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十七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學案(教師版+學生版) 2023-2024 初中歷史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十七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學案(教師版+學生版) 2023-2024 初中歷史復習

資源簡介

第二十七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時空覽史
階段特征
考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
關鍵點
①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構成國家及影響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性質和影響
1.原因
(1)根本原因:兩次工業革命后,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主要原因: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矛盾進一步激化。
(3)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
2.概況
爆發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交戰 雙方 同盟國和協約國,戰爭爆發后,意大利為了自身利益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戰場 歐洲為主要戰場,后來逐漸擴大到非洲、亞洲等地
主要 戰役 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
加速 進程 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退出戰爭
結束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3.評價
(1)性質: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2)特點:時間長、參戰國家多、人員傷亡大。
(3)影響
①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②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③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考點2列寧與十月革命
關鍵點
①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意義
②蘇維埃政權建立后鞏固政權的措施
1.十月革命
(1)背景
①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②臨時政府繼續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統治陷入全面危機。
(2)過程:1917年11月6日,列寧在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3)意義
①國內: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②國際: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2.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1)政權建立: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正式開幕,通過《和平法令》,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列寧任人民委員會主席。
(2)政權鞏固
政治 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創建了新的政權機關
軍事 廢除了舊的常備軍,組建了紅軍;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
經濟 ①將大工業、鐵路和銀行收歸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②廢除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皇室和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③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外交 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易錯易混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2.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是巴黎公社,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蘇維埃俄國。
考點3《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關鍵點
①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主要議題、主導國、會議內容
②《九國公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的影響
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和實質
1.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1)巴黎和會
召開 1919年1—6月,戰勝的協約國在凡爾賽宮召開
議題 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操縱者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
結果 ①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 ②分別與其他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③決定建立國際聯盟,戰敗國和蘇維埃俄國被排斥在外,美國也未加入
(2)《凡爾賽條約》
領土 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
軍事 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陸軍人數
政治 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
賠款 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 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2.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
(1)華盛頓會議
召開 1921年11月至1922年在華盛頓召開
主導國 美國
結果 1922年簽署了針對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
影響 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
(2)《九國公約》
內容 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影響 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基礎上,重建戰后國際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考點4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關鍵點
①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和意義
②蘇聯工業化建設的成就和農業集體化的措施
③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正確評價蘇聯模式
1.新經濟政策
(1)開始時間、人物:1921年春、列寧。
(2)內容
(3)作用: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2.蘇聯建立: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3.蘇聯的建設
(1)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提出者 斯大林 開始時間 1926年
過程 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
成就 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特點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
評價 ①積極: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 ②消極: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2)農業集體化
時間 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
措施 開展消滅富農運動。政府支持集體農莊建設,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
4.蘇聯模式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
(2)評價
積極 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消極 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考點5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關鍵點
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導者、概況及影響
②埃及華夫脫運動的領導者、概況及影響
③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概況
第一次 第二次
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2年發生了農民焚燒警察局事件,甘地認為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范圍,決定停止運動 1930年,甘地再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主要采取不服從形式,最終印度總督與甘地談判,雙方妥協
(2)影響
①積極: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局限: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2.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繼續維持在埃及的統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
(2)領導人:扎格魯爾。
(3)訴求:讓埃及完全獨立。
(4)經過:1919年扎格魯爾等人被捕后,埃及發生了和平示威和武裝起義,殖民政府迫于壓力釋放了扎格魯爾等人。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5)意義:華夫脫運動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3.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
(1)內容
政治 打擊寡頭勢力,確立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
經濟 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分配土地,打破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將服務業和大型工業收歸國有,謀求民族經濟的獨立與發展
文化 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影響: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易錯易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埃及的華夫脫運動都是爭取民族獨立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后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圖示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主題1比較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項目 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
不 同 點 目的 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協調列強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操縱國 英、法、美 美國
主要條約 《凡爾賽條約》 《九國公約》
影響 確立了列強在歐洲的國際新秩序 調整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
相同點 都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而召開的會議;都體現出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都侵犯了中國的權益
