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上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20--—589年)(10年4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⑴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⑵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晉的歷史,探究西晉短暫統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亂出現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知道東晉南朝的歷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及影響,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知道淝水之戰,分析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了解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祖沖之的成就、書法成就、繪畫與雕塑成就,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片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內容要點】一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兩條線索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個政權 魏、蜀、吳。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四大人物 曹操、劉備、孫權、北魏孝文帝。知識點1: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少數民族內遷;人口南遷;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一、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基本概況戰役 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官渡之戰 200年 袁紹與曹操 曹操勝利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與孫劉聯軍 曹操失敗 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國 220年 曹丕 洛陽 重視農業發展,大力興修水利蜀國 221年 劉備 成都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吳國 229年 孫權 建業 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三國鼎立的意義:(1)政治上: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一,為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2)經濟上:三國統治者都重視發展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三、西晉的建立1、西晉建立和統一:①背景:曹丕死后,大臣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大權。三國中國力最弱的蜀國最先被魏國滅亡。②建立:20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皇位,建立了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③統一:280年西晉軍隊滅掉了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四、八王之亂1、“八王之亂”:①概況:晉惠帝時,西晉皇族紛紛起兵爭奪皇位,混戰十幾年,史稱“八王之亂”,耗竭了西晉的國力。②影響: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2、西晉滅亡: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亡了西晉。五、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1、開始內遷時間:東漢、魏、晉時期。2、主要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亂華”)。3、影響:在北方建立了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4、苻堅建立前秦政權,任用王猛為相,最后前秦統一北方。五、東晉的興亡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是在南下的北方貴族王導等的擁戴下當的皇帝,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居然邀請王導共坐御床,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3、東晉北伐:東晉雖然偏安于江南,但多次組織北伐,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說出東晉北伐未果的原因和代表人物?(1)北伐未果的原因:由于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東晉最終未能恢復中原。(2)代表人物:祖逖北伐:那時晉朝內部一些官僚們仍舊過著荒淫腐朽的生活,只有祖逖堅持北伐,主張收復失地。4、興盛:淝水之戰后,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宴安,戶口殷實”的景象。5、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6、滅亡:420年,東晉滅亡。六、南朝的政治1.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都是通過大將奪權取得政權。2、說出南朝中疆域最大、社會安定發展的朝代;并指出發生大規模的叛亂,建康失陷,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至的現象是在什么時期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陳朝最小),南方社會安定發展;梁武帝蕭衍時。●在南北朝的對峙中處于劣勢的是哪一方 在南北對峙中,南朝處于劣勢。▲(北朝(前面講過):十六國后期,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元,史稱元魏),促進了民族融合。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來又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滅掉北齊,又統一黃河流域(北方)。這些王朝,歷史上稱為“北朝”)七、江南地區的開發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②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1)農業新 課 標 第 一 網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2)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3)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3、結果: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八、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十六國少數民族建立16個國家,各國彼此征戰,經濟破壞,人民顛沛流離。2、前秦強大(1)氐族建立,逐漸強大并統一黃河流域,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改革,緩和民族矛盾。(2)淝水之戰:383年;前秦和東晉;晉軍大敗前秦。前秦統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據狀態;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3、北魏孝文帝改革(1)目的:鞏固北魏統治(2)措施:494年遷都洛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3)影響: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時間:北朝后期,出現民族大交融(2)具體表現:漢語成為通用語;文化藝術交流頻繁;民族心理上胡漢觀念淡薄(3)歷史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知識點2:《齊民要術》祖沖之;《水經注》、書法、繪畫與雕塑、《神滅論》一、農學:《齊民要術》1、作者:賈思勰(北朝)2、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3、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二、科學家祖沖之(南北朝)1、祖沖之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2、成就:(1)把圓周率精確到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 (2)創制《大明歷》(3)設計制造出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三、酈道元和《水經注》1、酈道元: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水經注》作者。