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學案 解析版 原卷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學案 解析版 原卷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約前2070—前221年)(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了解夏商周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3.了解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王朝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青銅器和甲骨文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4.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知道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及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5.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6.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內容要點】
一種文字 甲骨文。
一次改革 商鞅變法。
兩大制度 世襲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 夏、商、周。
四大學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知識點1: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分封制;青銅器,甲骨文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陽城。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2.世襲制:啟繼承父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 “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歷法,稱為夏歷。
4.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年被商湯所滅。
5.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二、商朝
1.建立: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亳
2.遷都: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商紂王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4.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軍隊和商紂王軍隊,周武王獲勝。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分封制:
⑴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⑵內容: ①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②諸侯需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⑶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⑷實質:確立了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周天子 → 諸侯 → 卿大夫 → 士
⑸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后,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為春秋諸侯爭霸埋下隱患。
3.滅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 。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時期以爭霸為主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時期以兼并為主
五、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出現: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出現了銅器,如距今約4000多年的甘肅地區 齊家 文化出土了銅鏡。
2、用途:商朝 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3、工藝: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工藝高超,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
4、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
六、甲骨文記事.
1、定義: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2、發現: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3、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4、意義:甲骨文 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商朝 開始。
七、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現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
2、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
知識點2: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國時期諸侯國戰爭;商鞅變法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
3.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出現商品交換市場和使用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影響: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
三、諸侯爭霸
1、原因: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實質是奴隸主的掠奪戰爭。)
2、旗號:“尊王攘夷”(尊王指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影響,號令諸侯。攘夷致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的襲擾)
3、著名霸主:齊桓公(春秋首霸)、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號令諸侯。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
4、影 響: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使一些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同時,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思維延伸
齊桓公:任用賢能,革新強國——改革。
晉文公:遵守諾言,躍居霸主——誠信。
楚莊王:改過自新,問鼎中原——努力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雪恥復國——毅力
四、戰國七雄
1、諸侯國變化:①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②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
2、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諧音記憶法:起初嚴寒找圍巾)七國。
3、戰國戰 爭:①特點:諸侯國之間戰爭的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②著名的戰役: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其中規模最大、最激烈的是長平之戰(為秦滅六國奠定基礎 )。成語紙上談兵和圍魏救趙,分別出自長平之戰和桂陵之戰。
4.巧記戰國七雄的地里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地理位置分別為東南西北北到南。
五、 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獲勝。
2、時 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3、內容:
①政治方面:⑴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⑵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⑶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⑷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經濟方面:⑴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⑵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⑶統一度量衡。
③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4、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5、商鞅變法內容表:
政治
①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對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響大
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舊貴族利益,商鞅被處死的原因
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④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質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體現變法性質
②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富)
③統一度量衡
軍事
①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提高軍隊戰斗力(兵強)
知識點3:老子;孔子;百家爭鳴;都江堰;《詩經》
一、老子
1、老子又叫李耳,是春秋后期楚國人,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2、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經》(《老子》)。
3、老子的主要思想:①順應自然;②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③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二、孔子
1、孔子又叫孔丘,是春秋后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苛政猛于虎)
3、孔子的教育成就 :
①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
②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啟 發誘導等)
4、《論語》——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
三、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開始于春秋,鼎盛于戰國。
2、百家爭鳴的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
逐步確立。
3、百家爭鳴辯論的焦點:如何治理國家
4、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活躍史稱“諸子百家”。
5、主要思想派別、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學 派 人物 時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戰國 “兼愛”、“非攻”、選賢任能、節儉 《墨子》
儒 家 孟子 戰國 ①主張“仁政”;②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③反對非正義戰爭。 《孟子》
荀子 戰國 ①主張實行禮治,②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荀子》
道家 莊子 戰國 ①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②人生要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人格。 《莊子》
法家 韓非 戰國 ①反對空談仁義,以法治國;②樹立君主權威;③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韓非子》
6、百家爭鳴的影響:①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②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四、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
4.影響:①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②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易混易錯】
1.夏朝與秦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商周既有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甲骨文,也有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叫銘文或鐘鼎文)
2.漢字演變歷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隸書(秦、西漢)→楷書、草書、行書(東漢、魏晉及之后)。
3.春秋時期的特點:經濟上鐵器、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生產力飛速發展;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戰爭愈演愈烈,帶來極大的災難,也有利于局部統一,促進民族交融。
4.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鑒或啟示:老子(辯證地看待問題);孔子(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墨子(構建和諧社會;反對侵略戰爭;勤儉治國);莊子(積極地面對和看待問題);韓非(積極改革,勇于創新)。
5.商鞅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成功了。理由:成功了。變法前,秦國還比較落后。經過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國力大增,為秦兼并六國完成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
