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課標解讀】課程標準 素養達標1.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 2.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3.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時空觀念:認識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所處的特定時空,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的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經驗,客觀評價國共領導的全民族抗戰的功績; 史料實證:通過文獻資料記載,論證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全民族抗戰的特點及影響; 歷史解釋:運用歷史解釋,認識日本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危機嚴重;國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華民族的全民族抗戰局面形成; 家國情懷:認識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反侵略斗爭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重點難點】重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難點: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的原因。【時空定位】【歷史解釋】麻雀戰:麻雀戰是山地民兵經常運用的一種戰法。其特點是民兵有時三三兩兩,有時成班成隊,出沒在山野密林、街頭屋頂、青紗帳里、道路兩旁,像麻雀啄食一樣,忽來忽去,忽聚忽散,擾亂和打擊敵人,使敵人打不著,追不上,膽戰心驚,毫無辦法。此戰法有三種手段。一是襲擊,主要是打擊駐扎的敵人;二是伏擊,主要是打擊運動的敵人;三是狙擊,主要是高度分散,嚴密隱蔽,擇機擊斃敵人。中國遠征軍: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政府應英國政府請求組織了一支遠征緬甸的抗日部隊,共十萬余人,從1942年2月開始入緬作戰。3月至4月,中國遠征軍在同古、仁安羌、臘戍等地與日軍激戰。其中仁安羌一戰,援救被圍英軍7000余人。遠征軍在緬北的抗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4月底,遠征軍被迫后撤。8月,遠征軍大部退至怒江,沿滇緬公路向緬北實施反攻。1945年1月27日,遠征軍與駐印軍會師于緬甸芒友,打通中印公路,至3月將日軍全部趕出緬北和滇西。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重新打通了中國西南的國際運輸線,有力地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的反攻,為盟軍在緬甸的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精兵簡政政策: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和打破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克服抗日根據地的困難,采取了精兵簡政政策。它最初由陜甘寧邊區開明紳士李鼎銘提出。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采取這一政策,整頓各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機構,精簡機關,充實連隊,充實基層。各抗日根據地積極執行了這一政策,這對于加強部隊戰斗力,減輕人民負擔,增加生產,克服當時的物質困難起了很大作用。《開羅宣言》: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曙光初露的時候,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于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即開羅會議。1943年12月1日,美國宣示了協同對日作戰的宗旨,承諾了處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這就是有名的《開羅宣言》。主要內容包括:中、美、英三國堅持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日本歸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日本從中國偷得的所有領土,比如東北地區、臺灣及澎湖群島,應該歸還給中華民國;讓朝鮮自由獨立;等等。該宣言經中、美、英三國于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及1945年9月2日盟國與日本在“密蘇里”號戰列艦所簽署的《日本投降書》確認,是戰后處理日本問題的共識性文件,也是確立戰后亞洲新秩序的一份重要文件。【教材分析】【總體特征】日本侵華逐步深入,全民族團結抗日并最終取得勝利。 [1.政治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在國內外反法西斯力量的有力配合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2.經濟上:這一時期國統區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抗戰時期的日漸萎縮后,而同一時期的解放區的根據地經濟則從小到大逐漸壯大起來,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物質基礎。 3.思想文化上:這一時期,毛澤東等中國革命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漸形成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成為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思想武器。]【教材導入】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于山西平型關一帶隱蔽設伏。當日軍輜重部隊進入伏擊圈時,八路軍從不同方向全線開火。日軍亂作一團,死傷慘重。八路軍沖殺下去,同日軍展開肉搏戰。經過近一天的激戰,八路軍殲敵1000余人。這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 平型關大捷后的第一一五師一部一、正面戰場的抗戰★學習聚焦: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展開了抵抗日軍進攻的作戰??谷諔馉幨侨褡鍛馉帲浞煮w現了中華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教材原文】 【P142】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將侵略矛頭指向國民政府統治的中心區域。國民政府奮起自衛,組織了淞滬會戰。11月中旬,日軍占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影響: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P142】1937年9月,為阻止日軍逼近山西太原,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隨后,忻口會戰歷時近一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1月初,太原失守。 【P142】日軍占領南京后,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1938年1至5月,國民政府調集60萬大軍,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展開徐州會戰。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圍殲日軍一萬余人,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P142-143】1938年6月中旬,武漢會戰開始。會戰前,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論持久戰》的演講,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針對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10月下旬,武漢失守,武漢會戰結束。這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共斃傷日軍近四萬人。與此同時,南部重鎮廣州也被日軍占領。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P143】抗戰相持階段中,中國軍隊繼續奮勇抗擊日軍。在1941年12月開始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中,面對十余萬日軍的進攻,中國軍隊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此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P144】抗戰時期的中國,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能力和技術水平,都遠遠落后于日本,難以抵擋日軍深入國土。