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上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19世紀 60年代—20世紀初)(10年9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對中國的影響。4.家國情懷: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內容要點】兩大主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兩個階段 經濟近代化探索、制度近代化探索兩大條約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六大事件 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瓜分中國狂潮、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知識點1:洋務運動一、洋務運動(一)原因:中國民族危機深重,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二)基本概況代表人物 中央 奕 地方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時間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張 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學器物)口號 自強、求富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三)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口號:自強)。19世紀60年代起,先后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2.興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出國,翻譯外國書籍。3.開辦民用工業(口號:求富)。19世紀70年代起,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4.建立新式海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采用西式方法練兵。建新式海軍:初步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四)結果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五)失敗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內部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六)評價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2.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3.影響(1)消極影響: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2)積極影響:①推動了近代工業的發展;②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知識點2:邊疆危機;收復新疆與新疆建省;中法戰爭;臺灣建省;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30周年);馬關條約;列強瓜分中國狂潮邊疆危機1.19世紀60年代,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卻大敗而歸,轉而支持、聯合日本侵略臺灣。2.19世紀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臺灣被殺,武力侵臺。臺灣人民距據險反擊,清政府也派沈葆楨率兵入臺;在英美“調停”下,勒索清政府白銀50萬兩后從臺灣撤兵。二、左宗棠收復新疆(1875-1878):1875年左宗棠統帥清軍,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戰術,消滅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勢力,曾紀澤于1881年(光緒七年)成功與沙俄議定《伊犁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省。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圖,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三、中法戰爭(1883-1885):清朝與法國之間從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期間爆發戰爭。第一階段主戰場在越南北部,清軍和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聯合抗擊法軍,中法戰爭正式爆發。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1884年8月法艦駛入福州馬江,發動馬江海戰(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被擊毀。1885年清廷于臺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并積極籌建北洋水師。四、甲午中日戰爭1.背景:日本企圖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1894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導火線)。2.時間:1894年(甲午年)——1895年3.戰役:①豐島海戰——戰爭爆發;②平壤戰役——左寶貴(殉國);③黃海大戰——鄧世昌(殉國),此次海戰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④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奮力抵抗),隨后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⑤威海衛戰役——丁汝昌(殉國),標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徹底失敗。二、《馬關條約》的簽訂:1.時間:1895年2.雙方代表:李鴻章(中方代表)與伊藤博文(日方代表)3.內容:①割地——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③通商——開放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商埠(深入內地)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了列強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變成資本輸出)4.影響:使外國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國狂潮(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開端:沙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2.各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①搶奪利權;②強租海港;③劃分“勢力范圍” (《時局圖》反映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知識點3: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1.康有為: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1895年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創辦《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成立強學會,主張立憲法開國會。康有為說:“要救中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了《應詔統籌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書》),請求光緒帝決定發起戊戌變法。2.梁啟超: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廣泛傳播維新思想。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3.譚嗣同:是維新派中的激進派代表,“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之一,批判封建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創建南學會,變法失敗后,以死來殉變法事業:“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在監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4.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觀點;創辦了《國聞報》(北方影響最大的報紙)。二、戊戌變法(一)背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二)過程1.興起:康有為公車上書(1)時間、發起人: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2)內容:請求拒和、遷都、變法(3)影響: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2.發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1)組織學會(2)創辦報刊梁啟超《時務報》:強調變法的重要性;嚴復《國聞報》:號召變法圖強(3)影響: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3.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611--9.21(2)導火線:德國強占膠州灣(3)開始標志:1898年6月11日,清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4)主要內容類別 內容 影響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 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文化教育 廢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有利于西學傳播和培養新式人才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4.結果:戊戌政變(失敗)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派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三)影響1.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2.影響(1)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維新變法運動也推動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發展。3.失敗原因:(1)觸犯頑固派的利益,頑固派勢力強大(2)脫離人民群眾,缺乏群眾支持(3)光緒帝沒有實權(4)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5)根本: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知識點4: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一、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華1.義和團運動的興起(1)含義: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2)背景: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猖獗。2.義和團運動的發展(1)清政府態度:剿滅→招撫(2)斗爭方式:毀教堂、拆鐵道、斷電線等(3)口號:扶清滅洋【進步性:“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局限性:“滅洋”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反映出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仍抱有幻想。且帶有迷信色彩。】3.經過(1)1900年6月,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在廊坊一帶狙擊敵人,聯軍被迫撤回天津。與此同時,八國聯軍攻占大沽炮臺,大沽炮臺失陷,慈禧太后對外宣戰。