6.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的學說后來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和發展。
7.春秋戰國時期哪一學派最受歡迎?答:法家思想最符合春秋戰國社會狀況,商鞅變法、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都是實踐法家思想。長遠看,儒家思想以德治國利于長治久安。今天要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相結合。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之比較
2.漢字的演變歷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家國情懷】商鞅變法對國家和個人的啟示
(1) 對國家來說:
①(從改革的結果看)順應歷史潮流的變法與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堅持深化改革、勇于創新。
②(從改革成功的原因看)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個國家得以強盛的重要條件;要符合國情,以民為本;
(2) 對個人來說:
①(從改革的過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氣。②(從改革的精神看)要學習商鞅勇于變法、不畏艱難的精神,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發奮讀書的信念,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歷史解釋】
1.知識拓展分封制與宗法制有什么關系
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于政治制度范疇。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在家庭范圍是為宗法制,在國家范圍是為分封制。
2..鐘鳴鼎食:“鐘”和“鼎”分別為商周時期青銅樂器和食器,后發展為禮器,是王公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3..銘文: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又叫鐘鼎文、金文;商代中晚期出現,周代明顯增加。后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制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
4、“商鞅雖死,秦法未敗”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變法改革必然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又說明只要順應了歷史潮流,改革終會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5.商鞅變法中,哪些措施得到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的支持 奴隸主階級反對哪些措施
獎勵生產、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三項措施對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有利,因而獲得他們的支持。(經濟上保證了對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憑軍功做官掌握政權)
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些措施對奴隸主階級不利,因而受到他們的反對。(取消了他們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經濟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化,被地主階級占有)
6、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都江堰既是一個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首先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其次又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號稱“天府之國”。
【唯物史觀】
1.分封制的影響。
(1)積極作用:西周初期,周王室擁有較高的權威,對諸侯國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向心力。諸侯國對周王室起到了拱衛作用,鞏固了西周的統治,使西周成為空前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2)消極作用:受封諸侯在其領地內有很大的權力,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為后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埋下伏筆。
(3)對后世的影響:將各地文化融合統一為中原文化,促進了早期中華文化的形成;同時推動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對中國的風俗文化影響深遠,中國的很多姓氏都來源于古代的封國或封地名稱,如姓氏中的宋、鄭、吳、陳、許、秦等。
2.夏、商、西周三朝興亡的共同原因及啟示。
(1)興起的共同原因:統治者勤于政事,發展經濟,關心百姓,重用人才。
(2)滅亡的共同原因:統治者昏庸殘暴,社會矛盾尖銳,引起民眾反抗。
(3)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統治者要勤于政事,愛護百姓;政策的制定應符合人民的意愿。
3.甲骨文出現的意義。
(1)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種體系較為完備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2)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和階級關系的狀況,反映了商朝奴隸社會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4)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4.對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評價。
一方面它確是無道義戰,滅國殺人,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它破壞了僵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體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諸侯國數量減少,逐漸形成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又促進了中原華夏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的交融,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5.對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評價。
一方面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破壞;另一方面促進了政治改革、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6.商鞅變法成功原因與啟示:
(1)原因: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行之有效、執行堅決,這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同舊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商鞅取信于民,得到百姓擁戴,使變法深入人心。
(1)原因: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國國情,順應民意(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措施,且執行起來又非常堅決。
③從外部因素看,商鞅變法有秦孝公的堅決支持。
(2)啟示: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我們要促進當今社會發展,就必須深化改革、勇于創新。
7.百家爭鳴的形成條件和評價。
(1)形成條件
①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制農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提高,科學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②隨著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取代奴隸主階級掌握了政權,階級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舊勢力的斗爭十分劇烈。
③學術思想大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思想家。不同派別的學者對治理國家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并相互辯論,相互抨擊。于是,在思想和學術領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2)評價
①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雖然流派眾多,但階級立場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階級之間的斗爭。
②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8.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在各個領域的主要表現。
(1)經濟:鐵犁牛耕廣泛使用,生產力飛速發展,封建經濟產生,井田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過各國變法最終確立下來。
(2)政治:諸侯爭霸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先后在各諸侯國開展了變法,確立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變法)
(3)軍事: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社會動蕩。
(4)思想:社會的變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躍,各學派著書立說,互相質疑和爭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
1.(2022·浙江紹興中考真題)
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
A.有教無類 B.崇尚“自然” C.克己復禮 D.民貴君輕
[知識點]孔子
[答案] A
[詳解]根據題干“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可知,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孔子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先后培養了三干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A項正確;
崇尚“自然"是道家的觀點,排除B項;
克己復禮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C項;
民貴君輕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排除D項。
故選A項。
2.(2022·浙江湖州)下列文物與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屬一個朝代的是
[知識點]青銅器
[答案] B
[詳解]商朝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當時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甲骨文在19世紀末發現于河南安陽殷墟,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蛋殼黑陶杯是新石器時代時期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放馬灘紙是西漢初期文帝、景帝時期的紙; 三彩駱駝載樂俑是唐朝時期的文物。與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屬一個朝代文物的是司母戊鼎。B項正確;
黑陶是原始社會出現,排除A項;
紙是西漢時期出現,排除C項;
三彩駱駝是唐朝時期出現,排除D項。
故選B項。
3.(2021·浙江衢州中考真題)文物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文物表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最早可以推算到(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知識點]我國文字的演變
[答案] B
[詳解]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故選項B符合題意;夏朝是商朝之前的朝代,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周朝和秦朝是商朝之后的朝代,故選項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4.(2021·浙江衢州中考真題)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的建筑中,最能體現孔子崇高地位的是( )
A.大成殿 B.兩廡 C.思魯閣 D.佾臺
[知識點]地方歷史
[答案] 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氏南宗家廟由廟門、大成門.佾臺.大成殿、東西兩廡、圣澤樓、思魯閣、六代公爵祠、襲封祠和五支組成。孔廟的主殿大成殿,是廟內的最高建筑。大成殿中和大成殿前,分別掛著康熙皇帝題寫的匾額"萬世師表"和雍正皇帝書寫的匾額"生民未有"。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塑像,兩側是伯魚、子思塑像;殿內柱于上掛著雍正和乾隆寫的兩副楹聯,分別是“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成尊首出,道隆群圣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故選項A符合題意;大成殿殿前通道的東西兩側的房子叫"兩廡",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思魯閣位于孔廟大成殿西側,是孔氏家廟陳列室,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佾臺是祭祀孔子時歌舞的地方,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
5.(2021·浙江嘉興中考真題)張蔭鱗在《中國史綱》中說:“嚴格地說封建的社會的要素是這樣在-個王室的屬 下,有寶塔式的幾級封君每個封君雖然對于上級稱臣事實上是一個區域的世表的統治者。“中國古代與張蔭所說的"封建的社會相適應的度是(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刺史制
[知識點]分封制
[答案] 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封建的社會指的是封邦建國,即分封制,BI正確;
禪讓制的方式主要分為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 A排除;郡縣制是中央集權強化的產物,C排除;刺史制屬于監察制度, D啡除。
故選B.