2、《水經注》:既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四、書法、繪畫與雕塑1、書法:①東漢后,書法已成為專門供人欣賞的藝術了。②早期書法家:鐘繇和胡昭。③王羲之:⑴時期:東晉。⑵他的字被贊為:“飄若浮云,矯若游龍”。⑶代表作是《蘭亭序》,被稱“天下第一行書”。④北魏碑刻書體,蒼勁厚重,粗礦雄渾。2、繪畫:①概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畫占了主要地位。由于山水詩的增多,山水畫開始形成。②顧愷之:⑴時期:東晉。⑵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3、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易混易錯】1.評價曹操:(1)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的潮流。21cnj.(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攻打陶謙時,殺男女數萬口。2.學習三國歷史的啟示: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并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3.三國滅亡順序:魏滅蜀,西晉滅魏,西晉滅吳,實現統一于西晉;4.266年,西晉建立;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重新完成了統一。5.南北朝時期,隨著江南的開發,南方經濟逐漸趕上了北方,但沒有超過北方,超過北方是在兩宋時期。6.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南遷的主要原因是東漢末年北方多戰亂,為躲避戰亂。江南經濟迅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遷。【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列表對比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點 過程 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結果 都取得了成功影響 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富國強兵 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目的 為了實現國富兵強,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加強對中原的統治【歷史解釋】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對它的認識。(1)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不具備統一全國的經濟基礎且力量對比條件尚不成熟。曹、劉、孫三方軍事力量相對均衡,任何一方都無法吞并其他兩方以實現統一,于是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2)認識: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①從政治上看,東漢末年,中央勢力衰微,出現了眾多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結束了軍閥割據,形成了魏、蜀、吳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②從經濟上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2.西晉衰亡的原因。(1)西晉統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風盛行,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社會矛盾依然非常尖銳。(2)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3)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統治階級的壓迫,民族矛盾激化,少數民族首領利用西晉內亂的機會起兵反晉,推翻西晉的統治。3.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1)北方戰亂,北方農民大量南遷,為南方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比較安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戰爭基本都發生在北方,基本沒有波及江南地區。(3)南方的一些統治者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如三國時期,蜀漢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南朝劉裕比較注重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現了東晉以來少有的安定局面。(4)南方自然條件優越。4.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意義。(1)原因:①對秦漢時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繼承、改革和創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前提。②北方經濟的發展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③民族大交融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2)意義: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為隋唐時期科技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唯物史觀】1.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2)三國鼎立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后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來2.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及影響。(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需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陽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優越,能更好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的統治。(2)影響:①一方面加強了與漢族等其他民族間的聯系,有利于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遷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都城遷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轉型意義的行動;③遷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勢力斗爭的一次勝利。1.(2022·浙江溫州·中考真題)據《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舉(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開發了江南地區C.加強了中外交流 D.削弱了軍隊實力【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孝文帝規定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貴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北魏孝文帝,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漢化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A項正確;材料和開發江南地區、中外交流和軍隊實力無關,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2.(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后漢書·孝獻帝紀》中記載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戰役:“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于烏林、赤壁。”該戰役( )A.發生于公元2世紀初 B.導致前秦統治土崩瓦解C.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D.