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八 對外交往主題1中國古代友好交流時期 表現 影響秦漢時期: 聯通中外 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聯通中外 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隋唐時期: 對外開放 都城 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大都會 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密切了唐朝與日本、印度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唐朝的興盛起到積極作用遣唐使來華學習、 東渡、 西行,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宋元時期: 貿易繁榮 宋朝重視海外貿易,設置 專門管理;泉州、廣州、明州是主要的對外港口;建立了全國性四通八達的 加強了中國同海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加速西方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元朝時期,東西方水陸交通重新連接, 是聞名世界的大都市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先后傳入歐洲明清時期:由開放走向封閉 1405-1433年, 先后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清朝時期,實行 政策 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主題2中國近代屈辱的外交主題3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命題點交流促發展(側重:歷史解釋)材料一 唐朝對外國的態度是開放的,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外國人到長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況空前,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氣度恢宏的隆盛時代”。設問1材料一中唐朝的對外政策是怎樣的 唐朝時我國對外交流呈現出哪些特點 答: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特點:交往范圍廣、內容豐富、雙向交流、水陸并重。材料二 由于兩宋政府大力獎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上當時造船業的進步,指南針的使用,使海上交通極為便利。南宋的海外貿易也超過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歲達200萬貫,是北宋治平年間歲入63萬貫的兩倍多。宋朝的農產品、工藝品是當時享譽世界各國的“硬通貨”,茶、桑等經濟作物成為遠銷海外的熱門產品。——自《競爭與融合促使宋代瓷業大發展——淺析市場經濟視角下的宋瓷》設問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政治、經濟和科技方面分析宋朝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原因。答:原因:政治: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經濟:宋代手工業、農業發展,經濟繁榮。科技:造船業的發展;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材料三 “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恩格斯設問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阿拉伯人把中國哪些科技成就傳到世界各地。答:指南針、火藥、造紙術等。材料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與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設問4材料四反映出我國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什么 為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什么原則 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出發點:維護國家主權與世界和平。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材料五 40年來,兩國歷屆領導人以高超政治智慧,引領雙邊關系跨越風雨坎坷、總體保持穩定前行。“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壞。”習近平主席的論述深刻揭示了此中真諦。——《中美建交四十年 一路風雨總向前》設問5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由敵對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改善中美關系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 答:尼克松訪華;臺灣問題。歷史解釋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2)黨和政府采取了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3)中國致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廣泛合作的友好關系。唯物史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趨勢(1)和平友好交往和對外開放是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主流。(2)經濟往來互通有無,文化交流取長補短,睦鄰友好,友誼長存。(3)清朝前期之前,古代中國以開放為主;之后,古代中國閉關鎖國逐漸落伍。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從中國對外交往和國際地位變遷的歷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認識 (1)國家統一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條件。(2)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對外交流與合作,能夠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繁盛;閉關鎖國則導致國家落后。(3)只有國家強盛,才能在國際交往中占據優勢地位,否則就會任人宰割。專題訓練1.(2023 荊州中考)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 )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C.遣唐使訪華 D.大食人來華2.(2023 常德中考)如圖《“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C.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清政府淪為列強的工具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某同學繪制了如圖的年代尺,圖中空白處應填寫的內容最恰當的是(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B.增設海南經濟特區C.開放沿海沿邊經濟開放區D.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4.探尋歷史事件的邏輯關系,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同學圍繞中國現有的“外交成就”整理的筆記,其中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歷史事實 歷史結論A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標志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求同存異 促進了中國同歐洲國家的友好交往C 中日邦交正常化 亞洲實現了永久和平D 中美建交 消除中美兩國的隔閡5.如圖《梅開三度》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的形象表達,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體現了 ( )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B.中國綜合國力居世界第一位C.中國同世界上所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D.美國對中國采取外交孤立政策6.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不僅使中華文明更加輝煌,而且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歷史回眸材料一 (1)觀察材料一中的圖一,指出西漢時對外貿易往來陸上商道的出發點。哪位冒險家為這條商道的開辟作出了突出貢獻 答:長安;張騫。(2)材料一中的圖二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最遠到達哪里 答:鄭和下西洋;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材料二 過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國知識”為口號,適應了經過挑選的中國文化的某些方面。現在,日本又以“東方道德、西方技藝”為口號,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東西。——[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3)唐朝時期日本在很多方面學習了中國文化,請舉一例。19世紀日本通過哪一事件“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東西” 答:醫藥、建筑、雕刻、繪畫、書法、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文字等(任舉一例言之有理即可);明治維新。潮流逆轉材料三 乾隆時期,閩浙總督楊廷璋在奏章中寫道:“近來閩粵貿易,看船甚覺減少,即內地販洋商船亦多停駕不開者。”(4)材料三的奏章反映了清朝政府怎樣的對外政策 答:閉關鎖國政策(或閉關政策)。當代聚焦材料四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21世紀以來,中國對穩定世界發展所作的貢獻日益顯著,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快速增長,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摘編自嚴文斌《解構百年大變局之“變”與“局”》(5)根據材料四概括進入21世紀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為此提出了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是什么。