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素養目標】1.搜集史料和圖片,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的發展過程。2.利用史料并結合時代背景,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水陸交通的發展對政治、經濟、文化、城市以及信息交流等產生的影響。3.搜集有關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的相關史料,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重點難點】主學習·必備知識1.重點:直代的陸路交通與水陸交施、對將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道的發展2.難點:交通與社會受迂。突出交通的改進對置家發晨、城市受遷和信患傳速的影響【必備知識】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一)交通的含義:指人、物和信息在兩地之間的往來、傳遞和輸送,包括運輸和通信兩個方面。狹義的交通專指運輸。(二)古代的陸路交通1.天然道路和運輸方式(1)天然道路采集漁獵時期 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定居生活以后 以 住地 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2)運輸方式最初 依靠人力或畜力后來 人們在拖拉物體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把重物放在木制架子上,發明了橇作為運輸工具緊隨而來 發明輪車。讓人類的運輸方式實現由滑動到滾動的飛躍,大大提高了運載量和運送速度,對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解歷史 古代的交通與運輸方式2.人工道路原因 (1)物質生產的豐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術的發展 (2)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3)生產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根源)成就 中國 秦朝 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漢代 開通了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絲綢之路唐朝 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元朝 擴展了漢唐的交通網,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 驛路 交通網西方 羅馬帝國 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問題思考1 閱讀教材第一子目下史料閱讀和秦朝道路示意圖,指出秦朝的交通有哪些特點及這些特點產生的背景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答案]特點:以都城為中心;分布廣(全國);類型多樣化;連通性(道路網);水陸并舉。背景:政治,國家統一,中央集權;經濟,封建經濟初步發展;思想,法家思想。影響:積極,有利于鞏固政權,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有利于信息的傳遞;有重要的軍事價值;促進國內經濟貿易發展;促進文化的交流。消極,勞民傷財,增加百姓負擔,激化社會矛盾,導致秦的速亡。2. 閱讀教材第一子目下第二自然段內容,指出中西方的統治者都重視道路建設的原因。[答案]原因:良好的交通運輸系統便于政令下達,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維護統一,對于國家政治有著重要意義。(三)古代的水路交通人工 運河 成 就 中國 春秋時期 已有運河秦朝 開鑿了 靈渠 ,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隋朝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元朝 京杭大運河長度為世界之最西方 法國 17世紀開通的米迪運河,開辟了避開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荷蘭 17世紀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運輸工具演變 最初 古人借助樹干等物體漂浮于水上后來 把類似物品捆綁在一起,制成筏新石器時代 人類刳木為舟,制造原始的船再后來 為了增大載重量和改善航行性能,人們發明出木板船知識拓展 歸納總結古代道路的主要類型、特點及認識類型 陸路(馳道、直道、五尺道、驛道等)、棧道、水路特點 (1)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與戰爭有密切關系,與封建帝王的活動有關,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結構上呈現輻射性 (2)內河運輸是最古老、最具優勢的運輸方式之一,路上運輸主要靠人力、畜力,而內河運輸則主要靠風力和水流認識 (1)首先,古代道路修建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道路修建出于統治階級的需要,政權統一,道路會由局部變為統一。統治階級修建道路是為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或為首都提供經濟供給或服務于戰爭的客觀需要 (2)其次,有些道路的修建,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經濟的發展是道路發展的重要因素 (3)再次,技術障礙的突破,是交通發展的推動因素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一)古代中國對海洋的探索時期 探索西漢 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宋元 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明朝 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二)古代世界對海洋的探索探索 特點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 (1)范圍窄,規模小,局部探索 (2)受制于航海技術,活動范圍有限 (3)主要是掠奪和貿易腓尼基人首次橫渡 地中海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三)近代世界對海洋的探索(全球航路的建立)探索 概況 影響新航路開辟 1497—1498年,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 (1)全球海路大通,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2)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世界逐漸成為關系密切的整體 (3)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492年,哥倫布到達 美洲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歐洲人還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人工運河開通 1869年, 蘇伊士運河 開通,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 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 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概念辨析 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差異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目的 主要是宣揚國威;以朝貢貿易促進中外交流 海外尋金;打破商路封鎖;掠奪財富方式 朝貢貿易,和平友好交往 以武力掠奪為主性質 “朝貢貿易” 資本主義的海外殖民影響 經濟 沒有帶動民間商業貿易的發展,朝貢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使國力不堪重負,被迫中止,后續航海業發展衰落 獲得巨額利潤,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航海業后續發展蒸蒸日上政治 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促進了東南亞的繁榮與穩定,增強了明朝的影響力,樹立起中國人民和平使者的形象 掀起了殖民熱潮,對亞、非、拉美地區人民造成嚴重傷害,使其長期落后思考 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不同的根源是什么?