實現了長江以北地區統一【答案】C【詳解】據題干關鍵信息“公元208年”“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于烏林、赤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曹操。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公元208年是3世紀初,排除A項;導致前秦統治土崩瓦解的是淝水之戰,排除B項;赤壁之戰并沒有實現了長江以北地區統一,排除D項。故選C項。3.(2021·浙江麗水·統考中考真題)麗水市碧湖平原的通濟堰是世界首批灌溉工程遺產,至今依然發揮著防洪灌溉的功能。但歷史上曾經常堵塞,危及糧田的灌溉,聯系通濟水系圖(部分),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通濟堰灌溉區的果道呈樹枝狀分布,枝杈多B.通濟水系引水源頭河流——松陰溪含沙量大C.麗水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豐水期降水過多D.碧湖平原地勢平坦,豐水期溪水帶來大量沙沉積【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碧湖平原地勢平坦,豐水期溪水帶來大量沙沉積,因此歷史上曾經常堵塞,危及糧田的灌溉,D正確;ABC是影響因素之一,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選D。4.(2020·浙江杭州·統考中考真題)如圖是魏晉時期的墓磚壁畫“犁耕圖”,出土于甘肅嘉峪關地區。下列對該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讀,符合史實的是( )A.棉布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 B.曲轅犁在當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C.反映了魏晉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 D.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答案】D【詳解】依據圖片并結合“魏晉時期”“甘肅嘉峪關地區”,結合所學知識,河西地區系指今甘肅的酒泉、張掖、武威等地,因位于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故圖片反映的河西地區的農業生產的場景。D正確;棉布在材料中沒有體現,A排除;唐朝時期改進生產工具,發明了曲轅犁。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出現。B排除;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C排除;故選D。5.(2019·浙江湖州·統考中考真題)織里書船是穿梭于水鄉河道賣書的船,始于明初全商出現的書船上可能買到的農書是( )A.《齊民要術》 B.《資治通鑒》 C.《農政全書》 D.《天工開物》【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中的“明初”“農書”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累積的生產經驗,介紹了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要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還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提出多種經營商品生產的寶貴思想。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A符合題意。《資治通鑒》是史學巨著,B不符合題意。《農政全書》是明朝末年徐光啟編著的一部實用性很強的農業百科全書,C不符合題意。《天工開物》是明朝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到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多個生產部門,D不符合題意。所以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睛】本題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藝術成就。1.(2023上·浙江杭州·七年級校聯考期中)下圖所示戰爭帶來的影響是( )A.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B.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C.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 D.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解讀圖片,從圖片中的“赤壁”“曹操軍”“孫權、劉備軍”等內容可知,圖片反映的是赤壁之戰,這次戰役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的是官渡之戰,排除A項;八王之亂的影響使得我國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的高潮,排除C項;使得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戰狀態的是淝水之戰中前秦的戰敗,排除D項。故選B項。2.(2023上·浙江杭州·七年級校聯考期中)走向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如下圖,下面四個選項中標記正確的( )A.西漢 B.西晉 C.前秦 D.成漢【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西晉結束了魏蜀吳三國分裂局面,完成統一。B項正確;東漢滅亡后,歷史進入三國時期,排除A項;東晉滅亡后,南朝開始,排除C項;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排除D項。故選B項。3.(2019上·江蘇淮安·七年級統考期末)據西晉的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族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佛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少數民族認為自己與漢族同祖同宗說明A.江南開發 B.經濟重心南移 C.政權并立 D.民族交融【答案】D【詳解】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認為自己與漢族同族同宗,說明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民族融合的體現,故D符合題意;材料無關江南開發和經濟重心南移,排除AB;西晉實現了國家統一,并非政權并立,排除C。故選D。4.(2017上·七年級單元測試)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下列屬于它的表現的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B.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C.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D.大量湖田被開辟出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答案】D【詳解】依據所學可知,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的表現有,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并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農業技術也有了很大改進,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南方的手工業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南朝時的建康,人口已過百萬,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所以D項符合題意;而ABC三項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排除。故選D。5.(2018上·浙江臺州·八年級校聯考期末)“胡人漢服”“漢人胡食”反映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項改革凸顯了這一現象( )A.商鞅改革 B.張騫出使西域C.昭君出塞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D【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四個選項中A選項可以直接排除,因為商鞅變法與民族關系沒有直接聯系。其次可以排除B、C兩個選項,因為張騫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只反映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這跟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沒有直接聯系,只有D選項北魏孝文帝改革促成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綜上所述,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擇D。