但中國人民的抗敵意志高昂,除軍事抵抗之外,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這些壯舉, 影響: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一)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會戰 時間 影響防 御 階 段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 至11月中旬 ①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鼓舞了全國民眾的抗戰士氣;②為上海和華東地區工業的內遷,物資、設備和企業機構的轉移,文化、教育、科學事業單位和人員向后方撤退贏得了時間,對全國持久抗戰起了重要作用;③有力地推動了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太原會戰 1937年9月 至11月 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忻口會戰是全面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至5月 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中旬 至10月下旬 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相持 階段 第三次 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取得會戰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史料閱讀】 平型關戰斗勝利后,蔣介石致電八路軍參謀處表示祝賀: 貴路軍一戰攻克平型關,斃敵遍野,俘虜甚多。忠勇之氣,益寒敵膽。特電馳賀,續候捷音。 ——《平型關戰役文獻資料匯編》(二)《論持久戰》1938.5(1)內容: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駁斥了“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2)意義: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史料閱讀】 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敵強我弱,我有滅亡的危險。但敵尚有其他缺點,我尚有其他優點。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后失敗,而不能避免整個帝國主義制度的崩潰。 ——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 2卷(三)民族工業和高校的內遷(1)表現: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2)影響: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歷史縱橫】 西南聯合大學 全國抗戰開始后,高校內遷。1937年 11月 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之后,因長沙連遭日機轟炸,學校又西遷昆明。1938年4月,學校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西南聯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11個月,它“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點撥指導】 “西北聯合大學” “西北聯合大學”:1937年,平津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于9月10日遷至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太原失陷以后,西安臨時大學又遷往陜西漢中,不久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國立西北聯大改組為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五所獨立的國立大學,1940年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奉命西遷蘭州辦學。【點撥指導】 抗戰時期企業的內遷 (1)原因: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容易受敵攻擊的東部地區;抗戰爆發后,絕大多數企業原所在地淪陷。 (2)目的:保存實力,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 (3)意義:對于保存民族工業,改變大后方的工業結構和布局,發展大后方的經濟,支援抗戰,穩定中華民族抗戰決心,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思考]對正面抗戰的評價: ①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②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狂妄企圖,極大地消耗了日本軍事、經濟實力,對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作用;③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的開辟和發展,為敵后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④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海沿江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⑤愛國抗戰官兵的英雄事跡,振奮了中華民族精神,大大地增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人民的團結和進步,振奮了民族精神,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提高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二、敵后戰場的抗戰★學習聚焦: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展開了抵抗日軍進攻的作戰??谷諔馉幨侨褡鍛馉?,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教材原文】 【P144】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建立了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根據地軍民依據各地不同地形特點,戰法: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軍,使日軍攻防無措,疲于奔命。敵后戰場的開辟,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 【P144】在淪陷區,中國共產黨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①在積極開展抗日宣傳的同時,中國共產黨②組織領導淪陷區的工人以怠工、罷工等斗爭形式,破壞日軍掠奪中國資源實行“以戰養戰”的部署,還通過③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進行斗爭,打擊日本的殖民統治秩序。 【P144-145】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軍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作戰。隨著戰役的展開,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余萬人,稱為“百團大戰”。百團大戰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多次,斃傷日、偽軍2萬多人,破壞鐵路474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影響:①摧毀大量敵人據點,繳獲大批槍炮、物資,②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 【P145-146】此時,國民黨消極抗戰,反共傾向日益增長。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突襲“圍剿”新四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引發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等的抗議。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一面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根據地建設:根據地實行①減租減息政策,建設成效顯著。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在②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③精兵簡政,④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也仿照陜甘寧邊區,實行民主選舉。