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六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學案 2023-2024 初中歷史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六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學案 2023-2024 初中歷史復習

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時空覽史
階段特征
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從多民族政權并立走向國家統一的歷史時期。
政治 民族政權并立到走向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
經濟 經濟重心南移逐步完成;坊市界限被打破,紙幣出現
文化 市民階層興起,宋詞、元曲為代表,文化平民化、世俗化
科技 科學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出現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
民族 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時期
對外 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考點1北宋的政治
關鍵點
①北宋建立與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②宋代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的目的、措施和影響
③王安石變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及評價
1.北宋建立: 年,后周大將 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被擁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 ,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2.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措施
軍事 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
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
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
政治 中央:分化事權,削弱
地方:派 擔任州縣長官,實施三年一換制度;設置 以分知州權力
經濟 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
設置 ,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2)影響:宋朝把 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3.重文輕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
(2)表現
①重用 掌握軍政大權,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
②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 。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進士授官從優,升遷迅速。
(3)評價
積 極 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 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 、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局 限 削弱了軍隊戰斗力;政治機構重疊,官吏冗余,辦事效率下降,增加了財政支出
4.王安石變法:
(1)目的:為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2)措施:
①經濟領域:募役法、 、農田水利法。
②軍事領域: 。
(3)結果:變法使政府財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因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幾乎全部被廢除。
圖示解史
考點2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關鍵點
①遼的建立及與北宋的關系
②西夏的建立及與北宋的關系
1.遼的建立: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 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
2.遼與北宋的關系
(1)遼太宗時:占領燕云十六州,沖突加劇。
(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關系。
(3)宋太宗:從進攻到防御。
(4)宋真宗時:澶州之戰后,宋遼和議,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稱“ ”。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3.西夏建立:11世紀前期, 族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
4.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邊界貿易興旺。
圖示解史
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考點3金與南宋的對峙
關鍵點
①女真族的崛起與金的建立
②金滅遼及北宋的史實
③岳飛抗金的事跡及南宋偏安
1.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 (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都城會寧。
2.金滅遼及北宋:1125年,金滅遼; 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3.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宋高宗),定都 ,史稱南宋。
(2)岳飛抗金:
①概況: 統率“岳家軍”在 大敗金軍主力,并乘勝追擊,迫使金軍后撤。
②結果: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
(3)宋金議和:
①內容: 向 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
②結果: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 一隅。
考點4宋代經濟的發展
關鍵點
①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概況
1.經濟發展
類別 新成就
農 業 糧食 作物 從越南引進 ,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拔秧工具
經濟 作物 南方普遍種植 ,南宋后期 種植區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手 工 業 紡織 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 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
制瓷 業 宋代有五大官窯;江西 成為著名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中心
造船 業 廣州、 、明州的造船業水平世界領先。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南宋海船還配備了先進的
商 業 貿 易 都市 商業 、杭州是最大的商業城市。城市中店鋪不斷增加;由于時間不受限制,還出現了早市和
貨幣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海外 貿易 廣州、 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設立 ,管理外貿;南宋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2.重心南移: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 時最后完成,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考點5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關鍵點
①蒙古崛起與西夏、金的滅亡等
②元朝建立與統一的過程及影響
1.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于 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2.蒙古滅西夏與金:1227年,蒙古軍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 ,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局面形成。
3.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 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 (今北京)。
(2)統一:
過 程 年,元滅南宋,陸秀夫、 等人繼續展開抗元斗爭→ 年,元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
影 響 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 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示解史
考點6元朝的統治
關鍵點
①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②元朝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③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及影響
1.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地位: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版圖是我國歷史上 的。
(2)民族交融:元朝時,開始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
2.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 由 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六部;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
地方 實行 制度。把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 ”,直屬于中書省;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3.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機構名稱 管轄范圍 歷史意義
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 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北庭都元帥府 管理 軍政事務 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 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考點7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關鍵點
