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教材 中外歷史綱要上 學案注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編寫說明:1.編寫嚴格按照新課標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創設新情境,力圖夯實課本基礎知識基礎上,提高靈活學習、知識前后貫通的效果。2.每一課按照[夯實基礎][課內小結][素養提升][史料補充][習題鞏固]五部分循序漸進,提高學科素養。3.[夯實基礎]以圖文并茂形式展開,[課內小結]以時間坐標形式提升時空觀素養,[史料補充]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分析文言文能力水平,[習題鞏固]精選習題、提升學生綜合解題思路與能力,做到知識融會貫通。4.各個部分穿插學科素養,提升學生知識儲備與能力。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夯實基礎](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1、北宋的建立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史稱北宋。2、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A.軍事(收兵權)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控制了軍隊。②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劃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B.行政(削實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設樞密使、三司使,參知政事削弱相權。②在地方,土國擔任州縣長官,設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知州三年一換,州縣長官頻繁調動。C.財政(制錢谷)①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②在地方設置轉運司,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D.“崇文抑武”方針①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逐漸形成文臣統兵的格局 。②大力提倡文治,改革和發展科舉制。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影響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A.積極影響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B.消極影響①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保守的政治風氣。②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致使北宋積貧積弱,危機四伏。微思考 宋代的二府三司制VS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核心素養:歷史解釋(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核心素養:歷史解釋1、財政危機——積貧冗官、冗兵、冗費2、邊防壓力——積弱民族關系 戰爭 和議 結果宋遼關系 ①北宋統一后,兩次北伐,均告慘敗。 ②后來遼軍大舉南下 1005年澶淵之盟: ①維持已有邊界,兄弟相稱;②北宋送“歲幣” 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宋夏關系 北宋與西夏發生戰爭,是屢戰屢敗 1044年宋夏和議: ①西夏保持帝號,向北宋稱臣;②北宋送“歲賜” 宋政府開放邊境互市,恢復了雙方貿易往來。宋金關系 南宋初年,宋軍與金軍對抗,素質明顯提高(岳家軍) 1141年紹興和議: ①淮水大散關一線為界,對金稱臣; ②南宋送“歲貢”。 宋金南北對峙。(三)王安石變法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1、范仲淹推行的慶歷新政(1)目的:整頓官僚機構(2)結果:因為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而失敗。2、王安石變法(1)目的富國強兵。(2)領域涉及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3)原則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4)內容①富國方面,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②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影響①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消除了財政赤字。②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③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④總體而言,王安石變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運。(6)特點①涉及領域廣。②以富國強兵為目的。③加強國家管理和控制。微思考 慶歷新政VS王安石變法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①慶歷新政:以整頓吏治為核心,重點在于“減少支出”。②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核心,重點在于“增加收入”。(三)南宋的偏安 核心素養:時空觀、歷史解釋1、靖康之變:1127年,金兵俘走宋徽宗、欽宗,北宋滅亡。2、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即宋高宗。3、宋金關系(1)戰爭:南宋初年,岳飛的“岳家軍”等抗金。(2)和議:1141年,紹興和議,劃定邊界,南宋對金稱臣,繳納“歲貢”。(3)對峙:宋金之間戰和交錯,勢均力敵,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課內小結]核心素養:時空觀、唯物史觀[素養提升]分析宋代文官政治的成因及評價 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唯物史觀(1)成因①在經濟上,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租佃契約關系日益普遍,社會流動性空前加強。②吸取前代武人擁兵自重而皇權式微的教訓,確定了以文治國的方針。③科舉制度較大發展,削弱門第血統在選官中的地位,增加寒門士人入仕機會。④宋代教育前所未有的發展,官學、私學的數量和規模都超過了前代,這既提高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也為文官政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2)評價①積極性宋代文官制度使傳統的貴族政治、武人政治從此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使皇帝權力收縱自如,無尾大不掉之虞;使書院興起,學者輩出,經學、史學、文學、科學技術等都較為發達。②局限性政出多門,效率低下;冗費增多,財政拮據;容易形成黨爭;頭重尾輕,地方調敝。[史料補充]材料一:宋初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幾十年間(五代十國時期),軍隊要誰做皇帝,誰就得做。趙匡胤昨天還是一殿前都點檢,今天是皇帝了;那是五代亂世最黑暗的表記。若把當時皇帝來比宰相,宰相卻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像樣。試看五代時,有那幾個皇帝獲得像馮道般的客觀地位與受人尊崇呢?——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宋初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1)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唯恐不及。——(宋)蘇洵《嘉佑集》卷1(2)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材料三:宋朝的危機(宋太宗):“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2(宋)材料四:變法(1)“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滅之,棄者取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守舊派)司馬光《傳家集》卷60《與王介甫書》(2) 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守舊派)劉摯《忠肅集》卷3《論助役法分析第二疏》[習題鞏固]一、選擇題1.宋太祖開寶六年六月壬寅(20日),“詔參知政事呂余慶、薛居正升都堂,與宰相同議政事”;庚戌(28日)“復詔呂余慶、薛居正與普(宰相趙普)……以分其權”。這表明宋太祖A.授權參知政事與宰相輪流執政權力B.分割相權,使參知政事成為宰相C.提高參知政事的職權完善行政制度D.擴大了參知政事權力,削弱相權2.學者梁庚堯認為:“市易法的頒行,……由于王安石以義理財思想,使其在立法時表現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會政策只是市易法陽宣的一面,財政政策才是其陰伏的真正本質。”據其觀點,市易法的“真正本質”是A.節流增收 B.打擊富豪C.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D.抑制兼并3.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舉滅下之役人人用募,釋天下之農歸于畎畝……”該措施影響不包括( )A.農民人身絕對自由 B.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C.保證農民生產時間 D.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權4.