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專題八 對外交往主題1中國古代友好交流時期 表現 影響秦漢時期: 聯通中外 漢武帝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聯通中外 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隋唐時期: 對外開放 都城長安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大都會 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密切了唐朝與日本、印度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唐朝的興盛起到積極作用遣唐使來華學習、鑒真東渡、玄奘西行,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宋元時期: 貿易繁榮 宋朝重視海外貿易,設置市舶司專門管理;泉州、廣州、明州是主要的對外港口;建立了全國性四通八達的驛站 加強了中國同海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加速西方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元朝時期,東西方水陸交通重新連接,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大都市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先后傳入歐洲明清時期:由開放走向封閉 1405-1433年,鄭和先后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清朝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主題2中國近代屈辱的外交主題3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命題點交流促發展(側重:歷史解釋)材料一 唐朝對外國的態度是開放的,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外國人到長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況空前,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氣度恢宏的隆盛時代”。設問1材料一中唐朝的對外政策是怎樣的 唐朝時我國對外交流呈現出哪些特點 答: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特點:交往范圍廣、內容豐富、雙向交流、水陸并重。材料二 由于兩宋政府大力獎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上當時造船業的進步,指南針的使用,使海上交通極為便利。南宋的海外貿易也超過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歲達200萬貫,是北宋治平年間歲入63萬貫的兩倍多。宋朝的農產品、工藝品是當時享譽世界各國的“硬通貨”,茶、桑等經濟作物成為遠銷海外的熱門產品。——自《競爭與融合促使宋代瓷業大發展——淺析市場經濟視角下的宋瓷》設問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政治、經濟和科技方面分析宋朝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原因。答:原因:政治: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經濟:宋代手工業、農業發展,經濟繁榮。科技:造船業的發展;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材料三 “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恩格斯設問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阿拉伯人把中國哪些科技成就傳到世界各地。答:指南針、火藥、造紙術等。材料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與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設問4材料四反映出我國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什么 為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什么原則 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出發點:維護國家主權與世界和平。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材料五 40年來,兩國歷屆領導人以高超政治智慧,引領雙邊關系跨越風雨坎坷、總體保持穩定前行。“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系搞壞。”習近平主席的論述深刻揭示了此中真諦。——《中美建交四十年 一路風雨總向前》設問5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由敵對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改善中美關系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 答:尼克松訪華;臺灣問題。歷史解釋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2)黨和政府采取了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3)中國致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廣泛合作的友好關系。唯物史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趨勢(1)和平友好交往和對外開放是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主流。(2)經濟往來互通有無,文化交流取長補短,睦鄰友好,友誼長存。(3)清朝前期之前,古代中國以開放為主;之后,古代中國閉關鎖國逐漸落伍。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從中國對外交往和國際地位變遷的歷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認識 (1)國家統一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對外交往的重要條件。(2)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對外交流與合作,能夠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繁盛;閉關鎖國則導致國家落后。(3)只有國家強盛,才能在國際交往中占據優勢地位,否則就會任人宰割。專題訓練1.(2023 荊州中考)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A)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C.遣唐使訪華 D.大食人來華2.(2023 常德中考)如圖《“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C)A.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C.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清政府淪為列強的工具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某同學繪制了如圖的年代尺,圖中空白處應填寫的內容最恰當的是(D)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B.增設海南經濟特區C.開放沿海沿邊經濟開放區D.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4.探尋歷史事件的邏輯關系,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同學圍繞中國現有的“外交成就”整理的筆記,其中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A)選項 歷史事實 歷史結論A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標志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求同存異 促進了中國同歐洲國家的友好交往C 中日邦交正常化 亞洲實現了永久和平D 中美建交 消除中美兩國的隔閡5.如圖《梅開三度》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的形象表達,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體現了 (A)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B.中國綜合國力居世界第一位C.中國同世界上所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D.美國對中國采取外交孤立政策6.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不僅使中華文明更加輝煌,而且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歷史回眸材料一 (1)觀察材料一中的圖一,指出西漢時對外貿易往來陸上商道的出發點。哪位冒險家為這條商道的開辟作出了突出貢獻 答:長安;張騫。(2)材料一中的圖二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最遠到達哪里 答:鄭和下西洋;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材料二 過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國知識”為口號,適應了經過挑選的中國文化的某些方面。現在,日本又以“東方道德、西方技藝”為口號,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東西。——[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3)唐朝時期日本在很多方面學習了中國文化,請舉一例。19世紀日本通過哪一事件“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東西” 答:醫藥、建筑、雕刻、繪畫、書法、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文字等(任舉一例言之有理即可);明治維新。潮流逆轉材料三 乾隆時期,閩浙總督楊廷璋在奏章中寫道:“近來閩粵貿易,看船甚覺減少,即內地販洋商船亦多停駕不開者。”(4)材料三的奏章反映了清朝政府怎樣的對外政策 答:閉關鎖國政策(或閉關政策)。當代聚焦材料四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21世紀以來,中國對穩定世界發展所作的貢獻日益顯著,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快速增長,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摘編自嚴文斌《解構百年大變局之“變”與“局”》(5)根據材料四概括進入21世紀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為此提出了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是什么。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八 對外交往學案(學生版) 2023-2024 初中歷史復習.docx 專題八 對外交往學案(教師版) 2023-2024 初中歷史復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