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識梳理與素養訓練)(知識梳理)一、淝水之戰1.前秦的疆域:東瀕大海,南抵漢水,西至龜茲,北達沙漠,與南方的________形成對峙的局面。2.淝水之戰:383年,苻堅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東晉在淝水與秦軍前鋒隔岸對峙,東晉軍隊大敗________。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又一次____________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____________和混戰的狀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4世紀后期,____________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________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____________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2.措施:遷都________。進一步推行________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__________,禁用鮮卑語;以__________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__________。3.意義:促進了________________,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概況: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這一時期在總體上,民族__________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__________。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各民族不僅在__________上密切交往,在__________上的交流也日益頻繁。民族之間的隔閡與__________逐漸減少。2.影響: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________,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__________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參考答案】一、1.東晉2. 前秦 以少勝多 分裂二、1. 鮮卑 439 十六國2. 洛陽 漢化 漢語 漢服 聯姻3. 民族交融三、1. 隔閡 和緩 經濟 文化 偏見2. 交融 隋唐(素養訓練)一、選擇題1. (唯物史觀)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此戰”指的是(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八王之亂 D.淝水之戰2.(歷史解釋)東晉謝安“東山再起”執掌朝政后,在一次戰役中指揮晉軍將“投穩斷流”的前秦軍隊打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關于這次戰役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指的是巨鹿之戰 B.使北方再度陷人分裂混戰的狀態C.這次戰役后東晉實現了全國性統- D.引發了八王之亂3. (歷史解釋)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到:“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這個“流亡政府”是( )A.東漢 B.西晉 C.東晉 D.北魏4.(唯物史觀)前秦在淝水之戰中戰敗的主要原因是 ( )A.軍事力量弱小 B.戰略戰術錯誤C.士兵不習水戰 D.政權土崩瓦解5. (歷史解釋)我國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權的少數民族是 ( )A.女真族 B.鮮卑族 C.黨項族 D.契丹族6. (唯物史觀)《魏書》載:“(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上文表明推動孝文帝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 ( )A.崇尚武力控制 B.促進民族交融C.認同漢族文化 D.避免政治斗爭7. (唯物史觀) 歷史老師制作了一則謎語,謎面是:遷都洛陽、漢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歷史事件)。這則謎語的謎底應是 ( )A.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興8.(唯物史觀)某班下課后,黑板上還留有歷史老師的如下一些板書內容,據此判斷該教師這堂課講授的內容應是中國古代史上的( )A.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管仲改革的措施 D.晉文公改革的措施9. (時空觀念)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 ( )A.長安 B.洛陽 C.開封 D.鄴城10. (唯物史觀)北魏孝文帝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這些措施 ( )A.遭到鮮卑貴族反對,改革毫無成效B.推動鮮卑族的漢化,促進民族交融C.淡化“胡”“漢”觀念,徹底消除了民族隔閡D.嚴重削弱了北魏的實力,不利于實現國的統一 11. (歷史解釋)某班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探尋“孝文帝遷都的緣由”。第2組同學按任務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紀初中國又進入一個寒冷期,《齊民要術》記載,這一時期華北地區桃樹開花較之前晚10~20天;《晉書》記載的異常霜降的出現較以往更頻繁,平城地區也屢受災荒。據此判斷,這一小組研究任務應是側重追尋遷都的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軍事因素 D.環境因素12. (歷史解釋)下表是小明同學制作的一張有關歷史發展因果關系的卡片。結合所學,①處的歷史事件是 ( )原因 過程 結果北方民族大交融局面的出現 ① 進一步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A.商鞅變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興 D.孝文帝改革13. (歷史解釋)東漢末年以后,遷居中原的北318公教民族,經過與漢族的通婚雜居、相互學習、生產互補,至北朝末年,在語育、服飾風俗習概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漢化、僅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樂等少數民族文化的優秀部分,胡漢差異逐漸消失。以上材料反映這一時期的特征是 ( )A.政權并立 B.商業繁榮 C.民族交融 D.戰爭頻繁14. (唯物史觀)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穿漢族服裝族人吃少數民族食物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這一現象反映出 ( )A.中外交往日益頻繁 B.民族交融不斷加強C.邊疆地區得到開發 D.國家統一不斷鞏固15. (唯物史觀)歷史活動中,老師列出“官渡之戰”“十六國”“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歷史資料進行探究,探究的主題是 (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16.