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北宋中期,很多廢棄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復,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與該現象有關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C.農田水利法 D.免役法5.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個制度之創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內在的用意。”據此分析,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內在的用意”主要是A.通過強干弱枝加強中央集權B.適應時代變化,與時俱進C.通過分化事權強化君主專制D.繼承前代制度,適當創新6.北宋中期形成積貧積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宋加強中央集權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C.對西夏、遼的戰爭耗費和賠款 D.財政入不敷出7.北宋政府設置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C.確保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D.籌集用于議和的“歲幣”8.“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參知政事。七月行均輸法。九月行青苗法。閏十一月行農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舉。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學三舍法。”揭示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哪個原因A.觸犯了大貴族大官僚的利益B.變法推行操之過急C.沒有得到統治者的支持D.變法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9.宋代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通判還有一個職責:“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剌舉以聞。”由此可見,通判A.單獨掌握地方行政權 B.掌握地方軍政財權C.行使對地方的監察權 D.兼有監察和行政權10.范仲淹在《鑒于詔條部東十事》說:“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結合材料判斷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A.緩解國家財政危機,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緩解國家財政危機,富國強兵,維護北宋封建統治C.增加政府收人,增強軍隊勢力D.財政危機日益嚴重,適應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11.趙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間,再也未發生藩鎮割據,北宋統治體制的變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項中能全面反映其體制變革的一項是A.文官取代武將為地方長官B.中央到地方實行財、政、軍分權C.削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D.削弱相權,另設樞密院管理軍事12.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說明宋朝A.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十分激烈 B.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十分激烈C.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十分激烈 D.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十分激烈13.“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常與知州爭權。每云:‘我是郡監,朝廷使我監汝!’舉動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A.西漢的御史大夫 B.北宋的通判C.明朝的錦衣衛, D.清朝的軍機大臣14.王安石上書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張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議論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稱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則____。”空白處應填寫的語句是A.農時不奪,而民力均矣B.寇亂息,而戚勢強矣C.貸賄通流,而國用饒矣D.貧者舉息于豪民者少矣15.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進士,公元1069年被提拔為參知政事。以下對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職位的描述,正確的是:A.分割宰相的軍權 B.制約皇權C.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D.分割宰相的行政權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苗法材料一 (青苗法)與今世銀行所營之業相近,青苗則農業銀行之性質也。以國家為唯一之資本家,為唯一之企業家,更無第二者以與之競爭。現今之經濟社會,惟有聽其供求相調劑,而自至于平。所謂自由競爭者,實其不可動之原則也。國家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與抗焉,則民之憔悴,更安得。——摘編自梁啟超《王安石傳》材料二 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為不善也。但其給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職之也以官吏,而不以鄉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摘編自《朱子文集》材料三 青苗法推向全國時,卻引發了災難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貸款準備金,上級下達的任務是要全部貸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標,官員們就要用手段。他們根據農戶的經濟情況,將之分為不同等級,各自要承擔不同的貸款額度,而不論是否需要。青苗法實行后連年自然災害,官員逼債,農戶紛紛破產,連富戶也無法幸免。——摘編自梁小民《王安石變法——動機與效果》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青苗法的實質及其影響,并列舉出與其相似的一個措施。(2)據材料二、三歸納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宋·包拯經濟改革慶歷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不久,包拯先后擔任京東、陜西、河北轉運使。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在此期間,在陜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問題,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于商販經營鹽業,使解鹽的生產與銷售,由原來官方壟斷,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這一改革,不僅解除了百姓為政府搬運官鹽之苦,而且同樣有利于食鹽的流通。沈括稱贊這種“通商法”,“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在經濟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苛剝平民,當時有一種政策,由政府向城鎮百姓強行購買國家需要的物資,價格比市場價格低。這就成了剝削民眾的一種手段。包拯堅決反對這種害民政策。他列舉陜西強購軍用物資的危害,“前后人戶破藹家產不少”,因而要求廢除這種辦法。包拯建議,國家急需物資應該“置場收買”,以公平的價格,自由收購。這一建議,無論對減輕百姓負擔,還是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都是有利的。包拯曾經提出改革稅收的良策。他說:“欲救其弊,當治其源。治其源者,在乎減冗雜而節用度。冗雜不減,用度不節,雖善為計者亦不能救也。方今山澤之利竭矣,征賦之入盡矣……若不銳意而改圖,但務因循,必恐貽患將來有不可救之過矣”。此外,包拯還曾主張方田均稅,即丈量地主豪強的土地,防止他們漏稅逃役。他還曾鼓勵民間采礦煉鐵等等。——姚兆余《試論包拯的經濟改革思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包拯經濟改革的具體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包拯經濟改革思想的核心和作用。附:參考答案1.D 2.C 3.A 4.C 5.C 6.A 7.B 8.B 9.D 10.B 11.B 12.B 13.B 14.A 15.D16.(1)實質:國家用金融手段調控經濟;影響:國家壟斷經濟,危害百姓;措施:市易法。(2)原因:收息以錢;政府強推;用人不當﹔自然災害。(3)認識:關注民生;善于用人;完善制度。17.(1)具體措施:薄賦寬役,穩定農業生產;廢除榷禁和科買,扶植工商業發展;實行和糴制度解決軍需供應:推行方田均稅;省費節用平衡財政收入。(2)思想核心:富國利民,安居樂業的民本思想;作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有利于人民的生產;為后來王安石變法奠定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