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英國的新生考點名稱: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的事件開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結束,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制)”、“內閣制”,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后在政治、經濟、宗教上的對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背景:1.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它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最基礎的條件:(1)新航路開辟后,英國成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國的海外貿易和掠奪。(2)海外貿易的拓展,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手工工場在制呢、采煤、煉鐵、造船等領域建立并得到發展。(3)隨著制呢業的發展,“圈地運動”愈演愈烈,英國農村出現許多的資本主義牧場和農場,同時出現農業工人。在英國,資本主義已深入農村。2.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他們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推動者和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的必要條件。3.海上霸權的確立,16世紀統治英國的都鐸王朝在竭力削弱舊貴族的勢力,同時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打敗了老牌的殖民強國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權,這一切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4.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專制統治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矛盾,成為英國社會的根本矛盾,它們矛盾的不斷激化,最終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5.封建王朝專制統治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17世紀,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經常觸犯到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制,迫害“清教徒”。導致階級矛盾激化。6.清教運動宗教改革后,英國國教在英國確立統治地位,清教運動主要目的是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這與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推行封建專制統治,鼓吹“君權神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權利受到侵害,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3.爆發: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恢復議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要求限制王權。4.內戰:(1)查理一世派兵鎮壓議會,挑起內戰。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在納西比戰役中,擊潰王軍主力。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這一年,英國宣布成立共和國。(2)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共和國成立后,他掌握了國家大權。不久,他驅散議會,就任“護國主”,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3)封建王朝的復辟:1660年詹姆士二世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由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滿國王專制統治,發動了宮廷政變。國王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共同執政。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推動了世界的進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1.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2.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形成;3.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的起源地,英國逐漸成為歐洲最發達的國家;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議會制度,對其他各國產生巨大影響,并為其他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樹立了榜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知識結構圖:?考點名稱:“君權神授”下的英國君權神授:君權神授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種政治理論。認為皇帝的權力是神給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間行使權力,管理人民。160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為其繼承人后駕崩。詹姆士即位為英格蘭國王,自封為大不列顛王國,史稱詹姆士一世,時年36歲。1625年,詹姆士一世駕崩。詹姆士一世不了解英國議會,看不起議會下院,鼓吹君權神授論。1611年,他第一次解散議會。斯圖亞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1638年發生了蘇格蘭人民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于1640年重召國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議員在國會組成了主張限制王權的反對派,與查理一世開始了近2年的斗爭。這場斗爭最終于1642年8月升級為英國內戰。這場戰爭的結果便是查理一世于1649年被處決,其后英格蘭成為一個共和聯邦,進入聯邦-護國公時期。在此期間,斯圖亞特王室失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王位,大部分成員被迫流亡海外。?1658年9月奧利弗·克倫威爾去世后,英國各地高級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斗爭,國內政局動蕩。駐扎在蘇格蘭的喬治·蒙克將軍回師倫敦,并與流亡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5月查理·斯圖亞特重返回到倫敦登基即位為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國早期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1.原因:新航路開辟以后,英國利用它處在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積極開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促進了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2.表現:以圈占農民土地而出現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牧場、農場在擴大;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成長起來。3.結果:資產階級成長起來,他們有的開設工場,有的經商,也有的從事金融業。貴族中也有人從事和資產階級類似的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新貴族。考點名稱:長期議會與兩次內戰長期議會:17世紀初期,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宣揚“君權神授”,厲行專制統治,擅自強征新稅,隨意解散議會,同議會展開了激烈的沖突。1640年11月,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被迫重開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1653年,史稱“長期議會”。長期議會做出了一系列譴責暴政和限制王權的重大措施,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英國內戰: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組織王軍,向議會軍發起進攻。1643年,克倫威爾前往英格蘭東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農和城市平民組成的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役(1644.7),納西比戰役(1645)等戰役中屢次擊潰王黨軍。內戰結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處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特點:1.從革命背景看,資本主義都獲得一定的發展,但是不成熟;2.從革命過程看,資產階級革命都具有曲折性;3.從革命結果看,經過武力革命都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英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1.英國通過海外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財富和市場;2.英國手工業獲得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一步發展;3.農村的圈地運動制造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市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1.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2.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3.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的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1.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發展;2.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動搖了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納西比之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示意圖:考點名稱:共和國與護國政治克倫威爾:奧利弗·克倫威爾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在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是資產階級――新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獨立派的首領。在1642年一1648年兩次內戰中,先后統率“鐵騎軍”和新模范軍,戰勝了王黨的軍隊。1645年6月在納西比戰役中取得對王黨的決定性勝利。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農壓力下,處死國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國。1653年,建立軍事獨裁統治,自任“護國主”。護國政治出現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不高,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的聯盟取得了革命的領導權。對克倫威爾的評價:克倫威爾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國成立前的克倫威爾應基本肯定,后期應基本否定。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階段,克倫威爾可以算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貢獻空出,用武力擊潰了王軍主力,鎮壓王黨叛亂,處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國成立后,克倫威爾逐漸走向反動,遠征愛爾蘭,并對愛爾蘭進行大肆掠奪,在遠征愛爾蘭的問題上不存有兩重性的問題。克倫威爾的護國政治是走向復辟的過渡形式,因此談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他鎮壓民主派運動,發動一系列的商業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他在當時新舊交替的政治激蕩中,對過去是激進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權論者;對未來則是保守的,主張王權,不是激進的共和主義者,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護國主克倫威爾:考點名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1688年,輝格黨聯合一部分托利黨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共同入主英國,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國。第二年威廉和瑪麗共同即位。這次政變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光榮革命”。它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輝格黨和托利黨的形成:17世紀70年代末,在政治斗爭尖銳化的條件下,英國形成了兩黨,輝格黨代表金融資本家、大商人、新貴族等的利益;托利黨代表貴族地主和國教上層教徒的利益。19世紀中期,輝格黨發展成為自由黨,托利黨發展成為保守黨。光榮革命的內涵:光榮革命為建立有限的君主統治的觀念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光榮革命體現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同封建舊貴族的妥協。瑪麗和威廉:英國議會選擇威廉和瑪麗發動光榮革命繼承王位的原因:1.荷蘭是法國海上貿易的死敵,以此可以形成英荷聯盟,限制法國;2.威廉是新教徒,瑪麗為英國國教教徒,兩人共同入主可以防止天主教勢力復蘇;3.威廉作為荷蘭執政,擁軍事力量同詹姆士二世抗衡,瑪麗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具有繼承權。考點名稱:《權利法案》《權利法案》:《權利法案》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的原則,具有憲法的性質,標志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又稱立憲君主制,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于君主獨裁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明確限制了皇權,從法律上確認了“議會主權”原則,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實現了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的特點:1.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融為一體的混合物。?2.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由議會掌權,國王實際上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3.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為核心。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權利法案》的意義:1.為限制國王的權力提供的法律保障。?2.確立了議會的權力。?3.英國從此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君主立憲制的影響:1.推翻了封建王權對資本主義的阻礙;2.保留了王位,實現了政權的和平過渡;3.君主立憲制為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重要經驗。英國權利架構圖:《權利法案》主要內容:英國《權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稱《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內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條:?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2.近來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4、凡未經國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出國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5.向國王請愿,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愿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6.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8.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9.國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國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10.不應要求過多的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并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與沒收財產所做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13.為申雪一切訴冤,并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國會應時常集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