(2)在北京,義和團和清軍對使館區進行包圍。在天津,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老龍頭火車站展開激戰。7月,聶士成壯烈殉國,天津失陷。(3)1900年8月,聯軍攻陷北京,慈禧西逃,并請求聯軍“助剿”。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4)侵略者的罪行:報復性的屠殺、劫掠4.性質: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5.意義: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6.失敗原因:(1)在中外反動勢力鎮壓下失敗(2)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辛丑條約》的簽訂1.時間:1901年(辛丑年)(步入20世紀的第一份“禮物”)2.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3.內容:①“賠”: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②“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③“拆”: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東交民巷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⑤“改”: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3.地位:《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4.影響:①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②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易混易錯】1.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的原因和表現。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表現:政治上:開始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從戊戌變法開始,辛亥革命繼續進行。經濟上,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思想上,以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為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2.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資本主義改良運動,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思想,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極大反應,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4.為什么說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日軍占領臺灣,便利了日本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2)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償,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而日本利用賠償作軍費,迅速發展軍事工業和軍隊,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3)增開通商口岸,使帝國主義經濟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4)允許日本在華設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馬關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5.資本輸出: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多余的資金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以此達到通過資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本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剝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手段。6.《馬關條約》的內容包含“割遼東半島”,但實際由于“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并沒有真正割占。7.《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8.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9.《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但是,這種在小生產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的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10.洪仁玕寫成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而非資產階級革命。【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項目 《南京條約》 《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不同點 簽訂國家 清政府、英國 清政府、英國、法國、俄國 清政府、日本 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時間 1842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主要內容 通商口岸 概況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天津 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特點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由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東部沿海并向內地推進割地 香港島 九龍司地方一區,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 ——賠款 2 100萬銀元 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 2億兩白銀 4.5億兩白銀其他 協定關稅 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在通商口岸 開設工廠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毀炮駐兵;劃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影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相同點 (1)都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都影響了中國社會性質 (2)開放通商口岸:《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 (3)割地:《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 (4)日本獲得賠款:《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英國獲得賠款:《南京條約》《北京條約》《辛丑條約》,英法獲得賠款:《北京條約》《辛丑條約》2.中西近代化探索歷程的對比3.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4.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比較5.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進一步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6.經濟工業化【時空觀念】1.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近代列強發起的四次侵華戰爭【歷史解釋】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及教訓原因:一方面,洋務運動只注重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另一方面, 列強不希望中國富強起來,也不會讓中國掌握先進的技術。教訓:只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不觸動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啟示:地主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要緊跟時代潮流,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等。【唯物史觀】認識《辛丑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1)從經濟上看: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此條款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經濟利益,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2)從政治上看: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樣清政府就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3)從軍事上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4)從外交上看: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2022·浙江紹興·中考真題)史載:輪船招商局初期僅有輪船三艘,1876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國航運公司紛紛跌價。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洋務運動A.對外國資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B.使中國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C.使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D.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史載:輪船招商局初期僅有輪船三艘,1876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國航運公司紛紛跌價”可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洋務運動對外國資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項正確;洋務運動并沒有促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排除B項;使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是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時期,排除C項;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排除D項;故選A項。2.(2022·浙江麗水·中考真題)“臺灣已是貴國口中之物,何必著意。”“還沒有咽下去,餓得厲害!”據此對話推斷,中外這兩位外交官締結的不平等條約應該是A.《虎門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C【詳解】甲午戰爭失敗之后,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規定割讓臺灣等給日本。依據材料“臺灣已是貴國口中之物,何必著意。”可知與《馬關條約》有關,C項正確;《虎門條約》與臺灣沒有關系,排除A項;《北京條約》與臺灣無關,排除B項;《辛丑條約》沒有割讓領土,排除D項。故選C項。3.(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題)“制敵在乎自強,自強必先練兵”。