6.(2019下·浙江溫州·八年級校聯考期中)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的《茶經》是茶圣陸羽在公元780年創作的,這是當時中國人民關于茶的經驗的總結。與此類似的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有①《徐霞客游記》 ②《綴術》 ③《本草綱目》 ④《天工開物》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不符合題意;②《綴術》 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部算經,匯集了祖沖之和祖暅之父子的數學研究成果,不符合題意;③《本草綱目》是醫藥學著作,符合題意;④《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符合題意;由此可知,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點睛】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的限定詞“科技、文化成就”,結合《徐霞客游記》《綴術》、③《本草綱目》、④《天工開物》的內容,利用排除法解答問題。7.(2023上·廣東汕頭·七年級統考期末)南北朝時期,南方農業基本上改變了原來“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區精耕細作的經驗,使“民勤本業”的江南“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這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 B.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地區引種C.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 D.北方民眾南遷推動生產技術傳播【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南北朝時期,南方農業基本上改變了原來‘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區精耕細作的經驗……”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民眾南遷推動生產技術的傳播。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大批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中原地區的生產經驗和與技術在南方得到傳播,改變了原來“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使南方經濟獲得長足發展,D項正確;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在北民南遷前就是客觀存在,排除A項;“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地區引種”與“改變了原來……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區精耕細作的經驗”不符,排除B項;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唐朝中期,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排除C項。故選D項。8.(2023上·廣東汕頭·七年級統考期末)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這個流亡政府與這場戰爭分別是( )A.東漢、官渡之戰 B.西晉、淝水之戰C.東晉、淝水之戰 D.東晉、官渡之戰【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結合所學知識,383年,前秦苻堅率領八十多萬大軍,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其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前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戰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8萬精兵在淝水之戰中打敗,C項正確;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排除B項;官渡之戰發生在200年,排除AD項。故選C項。9.(2022上·廣東汕頭·七年級校考期末)北魏政權對新都選擇地點有二,一是洛陽,二是鄴城。根據下表,北魏最后定都洛陽的原因是( ) 地點 優勢洛陽 是漢族政治文化中心,是所謂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鄴城 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區,集中了北方財富A.安定社會秩序 B.學習漢族文化C.打擊鮮卑貴族 D.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答案】B【詳解】通過表格中洛陽與鄴城優勢的對比,在經濟方面鄴城勝過洛陽,但是從吸收漢族政治文化方面看,洛陽勝過鄴城。結合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可知,遷都洛陽更有利于北魏學習漢族文化,加速鮮卑族的封建化,B項正確,排除D項;遷都洛陽和遷都鄴城在安定社會秩序上各自存在的優勢不同,排除A項;孝文帝遷都洛陽是為了促進鮮卑族的發展,不是打擊鮮卑貴族,排除C項。故選B項。10.(2018上·浙江溫州·八年級校考期中)下列各圖最能反映我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是A.B.C.D.【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其中曹魏在北方,蜀漢和孫吳分別在西南、東南。所以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11.(2018上·浙江溫州·八年級校考期中)三國時期踴躍出不少英雄人物,為后世廣為流傳,下列事件發生在三國鼎立時期的有( )①巧借東風,火燒赤壁 ②孫權在建業稱帝 ③衛溫到達夷洲 ④曹軍偷襲烏巢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②發生在三國時期,符合題意。衛溫到達夷洲是在230年,③符合題意。巧借東風,火燒赤壁發生在208年,①不符合題意。曹軍偷襲烏巢發生是曹操領導的,曹操在世前還沒有建立魏國,④不符合題意。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睛】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三國鼎立時期重大事件的相關內容。12.(2018上·浙江湖州·八年級校聯考期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寺廟多的主要原因是( )A.當時佛教剛剛傳入,各地興起建寺廟推廣佛學B.當時社會動蕩,百姓尋求精神慰藉,統治者大力扶持C.當時建造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工匠技藝高超D.當時統治者昏庸奢靡,大量建造各種宮殿、寺廟【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知,此內容反映了南朝寺廟多。公元420年——公元589年,短短170年時間南方共經歷齊、梁、陳四個政權更迭,可以看到政權更迭相當頻繁,每個朝代持續不過數十年,當時社會動蕩,百姓尋求精神慰藉,統治者大力扶持佛教,所以南朝寺廟多,故B符合題意;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故A不合題意;當時建造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不符合史實,故C不合題意;因為社會動蕩,統治者昏庸奢靡,大量建造各種宮殿、寺廟,故D不是主要原因,不合題意。故此題選B。綜合題12.(2023下·浙江·九年級專題練習)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數時間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但正是在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流與交融,繼續傳承和發展著中華文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治學嚴謹,運用前朝劉徽的割圓術,精確圓周率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了世界近千年。 書法作品《B 》 王羲之刻苦學習,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創作出這幅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作品。材料二:正因時局的動蕩,中原地區的民族,向南遷移。江南之地,漢時火耕水耨,而無積聚;東晉南朝時,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跡,有利于增進當地的文化。——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南北朝的始末》(1)寫出材料一中科學家A的姓名和書法作品B的名稱。(2)根據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區經濟發生的變化。