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 5 6 目錄 CONTENTS 說課標 1 說學情 3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4 說教法學法 5 說教材 2 說教學過程 6 說作業設計 8 說板書設計 7 說課標 一、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內容標準 活動與探究建議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2、建立認識物質的宏觀和微觀視角之間的關聯; 結合學生熟悉的現象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宏觀與微觀間的聯系; 說教材 二、 宏觀的物質世界跨越到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于學生認識宏觀物質的微觀構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時,為第四單元化學式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說學情 三、 學情分析 分子和原子對于初三的學生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學的科學、初中的生物和物理中都有接觸過,但是分子和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要想建立起明晰的概念就較為困難。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四、 科學態度與責任 科學思維、科學探究 化學觀念 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和變化的,宏觀物質的運動和變化是微觀粒子運動和變化的體現”的唯物主義的觀點。 認識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了解其性質,并能運用分子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日?,F象。 通過對分子性質的探究,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學會在觀察中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四、 教學重點:分子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物質的微粒觀,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說教法學法 五、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分析歸納、多媒體輔助教學、 類比法、歸納總結法。 學法:分組討論、分類小結。 六 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1:情境引入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學環節 實施過程 知識構建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 化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物質的構成。 物質是什么? 物質由什么構成? 物質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 認為宇宙萬物皆由大量極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構成。 古希臘哲學家 德謨克利特 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的粒子,它們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 英國科學家 道爾頓 發現宏觀物質顆粒在做無規則運動,該實驗可以間接顯示微觀粒子的存在。 英國植物學家 布朗 教學過程2: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學環節 實施過程 知識構建 進行新課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硅表面的原子圖像 一氧化碳分子排成的人形圖 通過移動鐵原子構成的文字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學環節 實施過程 知識構建 任務一 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教學過程3:分子的特性 教學過程3:分子的特性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學環節 實施過程 知識構建 任務二 分子在不斷運動。 教學過程3:分子的特性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學環節 實施過程 知識構建 任務三 分子之間有間隔。 教學過程3:分子的特性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學環節 實施過程 知識構建 微觀角度看物態變化 分子之間有間隔:固體最小,氣體最大。 教學過程4:總結歸納 {968F48CB-B3E4-4AC4-B9B0-83364689537C}教學環節 實施過程 知識構建 總結 分子的三個性質。 七、 說板書設計 八、 說作業設計 1、基礎作業: (1)物質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 ( ) A.微粒大小發生變化 B. 微粒質量發生變化 C.變成了新微粒 D. 微粒間的空隙發生改變 (2)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釋下列事實,其中不正確的是 ( ) A.品紅中水中擴散——分子在不斷運動 B.物體的熱脹冷縮——分子的大小發生變化 C.和水相比,氧氣更易被壓縮——氧氣分子間間隔較大 D.一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分子很小 2、提升作業: 下列各圖中“○”和“●”分別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純凈物是( ) 謝謝您的觀看指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