提示 經濟基礎不同,中國是小農經濟,西方是商業經濟。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一)陸路交通陸路交通的發展 原因西方 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 蒸汽機車 兩次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變革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米肖父子制造的“米肖自行車”,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參觀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中國 1881年 唐胥鐵路 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當時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二)水路交通水路交通的發展 原因西方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 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中國 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1872年,官督商辦的 輪船招商局 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四、交通與社會變遷(一)交通的改進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帶動了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二)表現及事例交通的改進對社會的影響 表現 事例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影響了城市的發展 (1)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因漕運路線改變和津浦鐵路開通而衰落 (2) 鄭州 因京漢和隴海鐵路而崛起 (3)紐約因伊利運河而發展為國際化商貿中心 (4)曼徹斯特因通海運河而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1)唐朝為官方服務的郵路驛道眾多 (2) 明朝 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 (3)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 (4)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 (5)晚清時,電報、電話傳入中國問題思考 閱讀教材第四子目下學思之窗中的史料,結合所學,指出近代世界上開辟了哪些運河。談談這些運河的開辟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什么意義。提示 運河:1869年的蘇伊士運河、1914年的巴拿馬運河、美國的伊利運河、英國的通海運河。意義:首先,體現在運河沿線城市的地位與價值的改變方面。其次,運河開鑿的影響可能是國家、地區甚至是國際層面的。有時會影響某個國家的歷史走向,或在某個地區或世界戰略格局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后,運河承載著水路交通與航運經濟的同時,也發揮著文化交流的作用。總之,運河的開鑿與利用,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承載著人類互聯互通的共同追求與夢想。互動探究·關鍵能力探究點一 古代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史料探究史料一 秦始皇時代中央政府以極大的決心建立全國的交通道路網。憑借統一國家強大的組織力和雄厚的財政實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為主、輔以運河運輸的交通體系。在六國自身交通體系的基礎上,這一體系呈現出統一靜態閉合的特點。與秦帝國修建道路以維護自身統治不同,羅馬修筑道路與其大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有直接關系,通過在戰爭中大肆掠奪,羅馬積累了大量財富,這又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財力支持。最后羅馬帝國形成了以地中海海運為主動脈、以公路交通為血管的交通體系,呈現出囊括性、開放性的特征。——摘編自牛秋實、葛臻明《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交通及社會比較研究》史料二 秦朝與羅馬帝國的全國交通示意圖問題 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概括秦帝國與羅馬帝國交通體系形成的條件,各有何特點。為什么?有何共同作用?[答案]條件:國力強盛;政權支持。特點:秦以公路為主、以運河為輔,羅馬帝國以海運為主、以公路為輔;秦交通體系呈現閉合的特點,羅馬帝國交通體系呈現開放的特點。原因:秦以維護自身統治為目的,羅馬帝國與對外侵略擴張相聯系。作用:積極,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維護了國家統一;有利于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便利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消極,加重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探究點二 交通運輸的影響史料探究史料一 如果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沒有同時發生革命,工業和農業就不可能如此迅速發展。在鐵路與運河沿線出現了新的工業區,鐵路與運河能將產品運往遙遠的市場。港口擴大了,以應付貿易的發展。1851年,倫敦舉行了第一屆萬國博覽會,此時在全世界的鐵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遠航船中,有一半屬于英國。——摘編自德尼茲·加亞爾等《歐洲史》問題1 史料一中“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分別發生了什么革命性事件?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交通運輸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答案]事件:蒸汽輪船和蒸汽機車的發明。影響:①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條件;②拓寬了商品市場,促進了國際人口和資本的流動(推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國際貿易中心);③促進了先進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傳播,連接世界經濟的紐帶逐漸形成。史料二 若地勢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②;小民生業,靡①不流通③;朝廷法旨,靡不洞達④;山川之產,靡不盡出③;風俗之陋,靡不盡除⑤。使中國各省鐵路全通,則國家氣象大變:商民貨物之蕃息,當增十倍;國家歲入之數,亦增十倍③。至于調兵之捷速,可省多營⑥;轉漕無阻,可備海梗;民間無差徭科派之困,官吏無驛站辦差之累。