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學習主題 中華文明的起源考點名稱:元謀人元謀人:元謀人學名元謀直立人,或稱元謀猿人,是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元謀人是我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他們會打制石器,知道用天然火,采集和狩獵。1965年發現于云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共計左右門齒兩顆。后來還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是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有爭議,或為約60萬年~50萬年前)。其可能生活在亞熱帶草原—森林環境中。?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否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元謀人復原頭像:元謀人的由來: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Homoerectusyuan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考點名稱:北京人北京人: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科學命名為“北京直立人”,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約70—20萬年,他們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腳已經分工明確,會打制石器,會使用天然火,并會保存火種,采集和狩獵,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的特性:1、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2、從猿到人的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古猿從樹上到地面,為了維持生存,必須使用前肢進行勞動,后肢承受身體的重量,只得直立行走,逐漸形成了上肢和腿腳。北京人“原始群居”與山頂洞人的“氏族”的異同點:相同點是:都是由幾十人組成的集體;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沒有階級劃分,無貧富貴賤的差別。不同點:原始群居的人們沒有血緣關系,而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的,有血緣關系。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相貌特征:1959年,根據發掘的化石,成功的塑造了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塑像。根據頭像顯示,北京人面部相對較短,前額低平,眉骨粗大并互相連接。顴骨很高,鼻子寬扁,嘴巴前伸,頭蓋骨比現代人厚,腦容量比現代人小。整個頭部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考點名稱:山頂洞人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他們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發現的,因此考古學家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復原頭像他們會打制石器,還學會了磨光技術、鉆孔、人工取火,已經懂得審美,并且開始死后埋葬。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開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會。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1、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2、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低階段,生產力極端低下并極端緩慢的向前發展。3、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產關系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相比,在生產生活方面有哪些異同:相同:都過著集體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體力量生存。不同: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山頂洞人已進入氏族公社。三大猿人的特性把握:通過比較元謀人,北京人及山頂洞人的各方面的異同,整理出清晰的知識脈絡,把中國古代原始人的演化歷程及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總結。我國境內三大猿人的主要特性:人類遺址地點發現時間距今年代生產生活狀況人體特征社會階段說明元謀人云南省元謀縣1965約170萬年已經會制造工具及知道用火-原始人群迄今為止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內1929約70-20萬年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成果,過著群居生活;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山頂洞人周口店龍骨山頂部洞穴里-約3萬年仍然使用打制石器,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后要埋葬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氏族社會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山頂洞人的工具:山頂洞人的石器雖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裝飾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們掌握了鉆孔技術﹐不僅會一面直鉆﹐而且能兩面對鉆。在鯇魚的眼上骨和直徑只有3.3毫米的骨針上鉆出細孔﹐表明技術已相當熟練﹐制造鉆孔工具的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制技術。盡管這種技術僅用于制造裝飾品﹐但卻為以后新石器時代磨制工具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山頂洞人還懂得用赤鐵礦粉末染色的方法﹐這使得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鉆孔﹑磨制和染色技術﹐都是以前時期所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顯示出人類生產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內容更加豐富。骨針的出現意味著當時已會縫紉。縫綴起來的獸皮既可搭蓋住所﹐抵御風寒﹐也可掩護身體。考點名稱:南方原始農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河姆渡聚落: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欄式的,干欄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河姆渡文化的特征:1、河姆渡居民開始廣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夠制造陶器和簡單的玉器,手工業發展。2、河姆渡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欄式的,干欄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對比半坡文明和河姆渡文明:名稱相同點不同點半坡文明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2.生產活動都產生了原始的農耕以及原始的手工業(制陶、麻紡織、建造房屋等)?3.都處于氏族公社時期1.種植作物為粟(世界最早)?2.半坡人能夠制造處色彩艷麗的彩陶,并裝飾上美麗的花紋?3.建筑為半地穴式建筑河姆渡文明1.種植作物以水稻為主?2.可以制造簡單的玉器和樂器?3.建筑采用干欄式建筑農耕生活的作用及農耕文明的發展:農耕生活使人類有了定居的生活,并從事更多的生產勞動,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河姆渡處于新石器時代,農耕文明進一步發展:1、河姆渡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并采用骨耜等耕作工具2、河姆渡居民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3、手工業發展,制造出大量的陶器,骨器制作比較發達,同時可以制造出簡單的玉器。河姆渡文明的陶器:半坡文明的建筑與河姆渡文明建筑不同的原因:主要由氣候條件所決定,北方地區氣候干燥,相對寒冷,因此采用半地穴式建筑。南方地區潮濕炎熱,地勢低洼,因此房屋多采用干欄式建筑。考點名稱: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半坡聚落:半坡聚落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屬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還打獵、捕魚,已經學會紡線,織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為紅色,上面多繪有人、動物和幾何花紋等圖案,稱為彩陶。