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大改造【學習目標】1.認識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形式、完成的時間及歷史意義;明確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件進行考察,提高理解歷史的能力。2.通過走訪當地歷史悠久的企業、走訪身邊經歷過社會主義改造的老人,了解農業、手工業及資本主義工商業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的情況;在搜集資料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掌握搜集、整理資料的方法,培養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3.體會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改造的探索和創造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貢獻;激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熱情,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志向和信心。【設計分析】目標序號 知識維度 認知水平維度記憶/回憶 理解 應用 分析 評價 創造1 三大改造的實質、形式、完成的時間、歷史意義 √ √ √ √ √2 搜集史料,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情況 √ √ √3 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貢獻 √ √ √【評價任務】1.能否掌握三大改造的實質、形式以及完成的時間。2.能否評價和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3.能否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三大改造的過程中以及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所做的貢獻。【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大家知道,新中國成立后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而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經濟形式多種多樣,而且以私有制為主,那么,公有制經濟是什么時候在我國確立的?又是怎樣確立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來回顧一下這段塵封的歲月。二、預習提示三大改造的含義是什么?“三”和“改造”各指什么?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它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三大改造中的“三”是指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是指社會主義改造。三、合作探究(一)農業1、閱讀課文第一目,交流思考:國家為什么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改造的方式是什么?什么時候完成的?2、學生自主發言,教師分析歸納(1)原因:一家一戶經營的小農生產方式,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2)方式: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完成: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3、拓展延伸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形式主要是:土地入股、牲畜農具折價入社、統一經營、統一分配。(二)手工業教師過渡講解:與小農經濟很相似的手工業,在農業合作化的推動下,也形成了手工業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90%以上的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合作社,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三)資本主義工商業1、再讀課文第二目,交流思考: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其主要形式和政策是什么?什么時候完成的?2、學生自主發言,教師分析歸納時間:1954年;方式:公私合營;政策:和平贖買;完成:1956年3、難點解析(1)“公私合營”中的“公”指什么?(國家)“私”指什么?(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資本家)(2)怎樣實行“公私合營”?(由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按當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現了和平過渡。這是社會主義的一大創舉。)(3)贖買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在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前,實行利潤分配,就是“四馬分肥”,大致是資本家的紅利占20.5%,國家占34.4%,工人福利占15%,公積金占30%;二是在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后,采取定息制度:十年內每年由國家按照企業合營時核定的私股額,發給股息,年息為5%,這一方式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資本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四、提煉升華1、三大改造完成的時間是什么?有什么意義?存在什么缺點?時間:1956年底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步階段。缺點:后期的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2、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檢測與作業】1.在中國百年現代化歷程中,私營企業在1956年基本集體消亡,這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是最徹底的“國進民退”。私營企業“集體消亡”的原因是 (檢測目標1)A.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B.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C.公司制、股份制的推行D.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2.某校大學生在畢業論文中提到“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你認為他指的是(檢測目標1)A.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B.國家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C.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D.出現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檢測目標2)A.土地改革B.“大躍進”運動C.第一個五年計劃D.三大改造完成評價說明1.【分析】本題以私營企業“集體消亡”的原因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解答】1954年起,國家開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1956年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全國基本上消滅了剝削和剝削階級。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私營企業“集體消亡”的原因。故選:D。2.【分析】本題以某校大學生在畢業論文中提到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為切入點,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解答】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的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創舉。故選:C。3.【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解答】1956年,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選:D。【學后反思】本課利用問題設置懸念,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在課前收集資料,在課堂上將課本知識與資料內容相銜接。在給學生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他們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