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三國鼎立(知識梳理與素養訓練)(知識梳理)官渡之戰1.背景:(1)曹操勢力的壯大:①借 的名義號令天下,招攬人才。②采取 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生產。(2)袁紹的勢力占據 以北,兵多糧足,實力強大。2.經過:(1)時間:? 年。(2)交戰雙方:? 。(3)結果:? 以少勝多。3.影響:?為曹操 打下基礎。二、赤壁之戰1.背景:208年, 揮師南下,準備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2.經過:(1)時間? 年。(2)交戰雙方? 。(3) 戰爭結果?以少勝多打敗曹操。(4) 戰爭影響?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三國鼎立1.背景:(1)曹操掃平關中統一 。(2) 占領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貴地區。(3) 統治范圍延伸到福建、廣東?又搶奪了湖北、湖南的勢力范圍。2.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國名 (漢)時間 年 年 年國主 曹丕 劉備 孫權國都3.三國發展?(1)魏 重視 ,興修水利。,(2)吳 開發 , 發達,發展海外貿易。230年派衛溫到達 ,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3)蜀 在 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 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參考答案】一、1. (1)①皇帝 ②屯田 (2)黃河2.(1)200 (2)曹操--袁紹。(3)?曹操??3.統一北方二、1.曹操2. (1) 208 (2)?曹操--孫劉聯軍。(3)?孫劉聯軍 (4)三國鼎立三、1.(1)北方。(2)劉備(3)孫權2. 魏 蜀 吳 220 221 229 洛陽 成都 建業3(1) 農業生產 (2) 江東 造船業 夷洲 (3)諸葛亮 民族(素養訓練)一、選擇題1.(歷史解釋)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曹操能夠戰勝袁紹、逐漸強大的原因是( )A.“挾天子以令諸侯” B.招納賢士 C.實行屯田 D.曹操奸猾2. (唯物史觀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此戰 ( )A.袁紹以少勝多打敗了曹操 B.戰后形成了三國鼎立局面C.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D.為西晉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 (歷史解釋)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問題較形象地展示出來。下面哪幅圖正確地反映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 )4. (歷史解釋)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的戰役是 ( )A.赤壁之戰 B.牧野之戰 C.馬陵之戰 D.官渡之戰5. (史料實證)公元207年,曹操曾寫詩明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當時曹操“志”在 ( )A.統一天下 B.消滅袁紹 C.廢漢稱帝 D.建立魏國6. (史料實證)諸葛亮說:“曹操大軍南下,遠道而來,猶如強弩之末,又不習水戰,孫權劉備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驗證諸葛亮觀點的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楚漢之爭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7. (歷史解釋)東漢末年,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的戰役是 ( )A. 巨鹿之戰 B. 官渡之戰 C. 赤壁之戰 D. 淝水之戰8. (唯物史觀)決定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結果的最直接因素是 ( )A.政治措施 B.經濟后盾 C.人民支持 D.軍事戰術9. (唯物史觀)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下列對這兩次戰役共同點的概括,正確的是 ( )①曹操都取得了勝利 ②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③都發生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前 ④都發生在黃河流域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0. (歷史解釋)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于分裂割據局面,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圖中,符合公元229年中國的政權局面的是 ( )11. (唯物史觀)三國建立的先后順序是 ( )A.吳—蜀—魏 B.蜀—魏—吳 C.蜀—吳—魏 D.魏—蜀—吳12. (史料實證)杜甫詩句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老臣”指的是( )A.曹操 B.諸葛亮 C.周瑜 D.孫權13. (歷史解釋)《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草船借箭”“苦肉計”“借東風”等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這些故事都與哪一場著名戰役有關( )A. 官渡之戰 B. 赤壁之戰 C. 淝水之戰 D. 桂陵之戰14. (時空觀念)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大陸與臺灣友好交往是從下列哪個時代開始的 ( )A.春秋 B.戰國 C.漢朝 D.三國15. (時空觀念)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派大將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這個地區的聯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黃巖島 B.釣魚島 C.臺灣 D.海南16. (史料實證)“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于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預見的。”(摘自《漢晉春秋》中《后出師表》的白話譯文)這句話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國古代歷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諸葛亮 C.周瑜 D.司馬炎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7. (時空觀念 歷史解釋 唯物史觀 )完成下面的“三國鼎立形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在圖中方框內填寫三國的國名和都城。(2)填寫圖中圈碼所處位置的政權的建國時間和建國君主。① 年② 年③ 年(3)寫出與曹操有關的兩次戰役。、(4)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形成于 年。(5)臺灣在三國時期被稱為 , 國船隊曾到過該地。18.(時空觀念 歷史解釋 唯物史觀)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圖1 圖2(1)請寫出圖1中字母所代表的政權名稱。(2)請寫出圖2中字母所代表的政權名稱。(3)為圖2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的戰役是什么 此戰役的交戰雙方是什么軍隊 (4)結束圖1、圖2政權并立局面的分別是哪兩個王朝 中國古代政權的更替呈現出什么發展趨勢 【參考答案與解析】一、選擇題1. 【答案】D【解析】曹操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挾持了漢獻帝,對外征伐,故A選項正確;曹操能重用賢才,郭嘉等謀士為曹操出謀劃策讓曹操能夠統一北方,故B選項正確;曹操在北方實行屯田制度,不僅農業上得到可快速恢復,為部隊提供了豐富的糧草,故C選項正確;曹操奸滑是對曹操的評價,故D選項錯誤。根據題干要求應選擇不屬于的選項,故符合題意的選項應為D。2.【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200年的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此戰曹操大敗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戰后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故選C項。3. 【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赤壁之戰后,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后來曹丕在北方建立魏國;劉備占領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發展,即蜀國在西南方;孫權的統治范圍延伸到福建、廣東,即吳國在東南部。D項符合題意。4. 【答案】D【解析】208年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故排除A;牧野之戰是周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故排除B;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的戰役,故排除C;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之后曹操率軍北渡黃河,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故D正確。