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三民主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間的關系。4.家國情懷:認識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作出的貢獻,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內容要點】一條主線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兩個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兩個團體 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七次革命行動 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知識點1: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革命志士的奮斗;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一)興中會:1、時間、地點:1894年11月,美國檀香山。2、建立者:孫中山3、宗旨:振興中華4、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二)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聯絡陸皓東等人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失敗,斷發改裝,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國考察社會實際,發展革命組織,為繼續革命作準備。二、同盟會(一)背景:1、思想基礎:《辛丑條約》簽訂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示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2、組織基礎:成立了華興會和光復會等革命團體。(二)同盟會的成立1、時間:1905年8月2、地點:日本東京3、目的: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4、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5、領導機構: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6、刊物:《民報》——同盟會機關報7、性質(地位):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8、意義:同盟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三)三民主義: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國家。(2)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4)評價:(A)進步性:①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②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③對推動革命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B)局限性:①民族主義:沒有鮮明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主張;②民權主義:忽略了廣大勞動群眾在國家中的地位;③民生主義:沒有土地革命綱領,沒有從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難以成為發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論武器。三、革命志士的奮斗:起義:①萍瀏醴起義(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②安慶起義 ③廣西起義 ④黃花崗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意義: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四、辛亥革命(一)革命志士的奮斗1.萍瀏醴起義: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發動萍瀏醴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2.安慶起義: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秋瑾在浙江紹興被捕遇難。3.廣西起義:1907年,孫中山、黃興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4.黃花崗起義:1911年,孫中山、黃興、趙聲在廣州舉行起義,史稱“黃花崗起義”。(二)武昌起義1、時間:1911年10月10日2、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3、經過:起義爆發——攻占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武漢三鎮光復——湖北軍政府成立4、結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5、發展:武昌起義以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獨立。6、6、影響: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五、建立中華民國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陽歷)。2.改革措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后,進行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權,不準刑訊、體罰,禁止買賣人口、販賣童工,保護華僑,保護人民財產;經濟方面,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平等觀念,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止跪拜,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嚴禁鴉片,禁止賭博;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廢止小學讀經等。這些政策對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迫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標志辛亥革命失敗。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頒布:1912年,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2.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屬于國民;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等自由和權利;立法權,國行政權,司法獨立等(三權分立)。3.性質、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從形式上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順應了從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知識點2: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北洋軍閥混戰一、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宣統帝宣布退位。3月,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2、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的提出限制條件:①提出臨時政府設在南京。②新任大總統應到南京就職。(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不肯遵從)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二次革命(1913年)導火線:宋教仁把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案”(宋教仁遇刺),袁世凱下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過程:孫中山號召興師討袁,發起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為什么稱“二次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是保衛辛亥革命成果、保衛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三、袁世凱復辟帝制:(1915年—1916年)1、對內獨裁:(一轉正,二解散,三修改)①1914年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②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③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修改總統選舉法。2、對外賣國: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3、復辟帝制:年底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1916年為“洪憲元年”。三、護國運動(1915年底)1、原因:袁世凱的復辟帝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維護共和制度。2、經過: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不少省份積極響應,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3、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這一事件說明:袁世凱復辟帝制違背了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四、軍閥混戰:1、局面: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有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等。2、危害:這些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連年混戰,中國陷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3.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核心是維護共和政體和《臨時約法》。