6.(2021·浙江紹興中考真題)《道德經》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這說明老子( )
A.崇尚“自然",主張無為” B.主張愛一切人視人如己
C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 D.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
[知識點]老子
[答案] 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道德經》 是老子的著作。
題干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說明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故D符合題意;崇尚“自然",主張無為"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A;主張愛一切人視人如己與老子的思想不符,排除B;韓非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排除C。
故選D。
1.下圖文物名為利簋,作器者名“利”,內底銘文記載了他參加牧野大戰,因立功受到獎賞的史實。這可以佐證(  )
A.秦滅六國 B.商湯滅夏 C.武王伐紂 D.平王東遷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商朝晚期,分布于陜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帶的周部族,以農業立國,不斷拓展疆土,發展迅速。周武王時,得到呂尚、周公等人的輔佐,周部族日益強盛。公元前 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武王伐紂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商朝晚期,紂王暴政。周部族逐漸強大,決定推翻商紂統治,公元前1046年,雙方在牧野大戰。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攻入商都。商紂逃到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做西周。
2.下圖文物名為利簋,作器者名“利”,內底銘文記載了他參加牧野大戰,因立功受到獎世的史實。這可以佐證(  )
A.秦滅六國 B.商湯滅夏 C.武王伐紂 D.平王東遷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根據題干“牧野大戰”可知,反映的是武王伐紂。商朝晚期,分布于陜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帶的周部族,以農業立國,不斷拓展疆土,發展迅速。周武王時,得到呂尚、周公等人的輔佐,周部族日益強盛。公元前 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武王伐紂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商朝晚期,紂王暴政。周部族逐漸強大,決定推翻商紂統治,公元前1046年,雙方在牧野大戰。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攻入商都。商紂逃到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做西周。
3.商朝因戰亂、環境變遷曾多次遷都,都城遷到殷后,商朝統治才穩定下來。這次遷都的組織者是(  )
A.商湯 B.盤庚 C.武丁 D.商紂王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受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朝多次遷都, 到 商 王盤庚時遷到殷, 此后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盤庚遷殷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在盤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亂,同時黃河下游經常鬧水患,商王朝的統治出現了危機。盤庚繼位以后,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并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人民安居樂業,文化發展,社會富足繁榮,商王期從此中興。故商又可稱為殷或殷商。
4. “國家”一詞是由表示地緣關系的“國”與表示血緣關系的“家”合成的。夏朝體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答案】B
【知識點】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解析】夏朝體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世襲制。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任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世襲制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禹在位時,他的兒子啟已有強大的勢力。禹死后,其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指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5.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繁復。最具代表的紋飾為三層花式,第一層是幾何紋,第二層是獸面紋,第三層主要是利用立體突起的紋飾進行裝飾,如圓雕的獸首等。這說明商周時期青銅器(  )
A.種類十分豐富 B.體現等級的差異
C.制作工藝精湛 D.是國家權力象征
【答案】C
【知識點】青銅藝術
【解析】根據題干“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繁復。最具代表的紋飾為三層花式,第一層是幾何紋,第二層是獸面紋,第三層主要是利用立體突起的紋飾進行裝飾,如圓雕的獸首等。”可知,商周時期青銅器制作技藝高超,工藝精湛,故C符合題意;
題干未反映青銅器的種類,故A不符合題意;
題干不能說明社會等級的差異,故B不符合題意;
題干反映的是青銅器制作技藝高超,未反映國家權力,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青銅器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制作工藝高超。到商代后期,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能夠鑄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6.西周時期,舉行儀式所用的舞隊和鼎的數量都有嚴格規定:低等級的貴族使用了高規格的禮器或樂器,會被視為挑戰等級秩序的“違禮”行為。這些規定(  )
A.形成了禪讓方式 B.穩定了社會秩序
C.實現了土地分封 D.擴大了國人利益
【答案】B
【知識點】青銅藝術
【解析】 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對貴族等級有嚴格的規定,不同等級的貴族使用不同的禮器或樂器,通過這一措施,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奴隸制貴族的統治。選項B正確;
選項AC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為B 。
【點評】 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7.2021年是甲骨文發現122周年,“一片甲骨驚天下”,中華基因永傳承。以下關于甲骨文表述正確的是(  )
①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發現 ②是刻在竹簡上的文字
③內容涉及祭祀、戰爭等 ④證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甲骨文
【解析】 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陽發現的,錯誤;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錯誤;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等,正確;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正確;所以③④正確,C項正確,排除AB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相關知識的全面掌握。
8.下圖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這件文物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象尊 D.毛公鼎
【答案】B
【知識點】青銅藝術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A:四羊方尊,排除;
B:司母戊鼎,符合題意;
C:象尊,排除;
D:毛公鼎,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司母戊鼎,只需識記知識點即可。
9.春秋時期,隸屬于諸侯的卿大夫,紛紛篡奪諸侯國國君的權位,卿大夫手下的官員,又紛紛篡奪卿大夫的權力。這種現象反映的實質是(  )
A.分封制瓦解 B.諸侯爭霸 C.民族融合 D.國家產生
【答案】A
【知識點】春秋爭霸
【解析】根據材料“隸屬于諸侯的卿大夫,紛紛篡奪諸侯國國君的權位,卿大夫手下的官員,又紛紛篡奪卿大夫的權力”及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的社會等級周天子——諸侯——大夫——士,然而在春秋時期這個等級被打破,不在盡各自的相應義務,分封制遭到破壞,故A符合題意;
諸侯爭霸這是說的表面現象不是實質問題,故B不符合題;
材料沒有強調民族之間的來往,促進民族交融的現象,故C不符合題意;
國家不是在春秋時期產生的,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春秋爭霸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春秋時期,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后做過霸主。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10.下圖是某同學制作的課堂筆記(部分),筆記中橫線部分的內容應是(  )
A.政治思想秩序重新確立 B.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
C.富國強兵在戰爭中取勝 D.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答案】D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經濟方面的表現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鐵農具和牛耕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廣泛使用鐵農具和牛耕,耕地面積和農業產量大幅度提高,使單位生產和個體經營的特色的小農階層成為社會基礎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隸集體耕種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戶制的封建經濟形式興起了。