(唯物史觀)獨孤燾是北魏貴族,以下有關他的言行記錄可能發生在孝文帝改革后的( )①他上朝時必須穿漢服 ②在一切公私事務中他的署名都是劉燾③他上朝時只能說鮮卑語 ④他的兒子娶了漢族豪門女子為妻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7. (唯物史觀)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各民族間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完成了國家統一 B.加強了君主專制C.促進了民族交融 D.增強了北魏實力18. (唯物史觀)西晉時,洛陽貴族官僚爭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對這一現象解讀最準確的是 ( )A.內遷各族的文化習俗影響了漢族 B.洛陽貴族官僚生活簡樸C.漢族的習俗影響了內遷各族 D.洛陽貴族官僚盲目攀比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9.(歷史解釋 史料實證 唯物史觀)某七年級歷史小組開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主題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其中,回答相關問題【革故鼎新】鮮卑姓 漢姓拓跋 元步六孤 陸賀蘭 賀(1)上表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項措施 【論從史出】材料 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魏,目暗了北方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3)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啟示。20. (時空觀念 史料實證 唯物史觀)培養歷史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習的重要任務,請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構建時空觀念】材料一(1)結合所學,將上處思維導圖填寫完整。并概括該圖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研讀歷史史料】歷史史料包括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前者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如出土文物、歷史檔案等);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直接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材料二 1965年洛陽博物館發掘了北魏常山文恭王元邵墓,該墓葬位于洛陽老城東北4公里,墓志表明墓主人元邵,字子開,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在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頭戴胡式風帽,上身著漢式寬袖大衣,下身則為北方少數民族盛行的褲褶。(2)材料二屬于直接史料還是間接史料?它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養成家國情懷】材料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時期的民族融合產生的歷史影響。參考答案(素養訓練)一、選擇題1. 【答案】D【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383年,東晉與前秦爆發了淝水之戰,結果是東晉打敗前秦,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D項符合題意;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東漢末年時期的事件;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事件,所以ABC三項都與題干信息不符合;故選D項。2. 【答案】B【詳解】根據“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可知這次戰役是指淝水之戰。 383 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這次戰役。這次戰役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戰的狀態, B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淝水之戰,A排除;東晉沒有實現全國性統一, C排除;“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D排除。故選擇B項。3. 【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給出的“公元383年”可知評述的是淝水之戰,這次戰爭的雙方是前秦和東晉,這里的“流亡政府”是東晉。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故選C項。4. 【答案】B【詳解】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而東晉上下團結對敵,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故“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的原因是前秦內部不團結,前秦統治者驕傲自滿,指揮失誤,東晉團結對敵,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5. 【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可知,4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故B符合題意;女真族、黨項族、契丹族與題干無關,故AC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B項。6. 【答案】C【詳解】根據“《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可知,孝文帝非常認同漢族文化,并學習漢族文化,C正確;材料反映孝文帝欣賞漢族文化,與“崇尚武力”無關,排除A;孝文帝學習漢族文化并非促進民族交融,排除B;材料反映孝文帝積極學習漢族文化,無法體現“避免政治斗爭”,排除D。故選C項。7. 【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北魏的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4年正式遷都洛陽。遷都后,孝文帝采取了漢化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因此,這則謎語的謎底應是北魏孝文帝改革,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8. 【答案】B【詳解】本題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根據題干材料“板書內容:遷都→洛陽(494年);漢化措施:“漢姓”“漢服”“漢話”“通婚”及所學知識可知,該教師這堂課講授的內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是“商鞅變法”,故A選項錯誤; 根據題干材料“板書內容:遷都→洛陽(494年);漢化措施:“漢姓”“漢服”“漢話”“通婚”及所學知識可知,該教師這堂課講授的內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B選項正確;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管仲改革發生在春秋時期,不符合題干材料“遷都→洛陽(494年)······”的內容,故C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晉文公改革發生在春秋時期,不符合題干材料“遷都→洛陽(494年)·····”的內容,故C選項錯誤。