4.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說明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5.孫中山評價宋教仁:“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易混易錯】1.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2.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政治綱領的闡述和完善,其中民族主義是前提,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的進步意義,也在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民權主義是核心,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3.孫中山雖然沒有直接領導武昌起義,但仍被當做革命的領袖,他的思想(三民主義)和他通過同盟會領導的一系列革命活動都對武昌起義起著指導作用。4.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非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幾個層面。辛亥革命后地主階級的統治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仍廣泛存在,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制度才真正結束。5.“二次革命”是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為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獨裁而進行的一次武裝斗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終結。6.北洋軍閥是近代一支特殊的軍事政治力量。其產生的深刻社會根源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7.怎樣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成功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各個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共和國。辛亥革命的結果是,清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了。與此同時,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舊俗惡習,社會風氣發生巨大變化,有助于社會生活近代化,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因此,辛亥革命不僅完成了提出的任務,而且有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說辛亥革命成功了。失敗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這次革命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制度,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也沒有趕走外國侵略者,廢除不平等條約,革命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未改變。而且,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這些都說明其失敗了。取得一定勝利兼有一定失敗的理由:辛亥革命從推翻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力等方面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從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就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從這些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中國同盟會2.大總統誓詞3.清帝退位【時空觀念】政治民主化:【歷史解釋】1.辛亥革命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清政府的統治日益腐朽沒落,尤其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制中國的工具,一次次戰爭的失敗讓中國人民對清政府徹底失去信心,認為只有革命是中國唯一的出路。(2)革命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提出的革命指導思想,其反帝反封建的方針是正確的。(3)革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標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4)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辛亥革命爆發之前,革命黨人利用報紙、雜志等媒體宣傳革命,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5)革命黨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孫中山、黃興、陸皓東、林覺民等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為辛亥革命的勝利闖出了一條血路。2、中國早期近代化探索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背景 清政府內外交困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清政府已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人物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孫中山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統治 發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 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獨立人格主張 自強求富 變法圖強 三民主義 民主科學學習方向 學西方先進技術 學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制) 學西方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學思想文化影響 ①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開端) 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③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由改良轉向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傳播了民主與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特點 由技術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探索與救亡圖存相結合,過程艱難曲折相 同 點 (1)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進行的 (2)學習對象:都向西方學習 (3)影響:客觀上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沖擊了傳統守舊的思想觀念,促進思想解放;都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4)結果: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聯系 (1)洋務運動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 (2)戊戌變法宣傳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奠定了思想基礎;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推翻封建統治才能救中國,促使更多人走上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3)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精神動力3.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事件 思想 影響魏源《海國圖志》 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天朝上國觀念發生變化,開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洋務運動 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西方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產生沖擊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傳播了民主與科學五四運動 傳播馬克思主義 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總結: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先進的思想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國。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過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 啟示:先進思想促使社會進步,社會進步促進思想解放【唯物史觀】1.對三民主義的深度理解。(1)三民主義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提出的第一個比較完善的革命綱領。①民族主義公開提出以武裝斗爭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②民權主義要求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方向。③民生主義就是通過核定全國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2)三民主義的局限性。①民族主義沒有徹底地、明確地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②民權主義規定的“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無法實現的。