11.春秋時期,是什么促進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條件(  )
A.人們重視使用肥料 B.水利工程的興修
C.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 D.青銅器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
【答案】C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條件。
A:人們重視使用肥料,排除;
B:水利工程的興修,排除;
C: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符合題意;
D:青銅器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時期農業的發展,只需識記知識點即可。
12.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
A.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王室得到霸主的支持 D.社會安定
【答案】A
【知識點】春秋爭霸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各諸侯國展開了爭霸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腦地位,成為霸主,A符合題意。
“尊王攘夷”的是諸侯,B不符合題意。
王室得到霸主的支持與史實不符,C不符合題意。
春秋時期,戰亂不斷,社會不安定,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春秋爭霸的背景是解題的關鍵,結合所學運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確答案。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各諸侯國展開了爭霸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腦地位,成為霸主。
13.以下兩則資料共同反映的歷史時期是(  )
“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詠史詩《流沙》)
“命蜀守李冰奎(注:堵塞)江水作壩,……使四川沃野千里”(《史記·河渠書》)
A.商朝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答案】C
【知識點】戰國七雄;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七雄”“李冰”等可知,反映的是戰國時期的史實。經過春秋近 300 年的紛爭,大部分小諸侯國被兼并,幾個大諸侯國左右著政局,維系周王室統治的各種制度已經完全崩潰。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當時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其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戰國七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戰國后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14.以下兩則資料共同反映的歷史時期是(  )
A.商朝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答案】C
【知識點】戰國七雄;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李冰、四川沃野千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戰國時期都江堰的修建。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都江堰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2 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15.商鞅變法“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榮耀、顯赫)。”此項變法措施(  )
A.提高了糧食產量 B.提升了軍隊戰斗力
C.增加了財政收入 D.加強了中央集權
【答案】B
【知識點】商鞅變法
【解析】根據題干“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反映的是商鞅變法中的獎勵軍功。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故B符合題意;
鼓勵耕織,提高了糧食產量,故A不符合題意;
獎勵軍功和財政收入無關故C不符合題意;
確立縣制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商鞅變法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16.學習歷史必須分清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下列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約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B.西周初年共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40國
C.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領域廣泛使用鐵器和牛耕
D.雖然商鞅受“車裂”之刑而
【答案】D
【知識點】商鞅變法
【解析】 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不帶有作者自己的感彩,歷史觀點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狀態,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題干選項中選項 ABC 是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事實;
選項 D 不是描述某個歷史事件,而是表達了一種觀點和看法,屬于歷史觀點,選項 D 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什么是歷史事實,什么是歷史觀點的相關史實,注意掌握區別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的方法。
17.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呈百家爭鳴之勢,如表搭配不正確的一項是(  )
選項 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
A 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提倡節儉
B 法家 韓非 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統治
C 道家 老子、莊子 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和民心
D 儒家 孔子、孟子 選賢舉能,反對兼并戰爭,施行仁政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孔子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認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選賢舉能,反對兼并戰爭”是墨家的主張,因此D項搭配錯誤,但符合題意,D項正確;
墨子是墨家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還提出要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因此A搭配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依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因此B項搭配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老子,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因此C項搭配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做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8.孔子的學生來自10多個諸侯國,其中既有貴族,也有農夫。這反映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實行德政 B.仁者愛人 C.有教無類 D.學思結合
【答案】C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孔子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孔子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不僅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世界聞名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推崇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1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話體現的思想屬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知識點】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話體現的思想屬于道家思想。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后,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們與世無爭,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學說集中在《道德經》一書,這部書成為道家的經典,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道家的思想主張,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歷史學家錢穆說:中國“學術思想最燦爛的時期是秦以前”。秦朝以前出現的“學術思想最燦爛”主要是指(  )
A.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 B.鐵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C.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D.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
【答案】C
【知識點】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不同見解,涌現出一批作出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面。故“學術思想最燦爛”是指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是秦朝以前出現的“學術思想最燦爛”主要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學術思想最燦爛”是指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材料分析題