體現這一思想的歷史事件是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答案】B【詳解】“制敵在乎自強,自強必先練兵”。體現這一思想的歷史事件是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B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目標是推翻清王朝,排除A和D項;戊戌變法是實行君主立憲制,排除C項。故選B項。4.(2022·浙江臺州·中考真題)《辛丑條約》第十款規定: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這一規定標志著清政府A.加強了對老百姓財富的搜刮 B.喪失了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C.削弱了中國軍隊整體的實力 D.成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答案】D【詳解】由“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可知,材料出自《辛丑條約》。1900年到1901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其中規定清政府嚴禁保證人民參加各種形勢的反帝活動,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項正確;材料不是說明清政府加強了對老百姓財富的搜刮,排除A項;《辛丑條約》沒有割讓土地,排除B項;材料中說明列強對清政府政治控制,不是削弱了中國軍隊整體的實力,排除C項。故選D項。5.(2021·浙江臺州·統考中考真題)李鴻章創辦的官辦企業輪船招商局,使“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盡占”。三年后,在華外國輪船公司就損失了白銀1300萬兩。這表明洋務運動A.增強了清朝的軍事實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強經濟侵略C.推動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D.極大提高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目的使江海運輸的利益不能全部被洋人盡占,三年后,在華經營的外國輪船公司損失1300萬兩白銀,說明李鴻章的創辦的輪船招商局與外國輪船公司形成競爭,因此洋務運動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強經濟侵略,故選B;材料沒有體現軍事力量,A錯誤;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排除C;材料沒有體現工商業社會地位的提高,D錯誤。6.(2021·浙江溫州·統考中考真題)據統計,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開辦期間,銷售西書83454本。另據1878年匯編的《譯書事略》,西書主要涉及技術工程領域。讀西書、求西學的時尚新風反映了( )A.甲午戰爭后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B.洋務運動將學習西學付諸“自強"實踐C.戊戌變法在思想方面產生廣泛影響D.新文化運動利用“科學”思想啟迪民智【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開辦期間,銷售西書83454本。另據1878年匯編的……”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興起,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口號創辦的軍事工業,翻譯的西方書籍主要涉及技術工程領域,可見洋務運動將學習西學用在“自強”實踐中,故選B;甲午戰爭1895年結束,A錯誤;戊戌變法是1898年,C錯誤;1915年爆發新文化運動,D錯誤。7.(2021·浙江嘉興·統考中考真題)某人在《三十自述》中說:“明年乙未和議成。…南海先生聯公車三千人,上書請變法,余亦從其后奔走焉。”這里所說的“乙未和議”是指A.中英和議簽訂《南京條約》 B.中國與列強和議簽訂《辛丑條約》C.中日和議簽訂《馬關條約》 D.中國與英法和議簽訂《北京條約》【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等人發動公車上書請求變法的主要原因是1895年甲午戰敗后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C項正確;《南京條約》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是在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排除ABD項。故選C項。8.(2021·浙江紹興·統考中考真題)19世紀60年代初,曾國藩提出大購船炮的主張,“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以為內可“平亂”,外可御侮。下列人物的活動體現了這一宗旨的是A.李鴻章創辦江南制造總局 B.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C.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 D.徐錫麟發動安慶起義【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初,以李鴻章、曾國藩等為代表的洋務派領導的洋務運動開始。曾國藩提出大購船炮的主張體現的是洋務運動的宗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李鴻章創辦江南制造總局體現了洋務運動的宗旨,故A符合題意;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與洋務運動無關,排除B;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標志著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建立,排除C;徐錫麟發動安慶起義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反清武裝起義,排除D。故選A。1.(2022八上·拱墅期中)清朝末年,李鴻章曾上奏說:“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為應對“強敵”,他主張( )A.固守傳統之道,以靜制動 B.學習西方技術,以圖自強C.改革政治體制,確立民權 D.運用外交謀略,以夷制夷【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根據材料“ 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 及”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訴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們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B選項正確;洋務運動主張學西方先進技術,并非固守傳統,不符合史實,A選項錯誤;改革政治體制,確立民權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張,C選項錯誤;材料中無法體現是否有運用外交策略,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需要解讀材料與掌握洋務運動的主張。2.(2022八上·拱墅期中)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以下屬于洋務派為“求富”創辦的近代民用企業是( )A.安慶內軍械所 B.江南制造總局C.輪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先后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以一批近代軍事工業。為了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從 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在繼續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 又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了一些近代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C選項正確;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均屬于軍事企業,A、B、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需要識記并掌握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3.(2022八上·臨平期中)有學者將洋務運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偏重西洋機械制造,注重教育; 第二時期注重西洋的軍事訓練;第三時期重視富國之道。下列措施對應第三時期的是( )A.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B.興辦新式學校C.組建新式洋槍隊 D.開辦輪船招商局【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根據材料“第三時期重視富國之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為了實現“求富”的目標,大力創辦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洋務運動后期洋務派以“求富”為口號,又興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業。AC兩項屬于第二時期軍事方面,不符合題意;B項興辦新式學校屬于第一時期,不符合題意;D項開辦輪船招商局對應第三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洋務運動的主要活動。4.(2022八上·奉化期中)漫畫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歷史真相。下圖漫畫反映的事件( )①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 ②是中國第一次近代化運動③進行了制度變革的嘗試 ④傳播了民主科學的思想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據題漫畫內容“有了洋槍洋炮就可以自強了”可知,反映的是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洋務派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如江南制造總局;洋務運動后期,洋務派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洋務運動中國第一次近代化運動。①②正確,故C符合題意;制度變革的嘗試是指戊戌變法,傳播了民主科學的思想是新文化運動,③④錯誤,故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價人才,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局限性(消極作用):沒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沒使中國富強起來。5.(2022八上·余姚期末)汪林茂在《層次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評論某一歷史事件時說:“其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近(現)代化的這輛列車。”這里評述的“某一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結合所學分析問題的能力。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所以依據“其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而是開啟了現代化的這輛車。”可知這是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故選A;選項BC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6.(2022八上·浙江期末)被軍迷譽為“中華神盾”的長沙艦是由江南造船廠建造的,而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則是江南制造總局。那么,江南制造總局創建于下列哪一時期(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領導發動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打著“自強”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如江南制造總局等。