故選D項。5. 【答案】A【解析】公元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之后曹操率軍北渡黃河,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208年發動赤壁之戰,試圖進一步統一中國。可見當時曹操“志”是統一天下,故A正確;公元200年,已消滅袁紹。故B錯誤;CD兩項與曹丕相關,故CD錯誤。故選A項。6. 【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取勝,曹操戰敗,這場戰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故選D;牧野之戰是周滅商之戰;排除A;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的戰爭,發生在北方地區,排除B;淝水之戰發生在東晉和前秦之間,排除C。故選項。7. 【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巨鹿之戰 是秦朝末年的一次戰爭;官渡之戰是發生在袁紹和曹操之間的一次戰爭,是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決定之戰;赤壁之戰是發生在孫劉聯軍和曹操之間的一場戰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昆陽之戰是劉秀打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并奠定了劉秀統一天下的基礎。故選C。8. 【答案】D【解析】官渡之戰中曹操火燒袁紹的全部軍糧,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勝利的最直接因素;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用火攻,燒毀曹軍船艦,是孫劉聯軍取勝的最直接因素,也就是說決定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結果的最直接因素是軍事戰術,故D正確;政治措施不是最直接因素,故A錯誤;經濟后盾不突出,故B錯誤;人民支持不涉及,故C錯誤。故選D項。9. 【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都發生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前,故C正確;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發生在長江流域,①④錯誤,排除ABD項。 故選C項。10. 【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丕稱帝,建立魏國;221年,劉備稱帝,建立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建立吳。至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故D正確。ABC三項所述均不符合題干主旨。故選D。11. 【答案】D【解析】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因此三國建立的先后順序是魏、蜀、吳,故D正確。綜上,ABC項與史實不符合,故排除ABC。故選D。12. 【答案】B【解析】題干的內容出自杜甫的詩《蜀相》,詩句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輔國功業。“三顧”即三次拜訪,指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頻煩天下計”指劉備屢屢跟諸葛亮商討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劉備、劉禪兩朝。“開濟”指輔劉備開創基業,輔佐劉禪匡濟危難。“老臣心”指諸葛亮一方面知人善任;另一方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故選B。13. 【答案】B【解析】208年,想統一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進攻,遭到了南方的孫權和劉備兩個軍閥的抵抗。孫劉組成聯軍與曹軍于赤壁一帶對峙。聯軍采用火攻等計謀,打敗曹軍。迫使曹操逃回北方,從此龜縮黃河流域,不敢輕易南下,南方的孫劉兩大軍閥乘機鞏固和發展各自的勢力,可以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草船借箭”、“苦肉計”、“借東風”等故事都和赤壁之戰有關。ACD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因此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4. 【答案】B【解析】據所學知,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夷洲,即今天的臺灣,加強了內地和臺灣地區的聯系。故選D。15. 【答案】C【解析】吳國造船業發達,促進了海上交通的發展。230年,孫權派衛溫等,曾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內地和臺灣地區的聯系。故選C。16. 【答案】B【解析】根據“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于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 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預見的。” “《后出師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后出師表》與諸葛亮討伐曹魏相 關,B符合題意;霍去病是西漢時期的,A排除;CD項與材料中的“臣下”無關,排除。故選擇B。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7. 【答案】(1)最上方的方框:魏國;最中間的方框:洛陽;左下方的方框:蜀國;中間左邊的方框:成都;右下方的方框:吳國;中間右邊的方框建業。(2)220 曹丕221 劉備229 孫權(3)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4)229(5)夷洲 吳【解析】本題考查三國鼎立,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和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地圖信息。(1)由《三國鼎立形勢圖》和所學知,最上方的方框位于黃河流域應是魏國,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最中間的方框)。左下方的方框位于我國西南地區,應是蜀國,221年,劉備在成都(中間左邊的方框)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右下方的方框),定都建業(中間右邊的方框),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故答案為:最上方的方框:魏國;最中間的方框:洛陽;左下方的方框:蜀國;中間左邊的方框:成都;右下方的方框:吳國;中間右邊的方框建業。(2)依據上一問的分析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國;221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3)結合所學可知,與曹操有關的兩個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4)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魏國,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5)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曾派大將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夷洲即今天的臺灣。18.【答案】(1)A:秦;B:楚;C:齊;D:燕。(2)E:蜀漢;F:吳。(3)戰役:赤壁之戰交戰雙方:曹操軍隊、孫劉聯軍。(4)王朝:秦朝 西晉;趨勢:連續性和統一性。【解析】(1)秦楚齊燕蜀吳,戰國七雄指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巧記其具體方位的口訣為東南西北到中央。因而A是秦國;B是楚國;C是齊國;D是燕國。(2)200年,曹不在洛陽自稱皇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蜀漢;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至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故E在西方是蜀,F在東南方是吳。(3)在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所以交戰雙方是曹操軍隊、孫劉聯軍。(4)結束圖1政權并立局面的是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掉東方六國,建立秦朝;結束圖2政權并立局面的是西晉,266年,司馬炎篡奪皇位取代魏國建立了晉朝,定都在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總結性問題,符合題意即可,如中國古代政權的更替呈現出連續性和統一性的發展趨勢。 本題以圖片形式為切入點,考查三國鼎立和戰國七雄要準確掌握三國和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和都城所在地本題以圖片為載體,考查了學生的識圖能力,關鍵是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掌握戰國七雄和三國鼎立的相關知識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