③民生主義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辦法,沒有和農民的要求聯系起來。④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決定了資產階級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評價辛亥革命: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怎樣理解這句話?(1)成功(性質和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2)失敗(結果):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失敗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發動群眾也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傳播民主思想的范圍十分有限,尤其在當時的農村。)【家國情懷】辛亥革命精神:(1)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2)“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3)改天換地,鍥而不舍的愚公精神(4)無私無畏、前赴后繼、忠貞奉獻的博愛精神(5)胸懷全局,求同存異的團結協作精神(6)與時俱進”,不斷追求真理,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1.(2022·浙江紹興·中考真題)近代一位紹興革命志士曾賦詩明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這位革命志士是A.徐錫麟 B.秋瑾 C.陶成章 D.何赤華【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秋瑾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是浙江紹興人,她作為浙江同盟會的負責人,準備在浙江紹興響應徐錫麟起義,遭到清政府的鎮壓。“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體現了秋瑾為革命不怕犧牲的精神,B項正確;徐錫麟是辛亥先烈、安慶起義帶頭人,排除A項;陶成章是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何赤華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2021·浙江杭州·統考中考真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是中國人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進行的三次艱辛探索。其共同點是A.維護封建統治 B.挽救民族危機C.推行君主立憲 D.建立民主共和【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發生在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清政府極端腐敗,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都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而進行的艱難探索,B正確;維護封建統治的是洋務運動,排除A;推行君主立憲的是戊戌變法,排除C;建立民主共和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故選B。3.(2021·浙江麗水·統考中考真題)“這次革命并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里”這次革命( )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③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度的結束④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詳解】材料是對辛亥革命的描述,其中辛亥革命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度的結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助推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但是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也沒有結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因此②③正確,①④錯誤,故選B,ACD排除。4.(2019·浙江衢州·統考中考真題)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下列能反映在制度層面向西方學習的是①洋務運動 ②戊戌變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運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進行了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過程是三個層次:一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即器物階段,由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師夷長技的自救運動;第二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即政治民主化,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以期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則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第三是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資產階級激進派以民主科學為武器,發動了新文化運動。題干能反映在制度層面向西方學習的是②③。故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D項。故選C。1.(2022八上·拱墅期中)中國近代化經歷了從“夷物”到“洋務”、從“臣民”到“國民”的歷程。下列主張體現了由“臣民”到“國民”轉變的是( )A.“師夷長技以制夷” B.“師夷長技以自強”C.“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D.“民族、民權、民生”【答案】D【知識點】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臣民”到“國民”轉變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族、民權、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D選項正確;“師夷長技以制夷” 與“師夷長技以自強”體現的是從“夷物”到“洋務”,A、B選項錯誤;“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是戊戌變法的內容,屬于“臣民”的階段,C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需要識記并掌握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2.(2022八上·臨平期中)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此"機關刊物"指的是( )A.《知新報》 B.《民報》C.《進步日報》 D.《復興日報》【答案】B【知識點】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解析】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后來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據“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技術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機關刊物”指的是《民報》。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民報》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三民主義”。3.(2022八上·奉化期中)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政黨時鄭重宜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他加入的是( )A.中國同盟會 B.中國國民黨 C.中國共產黨 D.興中會【答案】A【知識點】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解析】根據所學知識,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是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海外中國人為主的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于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大會推舉了孫中山為總理。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是《民報》,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故A符合題意;中國國民黨成立于1912年,故B不符合題意;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故C不符合題意;興中會成立于1894年,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同盟會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基本上結束了各革命團體分散斗爭的局面,使中國的民主革命有了統一的領導核心和明確的奮斗目標。4.(2021九上·余杭期末)如圖為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后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對“創立民國”進行了闡釋其要義正確的是( )A.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壓迫 B.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C.通過平均地權使國民擺脫貧困 D.