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五 新中國的成長歷程一、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項目 事件 內容或影響政權 鞏固 開國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制度 完善 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 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制定了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經濟 改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鄧小平南方視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政策創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確立;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制度保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思想精髓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治國理念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新發展理念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二、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會議命題點新中國的崛起(考查角度側重:唯物史觀)材料一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設問1我國制定的哪一計劃改變了材料一描述的落后現象 這一計劃的實施有何意義 答: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材料二 如圖設問2材料二中的三張圖片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的標志是什么 此后,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答: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材料三 “它是一個光輝的起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嚴重的挫折中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社會主義中國將在這場新的革命中告別貧窮和落后,走向繁榮和進步。”——費正清等《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設問3材料三指的這次會議對我國產生了怎樣的歷史意義 答: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材料四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設問4材料四鄧小平的“談話要點”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事件是如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向前發展的。答: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素養解讀(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2)應注意對歷史現象的背景、原因進行分析,注重闡釋歷史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對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建設的基本經驗(1)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2)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動力。(3)始終自覺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各項政策、制度,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專題訓練1.(2023 福州模擬)以下對聯講述的兩個歷史事件,其共同作用是 (D)上聯:土地還家 山河改色 妖氛斂跡 農民翻身 下聯:鴨綠天光 虎豹顫抖 英雄可敬 國威遠播A.結束封建剝削 B.維護邊境安全C.提高國際地位 D.鞏固人民政權2.如表為1953-1957年中國、美國、英國三國工業發展比較,分析數據,能夠得出的信息是 (C)項目 中國 美國 英國年平均工業增長率 18% 2.8% 4.1%年平均鋼產量增長率 31.7% 5.7% 3.9%A.中國工業生產超過了美英B.中國鋼產量超過了美英C.中國工業建設發展迅速D.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3.下面是我國1978年與1998年工業經濟形式構成對比示意圖。該圖所反映的變化表明我國 (A)A.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比較顯著B.公有制經濟主導地位的喪失C.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已基本完成D.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初步確立4.(2023 臨沂中考)如圖所反映的會議于1978年底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 (C)A.展開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B.決定撤銷過去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C.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D.標志著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5.(2023 新鄉模擬)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務量穩居世界第一,快遞包裝廢棄物數量急速增長,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的首要增量和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當前,亟須在《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導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符合新發展理念中的 (C)A.創新 B.開放C.綠色 D.共享6.1978年,鄧小平審時度勢,帶領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材料一 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材料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樹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中共黨史上的80件大事》材料三 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鄧小平材料四 年份 (年) 農業總產值(億元) 農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1978 1 397 133.61990 7 662.1 686.32000 24 915.8 2 253.42016 112 091.3 12 363(1)材料一中國民經濟比例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怎樣的歷史性決策 實際上形成了以誰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答: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鄧小平。(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建立經濟特區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中所起的作用。答: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4)材料四中的這種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在農村推行什么政策 請說出這種政策的作用。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5)綜上所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中開創了一條什么道路 結合所學知識,總結這條道路探索的成功經驗。(答出兩條經驗即可)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驗: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國情出發;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等。(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專題五 新中國的成長歷程一、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項目 事件 內容或影響政權 鞏固 開國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制度 完善 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 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 邁進; 基本制度建立起來;制定了中國第一部 類型的憲法經濟 改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鄧小平南方視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啟了 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 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在中國共產黨第 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政策創新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在1954年第 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確立;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實現 的制度保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對維護 、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思想精髓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治國理念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全面從嚴治黨新發展理念 創新、協調、 、開放、二、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會議命題點新中國的崛起(考查角度側重:唯物史觀)材料一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設問1我國制定的哪一計劃改變了材料一描述的落后現象 這一計劃的實施有何意義 材料二 如圖設問2材料二中的三張圖片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的標志是什么 此后,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材料三 “它是一個光輝的起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嚴重的挫折中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社會主義中國將在這場新的革命中告別貧窮和落后,走向繁榮和進步。”——費正清等《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設問3材料三指的這次會議對我國產生了怎樣的歷史意義 材料四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設問4材料四鄧小平的“談話要點”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事件是如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向前發展的。素養解讀(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2)應注意對歷史現象的背景、原因進行分析,注重闡釋歷史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對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建設的基本經驗(1)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2)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動力。(3)始終自覺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各項政策、制度,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專題訓練1.(2023 福州模擬)以下對聯講述的兩個歷史事件,其共同作用是 ( )上聯:土地還家 山河改色 妖氛斂跡 農民翻身 下聯:鴨綠天光 虎豹顫抖 英雄可敬 國威遠播A.結束封建剝削 B.維護邊境安全C.提高國際地位 D.鞏固人民政權2.如表為1953-1957年中國、美國、英國三國工業發展比較,分析數據,能夠得出的信息是 ( )項目 中國 美國 英國年平均工業增長率 18% 2.8% 4.1%年平均鋼產量增長率 31.7% 5.7% 3.9%A.中國工業生產超過了美英B.中國鋼產量超過了美英C.中國工業建設發展迅速D.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3.下面是我國1978年與1998年工業經濟形式構成對比示意圖。該圖所反映的變化表明我國 ( )A.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比較顯著B.公有制經濟主導地位的喪失C.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已基本完成D.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初步確立4.(2023 臨沂中考)如圖所反映的會議于1978年底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 ( )A.展開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B.決定撤銷過去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C.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D.標志著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5.(2023 新鄉模擬)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務量穩居世界第一,快遞包裝廢棄物數量急速增長,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的首要增量和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當前,亟須在《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導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符合新發展理念中的 ( )A.創新 B.開放C.綠色 D.共享6.1978年,鄧小平審時度勢,帶領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材料一 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材料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樹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中共黨史上的80件大事》材料三 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鄧小平材料四 年份 (年) 農業總產值(億元) 農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1978 1 397 133.61990 7 662.1 686.32000 24 915.8 2 253.42016 112 091.3 12 363(1)材料一中國民經濟比例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怎樣的歷史性決策 實際上形成了以誰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建立經濟特區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中所起的作用。(4)材料四中的這種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在農村推行什么政策 請說出這種政策的作用。(5)綜上所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中開創了一條什么道路 結合所學知識,總結這條道路探索的成功經驗。(答出兩條經驗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五 新中國的成長歷程學案(學生版) 2023-2024 初中歷史復習.docx 專題五 新中國的成長歷程學案(教師版) 2023-2024 初中歷史復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