(一)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1.敵后戰場的開辟(1)概況: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2)戰法:根據不同地形特點,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游擊戰法?! ?br/>(3)意義: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2.百團大戰(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2)特點: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3)概況: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發動了105個團,約20余萬人,投入戰斗,取得重大勝利。(4)結果:摧毀大量敵人據點,繳獲大批槍炮、物資,打破了日軍“囚籠”。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5)意義:有力地打擊了日軍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3.皖南事變(1)概況: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突襲圍剿新四軍。(2)各方態度①民主人士: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等強烈抗議。②中共: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一面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斗爭中求團結)。4.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建設:⑴經濟: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在開展大生產運動⑵政治: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也仿照陜甘寧邊區,實行民主選舉,成效顯著。【點撥指導】 敵后戰場的作用 ①敵后戰場從1941年后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成為中國抗日的重心。 ②敵后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大反攻的戰略出發地和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基地。 ③實行了正確的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各種群眾抗日團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抗戰的積極性、創造性。對堅持敵后抗戰,奪取抗戰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④實行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游擊隊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是人民軍隊在抗戰中大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P145【學思之窗】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熱血在你胸中奔騰。千萬顆青年的心,理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群眾已抬起了頭,看!群眾已揚起了手,無數的人和無數的心,發出了對敵人的怒吼,士兵瞄準了槍口,準備和敵人搏斗。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城墻,筑成了堅固的抗日的陣線,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在歷史上燦爛輝煌。 ——莫耶詞,鄭律成曲∶《延安頌》閱讀《延安頌》,體會抗日青年奔赴延安的心情。答案提示: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為了"筑成堅固的抗日的陣線",廣大青年懷著對革命的向往,聚集到延安。"士兵瞄準了槍口""準備和敵人搏斗"表達"對敵人的仇恨";"堅固的陣線""無數的人"表達對團結抗戰的堅定決心;"萬古流芳""在歷史上燦爛輝煌"表達對抗戰必勝信念。三、東方主戰場★學習聚焦: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教材原文】 【P146】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①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②海外華僑在陳嘉庚等僑領的號召和領導下,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P146】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大舉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P146】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的抗日戰爭與美、英在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密切地聯系起來。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P146】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為首的26個參加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的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隨后,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同年,通過談判,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接著又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簽訂新約。(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1)背景:1941年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2)標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26個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3)表現:1943年,中、美、英政府首腦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及戰后處分日本的策略。【點撥指導】 《開羅宣言》發表的意義 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中國戰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領土提供了依據;加速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結束戰爭和戰后處分日本提供了依據。【點撥指導】 全民族抗戰的具體表現 1、旗幟: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地域:真正的全國戰爭。前線軍民抗日,后方全國救亡。 3、參戰:工農兵學商各界各族人民,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 4、團結:全國各黨派均以民族存亡為重,結束分裂對抗,求同存異,在抗日的基礎上團結一致,集中力量爭取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 5、合作:全國軍隊。包括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主力軍和游擊隊,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兩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礎:廣大群眾是抗日戰爭的基礎和力量源泉?!?br/>(二)中國的貢獻和影響(1)貢獻: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 ?br/>(2)影響:與英美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歷史縱橫】 中國遠征軍著名將領戴安瀾 1942年1月,日軍進攻英國殖民地緬甸,企圖切斷滇緬公路。3月,戴安瀾師長率第二〇〇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遣部赴緬配合英軍對日軍作戰。在東吁作戰中,第二〇〇師阻擊數倍于己的日軍,鏖戰12個晝夜,共殲滅敵軍5000余人,完成任務后奉命撤離。4月,在東枝地區戰斗中,他親乘坦克沖鋒,一舉克復重鎮。但中英聯軍未能利用這個戰果扭轉困局。5月,戴安瀾在北撤途中遭日軍伏擊,身負重傷,隨后在緬北茅邦村殉國。10月,他被追贈為陸軍中將。毛澤東在延安曾賦詩《挽戴安瀾將軍》以示悼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戴安瀾被追認為革命烈士。