21.研讀史料是歷史學習的一項基本技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史料互證]有學者提出將“地下發現(考古)之新材料"與“紙上之材料(文獻)二者互相釋證,以達到考證古史的目的。
考古發現 文獻史料
左圖文物上的文字大意為:一名叫殼的卜官(掌管占卜)問:有沒有災禍?唉!有災禍有(噩)夢。五日后,王在祭祖先時,在庭院摔了一跤。 ——摘自《殷墟卜辭綜述》 成書于西漢時期的《禮記·表記》上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
[學會評價]要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需要學會合理地運用不同的史料。
①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孟子》
②春秋時期各大國努力開疆拓土,以前零零碎碎的小國和部落,到戰國時已合并成幾個大國。……漢時期的大一統就醞釀于這時。——《春秋史》
③七國本身都是地區性的多民族國家,七國疆域內的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趨向于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漸與華夏族融合起來。——《中國歷史》
(1)材料中的兩組史料互證了哪一朝代怎樣的社會狀況?據此簡述“殷墟卜辭”的歷史值。
(2)有人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百害而無一利。”根據以上三則史料評析這一觀點。
【答案】(1)商朝;凡事占卜吉兇(迷信鬼神);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2)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是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量減少,加快了中國的統一;客觀上戰爭促進民族交融。
【知識點】春秋爭霸;甲骨文
【解析】(1)根據材料“《殷墟卜辭綜述》”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兩組史料互證了商朝迷信鬼神,凡事占卜吉兇的社會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殷墟卜辭”的說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2)根據以上三則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①反映了戰爭給社會帶來了災難;材料②反映了戰爭使諸侯國數量減少,加快了中國的統一;材料③反映了戰爭客觀上戰爭促進民族交融。故“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百害而無一利。”這一觀點是片面的。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是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量減少,加快了中國的統一;客觀上戰爭促進民族交融。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甲骨文、春秋爭霸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春秋爭霸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局部統一。
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仁不讓于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材料二:某中學初一(1)班新學期剛剛開學,班中屢次出現亂扔紙屑、破壞公物的現象。為 此班委召開緊急會議,但大家意見不統一而爭論了起來: 勞動委員:“一定要嚴厲懲罰,罰值日,實在不行,一次罰5元” 班長:“還是說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們會改的”。生活委員:“隨他們去吧,扔幾張廢紙而已,無所謂的事,根本不用管”。
請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歷史人物的言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有什么教育思想對后世產生影響?
(2)請分別指出材料二中勞動委員、班長和生活委員的話分別蘊涵了戰國時期哪三家學派的觀點?
(3)戰國時期思想領域的活躍局面稱為什么?這種局面出現有何意義?
【答案】(1)孔子“仁”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2)勞動:法家;班長:儒家;生活:道家。
(3)百家爭鳴;意義:①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②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1)根據材料一內容可知是儒家代表孔子的言論;根據所學可知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根據所學可知他的教育思想很多,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
(2)勞動:根據材料二“一定要嚴厲懲罰,罰值日,實在不行,一次罰5元”可知是按照規章從嚴治理,即法家思想;班長:根據材料二“還是說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們會改的”可知是以禮說服,即儒家思想;生活:根據材料三“隨他們去吧,扔幾張廢紙而已,無所謂的事,根本不用管”可知是“無為”而治,可知是是道家思想。
(3)根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的思想活躍局面稱為百家爭鳴;意義:百家爭鳴的意義可以從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進行分析回答。
【點評】本題考查孔子的貢獻、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問題的設置比較靈活,較好的考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約前2070—前221年)(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了解夏商周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3.了解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王朝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青銅器和甲骨文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4.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知道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及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5.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6.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內容要點】
一種文字 甲骨文。
一次改革 商鞅變法。
兩大制度 世襲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 夏、商、周。
四大學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知識點1: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分封制;青銅器,甲骨文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陽城。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2.世襲制:啟繼承父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 “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歷法,稱為夏歷。
4.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年被商湯所滅。
5.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二、商朝
1.建立: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亳
2.遷都: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商紂王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4.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軍隊和商紂王軍隊,周武王獲勝。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分封制:
⑴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⑵內容: ①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②諸侯需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⑶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⑷實質:確立了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周天子 → 諸侯 → 卿大夫 → 士
⑸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后,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為春秋諸侯爭霸埋下隱患。
3.滅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 。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時期以爭霸為主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時期以兼并為主
五、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出現: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出現了銅器,如距今約4000多年的甘肅地區 齊家 文化出土了銅鏡。
2、用途:商朝 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3、工藝: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工藝高超,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
4、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
六、甲骨文記事.