故江南制造總局創建于洋務運動時期,排除BCD,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2022八上·拱墅期中)丘逢甲《春愁》中寫道:“春愁難遺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消。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該詩“哭”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關鍵詞“臺灣”可知,該詩“哭”的是《馬關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經過談判,雙方簽訂中日《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選項正確;《南京條約》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A選項錯誤;《北京條約》中規定增開天津為商埠,B選項錯誤;《辛丑條約》中沒有割地的規定,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馬關條約》的相關史實。需要識記并掌握《馬關條約》的內容。8.(2022八上·臨平期中)西方列強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還控制了一些內河航道,他們維持著幾支炮艦艦隊,在從上海到重慶1500 里長、橫穿中國中心的長江中巡邏。材料描寫的景象最早開始于(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中日《馬關條約》規定開放的口岸是蘇州、杭州、沙市、重慶四座城市,基本都屬于長江沿岸靠港口城市。“西方列強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還控制了一些大的內河航道”與《馬關條約》中的中國向日本開放長江、西江、吳淞江及運河等內河航行權范圍相符,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ABD三項和題干材料描寫的景象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甲午中日戰爭最早開始題干材料描寫的景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馬關條約》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材料信息。9.(2022八上·臨平期中)《馬關條約》規定:日本輪船可以從湖北省宜昌溯長江到重慶府。這表明( )A.外國侵略勢力深入腹地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D.中國領海主權受到侵犯【答案】A【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解析】結合所學,《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外國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項外國侵略勢力深入腹地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對材料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馬關條約》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掌握《馬關條約》簽訂時間、內容、影響。10.(2022八上·臨平期中)據清史稿記載,光緒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艦與日本戰于大東溝,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以上史料可以用來研究(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解析】依據題干中“1894年”、“丁汝昌”、“日本”、“大東溝,失致遠、經遠”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該戰役是1894年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因為黃海海戰發生于1894年的9月,參戰的是北洋水師。丁汝昌是北洋水師的提督。黃海海戰的結果是,中國損失五艘軍艦,包括鄧世昌的“致遠艦”。A項鴉片戰爭是1840年英國的發動的,不符合題意;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英法發動的,不符合題意;C項甲午中日戰爭可以用題干史料來研究,符合題意;D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1900年由八國發動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要求結合所學準確解讀題干信息。11.(2022八上·臨平期中)右圖是近代兩次列強侵華戰爭后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的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總數不斷減少 B.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列強的侵略由東南沿海深入到內地 D.清政府已經正式淪為“洋人的朝廷”【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圖一反映的是中英《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口通商口岸,都在東南沿海;圖二反映的是《馬關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長江中下游,故通商口岸示意圖的變化反映了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故B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不斷增加、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變成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列強的侵略由東南沿海深入到內地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兩幅近代兩次侵華戰爭后開放的通商口岸位置的變化。12.(2022八上·奉化期中)有學者研究認為,甲午戰前列強的主要侵華方式是“貿易+特權”,甲午戰后則變為“投資+特權”。對此變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甲午戰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加速發展B.《馬關條約》讓列強開始獲得商品貿易的特權C.甲午戰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D.列強侵華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向資本輸出為主【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解析】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是“甲午戰前列強的主要侵華方式是‘貿易+特權’,甲午戰后則變為‘投資+特權’”,這說明列強侵華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向資本輸出為主。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其中規定日本可以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設廠,這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方式由原來的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這極大的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3.(2022八上·臨平期中)遭逢“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一批讀書人逐漸認識到,唯有實行變法才能救亡圖存。此次“變法”的歷史背景是( )A.中國領土完全被帝國主義瓜分完畢 B.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朝徹底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答案】C【知識點】戊戌變法【解析】據所學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的組織發動下,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A項中國領土完全被帝國主義瓜分完畢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B項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是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不符合題意;C項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是此次“變法”的歷史背景,符合題意;D項清朝徹底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是在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14.(2022八上·臨平期中)1895-1898年,中國民間新增報刊約60家,下表列舉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報刊,它們主要傳播的思想主張是( )主筆(創辦人) 報刊名稱梁啟超 《時務報》嚴復 《國聞報》康有為 《強學報》A.自強、求富 B.有田同耕 C.民主、科學 D.變法圖強【答案】D【知識點】戊戌變法【解析】觀察表格可知,梁啟超、嚴復、康有為等都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創辦報紙宣傳的是變法圖強思想,資產階級維新新派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試圖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ABC三項和題干表格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變法圖強是它們主要傳播的思想主張,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表格的分析。注意對表格信息的解讀,掌握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15.(2022八上·臨平期中)論從史出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思想。以下史實與結論邏輯正確的是( )A.史實:《北京條約》簽訂——結論:大大加深了中國殖民地化程度B.史實: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結論: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C.史實:鄒容發表《革命軍》——結論: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D.史實:洋務派開辦近代民用企業——結論:對外國資本入侵起一定抵制作用【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太平天國運動【解析】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項史實:《北京條約》簽訂——結論:大大加深了中國殖民地化程度錯誤,《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殖民地化程度,不符合題意;B項史實: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結論: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錯誤,《天朝田畝制度》雖帶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實踐中難以施行,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不符合題意;C項史實:鄒容發表《革命軍》——結論: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錯誤,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不符合題意;D項史實:洋務派開辦近代民用企業——結論:對外國資本入侵起一定抵制作用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馬關條約》、《天朝田畝制度》、公車上書、洋務運動的影響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6.(2023·蕭山模擬) “其勇銳之氣,殊不可當,真是令人驚奇佩服。