反對帝國主義壓迫,建立獨立民主政府【答案】B【知識點】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權主義就是“創立民國”,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即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B項正確;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壓迫 ,屬于民族主義,A項不正確;通過平均地權使國民擺脫貧困 ,屬于民生主義,C項不正確;反對帝國主義壓迫,建立獨立民主政府并不是“創立民國”的相關闡釋,D項不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三民主義的認識。5.(2022八上·拱墅期中)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是因為( )A.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B.完成了近代反侵略的革命任務C.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D.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C選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A選項錯誤;辛亥革命沒有完成近代反侵略的革命任務,B選項錯誤;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需要識記并掌握辛亥革命的歷史影響。(2022八上·臨平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道閃電,具有劃時代意義。據此,回答問題。6.某校歷史興趣小組要實地考察辛亥革命“首義之城”,他們應該去( )A.北京 B.上海 C.武漢 D.廣州7.辛亥革命被稱為“20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巨變”的主要原因是( )A.青年學生起了重要作用 B.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C.創辦了第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D.宣告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答案】6.C7.D【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6.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首先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起義軍占領武昌,接著又攻占了漢口和漢陽,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把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因而考察辛亥革命爆發的地點應該去武漢武昌。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武漢武昌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7.依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被稱為20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巨變的主要原因是宣告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ABC三項都不是辛亥革命被稱為“20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巨變”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宣告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是辛亥革命被稱為“20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巨變”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8.(2022八上·余姚期末)“這次革命并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里”。由此可見,這次革命( )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目標③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④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發動起義,攻克總督衙門,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選項B正確;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表述錯誤,排除AC;④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屬于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9.(2022八上·浙江期末)武昌起義后,孫中山結束長期海外流亡生活,回到上海。輪船剛一靠岸,孫中山就被記者團團圍住,有人問他:“您這次帶了多少錢來?”孫中山回答說:“予不名一文也,所帶者革命之精神耳!”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應該是( )A.改良立憲 B.“實業救國”C.民主共和 D.維新變法【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孫中山想通過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創立民主共和政體,“三民主義”是他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民心,排除ABD,選項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注意扎實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實。10.(2021八上·鄞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一巨變體現在( )A.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 B.實現了革命目標C.改變了社會性質 D.結束了封建帝制【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統治,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選項D正確;選項ABC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以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為切入點,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義,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11.(2022八上·臨平期中)下面為某一歷史人物傳記的目錄節選,其中第七章適宜填入的標題是( )第五章 駁保皇黨創同盟會第六章 十次革命屢仆屢起第七章 ____A.拜上帝教 金田起義 B.自強求富 北洋水師C.救亡圖存 百日維新 D.武昌起義 孫大總統【答案】D【知識點】中華民國;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揭開了革命的序幕。1911年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題干圖片是為歷史人物孫中山傳記的目錄節選,其中第七章適宜填入的標題是武昌起義孫大總統。A項拜上帝教 金田起義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內容,其領導人為洪秀全,不符合題意;B項自強求富 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內容,不提倡革命,不符合題意;C項救亡圖存 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的內容,不提倡革命,不符合題意;D項武昌起義 孫大總統是第七章適宜填入的標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的相關史實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的相關史實。12.(2021八上·鄞州期中)1916年3月,袁世凱眾叛親離,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有( )①復辟帝制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護國戰爭轟轟烈烈地開展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④復辟帝制遭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反對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C【知識點】中華民國【解析】 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除此外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直接原因是護國戰爭轟轟烈烈地開展, 復辟帝制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所以選項C①②③ 正確;選項 ④復辟帝制遭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反對 表述錯誤,與史實不符,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13.(2021九上·余杭期末)民國元年,為緊跟時勢,商務印書館編纂了《共和國教科書》,推崇愛國、平等、自由、權利、義務等理念。發生在這一年,與該套教科書編纂有直接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A.武昌起義 B.中華民國成立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答案】B【知識點】中華民國【解析】由題干中的“ 民國元年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B項正確;武昌起義發生于1911年,A項不正確;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C項不正確;五四運動發生于1919年,D項不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中華民國成立的認識。14.下面是1918年沈伯塵針對時弊創作的漫畫,該作品(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敗 B.描繪了二次革命的過程C.反映了軍閥割據的危害 D.記錄了辛亥革命的歷程【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8年是軍閥割據時期,所以“一南一北兩個武者將人民踩在腳下,互相爭斗"體現的是軍閥割據對人民的危害,C符合題意;1918年清政府已經滅亡,排除A;二次革命是在1913年,排除B;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北洋軍閥的統治。