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學習目標】1.結合五代十國的社會動蕩,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2.結合北宋初期的社會危機,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王安石變法的必然性。3.了解宋代同遼、西夏和金的關系,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宋代民族關系的特點。【學習重點】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主要措施和影響【學習難點】探究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時空坐標】【知識梳理】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重點)1.背景:(1)歷史教訓:鑒于唐后期以來 、政局動蕩。(2)北宋建立: 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 朝。定都 。(3)社會穩定:北宋相繼滅掉幾個割據政權,結束了分裂局面。2.目的:強化 、維護 。3.措施:具體措施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政治:削實權 中央派 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 ,設 監督, 變為虛銜。經濟:制錢谷 設諸路 統管地方 ,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軍事:收精兵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 ,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更戍法)監察:監控州 設“ ”:平行的四個 機構,從各方面監控各州 設 :州一級增設,與 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分散機 構權力 中央 行政 中書門下增設 為副相。軍政 與禁軍管理機構“ ”分權 有調兵權不統兵; 統兵但無權調兵。財政 (鹽鐵、戶部、度支)崇文抑武 ①罷免 兵權,用 擔任樞密院長官; ②提倡 ,擴大 規模,抬高 和 的地位。 (文官政治)【概念闡釋】 1.三司:北宋時期官署名。包括度支、鹽鐵、戶部三個使職機構,主要掌管國家財政,地位僅次于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不受宰相控制。2.三衙: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三衙在相互制約的同時,又與掌握調兵權的樞密院相互牽制。4.影響(1)積極:強化了 ,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 和 。(2)消極:①制度過于 , 分割過細,影響了 ,助長了 的政治風氣。②形成“積貧”、“積弱”局面。【隨堂練習】1.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2.如圖是中國某一時期的地方機構設置示意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政治(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來地方機構設置的教訓 B.有效改變先前武將擅權、藩鎮割據的狀況C.分化事權、相互監督,有效加強君主權力 D.為此后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筆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邊防壓力宋遼關系 戰爭:遼占領燕云十六州,對 形成嚴重威脅;北宋兩次北伐均告慘敗和議(澶淵之盟):維持已有邊界,約為 之國,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 ”,北宋獲得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宋夏關系 戰爭:多次發生戰爭,屢戰屢敗和議:西夏向北宋 ,北宋每年送給西夏財物,稱“ ”【思維點撥】 全面認識宋代的民族關系(1)宋朝與少數民族之間有戰有和,戰是支流,和是主流。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民族的交融。(2)宋代的民族政策雖然帶有恥辱性,但帶來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3)各民族間的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財政危機【合作探究】1.閱讀教材P54“思考點”: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2.閱讀教材P54“歷史縱橫”:依據材料說明北宋實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隨堂練習】3.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統治時期,大臣富弼說:“自來天下財貨所入,十中九贍軍(供養軍隊),軍可謂多矣,財可謂耗矣。”這種狀況的影響是( )A.抵消了王安石變法的成果 B.造成了武將擁兵割據的問題C.扭轉了宋朝在邊境的軍事弱勢 D.加重了財政負擔,造成積貧局面4.“漢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敵分別是匈奴和突厥。這兩個只是少數民族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還十分原始……具有騷擾的性質;與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敵人是遼、金等國家。”這意在強調宋朝( )A.國勢強勁軍力不振 B.邊防壓力更為嚴峻C.防御策略較為保守 D.民族隔閡更為嚴重三、王安石變法(重點)1.背景(1)外部威脅: 和 威脅北宋安全。(2)內部問題:形成“三冗”“兩積”局面:三冗: 、 、 ;兩積: 、 。(3)變法嘗試:“ ”失敗①背景:政治風氣 , 低下② 發起的以整頓 為宗旨的改革③結果:觸犯了 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歸于失敗。(4)皇帝支持: 年, 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2.目的: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實現 。3.原則:加強國家對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的 和 。4.內容:(1)富國方面: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 (青苗法)、撥巨資從事 經營(市易法、均輸法)等手段,力圖在 經濟的同時 。(2)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 (保甲法)和 ,希望借以逐漸恢復“ ”的 制,取代 制。5.評價:(王安石變法是封建生產關系內部的調整,是一次地主階級改革運動)(1)積極:達到了 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2)消極: ① 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北宋以失敗告終。②加重了 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③ 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王安石變法背景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效果 變法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之下,新法很快被廢除目的 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性質 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敗因 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同時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評價 變法雖然失敗,但也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夠針對錯綜復雜的局面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隨堂練習】5.下表為對王安石變法的若干評價。“今介甫(王安石字)為政……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北宋]司馬光《傳家集》“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 [晚清]梁啟超《王安石傳》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傳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場最權威客觀B.《鶴林玉露》屬于文學作品,不具有史料價值C.《王安石傳》為近代學者所著,評價較為全面D.從《傳家集》到《王安石傳》,評價具有時代色彩6.王安石在變法中規定:“前此輪差職役的民戶不再服役,改為按土地、家產多少繳納免役錢。前此無差役負擔的官戶、僧道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戶,一律按其戶等減半出錢,謂之免役錢。”這一舉措( )A.限制了富商大賈的盤剝 B.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D.限制了小農經濟的發展四、南宋的偏安南宋建立 1127年, 滅北宋,兩位皇帝被俘虜北去,史稱“ ”。趙構稱帝,定都 (今杭州),史稱南宋偏安局面 岳飛抗金 “ ”抗金戰績卓著,但統治者主動求和,后岳飛也被殺害和議 1141年訂立,以東起 、西至 一線為界,南宋對金稱 ,每年繳納“ ”宋金對峙 紹興和議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 而是“ ”,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隨堂練習】7.如圖為繪于南宋初期的《晉文公復國圖》(局部),描繪了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歷經坎坷險阻并最終回國即位的情景。這一作品(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艱辛 B.顯示山水畫的神韻意趣C.具有強烈的政治關懷 D.反映宋代宮廷斗爭激烈8.表1北宋科舉入朝為官人數統計表前期 中期 后期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表1中的變化反映了A.北方地區經濟急劇衰退 B.南方經濟發展帶動文化進步C.南方士族力量日趨強大 D.政治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9.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安石之開源政策,有些處又跡近于斂財……那時的百姓,實有不堪再括之苦……還帶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認為王安石變法 ( )A.加重人民的負擔 B.實現了富國強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強了社會管控10.“上(宋太祖)因謂(趙)普曰:‘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眾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據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減節度使的實權 B.設參知政事為副相C.設三司使管理財政 D.派遣文臣擔任地方官11.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各民族之間有分有和,不斷交融與碰撞。兩宋時期,曾出現了宋與遼、西夏、金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確反映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課堂小結】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