——張謇《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張謇全集》第1冊讀史 ①靡:無;沒有。②體現了鐵路有利于促進中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③體現了鐵路有利于促進商品流通,經濟發展,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④體現了鐵路便于國家政令的傳達。⑤體現了鐵路有利于破除封建陋習,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⑥體現了鐵路有利于快捷迅速的軍事調兵。問題2 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鐵路建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答案]積極: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促進了中國近代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轉型。①經濟:打破了中國內地的封閉狀態,加強了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村的聯系,加速了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瓦解,推動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鐵路的出現,推動了鐵路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進一步帶動了與鐵路建設相關的近代工礦業的發展。②城市化:推動了中國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鐵路沿線興起,并成為所在地新的經濟中心。③政治:加速了近代中國的一體化,有利于打破封建時代中國分散、落后狀態,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增強了民族凝聚力。④社會:對封建陋習等,也有一定的沖擊作用。消極:近代鐵路掌握在列強手中,成為列強侵略和征服中國的工具。【知識拓展】一、新航路開辟以來在道路建設和交通工具方面的新變化及其原因1.變化表現(1)道路交通的變化:新路線的開辟;新運河的開鑿。(2)交通工具的變化:火車、輪船、汽車等。2.原因(1)交通工具的動力上:由人力、自然力發展為機械力。(2)道路交通的范圍上:由區域性活動發展為全球性活動。(3)交通工具的運力上:越來越大。3.根本原因: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二、中國近代交通業發展的原因、特點和影響1.原因:工業革命推動交通運輸方式變革;列強投資興建鐵路,控制中國交通;洋務派、清末新政、北洋政府,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推動交通近代化,鞏固統治;先進中國人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2.特點(1)起步:開端艱難,起步晚,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2)發展:有一定的發展,但發展緩慢。(3)分布:不平衡,大多分布于東南沿海沿江地區,尤其是通商口岸發達地區發展較快,城市比鄉村發達。(4)作用:逐步呈現與國際接軌的趨勢,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但帶有鮮明的半殖民地色彩。3.影響(1)積極方面:①促進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②大大增強了中外聯系,促進了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社會生活多樣化)。③有利于抵制列強的侵略,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救亡斗志,增強了民族自信心。④推動了貿易發展和市場開辟的進程,促進了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2)消極方面: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烙印,加重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古代的道路交通1.古代道路交通主要有四個特點。(1)由陸至河再至海。(2)以人力、自然力為主。(3)都具有很強的政治性。(4)區域性而非全球性。2.古代一些重要的道路交通成就往往發生于大一統王朝。如秦、漢、唐、元和西方的羅馬帝國。主要原因是統治者通過道路修建來實現維護大一統局面的目的,由此可見古代道路交通主要發揮了政治功能。3.古代道路交通的功能是以政治職能為主、以經濟職能為次。在唐宋以后隨著商業的繁榮逐漸發生變化,商業職能逐漸增強,但是受制于農業生產力的限制,古代中國交通建設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根源在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束縛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本課小結】評價檢測·課堂達標【鞏固練習】1. 有學者認為:“漢朝的文明光輝已經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個中國照得通明,并且通過南山北麓之頸形的狹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輝。這種光輝漸漸向中亞擴大它的照射,大約在里海、黑海之南,便與羅馬共和國的光輝交光連采,呈現出一種奇異的美景。”這種“美景”的呈現主要得益于( A )A. 絲綢之路的開通 B. 民族政策的寬容 C. 匈奴勢力的衰落 D. 屯戍政策的推行[解析]由所學可知,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密切了中外聯系,符合材料“便與羅馬共和國的光輝交光連采,呈現出一種奇異的美景”的說法,故A項正確。2. 某學者寫道,衰落是一個容易使人上當的詞,因為它包含了兩個相去甚遠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減弱,一是內部力量的衰敗。……拿威尼斯來說……在外部因素使其喪失了經濟強國的地位之后,內部文化仍可達到巔峰。這里所說的“外部因素”是指( A )A. 貿易通道的改變 B. 殖民爭霸戰爭的失敗C. 世界市場的形成 D. 西班牙、葡萄牙的競爭[解析]新航路開辟之前,意大利商人把東方商品通過地中海商路轉運到西歐,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商業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使威尼斯“喪失了經濟強國的地位”,故A項正確。3. 詹天佑《京張鐵路工程紀略》載:“張家口距京師驛路計四百余里,既屬重鎮,又當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區,實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項路工實關大局。”由此推斷,京張鐵路的修建( D )A. 推動了交通的近代化進程 B. 使中國出現鐵路建設的一個高潮C. 遭到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 D. 有利于促進經濟交流與鞏固邊防[解析]從材料“互市之要區,實亦西北之屏藩”中可以看出,修建京張鐵路不僅有利于促進北方地區的經濟交流與發展,還能鞏固西北邊防,故D項正確。4. [2022山東濰坊高二期末]元朝會通河開通后,山東的臨清、濟寧等運河城市經濟實力迅速提升。清中期以后,京杭大運河逐漸衰微,交通方式由河運轉向海運,煙臺港和青島港相繼興起。據此可知,交通方式的變遷( B )A. 決定了城市興衰 B. 影響了區域經濟格局C. 便利了商貿往來 D. 改變了大眾出行方式[解析]材料“元朝會通河開通后,山東的臨清、濟寧等運河城市經濟實力迅速提升”“交通方式由河運轉向海運,煙臺港和青島港相繼興起”體現的是交通運輸方式對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故B項正確;A項錯在夸大交通方式變遷的作用,故排除;C、D兩項與題意無關,故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