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 學號 組號 使用時間:2014年11月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本課目標:【課標要求】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變化與創新。【學習目標】1、概述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理解其演變趨勢。2、分析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認識評價其選官制度變化的影響。3、掌握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內容。4、概括漢至唐租調制、租庸調制、兩稅法的內容及特點。5、理解漢至唐賦稅制度變化的原因,分析其變化對中國社會治理的影響。【重點難點】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難點: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預習自學選官制度1.1 從西周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選官制度 選官標準西周戰國西漢魏晉南北朝思考:結合所學知識,補充從西周到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及選官標準。1.2科舉制①閱讀教材第38頁第2段,概述科舉制的發展歷程。材料一 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人官。這一制度達到充分發展時,是由一系列的考試組成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越登上第。——錢穆《國史新論》②閱讀材料,總結科舉制的特點有哪些?材料一 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他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薛明陽《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代詞,汝輩,你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宋 汪洙編撰《神童詩》③閱讀材料,結合教材39頁“學思之窗”,多角度評價科舉制的利弊。(二)三省六部制閱讀思考1:根據教材39頁第2段,總結三省六部制的職責與特點。“三省六部”制正式確立,是我國古代官制的一次重大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是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央政府官僚機構,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二是宰相權力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進一步加強皇權。三是各部職責有明確分工,有利于中央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國家機構的行政效能。因此,“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不僅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成熟,也標志著專制皇權的進一步發展。——邢帥《從我國封建社會中央官制的變化看專制皇權的發展軌跡》閱讀思考2:結合材料,歸納三省六部制的影響有哪些?(三)賦稅制度閱讀歸納:閱讀教材40頁1、2段,概括從魏晉到唐朝的賦稅制度。當堂檢測1.據史料記載:瑯琊王氏,從東晉的王導到南齊的王儉,“六世名德,海內冠冕”,當宰相的接二連三,甚至連白癡也可出任高官。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A.郡縣制的推行 B.科舉制的設置C.九品中正制的實施 D.中央集權的加強2.“三省六部制”簡單地說,就是朝廷下面設立三個省,……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運作中最大的特色歸結為一句話,追求體制內最大限度的民主,……在決策層面不是有哪個部門單獨負責,而是由三個省共同運行,三省長官共同組成朝廷決策班子。這種“體制內的民主”(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強化了尚書省的決策權C.削弱了至高無上的皇權 D.推動了中央決策的合理化課后練習(必做題)1.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 ( )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 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 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2.“門閥之家,在選舉上占優勢,原因其在鄉里有勢力之故,離開了鄉里,就和‘白屋之子’無甚不同;而科舉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該材料 (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雙重作用B.肯定了科舉制帶來的社會流動C.說明科舉制基本上扭轉了門第觀念D.指出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壟斷選官權3.唐代尚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皇帝的旨意以及中書省、門下省議定的事項最后均需交由尚書省負責具體實施,唐太宗也曾指出:“尚書省,天下維綱,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這反映了當時尚書省( )A.為宰相集體議事的主要部門 B.在中樞行政機構中位高權重C.具有行政事務的最終決策權 D.負責中央政策及文書的制定4.有關唐朝的中央機構,《資治通鑒》載:“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這主要說明( )A.中書門下省都是檢察機構 B.唐朝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檢察C.中央機構相互牽制和監督 D.依據分權和制衡原則行使權力5.尚書最初是皇帝的秘書,東漢時發展成為尚書臺,為最高行政機關;中書之名始于漢武帝,初由宦官擔任,魏文帝始設中書省,專司詔令;門下諸官歷來都是皇帝的待從,西晉時定名為門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制( )A.在魏晉時期已經完善定型 B.隨著君主專制強化而發展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能夠有效防止宦官的專權6.唐朝自太宗時起,有了以他官為宰相的記載。一些官員以“參議朝政”“參知政事”等名號預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則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號參與決策。唐代的宰相是一個集體,宰相議政辦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設立反映了( )A.相權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趨向貴族化C.“外朝”參議要政 D.政治決策走向透明開放7.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兩稅法的推行( )A.簡化稅收名目和增加財政收入 B.消除了貧富不均的現象C.使土地兼并現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強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選做題)1.在唐代,文人進身仕途除了參加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外,通過“干謁”即達官貴人、朝廷重臣或是社會名流的舉薦而入仕,也是科舉制的重要途徑。這表明唐代( )A.深受漢代察舉制影響 B.科舉制度的高度成熟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人才選拔的靈活多樣2.“佞幸傳”是紀傳體史書的一種類傳。南朝正史中的《宋書》《南齊書》所收錄“佞幸傳”的人物均為由寒人擔任的中書機構官員中書舍人,而唐初官修《梁書》《陳書》卻不立“佞幸傳”。這種變化反映了( )A.唐代吏治清明官員素質較高 B.門閥政治在唐朝已經消失C.中央官制變革影響修史風格 D.唐代史書編撰缺乏真實性3.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它“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這一征稅標準的變化( )A.實現了土地從國有到私有 B.實現了一年分夏秋兩季納稅C.確保了農民有土地可耕種 D.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二、材料 唐前期,繼續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在此基礎上,進行租庸調制,“有田則有租(田租),有家則有調(納絹布等),有身則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則納布帛等代替)”。庸和調在整個國家財政中占據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隨著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劇,均田制急劇崩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襲世資,家累千金者,乃薄賦之;又有年齒已壯,而身居窮約,家無置錐者,乃厚賦之,豈不背謬!”百姓舉家逃亡,規避賦稅,被稱為“客戶”。公元780年,唐期推行兩稅法:以國家財政開支所需為總額,所謂“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戶在現居地登記,根據財產情況定戶等,按戶等高低交納賦稅,“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分夏秋兩季征收,“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結果“賦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誠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每戶負擔并未增加,但國家財政總收入增加,對戶口的掌握也更為準確,“天下便之”。——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兩稅法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稅法與唐前期的賦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積極作用。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