①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
②宋元時期的文學和史學成就
1.繁華的都市生活
(1)都市發展:北宋 (大相國寺最繁華)、南宋 、元朝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市民生活:隨著城市的繁榮, 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瓦子 的場所,其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雜劇 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
(3)傳統節日:宋朝已有 、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
2.文學和史學成就
宋詞 發展:詞在唐朝已經出現,在宋代成為主要文學形式之一
代表:豪放派,北宋的 和南宋的辛棄疾;婉約派,兩宋之交的
元曲 內容: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
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竇娥冤》)、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史學 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的《 》,是一部 通史巨著,記述從戰國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歷史
圖示解史
“史學兩司馬”
考點8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關鍵點
①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及影響
②宋元時期中外交通的發展概況
1.科技的發展
活 字 印 刷 術 人物 北宋
傳播 13世紀傳入朝鮮,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經蒙古人的西征傳入歐洲
意義 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指 南 針 發展 戰國出現“ ”,宋代制成
應用 末年,中國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
傳播 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傳入歐洲
意義 促進了世界 技術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 藥 發明 唐朝時發明
應用 末年,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廣泛運用于戰爭
傳播 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傳到歐洲
意義 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 的變革
2.發達的中外交通
(1)陸路:
絲綢 之路 在宋元時期進一步發展,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驛站 宋朝的 比較發達
元朝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
(2)海路:
宋代 海路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
元朝 海上絲綢之路進入 時期
(3)影響: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
主題1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的比較
項目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
不 同 點 盛行 時代 盛行于西周 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 元朝盛行,對后世影響深遠
與中 央政 府的 關系 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特權和地位可以世襲 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作用 影響 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作用,但后來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完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
相同點 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鞏固統治;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作用
經典考題
(2023 河南中考)秦漢至唐主要依據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使地方喪失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這種“打破”是為了 ( )
A.保護自然環境 B.方便信息傳遞
C.加強中央集權 D.開發江南地區
變式訓練
1.下表是元朝部分行省的行政區劃,元朝這樣劃分行政區域的作用是 ( )
名稱 行政區劃
陜西行省 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
湖廣行省 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
江浙行省 從江南平原逶迤直至福建山地
河南江北行省 合淮水南北為一
A.防止地方割據 B.方便行政管理
C.便于各地經濟交流 D.促進區域經濟平衡
2.(2023 北京模擬)“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都不如)元……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以上材料能說明 ( )
A.四通八達的中外交通 B.地方管理制度的發展
C.各朝都重視邊疆治理 D.古代選官方式的變化
3.與歷史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同的是,元朝的地方行政機構既是中央派出機構,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代表地方,直接領有路、府、州、縣,使中央權力下移了一個層次,地方機構上升一級,大大靠近中央。這反映出元朝 ( )
A.國家治理的創新 B.地方勢力的膨脹
C.中央集權的衰落 D.君主專制的強化
4.某教授認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也是兩宋否定唐后期藩鎮分權的繼續,相當于自隋朝始第三個“正—反—合”階段的“合”。他旨在說明行省制 ( )
A.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有機結合
B.鞏固了元朝中央統治和國家的統一
C.消除了地方分權和實現了中央集權
D.解決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
主題2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類別 朝代 成就 對世界的影響
造紙術 西漢 出現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 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推動了文化傳播
東漢 蔡倫改進造紙術
印刷術 北宋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 戰國 制成“司南” 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發展
北宋 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南宋 廣泛用于航海事業
火藥 唐朝 發明了火藥 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歐洲社會的變革,加速歐洲封建社會崩潰
開始用于軍事上
宋元 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經典考題
如表是我國宋元時期的一些科技成就。這些成就共同表明當時我國 ( )
時間 成就
北宋 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北宋 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
元朝 發明了火銃
A.印刷技術不斷革新 B.航海技術世界一流
C.軍事武器影響世界 D.科學技術成就突出
變式訓練
1.(2023·淄博模擬)宋朝出版事業興盛,官方圖書事業獲得很大發展,民間藏書之風也極為盛行,涌現出許多藏書家和藏書中心。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 )
A.造紙術的發明 B.印刷術的改進
C.科舉制的確立 D.宋詞的繁榮
2.宋朝的軍器監規模宏大,統管全國的軍器制造,監下分為十一個大作坊,尤以火藥作坊居首,生產大量的火箭、火炮等軍器。這體現了宋代 ( )
A.火藥已廣泛應用于軍事 B.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
C.政府重視新式武器的研發 D.火器種類已相當完備
史料實證
史料一 (元代)行省的職掌,在忽必烈時期主要是錢糧、戶口、屯種、漕運等事務。……成宗即位后,頒給行省長官虎符,使其統領本省軍隊。……各行省的重大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能調動軍隊。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
切入點:元代行省的權限。
深思維:(1)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
(2)行省行使權力受到中央的控制,保證了中央集權,加強了統治。
史料二 每當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找任何一個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切入點:宋代的科技成就。
深思維:宋代科技發達的原因
(1)國家局部統一,社會相對安定。
(2)經濟繁榮,奠定物質基礎。
(3)重文輕武,教育發展,培養人才。
(4)隋唐時期科技的積累。
(5)民族交融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等。
時空觀念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元朝:行省制
家國情懷
(1)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2)政局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及時引進、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第六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時空覽史
階段特征
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從多民族政權并立走向國家統一的歷史時期。
政治 民族政權并立到走向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
經濟 經濟重心南移逐步完成;坊市界限被打破,紙幣出現
文化 市民階層興起,宋詞、元曲為代表,文化平民化、世俗化
科技 科學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出現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
民族 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時期
對外 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考點1北宋的政治