所以經過那次血戰之后,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這是孫中山對哪一事件的評價( )A.黃花崗起義 B.鎮南關戰役 C.義和團運動 D.武昌起義【答案】C【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所以經過那次血戰之后,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及所學可知,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農民階級領導的反帝愛國運動,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C項正確;黃花崗起義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于1911年4月在廣州舉行的起義,起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幸失敗,排除A項;鎮南關戰役是1885年3月,在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大敗法國侵略者取得重大勝利的著名戰役,排除B項;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影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7.(2022八上·拱墅期中)近代中國某社會團體宣稱:“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坊。”該團體是( )A.拜上帝會 B.義和團 C.興中會 D.同盟會【答案】B【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解析】根據材料關鍵詞“ 扶清滅洋 ”及所學知識可知, 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則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義和團還帶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這些落后因素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鎮壓義和團提供了條件。B選項正確;拜上帝會是太平天國的宗教組織,A選項錯誤;興中會的宗旨是“振興中華”,C選項錯誤;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三民主義”,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義和團運動的相關史實。需要識記并掌握義和團運動的口號。18.(2022八上·臨平期中)歷史學家金沖及認為,《辛 丑條約》簽訂后的清政府“內而宮廷,外而疆吏,皆莫不以敬讓外人為宗旨”,已經徹底成為列強統治中國“馴服的工具”。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該條約( )A.允許列強在華設廠 B.嚴禁人民反帝斗爭C.海關關稅中外協定 D.割讓土地賠償巨款【答案】B【知識點】《辛丑條約》及其危害【解析】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其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斗爭,這表明清政府已經徹底成為列強統治中國“馴服的工具”,清政府變成“洋人的朝廷”。A項允許列強在華設廠與題干內容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嚴禁人民反帝斗爭,符合題意;C項海關關稅中外協定與《辛丑條約》無關,不符合題意;D項割讓土地賠償巨款與《辛丑條約》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丑條約》及學生的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辛丑條約》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9.(2022八上·臨平期中)“北地終招八國兵,金城坐被聯軍毀。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換奴顏事洋鬼。”詩句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有( )①火燒圓明園 ②義和團運動 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④《辛丑條約》的簽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的抗爭【解析】根據題干可知,“北地終招八國兵”指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金城坐被聯軍毀”指的是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換奴顏事洋鬼”指的是義和團運動被鎮壓,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定《辛丑條約》,故②③④ 符合題意。火燒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與題干無關,故①錯誤。D項②③④是詩句中涉及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要求具備題干分析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2022八上·臨平期中)某校興趣小組整理了以下歷史信息:“虎門銷煙”火燒圓明園”"《馬關條約》**義和團運動”,由此推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A.侵略與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C.內戰烽火 D.殖民擴張【答案】A【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林則徐禁煙運動;火燒圓明園;義和團運動【解析】據所學知,“虎門銷煙”“義和團運動”都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史實,“火燒圓明園”“《馬關條約》”是列強侵略中國的史實,所以他們研究的主題是侵略與反抗。A項侵略與反抗是他們研究的主題,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歷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列強侵華及中國人民抗爭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識記近代史上列強侵華及中國人民抗爭的相關史實。材料分析題21.(2023·北侖模擬) 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是近代中國宏大的歷史主題之一。時間 事件 時間 事件1840-1842 鴉片戰爭 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851 太平天國運動 1911 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912 中華民國建立;清朝皇帝退位1861 洋務運動興起 1915 新文化運動興起1894-1895 中日甲午戰爭 1919 五四運動爆發1898 戊戌變法運動 (1) 請從上述材料中找出開始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標志性事件。(2) 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結合所學指出其目的,并列舉兩項興辦洋務的舉措。(3) 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1)鴉片戰爭使中國從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目的: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政府的統治。舉措: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一些近代民用企業;為了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3)觀點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歷程。闡述: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主權,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辛丑條約》及其危害;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解析】(1)根據表格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政府的統治。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先后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在繼續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又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一些近代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為了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3)根據材料內容可選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些歷史事件,擬定觀點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歷程。具體論述結合這些侵略戰爭的影響進行闡述即可,如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主權,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鴉片戰爭的影響、洋務運動的目的、洋務派興辦洋務的舉措、中國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等知識。22.(2022八上·臨平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表(單位:萬兩)年代 農業稅收入 工商稅收入 其他收入 總收入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摘自《低關稅與近代中 國經濟發展研究》材料二:1898 年6月16日光緒帝與康有為對話節選康:四夷交迫,分割游至(相繼而至),覆亡無日。皇帝:今日誠非變法不可。康:所謂變法者,須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謂之變法。今所言變者,曰鐵路,曰礦務,日學堂,曰商務,是變事耳,非變法也。——改自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1)據材料一,概括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的變化特點,并簡述與之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及其對中國近代化所起的作用。(2)據材料二,寫出“今日誠非變法不可”的直接原因。(3)據材料二,康有為認為“變事”與“變法”之,間有怎樣的本質區別?【答案】(1)農業稅收入略減;工商稅收入增加;總收入增加洋務運動的推進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中國近代化的道路。(2)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嚴重。(3)“變事”側重于學習西方的技術;“變法” 側重于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知識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解析】(1)由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表可以看出,從1849年到1885年,清政府的農業稅收入下降很多,而工商業稅收有了較大增長,這說明中國近代企業有了長足發展;結合所學,19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生產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與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變化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中國近代化的道路。(2)材料二的對話“康:四夷交迫,分割游至(相繼而至),覆亡無日”反映了中國被外國侵略可能會滅亡,必須變法不可。結合課本所學,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嚴重。