(3)綜合材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繼續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的。【答案】(1)祖沖之;蘭亭集序。(2)漢朝時,生產方式落后,生活貧窮;東晉南朝時,農業、手工業得到發展,生活富足;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3)祖沖之等科學家在前人基礎上,不斷探索,促進科技持續發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師吸收前人經驗,不懈追求,推動文化持久發展;北民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勞動力、先進的工具和生產技術,人們辛勤勞作,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進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詳解】(1)姓名:根據圖片以及文字“他治學嚴謹,運用前朝劉徽的割圓術,精確圓周率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了世界近千年”可知,材料一中科學家是南朝數學家祖沖之。祖沖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沖之設計制造指南車,運用劉徽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1000年。祖沖之還對歷法進行精細的觀測和推算,他所測算的一年時間,與現代天文科學測算的結果相比較,只差50秒。他創制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后來由朝廷正式頒布。名稱:根據圖片以及“王羲之刻苦學習,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創作出這幅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作品。”可知,材料一的書法作品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2)變化:根據材料二“正因時局的動蕩,中原地區的民族,向南遷移。江南之地,漢時火耕水耨,而無積聚;東晉南朝時,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跡,有利于增進當地的文化。”可知,江南地區經濟發生的變化是漢朝時,生產方式落后,生活貧窮;東晉南朝時,農業、手工業得到發展,生活富足;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3)繼承:綜合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繼續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表現在祖沖之等科學家在前人基礎上,不斷探索,促進科技持續發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師吸收前人經驗,不懈追求,推動文化持久發展;北民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勞動力、先進的工具和生產技術,人們辛勤勞作,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進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13.(2023上·廣東汕頭·七年級統考期末)恰當的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某校七年級(1)班歷史興趣小組擬開展歷史學習方法探究活動,請你參與。活動一【歸納筆記——構建知識框架】(1)第一組的同學對主題單元知識進行了整理,以下是他們的學習筆記。請從下面右邊提供的學習內容中選取三個,參考筆記一與他們一起完成筆記二的填寫。筆記一時期:史前時期 時代特征:中國境內早期人 類與文明的起源 內容: 1.北京人 2.原始農業的出現 3.炎黃傳說 筆記二時期:三國兩晉兩北朝時期 時代特征: 內容: 1. 2. 3.學習內容百家爭鳴、赤壁之戰、牧野之戰、國人暴動、黃巾起義、光武中興、江南地區的開發、宋齊梁陳的更替、道教產生活動二【辨析觀點——強化歷史解釋】第二組同學在查找文獻史料時,發現了史學界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存在不同觀點。觀點 出處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鮮卑等民族融入了漢族之中。正由于鮮卑等民族的不斷加入,才為漢民族不斷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漢民族的人口數量日益增加,今天漢族能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離不開鮮卑等民族的貢獻。 葛劍雄《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二 北魏孝文帝這些移風易俗的決策與措施,使鮮卑沒有了自己的語言,沒有了自己的姓氏,沒有了服飾,沒有了自己純粹的血統,鮮卑徹底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 黃樸民《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2)請提取表格中的兩種觀點?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活動三【解圖說明——提高歷史認識】第三組的同學在網上查找到了以下三幅關于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圖片。(3)敦煌莫高窟壁畫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從4世紀到13世紀社會的方方面面。請在生產工具、生活用品、道路交通三個主題中任選一個,并從上面三幅壁畫中任選一則,闡述選擇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寫示例。)【示例】主題:生產工具材料:②《耕獲圖》理由:《耕獲圖》中的曲轅犁,是唐朝時發明和推廣的農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可以從中了解唐朝農業的發展情況。【答案】(1)1.三國鼎立;2.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3.江南地區的開發。(2)觀點一:孝文帝改革有利于當時中原地區的社會安定;觀點二:改革使鮮卑民族喪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民族融合。(3)主題:道路交通;材料:①初唐壁畫;理由:初唐壁畫中的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開辟了漢朝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這條商道,可以了解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主要表現在魏蜀吳三國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江南地區的開發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方面。(2)根據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鮮卑等民族融入了漢族之中。正由于鮮卑等民族的不斷加入,才為漢民族不斷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漢民族的人口數量日益增加……”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當時中原地區的社會安定,有利于各族人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根據“……使鮮卑沒有了自己的語言,沒有了自己的姓氏,沒有了服飾,沒有了自己純粹的血統,鮮卑徹底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可知,孝文帝改革使鮮卑沒有了自己的語言,沒有了自己的姓氏,沒有了服飾,今天少數民族中已經沒有了鮮卑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民族融合。(3)選擇道路交通,選擇材料①初唐壁畫,理由是初唐壁畫中的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開辟了漢朝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這條商道,可以了解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上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20--—589年)(10年4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⑴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⑵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晉的歷史,探究西晉短暫統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亂出現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知道東晉南朝的歷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及影響,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知道淝水之戰,分析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了解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祖沖之的成就、書法成就、繪畫與雕塑成就,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片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內容要點】一次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兩條線索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個政權 魏、蜀、吳。