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學習主題 科技、教育與文化“兩彈”的成功研制 1、20世紀50年代初,西方大國家多次威脅要對新中國使用原子彈進行核訛詐,為了打破西方大國的核壟斷為核訛詐,中國決定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2、歷經艱難后,于1964年10月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間隔兩年零八個月,中國第一顆氫彈也成功爆炸,我國國防軍事實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原子彈與氫彈先后成功爆炸,標志著我國跨入了世界核先進國家的行列。 航天技術 ①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標志我國的空間技術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②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③2003年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④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雜交水稻之父:1973年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特點:雜交水稻優點雜交水稻具有產量高、抗病毒強、適應范圍廣等優點。 3、推廣:1975年,雜交水稻在全國多點種植示范。1976年,開始大面積推廣。 4、意義:為糧食大面積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解決中國的溫飽問題做出了卓越貢獻。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 網絡技術的掌握和應用在當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計算機網絡不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成為繼書籍報刊、廣播、電視后的“第四媒體”,而且還是一個服務系統,能夠提供形式多樣的手段和工具為用戶服務,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與社會生活。 863計劃 1986年3月4位老科學家提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鄧小平也在3月做了批示這些即“863計劃”。內容:《863計劃綱要》: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自動化技術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科技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第八個領域。意義:對中國的高技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增強綜合國力產生了深遠影響。 科教興國 一、義務教育的普及:1、1986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把基礎教育納入法制軌道,開始依法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開始時間:1986年4月。法律依據: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實施成果:到2001年底,占全國人口85%的地區已基本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3、普及義務教育的歷史意義:(1)不僅給中國的基礎教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2)而且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1.20世紀50年代初,進行院系調整,較大發展。2.“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3.1977年,“文革”中廢棄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復。4.改革開放的20年,高等教育體系形成。(①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②培養層次分明;③辦學形式多樣;④學科門類齊全)5.20世紀90年代,開始改革高等教育體制。優先發展,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1)改革目的: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②優化教育結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③理順政府、社會和高校之間的關系。 ④建立和完善政府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社會自主辦學的新體制。(2)意義:高等院校的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高校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更趨合理,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科教興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具體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②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實施素質教育;④制訂和實施863計劃: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海洋技術(1992年) 。走向世界的體育強國 走向世界體育強國:從乒乓球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射擊運動(許海峰),獲得中國第一枚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1990年中國成功舉辦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文學的繁榮 文學的繁榮:伴隨新中國的誕生,文學藝術也進入了新的時代。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創作出現嶄新的局面。許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現實生活、題材新穎、風格各異的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代表作《紅巖》、《青春之歌》、《寶葫蘆的秘密》、《茶館》等。文藝的災難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大搞文化專制主義,一大批文藝界著名人士被迫致死,許多新中國成立以來出息的優秀文藝作品,被污蔑為“大毒草”,受到粗暴的批判。八個“樣板戲”壟斷戲劇舞臺,整個文藝園地百花凋零。藝術的發展 藝術的發展:建國以來,影視藝術發展迅速,電視逐漸步入每個家庭。繪畫、書法、戲劇等方面均有發展。第一部彩色電影戲劇片《梁山伯與祝英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