※P146【思考點】為什么說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答案提示: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涨暗膽馉幹?,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日本的主要兵力,對侵略者的覆滅起了決定性作用。第一階段,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唯一戰場。第二階段,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日本投降,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拖住了日本百余萬大軍,有力支援了其他盟國。中國軍隊協助和配合盟軍作戰,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軍隊直接入緬作戰,打通中印公路,沉重打擊了侵緬日軍,有力支援了盟軍對日作戰及東南亞人民的抗日斗爭。四、抗日戰爭的勝利★學習聚焦:中共七大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谷諔馉幍膭倮?,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教材原文】 【P147】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1945年4至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舉行。毛澤東在會上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P147】中共七大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①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共七大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P147-148】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軍民一道,迅速消滅日本關東軍。同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10月25日,陳儀在臺北代表中國政府莊嚴宣布臺灣光復。從此,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回到祖國懷抱。 【P148】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軍隊發展到約132萬,建立了19塊根據地,解放了近1億人口,收復了100萬平方千米的失地。歷經14年的艱苦抗戰,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軍民傷亡總數在3500萬人以上,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①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②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③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④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一)中共七大(1)目的:為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2)召開:1945年,延安(3)內容:《論聯合政府》①提出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確立黨的指導思想: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4)意義: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歷史縱橫】 毛澤東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 在中共七大上,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他指出:我們黨要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確定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二)抗日戰爭的勝利(1)日本投降①背景: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軍民一道,迅速消滅日本關東軍。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②表現: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2)原因①勝利基礎: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民族的抗戰(全民族英勇奮戰是決定性因素)。②正確策略:實行全民族的抗戰和堅持持久戰方針,是大而弱的中國打敗小而強的日本的正確策略。③戰場配合: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互相配合,共同為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④國際援助:國際進步力量和愛國華僑等對中國抗戰的支持援助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⑤重要原因:日本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法西斯侵略戰爭,必然招致失敗。(3)意義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②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④抗戰中人民武裝力量不斷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思考]抗日戰爭的特點 民族性 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了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各民族的一場民族戰爭; 雙重性 從戰爭性質來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具有雙重性; 復雜性 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貫穿始終; 艱巨性 中國抗戰以弱勝強,是中國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持久性 中國的抗戰堅持了14年,是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始最早、結束最晚的戰場; 世界性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正義性 抗戰是中國人民進行的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得道多助; 深遠性 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史料閱讀】 勇敢的中國人民抗擊日本的侵略,殲滅了無數日軍,摧毀了大量的日本軍用物資。援助中國進行的英勇抗戰并最終發起反擊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的抗戰是最終戰勝日本的重要因素。 ——[美]羅斯?!稜t邊談話》※P148【問題探究】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準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全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戰的基本路線和根據地建設的基本方針。民主政權建設,是抗日根據地建設首要的、根本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提出,根據地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邊區(?。⒖h參議會既是民意機關,也是立法機關……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這樣做,可以容納各方面的代表,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抗日民主政權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機構的領導人都經過人民選舉產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依據材料,分析陜甘寧邊區是如何進行民主政權建設的。答案提示: 依據《施政綱領》進行民主政權建設;民主政權的性質是統一戰線的政權,特點是"把抗日戰爭與民主制度結合起來";抗日根據地政府除了發動、組織、領導抗日戰爭,還肩負起在根據地內實施民主政治的職能;抗日根據地的立法機關是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在政權建設上規定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間派占三分之一。