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四大人物 曹操、劉備、孫權、北魏孝文帝。知識點1: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少數民族內遷;人口南遷;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一、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基本概況戰役 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官渡之戰 200年 袁紹與曹操 曹操勝利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與孫劉聯軍 曹操失敗 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國 220年 曹丕 洛陽 重視農業發展,大力興修水利蜀國 221年 劉備 成都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吳國 229年 孫權 建業 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三國鼎立的意義:(1)政治上: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一,為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2)經濟上:三國統治者都重視發展生產,促進了經濟發展,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三、西晉的建立1、西晉建立和統一:①背景:曹丕死后,大臣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大權。三國中國力最弱的蜀國最先被魏國滅亡。②建立:20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皇位,建立了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③統一:280年西晉軍隊滅掉了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四、八王之亂1、“八王之亂”:①概況:晉惠帝時,西晉皇族紛紛起兵爭奪皇位,混戰十幾年,史稱“八王之亂”,耗竭了西晉的國力。②影響: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2、西晉滅亡: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亡了西晉。五、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1、開始內遷時間:東漢、魏、晉時期。2、主要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亂華”)。3、影響:在北方建立了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4、苻堅建立前秦政權,任用王猛為相,最后前秦統一北方。五、東晉的興亡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是在南下的北方貴族王導等的擁戴下當的皇帝,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居然邀請王導共坐御床,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3、東晉北伐:東晉雖然偏安于江南,但多次組織北伐,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說出東晉北伐未果的原因和代表人物?(1)北伐未果的原因:由于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東晉最終未能恢復中原。(2)代表人物:祖逖北伐:那時晉朝內部一些官僚們仍舊過著荒淫腐朽的生活,只有祖逖堅持北伐,主張收復失地。4、興盛:淝水之戰后,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宴安,戶口殷實”的景象。5、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6、滅亡:420年,東晉滅亡。六、南朝的政治1.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都是通過大將奪權取得政權。2、說出南朝中疆域最大、社會安定發展的朝代;并指出發生大規模的叛亂,建康失陷,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至的現象是在什么時期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陳朝最小),南方社會安定發展;梁武帝蕭衍時。●在南北朝的對峙中處于劣勢的是哪一方 在南北對峙中,南朝處于劣勢。▲(北朝(前面講過):十六國后期,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元,史稱元魏),促進了民族融合。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來又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滅掉北齊,又統一黃河流域(北方)。這些王朝,歷史上稱為“北朝”)七、江南地區的開發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②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1)農業新 課 標 第 一 網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2)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3)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3、結果: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八、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十六國少數民族建立16個國家,各國彼此征戰,經濟破壞,人民顛沛流離。2、前秦強大(1)氐族建立,逐漸強大并統一黃河流域,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改革,緩和民族矛盾。(2)淝水之戰:383年;前秦和東晉;晉軍大敗前秦。前秦統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據狀態;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3、北魏孝文帝改革(1)目的:鞏固北魏統治(2)措施:494年遷都洛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3)影響: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時間:北朝后期,出現民族大交融(2)具體表現:漢語成為通用語;文化藝術交流頻繁;民族心理上胡漢觀念淡薄(3)歷史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知識點2:《齊民要術》祖沖之;《水經注》、書法、繪畫與雕塑、《神滅論》一、農學:《齊民要術》1、作者:賈思勰(北朝)2、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3、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二、科學家祖沖之(南北朝)1、祖沖之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2、成就:(1)把圓周率精確到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 (2)創制《大明歷》(3)設計制造出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三、酈道元和《水經注》1、酈道元: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水經注》作者。2、《水經注》:既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四、書法、繪畫與雕塑1、書法:①東漢后,書法已成為專門供人欣賞的藝術了。②早期書法家:鐘繇和胡昭。③王羲之:⑴時期:東晉。⑵他的字被贊為:“飄若浮云,矯若游龍”。⑶代表作是《蘭亭序》,被稱“天下第一行書”。④北魏碑刻書體,蒼勁厚重,粗礦雄渾。2、繪畫:①概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畫占了主要地位。