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徑、電離能、電負性單質的氧化性逐漸增強元素的非金屬性逐漸增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越來越強與氫氣化合的難易程度越來越容易最簡單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越來越穩定單質的還原性逐漸增強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堿性越來越強與水或酸反應的劇烈程度越來越劇烈任務 1認識原子半徑的變化規律第二周期 原子序數 3 4 5 6 7 8 9 10元素名稱 鋰 鈹 硼 碳 氮 氧 氟 氖元素符號 Li Be B C N O F Ne原子半徑/nm 0.152 0.089 0.082 0.077 0.075 0.074 0.071 -主要化合價 +1 +2 +3 +4、-4 +5、-3 -2 -1 0第三周期 原子序數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元素名稱 鈉 鎂 鋁 硅 磷 硫 氯 氬元素符號 Na Mg Al Si P S Cl Ar原子半徑/nm 0.186 0.160 0.143 0.117 0.110 0.102 0.099 -主要化合價 +1 +2 +3 +4、-4 +5、-3 +6、-2 +7、-1 0同周期遞變性質子數增多原子核對最外層電子的吸引力增大原子半徑減小次要主要最外層電子數增多電子間的排斥力增大原子半徑增大同主族遞變性質子數增多原子核對最外層電子的吸引力增大原子半徑減小次要主要能層增多電子間的排斥力增大原子半徑增大三種原子半徑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徑,自左向右,依次減小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徑,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電子層數越多半徑越大1核外電子排布相同序大徑小2同種元素的不同微粒,核外電子數越多,半徑越大3離子半徑如何比較?任務 2認識元素第一電離能的變化規律氣態電中性基態原子失去一個電子轉化為氣態基態正離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符號為I1。I1同主族元素的I1變化趨勢如何,原因是?同主族元素,從上至下,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I1呈現減小的趨勢。I1數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個電子能層增多電子的排斥力增強意義解釋同周期元素的I1最小的和最大的分別是什么元素?同一周期中,堿金屬元素的I1最小,稀有氣體元素的I1最大。同周期元素的I1變化趨勢如何,原因是?同周期主族元素,從左至右,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I1呈現增大的趨勢。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增大解釋從電子排布角度分析,為什么B的I1小于Be O的I1小于N Al的I1小于Mg S的I1小于P B的價層電子排布式為2s22p1,失去一個電子后成為2p全空的穩定狀態,故B較易失去2p上的1個電子,I1:B<Be;N的價層電子排布式為2s22p3,2p軌道處于半充滿的穩定狀態,較難失去1個電子,而O的價層電子排布式為2s22p4,失去一個電子成為2p3半充滿的穩定狀態,I1:N>O。堿金屬的電離能與堿金屬的活潑性存在什么聯系?堿金屬元素的I1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電子,活潑性越強。可否將I1作為判定金屬活動性順序的依據?元素 Na Mg Al496 738 5784 562 1 451 1 8176 912 7 733 2 7459 543 10 540 11 57513 353 13 630 14 83016 610 17 995 18 37620 114 21 703 23 293電離能(kJ·mol-1)可否將I1作為判定金屬活動性順序的依據?第一電離能與元素的化合價是否有聯系?任務 3認識元素電負性的變化規律鮑林①鍵合電子: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學鍵的電子。②電負性:用來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對鍵合電子吸引力的大小。電負性越大的原子,對鍵合電子的吸引力越大。鍵合電子指定氟的電負性為4.0,鋰的電負性為1.0,計算其他元素的相對電負性(稀有氣體未計)同主族元素的電負性變化趨勢如何?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的電負性逐漸變小。同周期元素的電負性變化趨勢如何?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元素的電負性逐漸增大。電負性的應用1:判斷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電負性 > 1.8 非金屬元素電負性 < 1.8 金屬元素電負性 ≈ 1.8 類金屬元素電負性的應用2: 判斷化學鍵成鍵類型當形成化學鍵的兩個原子元素的電負性差值大于1.7時,形成的鍵一般為離子鍵,當小于1.7時,形成的鍵一般是共價鍵。判斷NaCl 、AlCl3成鍵類型?電負性的應用3: 判斷元素化合價的正負電負性大的元素呈現負價,電負性小的元素易呈現正價。H O ClHCHHHHSiHHH單質的氧化性逐漸增強元素的非金屬性逐漸增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越來越強與氫氣化合的難易程度越來越容易最簡單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越來越穩定單質的還原性逐漸增強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堿性越來越強與水或酸反應的劇烈程度越來越劇烈元素的電負性逐漸增強元素的I1逐漸增大(注意反常)元素的電負性逐漸減小元素的I1逐漸減?。ㄗ⒁夥闯#?/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