故選B項。9. 【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識。由于北魏原都城平城氣候干旱,所產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于494年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ACD錯誤。故選B項。10.【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改革內容很廣泛,包括:禁止穿鮮卑族服裝,改穿漢人的服裝;改革以后出現了“胡人漢服”的社會風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11. 【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3世紀初中國又進入一個寒冷期,《齊民要術》記載,這一時期華北地區桃樹開花較之前晚10~20天;《晉書》記載的異常霜降的出現較以往更頻繁,平城地區也屢受災荒。”可知,反映的是天氣因素對都城的影響,屬于自然環境的因素,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遷都的政治因素,排除A項;天氣問題與文化和軍事因素無關,排除BC項。故選D項。12. 【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出現了民族大交融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孝文帝進行改革,采取漢化措施,這一方面鞏固了北魏的統治,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故D符合題意;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以后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故A不符合題意;文景之治是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故B不符合題意;光武中興使東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項。13. 【答案】C【詳解】根據“漢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樂等少數民族文化的優秀部分,胡漢差異逐漸消失。”等結合所學知識,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我國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項。14. 【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出現了民族交融現象,“胡人漢服”、“漢人胡食”成為一種時尚,北魏孝文帝順應當時出現的民族融合的趨勢,進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的內容與題干的內容無關,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15. 【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可知,200年官渡之戰后,曹操統一北方黃河流域;十六國時期國家政權分立;西晉末年,匈奴等乘漢族統治集團內亂之際起兵,西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向中原推,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故探究的主題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故B符合題意;ACD與題干無關,不合題意。故選B項。16.【答案】A【詳解】本題實際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主要包括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并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所以③不符合史實。故選A項。17. 【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可知,胡漢觀念逐漸淡薄,這是因為兩個民族趨于一體,這體現的是民族交融,C項正確;北魏沒有統一中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君主專制,排除B項;“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這是說民族交融,不能體現增強了北魏實力,排除D項。故選C項。18. 【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西晉是漢政權,漢族人家出現少數民族的家具胡床、方凳,這一現象說明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影響到了漢族,A相符合題意;用少數民族的家具是生活習慣的改變,不是貴族生活簡樸,B項排除;題干沒有提及漢族的習俗影響了內遷各族,C項排除;題干并無盲目攀比的意思,D項排除。故選A項。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9. 【答案】(1)改鮮卑姓為漢姓(2)促進民族交融;使北方經濟繁榮,文化興盛,令傳統的文化在北方得到大發展。(3)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能促進社會的進步;杰出人物能推動歷史的進步;中華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詳解】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內容。(1)根據材料一所示的“鮮卑姓”“漢姓”可知,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改鮮卑姓為漢姓。(2)根據材料“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景象后”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交融;增強北魏實力或使中原地區經濟繁榮、文化興盛令傳統的漢文化在北方得到大發展。(3)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20.【答案】(1)A:魏;B:陳。特征:政權分立和民族交融。(2)直接史料;遷都洛陽、改漢姓、穿漢服、說漢話、學習漢族禮法。(3)促進中華文化的多元化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詳解】(1)填寫:根據材料圖示,結合所學可知,東漢末年分三國,分別是魏蜀吳,因此A:魏;東晉時期南朝四個朝代更替,分別是宋齊梁陳,因此B:陳。階段特征:結合所學可知,結束分裂完成統一的朝代是西晉,實現北方統一的朝代是前秦和北魏,因此特征:政權分立和民族交融。(2)史料類型:根據材料“前者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如出土文物、歷史檔案等);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直接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可知,材料二出土的文物等,屬于直接史料;措施:根據材料“該墓葬位于洛陽老城東北4公里”得出遷都洛陽;根據材料“墓志表明墓主人元邵,字子開”得出改漢姓;根據材料“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頭戴胡式風帽,上身著漢式寬袖大衣,下身則為北方少數民族盛行的褲褶。”得出穿漢服;結合所學可知,說漢話、學習漢族禮法等信息。(3)歷史影響:根據材料“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結合所學,影響可從民族關系、民族關系的重要性等著手,如:促進中華文化的多元化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