由于山水詩的增多,山水畫開始形成。②顧愷之:⑴時期:東晉。⑵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3、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易混易錯】1.評價曹操:(1)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的潮流。21cnj.(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攻打陶謙時,殺男女數萬口。2.學習三國歷史的啟示: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并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3.三國滅亡順序:魏滅蜀,西晉滅魏,西晉滅吳,實現統一于西晉;4.266年,西晉建立;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重新完成了統一。5.南北朝時期,隨著江南的開發,南方經濟逐漸趕上了北方,但沒有超過北方,超過北方是在兩宋時期。6.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南遷的主要原因是東漢末年北方多戰亂,為躲避戰亂。江南經濟迅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遷。【核心素養】【史料實證】列表對比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點 過程 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結果 都取得了成功影響 都促進了政權的封建化不同點 側重點 側重于富國強兵 側重于制度的更新、遷都和移風易俗目的 為了實現國富兵強,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的落后狀態,加強對中原的統治【歷史解釋】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對它的認識。(1)原因: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不具備統一全國的經濟基礎且力量對比條件尚不成熟。曹、劉、孫三方軍事力量相對均衡,任何一方都無法吞并其他兩方以實現統一,于是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2)認識: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①從政治上看,東漢末年,中央勢力衰微,出現了眾多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結束了軍閥割據,形成了魏、蜀、吳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相對而言,這是一種進步。②從經濟上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個相對穩定的政權可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2.西晉衰亡的原因。(1)西晉統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風盛行,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社會矛盾依然非常尖銳。(2)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晉的國力。(3)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統治階級的壓迫,民族矛盾激化,少數民族首領利用西晉內亂的機會起兵反晉,推翻西晉的統治。3.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1)北方戰亂,北方農民大量南遷,為南方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比較安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戰爭基本都發生在北方,基本沒有波及江南地區。(3)南方的一些統治者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如三國時期,蜀漢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南朝劉裕比較注重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現了東晉以來少有的安定局面。(4)南方自然條件優越。4.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意義。(1)原因:①對秦漢時期科技文化成果的繼承、改革和創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前提。②北方經濟的發展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③民族大交融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2)意義: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的發展,為隋唐時期科技文化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唯物史觀】1.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2)三國鼎立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后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來2.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及影響。(1)原因:①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需要;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③洛陽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優越,能更好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的統治。(2)影響:①一方面加強了與漢族等其他民族間的聯系,有利于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②北魏孝文帝遷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都城遷移,而是具有重大文化轉型意義的行動;③遷都成功是北魏孝文帝同保守勢力斗爭的一次勝利。1.(2022·浙江溫州·中考真題)據《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舉(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開發了江南地區C.加強了中外交流 D.削弱了軍隊實力2.(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后漢書·孝獻帝紀》中記載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戰役:“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于烏林、赤壁。”該戰役( )A.發生于公元2世紀初 B.導致前秦統治土崩瓦解C.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D.實現了長江以北地區統一3.(2021·浙江麗水·統考中考真題)麗水市碧湖平原的通濟堰是世界首批灌溉工程遺產,至今依然發揮著防洪灌溉的功能。但歷史上曾經常堵塞,危及糧田的灌溉,聯系通濟水系圖(部分),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通濟堰灌溉區的果道呈樹枝狀分布,枝杈多B.通濟水系引水源頭河流——松陰溪含沙量大C.麗水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豐水期降水過多D.碧湖平原地勢平坦,豐水期溪水帶來大量沙沉積4.(2020·浙江杭州·統考中考真題)如圖是魏晉時期的墓磚壁畫“犁耕圖”,出土于甘肅嘉峪關地區。下列對該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讀,符合史實的是( )A.棉布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 B.曲轅犁在當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C.反映了魏晉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 D.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5.(2019·浙江湖州·統考中考真題)織里書船是穿梭于水鄉河道賣書的船,始于明初全商出現的書船上可能買到的農書是( )A.《齊民要術》 B.《資治通鑒》 C.《農政全書》 D.《天工開物》1.(2023上·浙江杭州·七年級校聯考期中)下圖所示戰爭帶來的影響是( )A.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B.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C.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 D.