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一 回看走過的路 比較別人的路 遠眺前行的路班級: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小組號:__________【學習目標】1.描述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闡明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2.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地位,概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軌跡,闡明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3.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方向,堅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重點難點】重點: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和歷史必然性。難點:理解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導學流程】一.基礎感知(要求:精讀教材P66-67、在課本上勾畫標注關鍵詞、在此基礎上理解記憶)1.生產力的地位是什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2.什么是經濟基礎?什么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3.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基本規律分別是什么?4.判斷社會進步與否的主要標準是什么?5.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態度是什么?二.探究參考答案(一)探究一 :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說明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進程。點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社會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的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依據生產關系的性質,社會歷史可劃分為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其第一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二)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查閱相關資料,探究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外部影響等因素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作用,進而說明“沒有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發展過程是一模一樣的”。點撥:1.人類歷史的發展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人類社會歷史進程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向前發展。社會歷史可依據生產關系分為: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及共產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的更替,表現了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3.受到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外部影響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發展道路有著不同的表現。有的國家經歷了形態的依次更替而有的國家則跨越式地前進;4.所以,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是由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歷史的多樣性反映出來的。(三)探究問題:“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運用上述材料,結合史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點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嶄新道路,實現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性飛躍,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成果。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生動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就必定產生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三.知識積累社會形態 生產力 生產關系 上層 建筑原始 社會 新舊 石器 所有制:共同占有生產資料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勞動產品,共同勞動 人的關系:平等互助的關系 氏族 制度奴隸 社會 金屬 工具 所有制:奴隸主占有生資并完全占有奴隸 分配制度: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保障 人的關系: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并被強制勞動 國家 產生 奴隸主專制封建 社會 鐵器 農耕 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配制度:地主向農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貸、苛捐雜稅,農民占有部分勞動成果 人的關系:農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封建君主專制資本 主義 機器 生產 所有制: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 分配制度:資本家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人的關系:勞動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資本家 自由平等博愛 民主政治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