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1918年中國的現狀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15.“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憲年號應即廢止 ,仍以 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 。”導致這一結果的歷史事件是( )A.武昌起義 B.二次革命 C.護法運動 D.護國戰爭【答案】D【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是因為1915年底,掀起的護國戰爭,“中華民國五年'即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D符合題意;武昌起義均屬于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排除A;二次革命是由“宋教仁案”引起的,排除B;護法運動開始于1917年,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護國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護國戰爭爆發的背景、結果即可作答。16.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出賣過維新派,又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這人是( )A.袁世凱 B.榮祿 C.蔣介石 D.陳獨秀【答案】A【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袁世凱是當時北洋軍閥的首領,他曾經騙取臨時大總統的職位,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是辛亥革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蔣介石是國民黨的領袖,榮祿是清朝的內務大臣。【點評】袁世凱在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退位,推翻滿清,統一國家,并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他下令解散國會,修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并修改《大總統選舉法》,1915年12月稱帝,建立中華帝國,后來在地方軍閥護國運動的壓力下取消皇帝尊號,不久后去世。他是近代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17.北洋軍閥首領是( )A.慈禧太后 B.孫中山 C.袁世凱 D.康有為【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北洋軍閥”源自清末中國訓練的新軍,使用新式火器,因當時新軍主要在天津等北方港口城市得名。袁世凱是在天津訓練新軍的總統領,清亡后,形成以袁世凱為首的武裝集團,袁世凱死后,其部下馮國璋、段祺瑞等各領一支軍隊,紛爭割據,形成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亂象。慈禧太后是清王朝的實際掌權者,孫中山和康有為分別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和維新派的領導人。答案C。【點評】此題難度不大,要求學生識記。也可就此題對北洋軍閥進行深入了解。材料分析題18.世界潮流 ,浩浩蕩蕩,順之則昌 ,逆之則亡 。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1)【革命烽火遍地燃】請將下面左側“革命烽火臺”中的“史實列舉”補充完整 ,并根據下圖說說武昌起義 后革命形勢呈現出的新景象 (寫在“現象探究”處)。(2)【革命成果顯功績】辛亥革命不僅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槍” ,邁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 ,而且引 發了諸多社會革新和移風易俗的“第一 回”。——馬敏《三種視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聯系所學知識 ,說明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 、邁出“第一步” 、引發諸多“第一 回”的具體成果。【答案】(1)萍瀏醴起義;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革命形勢高漲,全國大部分省份宣布獨立。(2)“第一槍”: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 “第一步”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第一回”:發布改稱謂、廢跪拜(剪發辮、易服飾、禁纏足和倡女權)等革除舊染污俗”的政令等。【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解析】(1)本題考查革命志士的奮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6年冬,同盟會會員六道一、蔡紹南在萍鄉、瀏陽、醴陵發動武裝起義,一個多月后失敗。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1911年,黃興提前發動廣州起義,終因眾寡懸殊,起義失敗。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根據材料“ 辛亥革命不僅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槍”,邁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 發了諸多社會革新和移風易俗的“第一 回”。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槍”指的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第一步”指的是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第一回”指的是發布改稱謂、廢跪拜(剪發辮、易服飾、禁纏足和倡女權)等革除舊染污俗”的政令等。故答案為:(1)萍瀏醴起義;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革命形勢高漲,全國大部分省份宣布獨立。(2)“第一槍”: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第一步”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第一回”:發布改稱謂、廢跪拜(剪發辮、易服飾、禁纏足和倡女權)等革除舊染污俗”的政令等。【點評】本題考查革命志士的奮斗和辛亥革命的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材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9.(2022八上·臨平期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近代以來全部歷史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主題,源自1840年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劫難。——《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4期材料二:這場持續了約三十五年的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它只采納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實用價值的東西,而另一些更為可取的東西……卻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三: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為什么說1840年是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開始?(2)指出材料所述運動的名稱。為什么說它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3)請結合相關史實說明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答案】(1)1840年的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技術,而忽略了對西方思想和政治的學習。(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知識點】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解析】(1)1840年的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根據材料二“這場持續了約三十五年的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結合所學可知,指的是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僅限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忽略了學習西方的思想和政治制度。(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答案為:(1)1840年的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技術,而忽略了對西方思想和政治的學習。(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鴉片戰爭的影響、業務員的作用、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等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鴉片戰爭的影響、業務員的作用、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等知識。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三民主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間的關系。4.家國情懷:認識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作出的貢獻,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內容要點】一條主線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兩個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兩個團體 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七次革命行動 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知識點1: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革命志士的奮斗;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一)興中會:1、時間、地點:1894年11月,美國檀香山。