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古代宗教考點名稱:佛教的產生佛教: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建立,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并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流行于東亞、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認為一切未解脫的有情眾生都在天道、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這六道里生死流轉,無有止境。四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四諦:佛教教義的核心內容,四諦即:(1)苦諦:指三界六道生死輪回,充滿了痛苦煩惱。(2)集諦:集是集合、積聚、感招之意。集諦,指眾生痛苦的根源。(3)滅諦:指痛苦的寂滅。滅盡三界煩惱業因以及生死輪回果報,到達涅盤寂滅的境界,稱為滅。(4)道諦:指通向寂滅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認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到達涅盤寂滅的境界。佛教產生的背景:1.佛教產生的時代正是印度奴隸社會比較發達的時代。2.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印度進入所謂“列國”時期,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各國之間不斷發生爭霸戰爭,戰亂加深了人民的災難,促使階級關系急劇變動和新思潮的出現。 3.奴隸階級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而且奴隸主階級也需要探索解脫險境的道路。4.佛教的產生受沙門教的影響。5.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受到極大的挑戰,統治階級需要新思想束縛民眾。佛教的傳播:1.向北:經中亞地區一中國一朝鮮、日本、越南等國。2.向南:傳人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國和我國境內的傣族地區。釋迦牟尼涅槃遺跡:考點名稱:早期基督教基督教:基督教,是以新舊約全書為圣經,信仰人類有原罪,相信耶穌為神子并被釘十字架從而洗清人類原罪、拯救人類的一神論宗教。基督教與猶太教有關聯,基督教發源于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社會,并繼承了猶太教耶和華上帝和救主彌塞亞(根據希臘文翻譯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萊圣經為基督教圣經舊約全書。《圣經》:《圣經》是基督教的正式經典,又稱《新舊約全書》。被奉為教義和神學的根本依據。內容主要包括歷史、傳奇、律法、詩歌、論述、書函等。將這些書定為正典圣書者認為各書具有神的啟示和旨意。基督教出現的背景:1.早期的基督教受猶太教影響,產生于巴勒斯坦地區的中下層猶太人中間;2.巴勒斯坦地區瀕臨地中海,受猶太教和古希臘思想文化影響顯著;3.基督教反映了下層人民對現實不滿的訴求。基督教的發展:直到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從而使基督教成為政府所允許的宗教。325年,尼西亞信經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上通過,并成為基督教的最基礎的原則,現在幾乎所有的基督教教派都接受這一原則。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從此,基督教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基督教的分裂:1.兩派: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2.11世紀,東西兩派教會分裂,東部稱正教,即東正教;西部稱公教,即天主教。3.14世紀宗教改的時候,出現新教。意大利米蘭大教堂:《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現藏米蘭圣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在這幅畫上,達·芬奇是這樣來構思這一題材的,他對稱地設計了兩邊六個門徒的形體動作: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么的平靜。我們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墻的窗子里,通過窗子,我們看見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只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圍著耶穌的這六個門徒,處于故事的發生的中心。耶穌左手邊一組是多馬、老雅各、腓力。疑惑不解的多馬,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出來,好像在問老師:“有一個人要出賣你?”和他并坐的圣亞各伯張開兩手,他試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表示:“這是多么可怕呀!”年輕的腓力則用雙手掩著胸部,似乎說:“難道在懷疑我對老師有背叛行為嗎?”他的臉由于愛和忠誠而顯出苦惱的神情。他右手邊一組的彼得、約翰和猶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畫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穌旁邊的圣.約翰,頭朝彼得垂著。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像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而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的人,錢袋里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達·芬奇采取了特別的表現手法:聽了耶穌的話后,猶大情緒緊張,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緊握錢袋,露出一種抑制不住的驚恐。這十三個人中,只有猶大的臉色是灰暗的。猶大的側面陰影旁是圣.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皙的手,他向年輕的圣.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后。火性的彼得,則情緒激昂,他從座位上跳起,似乎在問約翰,叛徒是誰?他手中已握著一把剛切了面包的刀,無意地靠近了猶大的肋部。在耶穌右邊的外面一組是由巴多羅米奧、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組成。巴多羅米奧好像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從座位上跳起來,手按在桌上,面對耶穌,情緒激動;安德烈雙手張開,手指向上。夾在中間的小雅各緊張地由背后伸手到第四個人的肩上,形成兩組間的聯系。這三個人都面向耶穌。耶穌左手邊還剩下最后三個門徒,由馬太、達太和西門組成。三個人聽了這駭人聽聞的消息后,自發地談論起什么來,三人的手都指向餐桌的中央。坐在正中央的耶穌攤開雙手,把頭側向一邊,作無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強了兩邊四組人物的變化節奏感,使場面顯得更富有戲劇效果。而這十二個人,由于各自的年齡、性格和身份不同,他們的驚訝與疑慮表情也得到各自貼切的表現。人物之間互相呼應,彼此聯系,感情不是孤立的,這是達·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寫因素。古代所謂“多樣統一”的美學原則,在達·芬奇的這幅畫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體現。考點名稱:伊斯蘭教的興起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公元七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創,世界上有10億多信徒,他們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國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亞、西亞、東南亞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伊斯蘭教基本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古蘭經》:《古蘭經》是伊斯蘭教唯一的根本經典。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傳教過程中陸續宣布的“安拉啟示”的匯集。“古蘭”一詞系阿拉伯語Quran的音譯,意為“宣讀”、“誦讀”或“讀物”,復述真主的話語之意。伊斯蘭教產生背景:1.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半島社會經濟、政治和宗教發展演變的必然產物。6世紀末至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正處在原始氏族部落解體、階級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2.阿拉伯人外來的侵略和傳統商道的改變,加劇了半島的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3.伊斯蘭教興起前,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盛行對大自然、動植物、祖先、精靈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4.阿拉伯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外族的不斷入侵,促進了阿拉伯民族的覺醒,社會各階級都在尋求出路。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伊斯蘭教教義,號召大家信奉惟一的神“真主”,嚴格禁止崇拜多神或偶像。伊斯蘭教信徒被稱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蘭教的經典是《古蘭經》。五個基本信條:信安拉、信經典、信天使、信先知和信后世。在中國通常稱為“五功”,即念功、補功、齋功、課功和朝功。伊斯蘭教的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和宰牲節等。圣城麥地那:考點名稱:世界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非洲中部和南部。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主要分布于西亞和北非和東南亞的島嶼。其中巴基斯坦是信奉伊斯蘭教。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后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包括東南亞的中南半島)。佛教:(1)佛教產生的背景:佛教是在反對婆羅門教過程中,由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2)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3)佛教的傳播:①向北:經中亞地區一中國一朝鮮、日本、越南等國。②向南:傳人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國和我國境內的傣族地區。基督教:(1)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耶穌就是“救世主”,耶穌叫人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人“天堂”。創立者是傳說中的耶穌。(2)基督教性質的演變與傳播:4世紀時,基督教從非法宗教變為合法宗教。(3)基督教會的分裂:①兩派: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②11世紀,東西兩派教會分裂,東部稱正教,即東正教;西部稱公教,即天主教。伊斯蘭教:(1)伊斯蘭教產生:穆罕默德在7世紀時創立了伊斯蘭教。(2)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伊斯蘭教教義,號召大家信奉惟一的神“真主”,嚴格禁止崇拜多神或偶像。伊斯蘭教信徒被稱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蘭教的經典是《古蘭經》。(3)五個基本信條:信安拉、信經典、信天使、信先知和信后世。在中國通常稱為“五功”,即念功、補功、齋功、課功和朝功。伊斯蘭教的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和宰牲節等。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