※P149【學習拓展】1946年,由中、蘇、美、英等11個國家代表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審判日本首要戰犯。1946年5月,法庭開始對戰犯提起訴訟,經過歷時兩年半的審理, 判決25名戰犯有罪。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共7人被判處絞刑,其中松井石根是制造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之一。木戶幸一、小磯國昭等 16 人被判處無期徒刑。盡管在審判過程中,有不少重要戰犯漏網或者被包庇,但是,確認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策劃、準備、發動、進行侵略戰爭者被列為甲級戰犯,是對國際法中戰犯概念的重大發展。結合日本侵華和中國抗戰史實,思考東京審判的意義和不足。答案提示:意義: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是客觀的、公正的,具有極大的國際權威性,也體現了國際正義和人類的尊嚴。不足:沒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戰爭責任;沒有起訴進行細菌戰的日本戰犯;沒有追究更多甲級戰犯以及日軍使用生化武器的戰爭責任等。這為戰后日本右翼勢力至今否認侵略罪行、政府不愿認真反省戰爭責任,埋下了禍根。【課堂小結】【拓展深化】一、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異同比較項 正面戰場 敵后戰場區別 領導者 國民政府 中國共產黨階級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戰場范圍 國民黨統治區 敵后根據地抗戰路線 僅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戰路線武裝力量 國民黨政府的正規軍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作戰方式 以陣地防御為主的正式戰,兼有游擊戰 游擊戰戰略方式 在戰略防御階段起主導作用,是抗戰的主戰場 抗戰初期,配合正面戰場;抗戰后期,成為抗戰的主戰場聯系 相互依存、互相協同、互相配合的關系,都是全民族抗戰重要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民族抗戰作出重要貢獻,不應該割裂與對立起來。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1)萌芽:國民革命時期。深刻分析了中國的社會形態與階級狀況。(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時期?!肮まr武裝割據”思想。(3)走向成熟:全面抗戰時期。新民主致以革命理論。(4)豐富和發展:解放戰爭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國家政權理論、 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等。三、“雙減雙交”政策抗日戰爭爆發后,我黨就逐步確立了“雙減雙交”政策,其含義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洛川會議上,我黨第一次用綱領的形式正式確定了“雙減雙交”政策為我黨在抗戰時期的基本土地政策。這與國共十年對峙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有著不同的性質,其特點有三:首先,這一政策是在日本全面侵華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以抗日救國綱領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統一戰線的性質;其次,制定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為了團結抗日、一致對外,體現了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一致性;再次,這一政策雖具有改良性和不徹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剝削,解決了農民的生活問題,是抗戰時期最符合實際的進步性土地政策。它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抗戰熱情和生產積極性;它使解放區的土地占有關系和階級結構發生了有利于革命的變化,為以后的民主革命準備了階級和物質條件;它聯合了地主階級,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根據地,對爭取抗戰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四、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貢獻①政治上:倡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戰;打擊了國民黨的分裂投降活動,維護了統一戰線;領導淪陷區人民開展各種反抗斗爭。②軍事上: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平型關大捷,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創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辟了敵后戰場,在抗日戰爭初期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在相持階段成為抗戰的主戰場,發動百團大戰,對爭取抗戰形勢好轉起了積極作用。及時開展局部反攻,為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貢獻。③思想上: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提出持久戰的思想,指出了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召開中共七大,為抗日戰爭勝利作了充分的準備。中國抗戰全紀錄時間 會戰名稱 時間 會戰名稱1937年8月-11月 淞滬會戰 1941年12月-1942年1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1937年9月-11月 太原會戰 1942年3月-9月 第一次緬北會戰1937年12月 南京保衛戰 1942年4月-7月 浙贛會戰1938年1月-5月 徐州會戰 1943年5月-6月 鄂西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武漢會戰 1943年10月-1945年3月 第二次緬北會戰1938年10月 廣州戰役 1943年11月-12月 常德會戰1939年9月-10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44年4月-5月 豫中會戰1940年5月-6月 棗宜會戰 1944年5月-8月 長衡會戰1941年1月-2月 豫南會戰 1944年8月-12月 桂柳會戰1941年9月-10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5年4月-6月 湘西會戰六、抗日戰爭階段總結階段 日本作戰方案 中國抗戰戰方案 戰 況(或活動)正面戰場(國) 敵后戰場(共)1937.7-1938.10 (防御) 速戰速決,三個月滅亡中國 全民族抗戰國:正面抵抗共:敵后抗戰 四大會戰(淞滬、太原、徐州、武漢),遷移大后方 《論持久戰》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1938.10-1944 (相持) 滅亡中國(對國: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對中共:“囚籠政策” 汪:公開投敵叛國蔣: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共:堅持團結、持久抗戰 南京偽國民政府(1940)皖南事;(1941.1)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12) 百團大戰 (1940)根據地建設(政治、經濟、思想)1944.1-1945.8 (反攻) 打通大陸交通線 國:打“消戰”、后期局部反攻共: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 豫湘桂戰役慘敗(1944.4)(三次) 中共七大召開(1945.4- -6)七、抗日戰爭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1.抗日戰爭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1)工業化進程: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徹底地打斷了中國原有的工業化進。(2)民主化進程:抗戰時期的戰時體制國民黨建立的國民黨一黨獨裁專制,增加了在中國民主的難度。2.抗日戰爭積累了新的現代化因素:(1)政治民主化:①抗日戰爭為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條件;②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別先后發出了民主聲音;③敵后抗日根據地,基層政權的普遍選舉制和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三三制”原則,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積累了經驗。