戰爭。2、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一個稱“西楚霸王”,一個稱“漢王”,二人不再是農民起義領袖,其戰爭目的是爭奪皇位,因此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奪取權力的戰爭。?考點名稱:漢武帝的大一統(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封國勢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朝:中朝又叫內朝,由皇帝左右親信近臣構成,漢武帝時為加強皇權,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中下層官員,作為自己的高級侍從和助手,替他出謀劃策,中朝實際上是在宮廷內逐漸形成的新決策機構。由侍中、常侍、給事組成中朝之職。外朝:以丞相為首組成的官僚機構處理一般政務的機關。董仲舒的儒學思想:董仲舒為了適應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他不但首倡儒學獨尊,而且把孔子的學說宗教化,把封建專制制度理論系統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朝的“焚書坑儒”的實質是相同的:秦朝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是確立的思想不同,但都是為了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都屬于思想文化專制的需要。比較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大一統的政策:1、政治方面:(1)改革官職,組成內朝和外朝,加強皇權。(2)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與考核;實行刺史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官僚的控制。(3)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4)強化完善封建法治,打擊豪強地主勢力,維護封建社會秩序。(5)強化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設刺史,負責監督地方官員。2、軍事方面:三次反擊匈奴,改變了漢朝與匈奴的關系中的被動地位;進軍西南地區,征服東越南越,設置南海等九郡。3、經濟方面:改革幣制,鑄造五銖錢,作為通行全國的法定貨幣;鹽鐵官營,由國君壟斷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均輸平準”平抑物價,征收大商人,高利貸者的財產稅。4、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提倡大一統,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漢武帝還創建了中央太學與地方郡國學兩級官學,確立了封建官學制度。此外還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實行統治的根本思想。漢武帝:?如何評價漢武帝:漢武帝時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漢國力最為強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進行改革,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統逐漸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使西漢出現了封建大一統的鼎盛局面。但是到漢武帝后期,他連年征戰,迷信奢侈,重用酷吏,導致了社會動蕩,農民暴動。在這種狀況下,漢武帝主動頒布承認暴政的《罪己詔》,著手于恢復民力,避免了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漢武帝時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考點名稱:漢朝的經濟措施五銖錢:又稱上林錢或者是三官錢,為漢武帝時期唯一合法貨幣。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鑄幣,將錢幣大權收歸中央,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鐘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造,是為三官錢。因錢幣重五銖,上有“五銖”二字,故又稱五銖錢。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通行全國,一直沿用到隋朝。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措施:經濟方面,采取重農抑商,整頓財政,頒布“算緡”、“告緡”令,征收商人資產稅,大力打擊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統一鑄造五銖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五銖錢:考點名稱:開發邊疆秦統一后民族融合:秦統一后,中國就形成了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西漢建立后,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得到發展,當時中國境內的漢、匈奴、西域各族、越族以及西南,東南,東北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上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了。雖然各族統治階級之間存在矛盾或者有過戰爭,但在長期交往中,人民之間融合的趨勢增長了,各族人民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邊疆,構成了西漢時期豐富多彩的生動歷史畫面。漢與西南、東南各族的關系:漢武帝時,西南各族人民也內地聯系與日劇增。漢武帝曾派唐蒙為中郎將,率千人進入夜郎,夜郎及其附近的許多城邑相約歸服漢朝。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發巴蜀兵之滇,降滇王,并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區都歸入西漢的直接管轄之內。漢武帝先后降服東越,閩越,南越地區,并把少數民族遷居內地,東南沿海地區也內地聯系更為密切,促進了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漢族,越族人民的進一步融合。西漢的疆域:考點名稱:絲綢之路絲綢之路:西漢以前,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半島等。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西域各國的奇珍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于后世的“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后,開開辟了與南海諸國以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上交通線從事經常性的貿易往來,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產生的實質:絲綢之路是西漢政府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使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漢朝的絲、絲織品大量運到西域后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情況下出現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之后的民間行為所導致的后果。開通絲綢之路的影響和歷史作用:“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后,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絲綢之路的路線圖:?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考點名稱: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漢與朝鮮的交流:秦漢之際,“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人。”兩漢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曾多次派人赴漢,先后會見了漢武帝和漢光武帝,加強了雙方的聯系。其中的辰韓,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嫁娶以禮”,語言和稱謂與秦類似,有人稱之為“秦韓”。那時中國與朝鮮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朝鮮特產的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等工藝品,以及鐵質生產工具等輸出朝鮮。漢與日本的交流:中日隔海相望,很早就有了密切聯系。漢武帝時日本有三十多個國家通過朝鮮半島“使譯通于漢”。東漢光武帝時期,“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后來,倭國又“遣使奉獻”。通過不斷的交往,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往日本,豐富了倭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漢委奴國王”金印:漢朝時的日本:在古代,日本稱“倭”。《漢書·地理志》記述了倭人的生產生活和習俗。這說明我國那時對日本已經有了初步了解。秦漢時期,不少人渡海去日本。中日兩國流傳的徐福東渡的故事,反映了這一歷史現象。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漢委奴國王”金印、這證實了漢光武帝賜給倭奴使者金印記載的真實性。一般認為,倭奴國在北九州,這說明,公元1世紀中期,日本北九州一帶已經于漢朝交往。考點名稱:漢與歐洲的往來甘英出使大秦:漢朝與大秦,地處路上絲綢之路的兩端,雙方都想直接交往,無奈受到安息等國的阻礙。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波斯灣,未能到達大秦。后來,大秦將目標轉向海上,間接地與中國開展絲綢貿易。《后漢書》記載,166年,大秦人到達東漢,將象牙、犀角等禮物贈給東漢皇帝。這是正史中關于中國同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