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2.(2023上·浙江杭州·七年級校聯考期中)走向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如下圖,下面四個選項中標記正確的( )A.西漢 B.西晉 C.前秦 D.成漢3.(2019上·江蘇淮安·七年級統考期末)據西晉的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族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佛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少數民族認為自己與漢族同祖同宗說明A.江南開發 B.經濟重心南移 C.政權并立 D.民族交融4.(2017上·七年級單元測試)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下列屬于它的表現的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B.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C.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D.大量湖田被開辟出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5.(2018上·浙江臺州·八年級校聯考期末)“胡人漢服”“漢人胡食”反映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項改革凸顯了這一現象( )A.商鞅改革 B.張騫出使西域C.昭君出塞 D.北魏孝文帝改革6.(2019下·浙江溫州·八年級校聯考期中)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的《茶經》是茶圣陸羽在公元780年創作的,這是當時中國人民關于茶的經驗的總結。與此類似的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有①《徐霞客游記》 ②《綴術》 ③《本草綱目》 ④《天工開物》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7.(2023上·廣東汕頭·七年級統考期末)南北朝時期,南方農業基本上改變了原來“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區精耕細作的經驗,使“民勤本業”的江南“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這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 B.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地區引種C.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 D.北方民眾南遷推動生產技術傳播8.(2023上·廣東汕頭·七年級統考期末)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這個流亡政府與這場戰爭分別是( )A.東漢、官渡之戰 B.西晉、淝水之戰C.東晉、淝水之戰 D.東晉、官渡之戰9.(2022上·廣東汕頭·七年級校考期末)北魏政權對新都選擇地點有二,一是洛陽,二是鄴城。根據下表,北魏最后定都洛陽的原因是( ) 地點 優勢洛陽 是漢族政治文化中心,是所謂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鄴城 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區,集中了北方財富A.安定社會秩序 B.學習漢族文化C.打擊鮮卑貴族 D.大力發展社會經濟10.(2018上·浙江溫州·八年級校考期中)下列各圖最能反映我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是A.B.C.D.11.(2018上·浙江溫州·八年級校考期中)三國時期踴躍出不少英雄人物,為后世廣為流傳,下列事件發生在三國鼎立時期的有( )①巧借東風,火燒赤壁 ②孫權在建業稱帝 ③衛溫到達夷洲 ④曹軍偷襲烏巢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2.(2018上·浙江湖州·八年級校聯考期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寺廟多的主要原因是( )A.當時佛教剛剛傳入,各地興起建寺廟推廣佛學B.當時社會動蕩,百姓尋求精神慰藉,統治者大力扶持C.當時建造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工匠技藝高超D.當時統治者昏庸奢靡,大量建造各種宮殿、寺廟綜合題12.(2023下·浙江·九年級專題練習)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數時間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但正是在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流與交融,繼續傳承和發展著中華文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治學嚴謹,運用前朝劉徽的割圓術,精確圓周率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了世界近千年。 書法作品《B 》 王羲之刻苦學習,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創作出這幅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作品。材料二:正因時局的動蕩,中原地區的民族,向南遷移。江南之地,漢時火耕水耨,而無積聚;東晉南朝時,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饒,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跡,有利于增進當地的文化。——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南北朝的始末》(1)寫出材料一中科學家A的姓名和書法作品B的名稱。(2)根據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區經濟發生的變化。(3)綜合材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繼續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的。13.(2023上·廣東汕頭·七年級統考期末)恰當的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某校七年級(1)班歷史興趣小組擬開展歷史學習方法探究活動,請你參與。活動一【歸納筆記——構建知識框架】(1)第一組的同學對主題單元知識進行了整理,以下是他們的學習筆記。請從下面右邊提供的學習內容中選取三個,參考筆記一與他們一起完成筆記二的填寫。筆記一時期:史前時期 時代特征:中國境內早期人 類與文明的起源 內容: 1.北京人 2.原始農業的出現 3.炎黃傳說 筆記二時期:三國兩晉兩北朝時期 時代特征: 內容: 1. 2. 3.學習內容百家爭鳴、赤壁之戰、牧野之戰、國人暴動、黃巾起義、光武中興、江南地區的開發、宋齊梁陳的更替、道教產生活動二【辨析觀點——強化歷史解釋】第二組同學在查找文獻史料時,發現了史學界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存在不同觀點。觀點 出處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鮮卑等民族融入了漢族之中。正由于鮮卑等民族的不斷加入,才為漢民族不斷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漢民族的人口數量日益增加,今天漢族能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離不開鮮卑等民族的貢獻。 葛劍雄《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二 北魏孝文帝這些移風易俗的決策與措施,使鮮卑沒有了自己的語言,沒有了自己的姓氏,沒有了服飾,沒有了自己純粹的血統,鮮卑徹底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 黃樸民《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2)請提取表格中的兩種觀點?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活動三【解圖說明——提高歷史認識】第三組的同學在網上查找到了以下三幅關于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圖片。(3)敦煌莫高窟壁畫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從4世紀到13世紀社會的方方面面。請在生產工具、生活用品、道路交通三個主題中任選一個,并從上面三幅壁畫中任選一則,闡述選擇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寫示例。)【示例】主題:生產工具材料:②《耕獲圖》理由:《耕獲圖》中的曲轅犁,是唐朝時發明和推廣的農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可以從中了解唐朝農業的發展情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學案 原卷版.docx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