(2)經濟:①沿海工業的內遷,改變了中國西部工業落后的狀況;②共產黨在敵后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為后來的土地改革準備了條件。(3)民族精神: 喚醒了全體中華民族的覺醒。(4)國家主權: 為中國贏得了國際地位和大國聲望,收回并明確了臺灣的領土主權。八、偉大的抗戰精神1、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而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箲饎倮囊饬x,早已經超出了一場戰役一場勝負,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新起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3、在血與火的考驗、生與死的抗爭中鍛造出偉大的抗戰精神,中華兒女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這是戰勝強敵、保家衛國的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經苦難而巍然屹立的根與魂。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的錘煉和升華。這種精神,來自中華兒女內心深處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史料結合】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關于抗日戰爭的起點時間:記者日前從教育部獲悉:2017年春季教材將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八年抗戰”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強調“十四年抗戰”歷史是前后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 ——據2017年1月12日《人民日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的意義。材料二:今天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在使已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得到最后的勝利。 ——《中共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1937年8月)(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與次要原因。材料三: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試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一直沖向中東。 ——美國總統羅斯福(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的知識,談談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即使沒有鴉片,雙方之間的沖突也照樣會爆發。在英國人看來,這場戰爭是一場報復性的戰爭,是一個捍衛他們的通商權利、維護其國家榮譽、糾正在華英國官員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確保未來開放的必要行動。在中國人看來,這場戰爭則主要是一場對鴉片的清剿。而就清王朝的衰敗和英國在工業革命后獲得的新力量來看,戰爭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鴉片戰爭觸發了一些具有深遠影響的爆炸性事態。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1945年9月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其中說:“日本帝國主義給予我中華民族的損失和恥辱,實在是數不勝數?,F在這個萬惡的敵人,已被中蘇美英的聯合力量所打倒了。中華民族已從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了。日本帝國主義對我中華民族獨立生存的嚴重威脅已被消除。半個世紀來,我中華民族所受到的奇恥大辱,血海深仇,現在報仇雪恥了。這的確是我中華民族百年來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國同胞的熱烈慶祝?!?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鴉片戰爭“照樣會爆發”的原因,說明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抗日戰爭在近代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3)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中國鴉片戰爭與抗日戰爭中一敗一勝的歷史中能得出的啟示。3.近代以來日本與中國的關系變化反映了中國的沉浮興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甲午戰爭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條款匯聚了國內不同集團的各種要求。陸軍堅持割占遼東半島……海軍希望取得臺灣……財界要求中方賠償白銀2億兩……日本政府將這些觀點綜合為一個十條和談方案,而把重點放在賠款、割地、朝鮮的獨立,以及商業與航海方面的特權上。——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材料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進一步進行大規模的侵華戰爭,蹂躪我國土,屠殺我同胞,獸蹄所至,廬舍為墟。日本帝國主義給予我中華民族的損失和恥辱,實在是書不勝書。半世紀以來,我中華民族所受到的奇恥大辱,現在報仇雪恥了,這的確是我中華民族百年來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國同胞的熱烈慶祝。——節選自《解放日報》社論《慶祝抗戰最后的勝利》材料三:在中國共產黨號召和引領下,在全民族各種積極力量共同行動下,中華兒女同仇敵愾,視死如歸,前仆后繼,共御外敵?!跞鈴娛巢皇侨祟惞泊嬷?,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時期列強侵略中國的方式的變化。列舉1840年到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一例。(2)1937年七七以后,日軍除南京大屠殺外,還對中國人民制造了哪些滔天罪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抗戰勝利為什么“的確是我中華民族百年來未有的大事”?(3)材料三中“全民族各種積極力量共同行動”是在那一條戰線指引下開展的?軍事上,國共“共御外敵”經典之作是那一次會戰?(4)綜合上述材料,結合現今中日關系,你能獲得哪些啟示?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摘自《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材料二:《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除漢奸、罪犯、精神病患者外,“凡居住本境的人民,年滿十八歲,不分階級、黨派、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和文化程度的差別,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边x舉在極其廣泛的基礎上進行,參選率高達80%,有的縣達到95%,有的村、區達到100%;就是在游擊區,參選率一般也在70%以上。針對邊區的群眾大都居住在農村和偏遠山區,文化底子薄,文盲占絕大多數的事實,黨的各級地方組織在實際工作中創造了靈活多樣的選舉辦法,如畫圈法、畫杠法、畫點法、投豆法、投紙團法以及背箱法等等,盡量使邊區的每一個符合條件的公民都能投上一票。——摘編自劉啟春楊路《“三三制”政權:中國共產黨民主執政的試驗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陜甘寧邊區民主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陜甘寧邊區民主改革的意義。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41年,陜甘寧邊區召開第二屆參議會,李鼎銘向大會提交了關于精兵簡政的提案。陜甘寧邊區根據黨中央指示,成立精簡整編委員會,制訂整編方案。軍委政治部發出指示,要求“抽調干部入校受訓,實行干部輪訓制度?!蓖瑫r,中央軍委發出關于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規定“主力軍應采取適當的精兵主義?!痹谀承┳罾щy的區域,“應當打消主力軍和地方軍的區別,全部武裝地方化?!?943年,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對黨中央領導機關的工作職責做出規定:中央政治局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各根據地經過精簡后,黨政軍脫產人員一般僅占全區人數的百分之三以下,軍政開支大為減少,人民負擔隨之減輕,并且部隊、機關人員積極參加生產,改善了生活。——摘編自吳志葵《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的精兵簡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日根據地精兵簡政的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日根據地精兵簡政的意義。