經典考題
(2023 東莞模擬)在巴黎和會上,為了拉攏日本,英、法、美無視中國的反對和抗議,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但是在華盛頓會議上,英、美支持中國收回山東主權的要求。英、美態度發生轉變主要是因為 (C)
A.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B.中國民眾的愛國運動影響
C.維護自身國家的利益 D.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
變式訓練
1.(2023 廣安中考)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協約國的賠款政策“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兇暴的行為之一”。《凡爾賽條約》的締結者之一、英國首相勞合 喬治:“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么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由此可見,《凡爾賽條約》最大的問題是 (D)
A.美國奪取世界領導權的野心未能實現
B.中國仍未擺脫被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
C.形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
D.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2.(2023·撫順模擬)對于1922年簽署的一份公約,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說此公約“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下列屬于此公約內容的是 (D)
A.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
B.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C.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D.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主題2列寧與斯大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比較
項目 列寧 斯大林
政策 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為新經濟政策 放棄新經濟政策,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工業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制定和實施兩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
農業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把個體小農經濟改造為大規模的集體農莊
影響 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建成
特點 允許私營經濟存在,實行自由貿易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經典考題
(2023 武漢中考)如圖是某同學學習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筆記,可見該政策的實施,蘇維埃俄國 (D)
措施 作用
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①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②迅速緩解了危機 ③鞏固了工農聯盟 ④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引入外資,實行自由貿易
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A.消滅了外國的干涉勢力 B.完成了農業集體化改革
C.實現了國家工業化目標 D.加快了向社會主義過渡
變式訓練
 (2023 安徽中考)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經濟結構調整步履緩慢,重工業的片面發展阻礙了新興產業的崛起,其發展戰略始終難以轉到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效率為中心的集約化軌道。由此可見,此時蘇聯模式 (A)
A.制約了產業轉型 B.改善了民眾生活
C.突破了發展困境 D.遵循了經濟規律
史料實證
史料一 《爭吵與簽約》
切入點:一戰后英、美、法、德之間的關系。
深思維:(1)一戰后戰勝國之間爭奪激烈。
(2)巴黎和會是戰勝國懲辦德國等戰敗國的分贓會議。
(3)巴黎和會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之間、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相反卻播下了新的仇恨和戰爭的種子。
史料二 “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
——列寧
切入點:對華盛頓會議影響的評價。
深思維:(1)華盛頓會議是為了解決美日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而召開的。
(2)《九國公約》簽訂后,美國實現了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加深了美日之間的矛盾。
時空觀念
蘇俄(聯)不同時期的經濟政策
家國情懷
(1)戰爭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帶來嚴重災難,人們應該學會用非軍事手段解決國際事務中的紛爭,熱愛和平,遠離戰爭。
(2)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中國受到列強的欺凌,權益遭到損害,這充分說明“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我們應堅定愛國之情和強國之志,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
(3)制定政策必須符合國情;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改革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經濟建設必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國民經濟各部門按比例協調發展;改革必須注重增強企業活力和地方的積極性。第二十七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時空覽史
階段特征
考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
關鍵點
①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構成國家及影響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性質和影響
1.原因
(1)根本原因:兩次工業革命后,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主要原因: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矛盾進一步激化。
(3)導火索: 事件。
2.概況
爆發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 宣戰
交戰 雙方 同盟國和協約國,戰爭爆發后,意大利為了自身利益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戰場 為主要戰場,后來逐漸擴大到非洲、亞洲等地
主要 戰役 1916年的 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
加速 進程 1917年, 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退出戰爭
結束 1918年11月, 投降,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3.評價
(1)性質: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 戰爭。
(2)特點:時間長、參戰國家多、人員傷亡大。
(3)影響
①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②大大削弱了 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③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 。
考點2列寧與十月革命
關鍵點
①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意義
②蘇維埃政權建立后鞏固政權的措施
1.十月革命
(1)背景
①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推翻了 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②臨時政府繼續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統治陷入全面危機。
(2)過程:1917年11月6日, 在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3)意義
①國內: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 革命,建立了第一個 的國家。
②國際:推動了 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2.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1)政權建立: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正式開幕,通過《 》,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 任人民委員會主席。
(2)政權鞏固
政治 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創建了新的政權機關
軍事 廢除了舊的常備軍,組建了 ;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
經濟 ①將大工業、鐵路和銀行收歸國有,建立 ②廢除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皇室和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③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外交 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退出
易錯易混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2.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是巴黎公社,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蘇維埃俄國。
考點3《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關鍵點
①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主要議題、主導國、會議內容
②《九國公約》的內容及對中國的影響
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和實質
1.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
(1)巴黎和會
召開 1919年1—6月,戰勝的 在凡爾賽宮召開
議題 討論 及戰后安排
操縱者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 總統威爾遜
結果 ①協約國與 簽訂了《凡爾賽條約》 ②分別與其他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了 ③決定建立 ,戰敗國和蘇維埃俄國被排斥在外,美國也未加入
(2)《凡爾賽條約》
領土 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
軍事 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禁止德國實行 ,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陸軍人數
政治 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
賠款 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 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 等國瓜分
2.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
(1)華盛頓會議
召開 1921年11月至1922年在華盛頓召開
主導國
結果 1922年簽署了針對 問題的《九國公約》
影響 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 地區的關系
(2)《九國公約》
內容 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 原則
影響 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 ”等目的,使 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 的基礎上,重建戰后國際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考點4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關鍵點