1、定義: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2、發現: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3、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4、意義:甲骨文 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商朝 開始。
七、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現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
2、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
知識點2: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國時期諸侯國戰爭;商鞅變法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
3.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出現商品交換市場和使用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影響: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
三、諸侯爭霸
1、原因: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實質是奴隸主的掠奪戰爭。)
2、旗號:“尊王攘夷”(尊王指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影響,號令諸侯。攘夷致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的襲擾)
3、著名霸主:齊桓公(春秋首霸)、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號令諸侯。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
4、影 響: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使一些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同時,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思維延伸
齊桓公:任用賢能,革新強國——改革。
晉文公:遵守諾言,躍居霸主——誠信。
楚莊王:改過自新,問鼎中原——努力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雪恥復國——毅力
四、戰國七雄
1、諸侯國變化:①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②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
2、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諧音記憶法:起初嚴寒找圍巾)七國。
3、戰國戰 爭:①特點:諸侯國之間戰爭的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②著名的戰役: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其中規模最大、最激烈的是長平之戰(為秦滅六國奠定基礎 )。成語紙上談兵和圍魏救趙,分別出自長平之戰和桂陵之戰。
4.巧記戰國七雄的地里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地理位置分別為東南西北北到南。
五、 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獲勝。
2、時 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3、內容:
①政治方面:⑴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⑵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⑶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⑷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經濟方面:⑴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⑵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⑶統一度量衡。
③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4、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5、商鞅變法內容表:
政治
①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對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響大
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舊貴族利益,商鞅被處死的原因
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④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質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體現變法性質
②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富)
③統一度量衡
軍事
①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提高軍隊戰斗力(兵強)
知識點3:老子;孔子;百家爭鳴;都江堰;《詩經》
一、老子
1、老子又叫李耳,是春秋后期楚國人,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2、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經》(《老子》)。
3、老子的主要思想:①順應自然;②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③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二、孔子
1、孔子又叫孔丘,是春秋后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苛政猛于虎)
3、孔子的教育成就 :
①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
②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啟 發誘導等)
4、《論語》——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
三、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開始于春秋,鼎盛于戰國。
2、百家爭鳴的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
逐步確立。
3、百家爭鳴辯論的焦點:如何治理國家
4、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活躍史稱“諸子百家”。
5、主要思想派別、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學 派 人物 時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戰國 “兼愛”、“非攻”、選賢任能、節儉 《墨子》
儒 家 孟子 戰國 ①主張“仁政”;②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③反對非正義戰爭。 《孟子》
荀子 戰國 ①主張實行禮治,②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荀子》
道家 莊子 戰國 ①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②人生要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人格。 《莊子》
法家 韓非 戰國 ①反對空談仁義,以法治國;②樹立君主權威;③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韓非子》
6、百家爭鳴的影響:①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②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四、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
4.影響:①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②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易混易錯】
1.夏朝與秦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商周既有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甲骨文,也有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叫銘文或鐘鼎文)
2.漢字演變歷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隸書(秦、西漢)→楷書、草書、行書(東漢、魏晉及之后)。
3.春秋時期的特點:經濟上鐵器、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生產力飛速發展;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戰爭愈演愈烈,帶來極大的災難,也有利于局部統一,促進民族交融。
4.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鑒或啟示:老子(辯證地看待問題);孔子(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墨子(構建和諧社會;反對侵略戰爭;勤儉治國);莊子(積極地面對和看待問題);韓非(積極改革,勇于創新)。
5.商鞅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成功了。理由:成功了。變法前,秦國還比較落后。經過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國力大增,為秦兼并六國完成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
6.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的學說后來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和發展。
