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素養目標】1.搜集史料和圖片,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的發展過程。2.利用史料并結合時代背景,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水陸交通的發展對政治、經濟、文化、城市以及信息交流等產生的影響。3.搜集有關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的相關史料,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4.搜集高鐵、高速公路和航空發展等方面的史料或圖片,從時空觀念角度梳理20世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演變。5.結合時代背景和交通方面的成就,從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角度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直代的陸路交通與水陸交施、對將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道的發展;陸海交通的發展、航空的發展,主要是20世紀水陸空交通的發展變化。2.難點:交通與社會受迂。突出交通的改進對置家發晨、城市受遷和信患傳速的影響;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突出交通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響。【時空坐標】【單元線索】線索歸納本單元主要講述了交通與社會變遷是人類社會重要的經濟活動,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表現。線索1 隨著物質生產的豐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術的發展,人們通過鋪設道路、開鑿運河,發明與改進車、船和飛機,不斷拓展陸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線,將人員和物品越來越快捷、越來越安全地從一個地方運輸到另一個地方,不斷推動水、陸、空交通的發展。線索2 交通的發展與變革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促進了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世界逐漸成為聯系密切的整體。【要點整合】整合歸納一、中國從古至今信息傳遞方式的演變1.遠古時期:口耳相傳或借助器物,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2.古代:靠驛差長途跋涉,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一。(1)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注明時間,以明責任。(2)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15千米設一驛站。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陸兼容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等。(3)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傳達機構總稱為“遞”,并出現了“急遞鋪”。急遞鋪的驛馬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3.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4.現代:電報、電話,其特點是速度快。5.當代:計算機網絡,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二、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特點、成因及影響1.特點(1)近代中國交通業逐漸開始近代化的進程,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近代中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3)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2.成因(1)緩慢的原因①從根本上說是由近代中國社會環境決定的,國家不能獨立,被列強控制。②中國修筑鐵路缺乏資金、技術,重工業不發達。③傳統守舊的觀念和思想的阻礙。④長期的社會動亂,民不聊生,鐵路建設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2)發展的原因①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事業,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②中國政府的政策轉變及引導。③列強為了擴大在華利益,始終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控制和操縱中國的交通,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近代交通的發展。3.影響(1)近代交通變化顯著。在近代,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汽車、電報、電話,并傳入中國,從而使中國的交通、通信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2)交通工具的進步,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路途時間縮短,極大地促進了區域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3)新式交通方式改變了人們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4)交通近代化使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大大增強,使異地傳輸更為便捷,加強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流,接觸到西方在政治、經濟乃至思想領域的先進事物,也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鞏固練習】考鏈接1.目前考古發現的唐代瓷窯遺址有河北的定窯、河南的鞏縣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岳州窯等數十處,它們或臨永濟渠、江南河,或臨黃河、長江、贛江、湘江、錢塘江等自然河流。這體現了( C )A. 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 B. 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C. 水運的重要經濟地位 D. 瓷器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解析]材料重在強調唐代南北各地的瓷窯基本分布于江河附近,由此反映出水運業對制瓷業發展的影響,故C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瓷窯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體現了水運的重要經濟地位,沒有體現A、B、D三項信息,故排除。2. 18世紀下半葉,歐洲國家郵政業務的主要服務對象由政府逐步擴大到民間,各國郵局數量普遍增加,郵政體系進一步完善。如普魯士地區的信件傳遞速度在24小時內可達150千米,郵遞范圍遍及歐洲。據此可知郵政業( C )A. 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 B. 成為歐洲各國重點發展行業C. 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 D. 促進了人們文化素養的提高[解析]材料時間主要限于18世紀下半葉,這一時期工業革命興起,世界市場聯系日益密切,而郵政服務對象擴大、郵局數量增加和傳遞速度加快,都有利于信息傳遞、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聯系,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故C項正確;工業革命在18世紀下半葉剛剛興起,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郵政業與其他行業發展的對比信息,故排除B項;郵政傳遞的信息不一定都與文化相關,故排除D項。3. 1910年,上海某刊載:“一車辟易人百千,雙輪足值價萬錢。汽聲嗚嗚向前進,按機四顧心雄然。未過泥城塵似煙,忽來馬路灰撲天。……行路難,行路難,逢窄路,真可駭。”據此判斷,材料中的這種交通工具是( D )A. 由英國人最早發明 B. 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 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標志 D. 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運輸工具[解析]結合材料信息“一車辟易人百千,雙輪足值價萬錢。汽聲嗚嗚向前進”可知,該交通工具是汽車,以內燃機為動力,故D項正確。汽車最早是由德國人發明的,故A項錯誤;汽車在當時屬于私人交通工具,并非公共交通工具,故B項錯誤;材料僅反映了當時上海出現了汽車,無法體現中國交通事業是否開始現代化,故C項錯誤。4. 1889年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爭論主張張之洞 儲鐵宜急,勘路宜緩……前六七年積款積鐵,后三四年興工修造(鐵路)……豈有地球之上獨中華之鐵皆是棄物李鴻章 籌劃開礦,煉成鐵條(鋼軌),器款甚巨,豈能各省同開 ……日本鐵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產,惟鋼軌等項仍購西洋二人爭論的問題是( D )A. 洋務運動要不要借鑒明治維新 B. 興辦煉鐵業可否舉借外債C. 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孰重孰輕 D. 修筑鐵路與煉鐵孰先孰后[解析]據“儲鐵宜急,勘路宜緩”可知張之洞認為應先煉鐵后修鐵路;據“煉成鐵條(鋼軌),器款甚巨”“日本鐵路日增……惟鋼軌等項仍購西洋”可知李鴻章不同意張之洞的觀點,認為日本雖修鐵路但進口鋼軌而非自產。由此可知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