2、建立者:孫中山3、宗旨:振興中華4、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二)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聯絡陸皓東等人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失敗,斷發改裝,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國考察社會實際,發展革命組織,為繼續革命作準備。二、同盟會(一)背景:1、思想基礎:《辛丑條約》簽訂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示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2、組織基礎:成立了華興會和光復會等革命團體。(二)同盟會的成立1、時間:1905年8月2、地點:日本東京3、目的: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4、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5、領導機構: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6、刊物:《民報》——同盟會機關報7、性質(地位):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8、意義:同盟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三)三民主義: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國家。(2)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4)評價:(A)進步性:①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②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③對推動革命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B)局限性:①民族主義:沒有鮮明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主張;②民權主義:忽略了廣大勞動群眾在國家中的地位;③民生主義:沒有土地革命綱領,沒有從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難以成為發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論武器。三、革命志士的奮斗:起義:①萍瀏醴起義(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②安慶起義 ③廣西起義 ④黃花崗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意義: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四、辛亥革命(一)革命志士的奮斗1.萍瀏醴起義: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發動萍瀏醴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2.安慶起義: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秋瑾在浙江紹興被捕遇難。3.廣西起義:1907年,孫中山、黃興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4.黃花崗起義:1911年,孫中山、黃興、趙聲在廣州舉行起義,史稱“黃花崗起義”。(二)武昌起義1、時間:1911年10月10日2、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3、經過:起義爆發——攻占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武漢三鎮光復——湖北軍政府成立4、結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5、發展:武昌起義以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獨立。6、6、影響: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五、建立中華民國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陽歷)。2.改革措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后,進行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權,不準刑訊、體罰,禁止買賣人口、販賣童工,保護華僑,保護人民財產;經濟方面,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平等觀念,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止跪拜,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嚴禁鴉片,禁止賭博;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廢止小學讀經等。這些政策對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迫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標志辛亥革命失敗。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頒布:1912年,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2.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屬于國民;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等自由和權利;立法權,國行政權,司法獨立等(三權分立)。3.性質、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從形式上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順應了從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知識點2: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北洋軍閥混戰一、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宣統帝宣布退位。3月,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2、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的提出限制條件:①提出臨時政府設在南京。②新任大總統應到南京就職。(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不肯遵從)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二次革命(1913年)導火線:宋教仁把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案”(宋教仁遇刺),袁世凱下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過程:孫中山號召興師討袁,發起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為什么稱“二次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是保衛辛亥革命成果、保衛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三、袁世凱復辟帝制:(1915年—1916年)1、對內獨裁:(一轉正,二解散,三修改)①1914年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②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③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修改總統選舉法。2、對外賣國: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3、復辟帝制:年底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1916年為“洪憲元年”。三、護國運動(1915年底)1、原因:袁世凱的復辟帝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維護共和制度。2、經過: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不少省份積極響應,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3、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這一事件說明:袁世凱復辟帝制違背了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四、軍閥混戰:1、局面: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有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等。2、危害:這些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連年混戰,中國陷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3.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核心是維護共和政體和《臨時約法》。4.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說明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5.孫中山評價宋教仁:“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易混易錯】1.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2.