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末單元復習速背識記清單02˙七年級上冊1、【2022年課標單元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的產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2、【單元概述】本階段時間界限為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銅器與甲骨文、動蕩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和百家爭鳴。政治上: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誕生。隨著王朝的興衰更替,依次經歷了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同時也引起了政治制度的變革,相繼形成了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等一系列制度。經濟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巨變。早期國家以奴隸制經濟(井田制)為主,但在春秋末期,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產生,推動著井田制的逐步瓦解。軍事上:社會動蕩導致了大量戰爭,最為頻繁集中于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馬陵之戰、桂陵之戰等,戰爭兼并了許多小國家。文化上:商周時期以青銅器和甲骨文文明為主,到春秋戰國時期,為解決社會問題,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相繼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推動形成了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第4課 夏商周的更替一、夏朝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陽城。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2.世襲制:啟繼承父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 “家天下”。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歷法,稱為夏歷。4.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年被商湯所滅。5.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二、商朝1.建立: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亳2.遷都: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3.滅亡:商紂王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4.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軍隊和商紂王軍隊,周武王獲勝。三、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2.分封制:⑴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⑵內容: ①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②諸侯需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⑶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⑷實質:確立了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周天子 → 諸侯 → 卿大夫 → 士⑸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后,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3.滅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四、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時期以爭霸為主(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時期以兼并為主●夏、商、西周的建立與滅亡朝代 建立時間 都城 建立者 亡國者 滅亡時間 重要事件夏朝 前2070年 陽城 禹 桀 前1600年 世襲制 “家天下”商朝 前1600年 亳 (殷) 湯 紂 前1046年 商湯滅夏 盤庚遷殷西周 前1046年 鎬京(西安) 周武王 周幽王 前771年 武王伐紂 牧野之戰 國人暴動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1.青銅器的發展階段①出現:距今5000——4000年我國黃河流域出現銅器,代表是甘肅地區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銅鏡。②發展:商朝以后,青銅器數量和種類逐漸豐富,成為王公貴族身份地位及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③繁榮:商周時期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2.商朝青銅器代表: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3.制作:①成分:銅、錫、鉛;②方法:泥范鑄造法二、甲骨文記事:1.含義: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2.發現: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3.記載內容:甲骨文記載內容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管制、 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4.發現意義:①是中國發現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②證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5.造字特點: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6. 造字影響: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3.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出現商品交換市場和使用金屬貨幣。二、王室衰微1.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2.影響: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三、諸侯爭霸1.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2.影響:(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利弊?)①消極: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②積極:加快統一的步伐,同時出現大規模的民族交融。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戰國七雄1.七國形成:⑴過程:①三家分晉: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②田氏代齊: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⑵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方位:東南西北到中間)2. 戰國時期著名戰役:①桂陵之戰(成語:圍魏救趙)②馬陵之戰 ③長平之戰(成語:紙上談兵)二、商鞅變法1.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2.時間、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政治 ⑴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⑵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⑶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⑷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⑴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 ⑵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⑶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3.商鞅變法內容:4.商鞅變法的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4.影響:①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②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第8課 百家爭鳴時期 學派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 啟示春 秋 時 期 道家 老子 《老子》 又稱 《道德經》 ①人們應順應自然; ②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雙方可以互相轉化 ③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辯證地看待問題儒家 孔子 《論語》 政治思想: ①核心思想是“仁” ②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 教育思想: ①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 ③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①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②尊重教學戰 國 時 期 儒家 孟子 《孟子》 ①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②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構建和諧社會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墨家 墨子 《墨子》 ①主張兼愛非攻 ②主張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 ③提倡節儉 ①構建和諧社會 ②反對侵略戰爭 ③勤儉治國道家 莊子 《莊子》 ①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 ②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積極地看待和面對問題法家 韓非 《韓非子》 ①以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 ②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積極改革和勇于創新●百家爭鳴的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1、春秋戰國時期的相關成語典故:(1) 春秋時期:退避三舍 (晉文公)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 、問鼎中原 (楚莊王) 、一鳴驚人 (楚莊王)、 老馬識途 (管仲) 、管鮑之交 (管仲、鮑叔牙) 。(2)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圍魏救趙 (桂陵之戰) 、減灶誘敵 (馬陵之戰) 、紙上談兵 (長平 之戰) 。2、了解歷史的第一手史料:實物資料,如文物、遺址,可信度最高。 了解歷史的第二手史料:史書、傳記、文獻等。3、孔子的地位。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人尊稱為“萬世師表”4、運用三家觀點解決班級垃圾問題。 儒家:說服教育; 道家:順其自然,如閉門思過、自行解決;法家:依法懲處。 5、★★春秋戰國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請問大變革體現在哪里?答:社會性質上,由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政治上,奴隸制舊秩序在崩潰,封建制度在逐步確立。經濟上,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廣泛的使用,井田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的生產關系,出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發展。文化思想上,思想空前的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軍事上,戰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從春秋爭霸到戰國兼并戰爭。6、★★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社會動蕩和民族交融并育,社會轉型和競相改革同步,分裂割據走向國家統一。春秋戰國時代特征:經濟發展、社會動蕩、競相改革、制度轉型、思想爭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