①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和意義
②蘇聯工業化建設的成就和農業集體化的措施
③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正確評價蘇聯模式
1.新經濟政策
(1)開始時間、人物:1921年春、 。
(2)內容
(3)作用: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 ,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2.蘇聯建立: 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3.蘇聯的建設
(1)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提出者 開始時間 1926年
過程 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
成就 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
特點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
評價 ①積極: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 ②消極:這種排斥 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2)農業集體化
時間 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
措施 開展消滅 運動。政府支持集體農莊建設,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
4.蘇聯模式
(1)形成標志: 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
(2)評價
積極 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 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消極 沒有尊重 ,隨著時間推移,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考點5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關鍵點
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導者、概況及影響
②埃及華夫脫運動的領導者、概況及影響
③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概況
第一次 第二次
1920年, 號召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2年發生了農民焚燒警察局事件,甘地認為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范圍,決定停止運動 1930年,甘地再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主要采取 形式,最終印度總督與甘地談判,雙方妥協
(2)影響
①積極: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 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局限: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 對運動的領導權。
2.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繼續維持在埃及的統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
(2)領導人:扎格魯爾。
(3)訴求:讓埃及完全獨立。
(4)經過:1919年扎格魯爾等人被捕后,埃及發生了和平示威和武裝起義,殖民政府迫于壓力釋放了扎格魯爾等人。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 地承認埃及獨立。
(5)意義:華夫脫運動為埃及 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3.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
(1)內容
政治 打擊寡頭勢力,確立中央集權的
經濟 推行 ,在全國范圍內分配土地,打破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將服務業和大型工業收歸國有,謀求民族經濟的獨立與發展
文化 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影響: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 的成果,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易錯易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埃及的華夫脫運動都是爭取民族獨立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后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圖示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主題1比較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項目 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
不 同 點 目的 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協調列強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操縱國 英、法、美 美國
主要條約 《凡爾賽條約》 《九國公約》
影響 確立了列強在歐洲的國際新秩序 調整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
相同點 都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而召開的會議;都體現出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都侵犯了中國的權益
經典考題
(2023 東莞模擬)在巴黎和會上,為了拉攏日本,英、法、美無視中國的反對和抗議,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但是在華盛頓會議上,英、美支持中國收回山東主權的要求。英、美態度發生轉變主要是因為 ( )
A.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B.中國民眾的愛國運動影響
C.維護自身國家的利益 D.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
變式訓練
1.(2023 廣安中考)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協約國的賠款政策“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兇暴的行為之一”。《凡爾賽條約》的締結者之一、英國首相勞合 喬治:“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么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由此可見,《凡爾賽條約》最大的問題是 ( )
A.美國奪取世界領導權的野心未能實現
B.中國仍未擺脫被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
C.形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
D.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2.(2023·撫順模擬)對于1922年簽署的一份公約,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說此公約“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下列屬于此公約內容的是 ( )
A.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
B.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C.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D.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主題2列寧與斯大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比較
項目 列寧 斯大林
政策 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為新經濟政策 放棄新經濟政策,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工業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制定和實施兩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
農業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把個體小農經濟改造為大規模的集體農莊
影響 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建成
特點 允許私營經濟存在,實行自由貿易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經典考題
(2023 武漢中考)如圖是某同學學習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筆記,可見該政策的實施,蘇維埃俄國 ( )
措施 作用
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①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②迅速緩解了危機 ③鞏固了工農聯盟 ④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引入外資,實行自由貿易
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A.消滅了外國的干涉勢力 B.完成了農業集體化改革
C.實現了國家工業化目標 D.加快了向社會主義過渡
變式訓練
 (2023 安徽中考)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經濟結構調整步履緩慢,重工業的片面發展阻礙了新興產業的崛起,其發展戰略始終難以轉到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效率為中心的集約化軌道。由此可見,此時蘇聯模式 ( )
A.制約了產業轉型 B.改善了民眾生活
C.突破了發展困境 D.遵循了經濟規律
史料實證
史料一 《爭吵與簽約》
切入點:一戰后英、美、法、德之間的關系。
深思維:(1)一戰后戰勝國之間爭奪激烈。
(2)巴黎和會是戰勝國懲辦德國等戰敗國的分贓會議。
(3)巴黎和會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之間、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相反卻播下了新的仇恨和戰爭的種子。
史料二 “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
——列寧
切入點:對華盛頓會議影響的評價。
深思維:(1)華盛頓會議是為了解決美日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而召開的。
(2)《九國公約》簽訂后,美國實現了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加深了美日之間的矛盾。
時空觀念
蘇俄(聯)不同時期的經濟政策
家國情懷
(1)戰爭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帶來嚴重災難,人們應該學會用非軍事手段解決國際事務中的紛爭,熱愛和平,遠離戰爭。
(2)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中國受到列強的欺凌,權益遭到損害,這充分說明“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我們應堅定愛國之情和強國之志,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
(3)制定政策必須符合國情;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改革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經濟建設必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國民經濟各部門按比例協調發展;改革必須注重增強企業活力和地方的積極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盈江县| 张家口市| 南和县| 永靖县| 莱阳市| 盐源县| 黄陵县| 轮台县| 临猗县| 巴林右旗| 永登县| 化州市| 治县。| 林芝县| 阿坝县| 彭州市| 铁岭市| 奉新县| 专栏| 五台县| 双鸭山市| 中牟县| 黄石市| 虞城县| 恩平市| 石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龙岩市| 壶关县| 达日县| 普宁市| 云和县| 旬阳县| 新野县| 长汀县| 微山县| 衡山县| 双牌县| 灵川县| 金乡县|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