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古代中國,長城作為冷兵器時代的防御工事,影響著中原的榮辱興衰。到了近代,中外各界都認為長城是“地球上最偉大之古物”,但這就長城本身而言,只是證明傳統中國的偉大,指向的是過去。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占領東三省。1933年,戰事蔓延到長城沿線。當時的《時事月報》刊登插畫《只有血與肉做成的萬里長城才能使敵人不能推毀!》,描繪了一個巨人般的戰士緊握步槍,跨過長城沖向前方。1935年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號召“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此后,這首歌傳遍全國,全國人民高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長城與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聯系得以確立,深入人心。 ——摘編自吳雪杉《長城:一部抗戰時期的視覺文化史》從材料中提取長城內涵變化的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 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檢測訓練】考點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2020·全國Ⅱ卷)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70%,其中延安等4個縣當選縣參議員中各階層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延安等4縣縣參議員各階層所占比例 單位:%工人 貧農 中農 富農 商人 知識分子 地主4 65 25 1 1 2 2表1反映出當時邊區A.新民主主義理論在實踐中推廣 B.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根本改變C.各階層參加的聯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落實考點二 全民族浴血奮戰2.(2021·浙江高考)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大會宣言指出:“國家之大患一日不能卸,則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于國家,使國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恥。”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有:①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 ②“總會”號召南洋華僑投身于太平洋戰爭③抗日戰爭已發展成為全民族抗戰④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點三 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2021·湖南高考)圖1、圖2是中國抗戰時期兩次戰役形勢圖。這兩幅圖反映A.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 B.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明顯變化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逐步建立 D.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4.(2021·湖北高考)沁源圍困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領導的一場戰役。太岳《新華日報》社論曾評價:“沁源不是靠飛機大炮打下來的,它是靠八萬老百姓和正規軍、游擊隊、民兵的一致團結,經過長期圍困與最后的圍攻斗爭,而將敵人趕走的。”這表明A.“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 B.抗日根據地徹底擺脫了國民黨的影響C.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 D.人民群眾是影響戰爭結果的重要因素考點四 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5.(2022·湖北高考)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記者身份訪問晉察冀邊區。他在通訊報告中寫道:“現在,這里的每座城鎮,每個村莊都有自衛隊。”“扶著長戈,他們是英武莊嚴的衛國的戰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時候,他們依舊是樸素的農民?!薄皦讯〔粔虻泥l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A.國共合作推動全民族抗戰 B.群眾是敵后抗戰的中堅C.中共堅持“工農武裝割據” D.邊區實行全面抗戰路線考點五 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6.(2023·全國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達到解放的道路,亦須從經濟豐裕與經濟獨立入手”。這一決定的實施A. 促進婦女徹底擺脫封建束縛 B. 有利于抗日根據地政權鞏固C. 擴大了陜甘寧邊區階級基礎 D. 適應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需要7.(2022·全國甲卷)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國,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1940年,毛澤東再次強調,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這說明,邊區政府A.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 B.脫離了國民政府管轄C.代表根據地社會全體意志 D.仿行蘇聯的政治制度8.(2022·湖南高考)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進行掃盲,提高了群眾的政治覺悟,不少積極分子加入了共產黨。1941年,農民出身的黨員占邊區黨員總數的96.17%,各級黨組織廣泛建立,鄉村士紳不再是社會權威。這一狀況A.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工農蘇維埃政權 B.有利于中國共產黨政策的貫徹落實C.改變了陜甘寧邊區舊有的生產關系 D.不利于統一戰線的繼續鞏固和發展第23課答案解析【史料結合】答案1.(1)有利于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有利于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正確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2)主要原因:以國共合作為中心的全民族抗戰。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美國對日本投放原子彈等(3)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的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2.(1)原因:工業革命后,英國急需對外尋找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影響: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地位: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民族的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 (3)答案言之成理即可。3.(1)變化: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為主事例: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復新疆;鄧世昌黃海大戰等(2)發動侵華戰爭,如八一三事變等;731部隊實施細菌戰、毒氣戰;推行奴化教育;進行經濟掠奪。第一次取得近代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太原會戰。(4)啟示: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堅決捍衛國家主權;中日兩國和則兩利,斗則兩傷;應加強國際合作,尋求互信和共同的戰略利益。4.(1)特點:體現多黨派協商合作;選民具有廣泛性;民眾參與度高;選舉辦法多樣化;兼顧民情。(2)意義:①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民主化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中共方面) (或答: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民主政權建設的嘗試) ②有利于鞏固和擴大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根據地方面)③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人民方面) (或答:有效調動了各階層抗戰的積極性。)