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政治綱領的闡述和完善,其中民族主義是前提,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的進步意義,也在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民權主義是核心,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3.孫中山雖然沒有直接領導武昌起義,但仍被當做革命的領袖,他的思想(三民主義)和他通過同盟會領導的一系列革命活動都對武昌起義起著指導作用。4.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非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幾個層面。辛亥革命后地主階級的統治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仍廣泛存在,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制度才真正結束。5.“二次革命”是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為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獨裁而進行的一次武裝斗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終結。6.北洋軍閥是近代一支特殊的軍事政治力量。其產生的深刻社會根源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7.怎樣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成功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各個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共和國。辛亥革命的結果是,清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了。與此同時,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舊俗惡習,社會風氣發生巨大變化,有助于社會生活近代化,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因此,辛亥革命不僅完成了提出的任務,而且有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說辛亥革命成功了。失敗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這次革命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制度,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也沒有趕走外國侵略者,廢除不平等條約,革命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未改變。而且,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這些都說明其失敗了。取得一定勝利兼有一定失敗的理由:辛亥革命從推翻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力等方面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從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就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從這些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中國同盟會2.大總統誓詞3.清帝退位【時空觀念】政治民主化:【歷史解釋】1.辛亥革命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清政府的統治日益腐朽沒落,尤其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制中國的工具,一次次戰爭的失敗讓中國人民對清政府徹底失去信心,認為只有革命是中國唯一的出路。(2)革命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提出的革命指導思想,其反帝反封建的方針是正確的。(3)革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標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4)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辛亥革命爆發之前,革命黨人利用報紙、雜志等媒體宣傳革命,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5)革命黨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孫中山、黃興、陸皓東、林覺民等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為辛亥革命的勝利闖出了一條血路。2、中國早期近代化探索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背景 清政府內外交困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清政府已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人物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孫中山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統治 發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 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獨立人格主張 自強求富 變法圖強 三民主義 民主科學學習方向 學西方先進技術 學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制) 學西方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學思想文化影響 ①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開端) 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③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由改良轉向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傳播了民主與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特點 由技術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探索與救亡圖存相結合,過程艱難曲折相 同 點 (1)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進行的 (2)學習對象:都向西方學習 (3)影響:客觀上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沖擊了傳統守舊的思想觀念,促進思想解放;都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4)結果: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聯系 (1)洋務運動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 (2)戊戌變法宣傳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奠定了思想基礎;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推翻封建統治才能救中國,促使更多人走上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3)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精神動力3.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事件 思想 影響魏源《海國圖志》 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天朝上國觀念發生變化,開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洋務運動 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西方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產生沖擊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傳播了民主與科學五四運動 傳播馬克思主義 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總結: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先進的思想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國。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過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 啟示:先進思想促使社會進步,社會進步促進思想解放【唯物史觀】1.對三民主義的深度理解。(1)三民主義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提出的第一個比較完善的革命綱領。①民族主義公開提出以武裝斗爭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②民權主義要求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方向。③民生主義就是通過核定全國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2)三民主義的局限性。①民族主義沒有徹底地、明確地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②民權主義規定的“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無法實現的。③民生主義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辦法,沒有和農民的要求聯系起來。④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決定了資產階級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評價辛亥革命: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怎樣理解這句話?