(3)“變事”強調從技術層面去變革(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變法”強調從政治制度方面去變革(在政治上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故答案為:(1)農業稅收入略減;工商稅收入增加;總收入增加。洋務運動的推進;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中國近代化的道路。(2)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嚴重。(3)“變事”側重于學習西方的技術;“變法” 側重于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的影響,維新變法的背景、主張及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全面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洋務運動的影響,識記維新變法的背景及主張,有助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素養。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上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19世紀 60年代—20世紀初)(10年9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對中國的影響。4.家國情懷: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內容要點】兩大主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兩個階段 經濟近代化探索、制度近代化探索兩大條約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六大事件 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瓜分中國狂潮、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知識點1:洋務運動一、洋務運動(一)原因:中國民族危機深重,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二)基本概況代表人物 中央 奕 地方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時間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張 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學器物)口號 自強、求富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三)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口號:自強)。19世紀60年代起,先后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2.興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出國,翻譯外國書籍。3.開辦民用工業(口號:求富)。19世紀70年代起,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4.建立新式海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采用西式方法練兵。建新式海軍:初步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四)結果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五)失敗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內部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六)評價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2.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3.影響(1)消極影響: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2)積極影響:①推動了近代工業的發展;②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知識點2:邊疆危機;收復新疆與新疆建省;中法戰爭;臺灣建省;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30周年);馬關條約;列強瓜分中國狂潮邊疆危機1.19世紀60年代,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卻大敗而歸,轉而支持、聯合日本侵略臺灣。2.19世紀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臺灣被殺,武力侵臺。臺灣人民距據險反擊,清政府也派沈葆楨率兵入臺;在英美“調停”下,勒索清政府白銀50萬兩后從臺灣撤兵。二、左宗棠收復新疆(1875-1878):1875年左宗棠統帥清軍,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戰術,消滅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勢力,曾紀澤于1881年(光緒七年)成功與沙俄議定《伊犁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省。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圖,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三、中法戰爭(1883-1885):清朝與法國之間從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期間爆發戰爭。第一階段主戰場在越南北部,清軍和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聯合抗擊法軍,中法戰爭正式爆發。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1884年8月法艦駛入福州馬江,發動馬江海戰(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被擊毀。1885年清廷于臺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并積極籌建北洋水師。四、甲午中日戰爭1.背景:日本企圖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1894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導火線)。2.時間:1894年(甲午年)——1895年3.戰役:①豐島海戰——戰爭爆發;②平壤戰役——左寶貴(殉國);③黃海大戰——鄧世昌(殉國),此次海戰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④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奮力抵抗),隨后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⑤威海衛戰役——丁汝昌(殉國),標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徹底失敗。二、《馬關條約》的簽訂:1.時間:1895年2.雙方代表:李鴻章(中方代表)與伊藤博文(日方代表)3.內容:①割地——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③通商——開放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商埠(深入內地)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了列強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變成資本輸出)4.影響:使外國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國狂潮(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開端:沙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2.各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①搶奪利權;②強租海港;③劃分“勢力范圍” (《時局圖》反映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知識點3: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1.康有為: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1895年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創辦《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成立強學會,主張立憲法開國會。康有為說:“要救中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了《應詔統籌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書》),請求光緒帝決定發起戊戌變法。2.梁啟超: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廣泛傳播維新思想。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3.譚嗣同:是維新派中的激進派代表,“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之一,批判封建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創建南學會,變法失敗后,以死來殉變法事業:“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在監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4.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觀點;創辦了《國聞報》(北方影響最大的報紙)。二、戊戌變法(一)背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二)過程1.興起:康有為公車上書(1)時間、發起人: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2)內容:請求拒和、遷都、變法(3)影響: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2.發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1)組織學會(2)創辦報刊梁啟超《時務報》:強調變法的重要性;嚴復《國聞報》:號召變法圖強(3)影響: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3.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611--9.21(2)導火線:德國強占膠州灣(3)開始標志:1898年6月11日,清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4)主要內容類別 內容 影響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 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文化教育 廢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有利于西學傳播和培養新式人才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4.結果:戊戌政變(失敗)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派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三)影響1.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2.影響(1)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維新變法運動也推動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發展。3.失敗原因:(1)觸犯頑固派的利益,頑固派勢力強大(2)脫離人民群眾,缺乏群眾支持(3)光緒帝沒有實權(4)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5)根本: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知識點4: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一、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華1.