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專題13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知識精講卷)一、單元思維導圖二、目標導航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了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三、教材主干知識梳理(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1956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對我國自己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大會宣布: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3)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2.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2)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曲折(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加上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以及當時的自然災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4.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取得重要成果(1)為了克服困難,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2)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調整很快取得重要成果。(3)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學習聚焦]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取得了偉大成就。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方針和設想,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大躍進”的錯誤在于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忽視了中國經濟落后的國情,屬于生產力的范疇。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在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1956~1966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時期,這一時期的歷史特征是正確和失誤、成就和挫折錯綜交織。(二)“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的發動(1)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2)“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發動起來后,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等組成的中央文革小組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黨委鬧革命”。(3)1967年年初,“全國奪權”的“一月風暴”發生。許多地方出現造反派組織的打、砸、搶事件,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大批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2.“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的失敗(1)1969年中共九大之后,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了“斗、批、改”運動。(2)1970~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政變的事件發生。這個事件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的失敗。毛澤東、周恩來機智地粉碎了這次政變。3.周恩來、鄧小平先后領導整頓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周恩來、鄧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領導進行了各方面的整頓,批判極左思潮,使各項工作出現轉機,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這次整頓實際上是后來撥亂反正的預演。4.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1)江青等人極力反對周恩來、鄧小平領導的整頓,使國民經濟再度惡化,人民群眾對“四人幫”的抵制、抗爭進一步發展。(2)1976年,毛澤東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3)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學習聚焦]“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造反派到處揪斗“走資派”“牛鬼蛇神”,殘酷迫害黨和政府領導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學者。“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科學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全面整頓并不是單純的經濟整頓,而是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知識拓展]“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和啟示必須正確認識國內主要矛盾,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三)偉大的建設成就1.在工業、農業、科技、國際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1)從“一五”時期起到“四五”時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3)中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2.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1)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2)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長起來。3.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1)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2)“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以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學家,在科技事業和經濟文化建設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成為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4.中國外交打開了新的局面(1)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2)1972年,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我國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學習聚焦]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偉大成就,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意義。(1)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2)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從總體上看,全黨、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勝各種困難,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重要成果。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四、重難點精析1、要點精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1)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證了人民通過選舉來享有民主、自由的權利。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體現了民主協商、科學決策。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④基層民主制度保證了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2)維護和促進了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如民族區域自治立足于解決國內民族問題,實現各民族平等聯合、團結統一,有效地解決了中央與地方少數民族的關系問題。(3)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政治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了黨和人民群眾、執政黨和參政黨、中央與地方以及各民族之間關系的和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正確認識中美關系正常化(1)中美關系的逐步緩和是中國外交局面轉變的關鍵。受美國遏制中國政策的影響,西方國家在中美關系緩和之前大多未與中國建交,而中美關系的緩和使國際上出現一個與中國建交的熱潮。(2)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一個過程,貫穿了整個20世紀70年代。《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只是標志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但實現正常化是1979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建交公報》是對《中美聯合公報》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對“一個中國”的立場和對臺灣問題的態度上。(3)由于意識形態分歧和社會制度差異,中美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臺灣問題是影響兩國關系的關鍵因素,這預示著中美關系不會一帆風順,曲折發展在所難免。2、考場突破(每個重難點下面1題,選擇題或主觀題均可)以“文化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材料一 全國掀起了批判所謂“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組煽動造反派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各級黨政領導機關,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政協全國委員會、各級人民群眾團體,這些機關的工作陷于癱瘓狀態。……從中央到地方的許多領導干部以及一些群眾被扣上“推行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監禁。整個社會不斷陷于動亂之中。——郭大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詢問鄧小平:“中國今后如何避免類似‘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悲劇?”鄧小平回答說:“只有認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從制度上解決問題。”——《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資料》(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2)根據材料二回答“文化大革命”對民主和法制建設敲響了怎樣的警鐘。中美關系正常化材料一 美國意識到自己的霸權地位已嚴重衰落,面對蘇聯的爭霸,美國領導人更產生了緊迫感。……為了改善在美蘇爭霸中美國的戰略處境,美國開始了接近中國的過程。——《中國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材料二 盡管中國人說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準許的,但是中國自己的動機卻是掩蓋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訪華兩周后,《紅旗》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誠地公開講述了對美開放的正當理由:竟不含糊地區分了兩個超級大國對中國威脅的程度及其對北京安全考慮所產生的影響。——[美]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分析中國改善中美關系的原因。中美關系的改善會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五、易錯易混概念辨析(2道選擇題)1.1956年,劉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目前在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是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這反映了當時( )A.法制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圍繞組建新政權展開C.法制建設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D.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了依法治國的全面實行2.1957年毛澤東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一論述的意義在于( )A.最早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B.成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指導思想C.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 D.為制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指明了方向六、鞏固練習(4個選擇題+1個主觀題)1.中國共產黨在某次會議上宣布: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據此可知,該會議指的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C.中共九大 D.中共十大2.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特征是( )A.國民經濟的曲折發展 B.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C.國民經濟停滯 D.國民經濟高速增長3.下圖是某一時期經濟建設的宣傳畫,上面有“社社畝產萬斤糧”“人人共慶豐收年”等標語。它反映了當時( )A.農業生產的真實情況 B.不切實際的浮夸之風C.農業科技的巨大進步 D.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4.中國在1965~1976年間出現了三次經濟復蘇回升,分別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現的共同原因是( )A.糾正“左”的錯誤 B.堅持八大路線C.“大躍進”的推動 D.貫徹“八字”方針二、非選擇題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的工業總產值(不包括手工業產值,下同),在五年計劃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億元,而1956年這一年就增加了139億元。正是由于這種迅速的發展,1956年的工業總產值達到了586億元,超過了五年計劃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標。從主要工業產品看,鋼產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萬噸,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萬噸。……此外,如電力、煤炭、石油、化學肥料、水泥等重工業產品,1956年的產量比前三年的年產量都有較多的增加。噴氣式飛機、載重汽車、大型發電設備和單軸自動車床等重要新產品也都是在這一年制造成功的。——《1957年政府工作報告》(周恩來)材料二 農村人民公社化的實現,為生產力的更大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使我們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農業生產的連續“大躍進”,糧食兩年增長46%,棉花兩年增長47%。……充分發揮農村人民公社這種社會組織形式的優越性,動員全國農民和全國人民從各方面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我們就完全有可能繼續保持農業生產和建設的躍進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兩年或者三年實現原定在十二年內實現的農業發展綱要。——《1960年政府工作報告》(譚震林)(1)根據材料一,歸納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標是否達到?原因何在?(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經濟工作基本原則的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