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學習主題 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的變遷 20世紀50——70年代,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是社會的主流。由于物資匱乏,許多生活必需品須憑票供應。改革開放后,從“衣”的方面來說,人們走出了過去千篇一律的“藍海洋綠海洋”,開始追求五顏六色、款式新穎的服飾,追求個性化的表現,甚至品牌效應。從“食”的角度來看,1987年政府發動了“菜籃子工程”。從“住”的方面來說,人民的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由普通平房到簡易樓房再到90年代以后國家啟動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職工的住房福利,人均居住面積逐年增加。1991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七平方米,2001年已經達到10.5平方米,十年的時間增加了50%。到2001年底,中國城鄉住宅竣工面積已經達到13億多平方米,房地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重要產業。從“社會風俗”方面來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五一”“十一”長假,成為人們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黃金周。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從貧困走向小康 1.新中國初期:人民生活相當艱苦。2.改革開放前:人民生活雖然有所改善但進展緩慢。3.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由脫離貧困、解決溫飽到邁向小康。(1)改革開放,國家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充實,家庭收入增加。(2)勤奮勞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愛崗敬業,現在要有認真的學習態度,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人的素質是歷史的產物,又給歷史以巨大影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努力改善全體公民的素質,必將使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使人和人之間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新型關系不斷發展,使整個社會的面貌發生深刻的變化。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滲透在整個物質文明建設之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不單是思想文教部門的任務,而且是各條戰線和一切部門的任務,是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愛國者的共同的長期的任務。勞動就業制度的變化 1.新中國初期:實行“統包統配”勞動就業制度。介紹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城鎮勞動就業實行“統包統配”,即工作崗位無須自己尋找,全由國家統一分配、安排。請學生思考、討論,這種完全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的做法,有什么弊端?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歸納:養成工作上“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不利于人才特長的發揮,企業用人不能擇才而用,個人擇業不能揚長避短等。2.改革開放后:(1)改革:從“統包統配”,通過各種形式的勞動就業和勞動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過渡到完全由市場調節。(2)新的勞動就業模式: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3)作用:有助于人才的特長發揮,有助于合理配置人才資源,鼓勵人們更努力地學習、研究業務。(4)法律保障:國家頒布實施《勞動法》,從法律上保障了企業自主用工,個人自主擇業的權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新中國初期:初步建立起適合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如城鎮職工養老保障制度、公費醫療制度等。 2.改革開放后: (1)改革原因:一是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有明顯的弊端;二是勞動就業制度改革后,職工的養老、醫療保障以及企業下崗失業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就更加顯得突出。因此,迫切要求建立適合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新的社會保障體制。(2)主要問題:出現下崗現象,城鎮失業人員基本生活、養老、醫療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會問題也凸現出來。(3)改革方向:建立統一的、覆蓋全社會的的社會保障新體制。保障制度:建立起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4)主要特點: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障費用由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個人三方分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