(1)成功(性質和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2)失敗(結果):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失敗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發動群眾也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傳播民主思想的范圍十分有限,尤其在當時的農村。)【家國情懷】辛亥革命精神:(1)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2)“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3)改天換地,鍥而不舍的愚公精神(4)無私無畏、前赴后繼、忠貞奉獻的博愛精神(5)胸懷全局,求同存異的團結協作精神(6)與時俱進”,不斷追求真理,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1.(2022·浙江紹興·中考真題)近代一位紹興革命志士曾賦詩明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這位革命志士是A.徐錫麟 B.秋瑾 C.陶成章 D.何赤華2.(2021·浙江杭州·統考中考真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是中國人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進行的三次艱辛探索。其共同點是A.維護封建統治 B.挽救民族危機C.推行君主立憲 D.建立民主共和3.(2021·浙江麗水·統考中考真題)“這次革命并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里”這次革命( )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③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度的結束④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2019·浙江衢州·統考中考真題)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下列能反映在制度層面向西方學習的是①洋務運動 ②戊戌變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運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022八上·拱墅期中)中國近代化經歷了從“夷物”到“洋務”、從“臣民”到“國民”的歷程。下列主張體現了由“臣民”到“國民”轉變的是( )A.“師夷長技以制夷” B.“師夷長技以自強”C.“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D.“民族、民權、民生”2.(2022八上·臨平期中)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此"機關刊物"指的是( )A.《知新報》 B.《民報》C.《進步日報》 D.《復興日報》3.(2022八上·奉化期中)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政黨時鄭重宜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他加入的是( )A.中國同盟會 B.中國國民黨 C.中國共產黨 D.興中會4.(2021九上·余杭期末)如圖為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后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對“創立民國”進行了闡釋其要義正確的是( )A.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壓迫 B.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C.通過平均地權使國民擺脫貧困 D.反對帝國主義壓迫,建立獨立民主政府5.(2022八上·拱墅期中)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是因為( )A.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B.完成了近代反侵略的革命任務C.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D.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2022八上·臨平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道閃電,具有劃時代意義。據此,回答問題。6.某校歷史興趣小組要實地考察辛亥革命“首義之城”,他們應該去( )A.北京 B.上海 C.武漢 D.廣州7.辛亥革命被稱為“20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巨變”的主要原因是( )A.青年學生起了重要作用 B.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C.創辦了第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D.宣告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8.(2022八上·余姚期末)“這次革命并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里”。由此可見,這次革命( )①未能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目標③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④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9.(2022八上·浙江期末)武昌起義后,孫中山結束長期海外流亡生活,回到上海。輪船剛一靠岸,孫中山就被記者團團圍住,有人問他:“您這次帶了多少錢來?”孫中山回答說:“予不名一文也,所帶者革命之精神耳!”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應該是( )A.改良立憲 B.“實業救國”C.民主共和 D.維新變法10.(2021八上·鄞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一巨變體現在( )A.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 B.實現了革命目標C.改變了社會性質 D.結束了封建帝制11.(2022八上·臨平期中)下面為某一歷史人物傳記的目錄節選,其中第七章適宜填入的標題是( )第五章 駁保皇黨創同盟會第六章 十次革命屢仆屢起第七章 ____A.拜上帝教 金田起義 B.自強求富 北洋水師C.救亡圖存 百日維新 D.武昌起義 孫大總統12.(2021八上·鄞州期中)1916年3月,袁世凱眾叛親離,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有( )①復辟帝制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護國戰爭轟轟烈烈地開展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④復辟帝制遭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反對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3.(2021九上·余杭期末)民國元年,為緊跟時勢,商務印書館編纂了《共和國教科書》,推崇愛國、平等、自由、權利、義務等理念。發生在這一年,與該套教科書編纂有直接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A.武昌起義 B.中華民國成立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14.下面是1918年沈伯塵針對時弊創作的漫畫,該作品(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敗 B.描繪了二次革命的過程C.反映了軍閥割據的危害 D.記錄了辛亥革命的歷程15.“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憲年號應即廢止 ,仍以 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 。”導致這一結果的歷史事件是( )A.武昌起義 B.二次革命 C.護法運動 D.護國戰爭16.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出賣過維新派,又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這人是( )A.袁世凱 B.榮祿 C.蔣介石 D.陳獨秀17.北洋軍閥首領是( )A.慈禧太后 B.孫中山 C.袁世凱 D.康有為材料分析題18.世界潮流 ,浩浩蕩蕩,順之則昌 ,逆之則亡 。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1)【革命烽火遍地燃】請將下面左側“革命烽火臺”中的“史實列舉”補充完整 ,并根據下圖說說武昌起義 后革命形勢呈現出的新景象 (寫在“現象探究”處)。(2)【革命成果顯功績】辛亥革命不僅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槍” ,邁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 ,而且引 發了諸多社會革新和移風易俗的“第一 回”。——馬敏《三種視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聯系所學知識 ,說明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 、邁出“第一步” 、引發諸多“第一 回”的具體成果。19.(2022八上·臨平期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近代以來全部歷史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主題,源自1840年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劫難。——《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4期材料二:這場持續了約三十五年的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它只采納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實用價值的東西,而另一些更為可取的東西……卻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三: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為什么說1840年是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開始?(2)指出材料所述運動的名稱。為什么說它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3)請結合相關史實說明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學案 原卷版.docx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