7.春秋戰國時期哪一學派最受歡迎?答:法家思想最符合春秋戰國社會狀況,商鞅變法、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都是實踐法家思想。長遠看,儒家思想以德治國利于長治久安。今天要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相結合。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之比較
2.漢字的演變歷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家國情懷】商鞅變法對國家和個人的啟示
(1) 對國家來說:
①(從改革的結果看)順應歷史潮流的變法與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堅持深化改革、勇于創新。
②(從改革成功的原因看)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個國家得以強盛的重要條件;要符合國情,以民為本;
(2) 對個人來說:
①(從改革的過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氣。②(從改革的精神看)要學習商鞅勇于變法、不畏艱難的精神,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發奮讀書的信念,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歷史解釋】
1.知識拓展分封制與宗法制有什么關系
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于政治制度范疇。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在家庭范圍是為宗法制,在國家范圍是為分封制。
2..鐘鳴鼎食:“鐘”和“鼎”分別為商周時期青銅樂器和食器,后發展為禮器,是王公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3..銘文: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又叫鐘鼎文、金文;商代中晚期出現,周代明顯增加。后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制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
4、“商鞅雖死,秦法未敗”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變法改革必然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又說明只要順應了歷史潮流,改革終會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5.商鞅變法中,哪些措施得到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的支持 奴隸主階級反對哪些措施
獎勵生產、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三項措施對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有利,因而獲得他們的支持。(經濟上保證了對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憑軍功做官掌握政權)
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些措施對奴隸主階級不利,因而受到他們的反對。(取消了他們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經濟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化,被地主階級占有)
6、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都江堰既是一個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首先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其次又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號稱“天府之國”。
【唯物史觀】
1.分封制的影響。
(1)積極作用:西周初期,周王室擁有較高的權威,對諸侯國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向心力。諸侯國對周王室起到了拱衛作用,鞏固了西周的統治,使西周成為空前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2)消極作用:受封諸侯在其領地內有很大的權力,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為后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埋下伏筆。
(3)對后世的影響:將各地文化融合統一為中原文化,促進了早期中華文化的形成;同時推動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對中國的風俗文化影響深遠,中國的很多姓氏都來源于古代的封國或封地名稱,如姓氏中的宋、鄭、吳、陳、許、秦等。
2.夏、商、西周三朝興亡的共同原因及啟示。
(1)興起的共同原因:統治者勤于政事,發展經濟,關心百姓,重用人才。
(2)滅亡的共同原因:統治者昏庸殘暴,社會矛盾尖銳,引起民眾反抗。
(3)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統治者要勤于政事,愛護百姓;政策的制定應符合人民的意愿。
3.甲骨文出現的意義。
(1)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種體系較為完備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2)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和階級關系的狀況,反映了商朝奴隸社會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4)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4.對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評價。
一方面它確是無道義戰,滅國殺人,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它破壞了僵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體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諸侯國數量減少,逐漸形成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又促進了中原華夏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的交融,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5.對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評價。
一方面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破壞;另一方面促進了政治改革、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6.商鞅變法成功原因與啟示:
(1)原因: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行之有效、執行堅決,這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同舊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商鞅取信于民,得到百姓擁戴,使變法深入人心。
(1)原因: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國國情,順應民意(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措施,且執行起來又非常堅決。
③從外部因素看,商鞅變法有秦孝公的堅決支持。
(2)啟示: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我們要促進當今社會發展,就必須深化改革、勇于創新。
7.百家爭鳴的形成條件和評價。
(1)形成條件
①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制農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提高,科學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②隨著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取代奴隸主階級掌握了政權,階級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舊勢力的斗爭十分劇烈。
③學術思想大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思想家。不同派別的學者對治理國家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并相互辯論,相互抨擊。于是,在思想和學術領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2)評價
①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雖然流派眾多,但階級立場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階級之間的斗爭。
②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8.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在各個領域的主要表現。
(1)經濟:鐵犁牛耕廣泛使用,生產力飛速發展,封建經濟產生,井田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過各國變法最終確立下來。
(2)政治:諸侯爭霸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先后在各諸侯國開展了變法,確立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變法)
(3)軍事: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社會動蕩。
(4)思想:社會的變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躍,各學派著書立說,互相質疑和爭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
1.(2022·浙江紹興中考真題)
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
A.有教無類 B.崇尚“自然” C.克己復禮 D.民貴君輕