④為新中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提供經驗;(新中國方面)5.(1)內容:精簡機構(成立整編機構,制定整編方案);加強干部培訓;加強地方軍隊建設(精簡主力軍,部分困難區域武裝地方化);突出中央集中領導(加強中央政治局的領導)。(2)意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強化執政能力;有利于減少軍政費用支出,減輕人們負擔;推動抗戰時期大生產運動的開展(部隊、機關人員積極參加生產,改善了生活);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形成的優良傳統有現實意義。6.論題:長城由古代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變為古老中國的代表和中華文明的象征,后來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闡述:長城自古以來就是捍衛中原地區和中華文明的屏障。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人侵,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民族意識覺醒,長城被認為是傳統中華文明的象征。抗日戰爭爆發,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全民族抗戰開始,長城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檢測訓練】答案1.正確答案:D.由材料信息“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70%”,涉及工人、農民、商人、知識分子、地主等多個階層,結合時間信息可知民族矛盾加深,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民主政權落實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故選D項;新民主主義理論提出于1940年,排除A項;抗日民主政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根本改變”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1945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聯合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并未建立聯合政府,排除C項。2.正確答案:C.據材料“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暙I于國家”可知,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故①正確;太平洋戰爭爆發于194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②錯誤;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故③正確;據材料“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薄敖窈笠烁鞅M所能……貢獻于國家”可知,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共同抵御外辱,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3.正確答案:B.據圖1中的日軍從杭州灣登陸入侵上海、中國守軍堅守四行倉庫及中國軍隊轉移路線等信息可知,圖1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滬會戰,據圖2中的中國軍隊進攻方向、作戰區域為晉察冀地區等信息可知,圖2反映的是百團大戰,相持階段到來后,國民黨消極抗日,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主戰場。由此可知,從圖1到圖2,反映了抗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明顯變化,由國民黨正面戰場為主轉變為共產黨的敵后戰場為主,故選B項;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使中國的局部抗戰向全民族抗戰的轉變,排除A項;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反攻發生在1945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正確答案:D.【解析】 據材料“它是靠八萬老百姓和正規軍、游擊隊、民兵的一致團結……而將敵人趕走的”可知,沁源圍困戰依靠群眾的力量取得勝利,證明了共產黨依靠群眾政策的正確,故選D項;“工農武裝割據”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關于建立紅色區域政權的思想,與“抗戰時期”不符,排除A項;“徹底”說法錯誤,且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沁源圍困戰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取得勝利,而不是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排除C項。5.正確答案:D.【解析】 據材料可知,晉察冀邊區充分發動群眾——農民、兒童參與抗戰,說明邊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戰,即實行全面抗戰路線,故選D項;晉察冀邊區是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不能體現國共合作,排除A項;群眾在敵后抗戰當中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中堅”說法錯誤,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敵后抗戰的中堅,排除B項;“工農武裝割據”實行于土地革命時期,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而材料是全面抗戰時期,排除C項。6. 正確答案:B.根據材料“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達到解放的道路,亦須從經濟豐裕與經濟獨立入手。”并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后期,通過土地改革,婦女的經濟地位得到提高,這有利于動員廣大婦女投身抗戰,這有助于鞏固抗日根據地,推動抗日戰爭的勝利,B項正確;“徹底擺脫封建束縛”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A項;陜甘寧邊區的階級基礎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外,還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階級、階層,婦女包含在內,故陜甘寧邊區的階級基礎并未擴大,排除C項;1949年解放戰爭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將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回到城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正確答案:A.由材料“由議會選舉政府”可知政府由民主選舉產生,是民主政治的體現,由材料“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可知抗日戰爭時期的民主政權充分調動社會各階級反帝反封建的熱情,體現出新民主主義的特征,故選A項;邊區政府是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行政區之一,擁有合法的地位,邊區政府在接受國民政府領導的同時,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政權,排除B項;“社會全體”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邊區政府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民主專政,不同與蘇聯的政治制度,排除D項。8.正確答案:B.陜甘寧邊區的掃盲運動使得農民政治覺悟提高,且成為邊區黨員的主力軍,而各級黨組織廣泛建立,使得農民黨員就成為了陜甘寧邊區中國共產黨政策的宣傳者和落實者,有利于貫徹落實黨的政策,故選B項;由“陜甘寧邊區”和“1941年”可以推知,當時是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工農蘇維埃政權存在于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之前,二者時間上不符,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陜甘寧邊區的黨員構成情況變化,而不是舊有的生產關系變化,排除C項;農民黨員的增多有利于團結農民進行抗日,所以有利于統一戰線的繼續鞏固和發展,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