義和團運動的興起(1)含義: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2)背景: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猖獗。2.義和團運動的發展(1)清政府態度:剿滅→招撫(2)斗爭方式:毀教堂、拆鐵道、斷電線等(3)口號:扶清滅洋【進步性:“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局限性:“滅洋”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反映出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仍抱有幻想。且帶有迷信色彩。】3.經過(1)1900年6月,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在廊坊一帶狙擊敵人,聯軍被迫撤回天津。與此同時,八國聯軍攻占大沽炮臺,大沽炮臺失陷,慈禧太后對外宣戰。(2)在北京,義和團和清軍對使館區進行包圍。在天津,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老龍頭火車站展開激戰。7月,聶士成壯烈殉國,天津失陷。(3)1900年8月,聯軍攻陷北京,慈禧西逃,并請求聯軍“助剿”。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4)侵略者的罪行:報復性的屠殺、劫掠4.性質: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5.意義: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6.失敗原因:(1)在中外反動勢力鎮壓下失敗(2)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辛丑條約》的簽訂1.時間:1901年(辛丑年)(步入20世紀的第一份“禮物”)2.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3.內容:①“賠”: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②“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③“拆”: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東交民巷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⑤“改”: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3.地位:《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4.影響:①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②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易混易錯】1.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的原因和表現。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表現:政治上:開始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從戊戌變法開始,辛亥革命繼續進行。經濟上,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思想上,以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為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2.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資本主義改良運動,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思想,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極大反應,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4.為什么說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日軍占領臺灣,便利了日本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2)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償,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而日本利用賠償作軍費,迅速發展軍事工業和軍隊,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3)增開通商口岸,使帝國主義經濟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4)允許日本在華設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馬關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5.資本輸出: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多余的資金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以此達到通過資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本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剝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手段。6.《馬關條約》的內容包含“割遼東半島”,但實際由于“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并沒有真正割占。7.《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8.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9.《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但是,這種在小生產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的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10.洪仁玕寫成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而非資產階級革命。【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項目 《南京條約》 《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不同點 簽訂國家 清政府、英國 清政府、英國、法國、俄國 清政府、日本 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時間 1842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主要內容 通商口岸 概況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天津 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特點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由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東部沿海并向內地推進割地 香港島 九龍司地方一區,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 ——賠款 2 100萬銀元 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 2億兩白銀 4.5億兩白銀其他 協定關稅 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在通商口岸 開設工廠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毀炮駐兵;劃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影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相同點 (1)都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都影響了中國社會性質 (2)開放通商口岸:《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 (3)割地:《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 (4)日本獲得賠款:《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英國獲得賠款:《南京條約》《北京條約》《辛丑條約》,英法獲得賠款:《北京條約》《辛丑條約》2.中西近代化探索歷程的對比3.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4.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比較5.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進一步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6.經濟工業化【時空觀念】1.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近代列強發起的四次侵華戰爭【歷史解釋】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及教訓原因:一方面,洋務運動只注重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另一方面, 列強不希望中國富強起來,也不會讓中國掌握先進的技術。教訓:只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不觸動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啟示:地主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要緊跟時代潮流,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等。【唯物史觀】認識《辛丑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1)從經濟上看: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此條款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經濟利益,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2)從政治上看: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樣清政府就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3)從軍事上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4)從外交上看: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2022·浙江紹興·中考真題)史載:輪船招商局初期僅有輪船三艘,1876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國航運公司紛紛跌價。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洋務運動A.對外國資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B.使中國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C.使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D.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2022·浙江麗水·中考真題)“臺灣已是貴國口中之物,何必著意。”“還沒有咽下去,餓得厲害!”據此對話推斷,中外這兩位外交官締結的不平等條約應該是A.《虎門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3.(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題)“制敵在乎自強,自強必先練兵”。體現這一思想的歷史事件是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4.(2022·浙江臺州·中考真題)《辛丑條約》第十款規定: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這一規定標志著清政府A.