2.(2022·浙江湖州)下列文物與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屬一個朝代的是
3.(2021·浙江衢州中考真題)文物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文物表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最早可以推算到(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4.(2021·浙江衢州中考真題)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的建筑中,最能體現孔子崇高地位的是( )
A.大成殿 B.兩廡 C.思魯閣 D.佾臺
5.(2021·浙江嘉興中考真題)張蔭鱗在《中國史綱》中說:“嚴格地說封建的社會的要素是這樣在-個王室的屬 下,有寶塔式的幾級封君每個封君雖然對于上級稱臣事實上是一個區域的世表的統治者。“中國古代與張蔭所說的"封建的社會相適應的度是(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刺史制
6.(2021·浙江紹興中考真題)《道德經》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這說明老子( )
A.崇尚“自然",主張無為” B.主張愛一切人視人如己
C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 D.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
1.下圖文物名為利簋,作器者名“利”,內底銘文記載了他參加牧野大戰,因立功受到獎賞的史實。這可以佐證(  )
A.秦滅六國 B.商湯滅夏 C.武王伐紂 D.平王東遷
2.下圖文物名為利簋,作器者名“利”,內底銘文記載了他參加牧野大戰,因立功受到獎世的史實。這可以佐證(  )
A.秦滅六國 B.商湯滅夏 C.武王伐紂 D.平王東遷
3.商朝因戰亂、環境變遷曾多次遷都,都城遷到殷后,商朝統治才穩定下來。這次遷都的組織者是(  )
A.商湯 B.盤庚 C.武丁 D.商紂王
4. “國家”一詞是由表示地緣關系的“國”與表示血緣關系的“家”合成的。夏朝體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5.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繁復。最具代表的紋飾為三層花式,第一層是幾何紋,第二層是獸面紋,第三層主要是利用立體突起的紋飾進行裝飾,如圓雕的獸首等。這說明商周時期青銅器(  )
A.種類十分豐富 B.體現等級的差異
C.制作工藝精湛 D.是國家權力象征
6.西周時期,舉行儀式所用的舞隊和鼎的數量都有嚴格規定:低等級的貴族使用了高規格的禮器或樂器,會被視為挑戰等級秩序的“違禮”行為。這些規定(  )
A.形成了禪讓方式 B.穩定了社會秩序
C.實現了土地分封 D.擴大了國人利益
7.2021年是甲骨文發現122周年,“一片甲骨驚天下”,中華基因永傳承。以下關于甲骨文表述正確的是(  )
①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發現 ②是刻在竹簡上的文字
③內容涉及祭祀、戰爭等 ④證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下圖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這件文物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象尊 D.毛公鼎
9.春秋時期,隸屬于諸侯的卿大夫,紛紛篡奪諸侯國國君的權位,卿大夫手下的官員,又紛紛篡奪卿大夫的權力。這種現象反映的實質是(  )
A.分封制瓦解 B.諸侯爭霸 C.民族融合 D.國家產生
10.下圖是某同學制作的課堂筆記(部分),筆記中橫線部分的內容應是(  )
A.政治思想秩序重新確立 B.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
C.富國強兵在戰爭中取勝 D.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11.春秋時期,是什么促進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條件(  )
A.人們重視使用肥料 B.水利工程的興修
C.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 D.青銅器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
12.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
A.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王室得到霸主的支持 D.社會安定
13.以下兩則資料共同反映的歷史時期是(  )
“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詠史詩《流沙》)
“命蜀守李冰奎(注:堵塞)江水作壩,……使四川沃野千里”(《史記·河渠書》)
A.商朝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14.以下兩則資料共同反映的歷史時期是(  )
A.商朝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15.商鞅變法“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榮耀、顯赫)。”此項變法措施(  )
A.提高了糧食產量 B.提升了軍隊戰斗力
C.增加了財政收入 D.加強了中央集權
16.學習歷史必須分清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下列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約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B.西周初年共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40國
C.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領域廣泛使用鐵器和牛耕
D.雖然商鞅受“車裂”之刑而
17.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呈百家爭鳴之勢,如表搭配不正確的一項是(  )
選項 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
A 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提倡節儉
B 法家 韓非 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統治
C 道家 老子、莊子 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和民心
D 儒家 孔子、孟子 選賢舉能,反對兼并戰爭,施行仁政
A.A B.B C.C D.D
18.孔子的學生來自10多個諸侯國,其中既有貴族,也有農夫。這反映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實行德政 B.仁者愛人 C.有教無類 D.學思結合
1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話體現的思想屬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0.歷史學家錢穆說:中國“學術思想最燦爛的時期是秦以前”。秦朝以前出現的“學術思想最燦爛”主要是指(  )
A.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 B.鐵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C.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D.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
材料分析題
21.研讀史料是歷史學習的一項基本技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史料互證]有學者提出將“地下發現(考古)之新材料"與“紙上之材料(文獻)二者互相釋證,以達到考證古史的目的。
考古發現 文獻史料
左圖文物上的文字大意為:一名叫殼的卜官(掌管占卜)問:有沒有災禍?唉!有災禍有(噩)夢。五日后,王在祭祖先時,在庭院摔了一跤。 ——摘自《殷墟卜辭綜述》 成書于西漢時期的《禮記·表記》上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
[學會評價]要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需要學會合理地運用不同的史料。
①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孟子》
②春秋時期各大國努力開疆拓土,以前零零碎碎的小國和部落,到戰國時已合并成幾個大國。……漢時期的大一統就醞釀于這時。——《春秋史》
③七國本身都是地區性的多民族國家,七國疆域內的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趨向于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漸與華夏族融合起來。——《中國歷史》
(1)材料中的兩組史料互證了哪一朝代怎樣的社會狀況?據此簡述“殷墟卜辭”的歷史值。
(2)有人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百害而無一利。”根據以上三則史料評析這一觀點。
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仁不讓于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材料二:某中學初一(1)班新學期剛剛開學,班中屢次出現亂扔紙屑、破壞公物的現象。為 此班委召開緊急會議,但大家意見不統一而爭論了起來: 勞動委員:“一定要嚴厲懲罰,罰值日,實在不行,一次罰5元” 班長:“還是說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們會改的”。生活委員:“隨他們去吧,扔幾張廢紙而已,無所謂的事,根本不用管”。
請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歷史人物的言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有什么教育思想對后世產生影響?
(2)請分別指出材料二中勞動委員、班長和生活委員的話分別蘊涵了戰國時期哪三家學派的觀點?
(3)戰國時期思想領域的活躍局面稱為什么?這種局面出現有何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左旗| 南岸区| 襄城县| 闽侯县| 神池县| 沐川县| 射洪县| 竹北市| 买车| 顺昌县| 宜都市| 咸丰县| 乐清市| 合水县| 抚顺市| 阿瓦提县| 杂多县| 曲周县| 翼城县| 滦南县| 故城县| 保亭| 温泉县| 勃利县| 原阳县| 界首市| 邢台市| 桂林市| 雷波县| 九龙坡区| 沅陵县| 乐亭县| 唐河县| 河南省| 来安县| 华容县| 团风县| 东乡| 陵水| 平安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