半坡文明的特征:1、半坡文明中發現了粟的種植痕跡,中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2、半坡文明處于母系氏族時期,是我國最完整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3、半坡文明手工業發達,制造了大量彩陶,并繪制了美麗的花紋。4、半坡文明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采用地穴式建筑。?對比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明:名稱相同點不同點半坡文明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2.生產活動都產生了原始的農耕以及原始的手工業(制陶、麻紡織、建造房屋等)?3.都處于氏族公社時期1.種植作物為粟(世界最早)?2.半坡人能夠制造處色彩艷麗的彩陶,并裝飾上美麗的花紋?3.建筑為半地穴式建筑河姆渡文明1.種植作物以水稻為主?2.可以制造簡單的玉器和樂器?3.建筑采用干欄式建筑半坡文化所處的時代:半坡村是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處于氏族公社早期的母系社會,尚無貧富分化。但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中國逐漸進入父系社會。半坡文明時期住宅(效果模仿):半坡文化的陶器:從半坡文化中看到的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表明這一時期的文化為彩陶文化。其繪畫作品有的豐富生動,有的神秘難測,有的則圖案化,多繪在盆、缽、罐、細頸壺上,繪畫作品多繪在小口器肩,腹和口部,直口器多繪在外壁或口緣外側,大口器多繪于器內壁。多見黑彩,還有少量紅彩。繪畫圖案古樸、簡練,可分三大類:一類為象生性圖案,如張口作吞食狀的魚、悠閑的鹿、搜索食物的蛙等動物紋,還有植物紋。這些象生圖案同史前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形態生動的動植物紋樣是農耕和漁獵生活的反映。第二類為幾何圖案,有三角形,方格紋、編織紋等,這類圖案多在缽、罐、盆、壺類器皿外璧上部,許多缽類器口緣外側繪黑色寬帶紋,部分大口淺腹器皿的彩陶圖案多繪在內壁上,小口器的圖案則繪在口唇和肩腹部,這些部位多是容易看得見的地方,多數圖案清晰,筆畫疏朗,這些幾何圖案中,三角紋是由魚紋圖案變化而來,波折紋則是山或水的寫意。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的,因此半坡遺址是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考點名稱:大汶口原始居民大汶口文明:大汶口文明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及其周圍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后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制已經出現了,在氏族內部出現富有者和貧窮者。大汶口文化晚期生產力水平較中期有了較大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變革,開始出現早起的奴隸,父系社會制度,這時已經逐漸沒落,氏族制度也走向了崩潰。社會發展的定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關系是導致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表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3]發展的根本的普遍的規律。這個規律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趨向,揭示了生產力在生產方式矛盾運動中的始終決定作用,從而也揭示了生產力是推動整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大汶口文明手工業特征:大汶口文明晚期的制陶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輪制技術已用來生產大件陶器。燒窖技術有了改進,可以燒制出額薄胎磨光黑陶,胎厚僅1—2毫米。以及通過提高窖溫,燒出薄胎、質硬、色澤美的白陶、黃陶和粉色陶器。大汶口文明較之前的早期文明有什么新的特點:1、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出現了貧富分化,晚期出現了早起奴隸。2、母系社會逐漸瓦解,進入父系社會時期。3、原始手工業發展顯著,制陶方面出現了注明的白陶、黑陶。父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文化體系,也是人類歷史發生的最深刻的變革之一。這種變革是同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由于農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男子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社會中心自然發生偏移,逐漸由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在父系氏族社會中,男性的財產權和社會地位高于女性,家庭婚姻關系也由母系氏族社會的“從妻居”改變為“從夫居”,子女自然不再屬于母系氏族的成員而成為父系氏族的成員,成為父親財產的繼承者。在父系氏族社會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成果的有所剩余,一些人能夠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并利用已占有的勞動財富役使他人,于是,貧富現象出現,私有財產開始萌芽。貧富懸殊的變化是階級產生的基礎,到父系氏族社會的后期,氏族社會開始走向瓦解,階級社會開始出現。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中國的父系社會文明: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于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制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考點名稱:華夏之祖(炎帝戰蚩尤,黃帝——人文初祖,堯舜禹的“禪讓”、大禹治水黃帝: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生于有熊(今河南鄭州市)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大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而進行的戰爭,后炎帝族戰敗,和黃帝族融合,成為了后來的華夏族的祖先。禪讓制: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這里特指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于《尚書》之中,相傳黃帝之后的堯、舜、禹時期,他們采用推舉的辦法選出部落聯盟的首領,這種方法在歷史上稱作“禪讓”。氏族公社的特點:1、氏族內部實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條件和基本標志。2、氏族全體成員必須屬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緣集團,相互間存在血親關系。3、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稱,有共同的信仰,內部實行原始共產制和民主制,生產資料公有,人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共同撫育后代。4、每一個氏族既是一個生產單位,也是一個消費單位。?遠古傳說和史實的聯系與區別:遠古傳說不等于史實。遠古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是經過人們整理、加工而成的,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史實是真實可靠的,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兩者之間存在著聯系,遠古傳說中在某些方面蘊含著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氏族公社晚期社會狀況:氏族社會晚期時期,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為單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為單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勞動產品除用于消費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內部產生了貧富分化,私有制開始產生。由于人們占有的私有財產的多寡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原始平等性逐漸消失,不平等的關系也就是階級對立關系逐漸形成。 幾個氏族公社組成一個部落,以后又發展成部落聯盟。父系家族有族長,氏族有氏族酋長,部落有部落首領,部落聯盟也有共同的首領,傳說中的堯、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部落或部落聯盟首領一般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選舉賢能有德者擔任。這種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稱為禪讓制。到階級社會產生前夕,這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首領的繼位方法實際上是在激烈的爭奪中進行的。?原始社會瓦解的步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