加強了對老百姓財富的搜刮 B.喪失了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C.削弱了中國軍隊整體的實力 D.成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5.(2021·浙江臺州·統考中考真題)李鴻章創辦的官辦企業輪船招商局,使“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盡占”。三年后,在華外國輪船公司就損失了白銀1300萬兩。這表明洋務運動A.增強了清朝的軍事實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強經濟侵略C.推動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D.極大提高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6.(2021·浙江溫州·統考中考真題)據統計,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開辦期間,銷售西書83454本。另據1878年匯編的《譯書事略》,西書主要涉及技術工程領域。讀西書、求西學的時尚新風反映了( )A.甲午戰爭后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B.洋務運動將學習西學付諸“自強"實踐C.戊戌變法在思想方面產生廣泛影響D.新文化運動利用“科學”思想啟迪民智7.(2021·浙江嘉興·統考中考真題)某人在《三十自述》中說:“明年乙未和議成。…南海先生聯公車三千人,上書請變法,余亦從其后奔走焉。”這里所說的“乙未和議”是指A.中英和議簽訂《南京條約》 B.中國與列強和議簽訂《辛丑條約》C.中日和議簽訂《馬關條約》 D.中國與英法和議簽訂《北京條約》8.(2021·浙江紹興·統考中考真題)19世紀60年代初,曾國藩提出大購船炮的主張,“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以為內可“平亂”,外可御侮。下列人物的活動體現了這一宗旨的是A.李鴻章創辦江南制造總局 B.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C.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 D.徐錫麟發動安慶起義1.(2022八上·拱墅期中)清朝末年,李鴻章曾上奏說:“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為應對“強敵”,他主張( )A.固守傳統之道,以靜制動 B.學習西方技術,以圖自強C.改革政治體制,確立民權 D.運用外交謀略,以夷制夷2.(2022八上·拱墅期中)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以下屬于洋務派為“求富”創辦的近代民用企業是( )A.安慶內軍械所 B.江南制造總局C.輪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3.(2022八上·臨平期中)有學者將洋務運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偏重西洋機械制造,注重教育; 第二時期注重西洋的軍事訓練;第三時期重視富國之道。下列措施對應第三時期的是( )A.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B.興辦新式學校C.組建新式洋槍隊 D.開辦輪船招商局4.(2022八上·奉化期中)漫畫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歷史真相。下圖漫畫反映的事件( )①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 ②是中國第一次近代化運動③進行了制度變革的嘗試 ④傳播了民主科學的思想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5.(2022八上·余姚期末)汪林茂在《層次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評論某一歷史事件時說:“其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近(現)代化的這輛列車。”這里評述的“某一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6.(2022八上·浙江期末)被軍迷譽為“中華神盾”的長沙艦是由江南造船廠建造的,而江南造船廠的前身則是江南制造總局。那么,江南制造總局創建于下列哪一時期(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新文化運動時期7.(2022八上·拱墅期中)丘逢甲《春愁》中寫道:“春愁難遺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消。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該詩“哭”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8.(2022八上·臨平期中)西方列強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還控制了一些內河航道,他們維持著幾支炮艦艦隊,在從上海到重慶1500 里長、橫穿中國中心的長江中巡邏。材料描寫的景象最早開始于(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9.(2022八上·臨平期中)《馬關條約》規定:日本輪船可以從湖北省宜昌溯長江到重慶府。這表明( )A.外國侵略勢力深入腹地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D.中國領海主權受到侵犯10.(2022八上·臨平期中)據清史稿記載,光緒二十年(1894年)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艦與日本戰于大東溝,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以上史料可以用來研究(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1.(2022八上·臨平期中)右圖是近代兩次列強侵華戰爭后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的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總數不斷減少 B.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列強的侵略由東南沿海深入到內地 D.清政府已經正式淪為“洋人的朝廷”12.(2022八上·奉化期中)有學者研究認為,甲午戰前列強的主要侵華方式是“貿易+特權”,甲午戰后則變為“投資+特權”。對此變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甲午戰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加速發展B.《馬關條約》讓列強開始獲得商品貿易的特權C.甲午戰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D.列強侵華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向資本輸出為主13.(2022八上·臨平期中)遭逢“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一批讀書人逐漸認識到,唯有實行變法才能救亡圖存。此次“變法”的歷史背景是( )A.中國領土完全被帝國主義瓜分完畢 B.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朝徹底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14.(2022八上·臨平期中)1895-1898年,中國民間新增報刊約60家,下表列舉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報刊,它們主要傳播的思想主張是( )主筆(創辦人) 報刊名稱梁啟超 《時務報》嚴復 《國聞報》康有為 《強學報》A.自強、求富 B.有田同耕 C.民主、科學 D.變法圖強15.(2022八上·臨平期中)論從史出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思想。以下史實與結論邏輯正確的是( )A.史實:《北京條約》簽訂——結論:大大加深了中國殖民地化程度B.史實: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結論: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C.史實:鄒容發表《革命軍》——結論: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D.史實:洋務派開辦近代民用企業——結論:對外國資本入侵起一定抵制作用16.(2023·蕭山模擬) “其勇銳之氣,殊不可當,真是令人驚奇佩服。所以經過那次血戰之后,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這是孫中山對哪一事件的評價( )A.黃花崗起義 B.鎮南關戰役 C.義和團運動 D.武昌起義17.(2022八上·拱墅期中)近代中國某社會團體宣稱:“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坊。”該團體是( )A.拜上帝會 B.義和團 C.興中會 D.同盟會18.(2022八上·臨平期中)歷史學家金沖及認為,《辛 丑條約》簽訂后的清政府“內而宮廷,外而疆吏,皆莫不以敬讓外人為宗旨”,已經徹底成為列強統治中國“馴服的工具”。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該條約( )A.允許列強在華設廠 B.嚴禁人民反帝斗爭C.海關關稅中外協定 D.割讓土地賠償巨款19.(2022八上·臨平期中)“北地終招八國兵,金城坐被聯軍毀。拳民思想一朝熄,又換奴顏事洋鬼。”詩句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有( )①火燒圓明園 ②義和團運動 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④《辛丑條約》的簽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022八上·臨平期中)某校興趣小組整理了以下歷史信息:“虎門銷煙”火燒圓明園”"《馬關條約》**義和團運動”,由此推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A.侵略與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C.內戰烽火 D.殖民擴張材料分析題21.(2023·北侖模擬) 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是近代中國宏大的歷史主題之一。時間 事件 時間 事件1840-1842 鴉片戰爭 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851 太平天國運動 1911 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912 中華民國建立;清朝皇帝退位1861 洋務運動興起 1915 新文化運動興起1894-1895 中日甲午戰爭 1919 五四運動爆發1898 戊戌變法運動 (1) 請從上述材料中找出開始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標志性事件。(2) 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結合所學指出其目的,并列舉兩項興辦洋務的舉措。(3) 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2.(2022八上·臨平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表(單位:萬兩)年代 農業稅收入 工商稅收入 其他收入 總收入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摘自《低關稅與近代中 國經濟發展研究》材料二:1898 年6月16日光緒帝與康有為對話節選康:四夷交迫,分割游至(相繼而至),覆亡無日。皇帝:今日誠非變法不可。康:所謂變法者,須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謂之變法。今所言變者,曰鐵路,曰礦務,日學堂,曰商務,是變事耳,非變法也。——改自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1)據材料一,概括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的變化特點,并簡述與之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及其對中國近代化所起的作用。(2)據材料二,寫出“今日誠非變法不可”的直接原因。(3)據材料二,康有為認為“變事”與“變法”之,間有怎樣的本質區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學案 原卷版.docx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