關鍵點
①北宋建立與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②宋代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的目的、措施和影響
③王安石變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及評價
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被擁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2.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措施
軍事 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
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
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
政治 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
地方:派文臣擔任州縣長官,實施三年一換制度;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
經濟 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
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2)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3.重文輕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
(2)表現
①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
②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進士授官從優,升遷迅速。
(3)評價
積 極 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局 限 削弱了軍隊戰斗力;政治機構重疊,官吏冗余,辦事效率下降,增加了財政支出
4.王安石變法:
(1)目的:為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2)措施:
①經濟領域: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
②軍事領域:保甲法。
(3)結果:變法使政府財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因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幾乎全部被廢除。
圖示解史
考點2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關鍵點
①遼的建立及與北宋的關系
②西夏的建立及與北宋的關系
1.遼的建立: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
2.遼與北宋的關系
(1)遼太宗時:占領燕云十六州,沖突加劇。
(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關系。
(3)宋太宗:從進攻到防御。
(4)宋真宗時:澶州之戰后,宋遼和議,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3.西夏建立: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
4.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邊界貿易興旺。
圖示解史
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考點3金與南宋的對峙
關鍵點
①女真族的崛起與金的建立
②金滅遼及北宋的史實
③岳飛抗金的事跡及南宋偏安
1.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都城會寧。
2.金滅遼及北宋: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3.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宋高宗),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2)岳飛抗金:
①概況:岳飛統率“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并乘勝追擊,迫使金軍后撤。
②結果: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
(3)宋金議和:
①內容: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
②結果: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考點4宋代經濟的發展
關鍵點
①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概況
1.經濟發展
類別 新成就
農 業 糧食 作物 從越南引進占城稻,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拔秧工具秧馬
經濟 作物 南方普遍種植茶樹,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手 工 業 紡織 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
制瓷 業 宋代有五大官窯;江西景德鎮成為著名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中心
造船 業 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水平世界領先。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南宋海船還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
商 業 貿 易 都市 商業 開封、杭州是最大的商業城市。城市中店鋪不斷增加;由于時間不受限制,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貨幣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海外 貿易 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南宋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2.重心南移: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考點5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關鍵點
①蒙古崛起與西夏、金的滅亡等
②元朝建立與統一的過程及影響
1.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鐵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2.蒙古滅西夏與金:1227年,蒙古軍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局面形成。
3.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2)統一:
過 程 1276年,元滅南宋,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展開抗元斗爭→1279年,元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
影 響 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示解史
考點6元朝的統治
關鍵點
①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②元朝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③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及影響
1.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地位: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2)民族交融:元朝時,開始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2.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 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六部;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
地方 實行行省制度。把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書省;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
3.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機構名稱 管轄范圍 歷史意義
澎湖巡檢司 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北庭都元帥府 管理西域軍政事務 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政院 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 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考點7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關鍵點
①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
②宋元時期的文學和史學成就
1.繁華的都市生活
(1)都市發展:北宋開封(大相國寺最繁華)、南宋臨安、元朝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市民生活: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瓦子 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其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雜劇 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
(3)傳統節日:宋朝已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
2.文學和史學成就
宋詞 發展:詞在唐朝已經出現,在宋代成為主要文學形式之一
代表:豪放派,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婉約派,兩宋之交的李清照
元曲 內容: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史學 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述從戰國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歷史
圖示解史
“史學兩司馬”
考點8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關鍵點
①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及影響
②宋元時期中外交通的發展概況
1.科技的發展
活 字 印 刷 術 人物 北宋畢昇
傳播 13世紀傳入朝鮮,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經蒙古人的西征傳入歐洲
意義 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指 南 針 發展 戰國出現“司南”,宋代制成羅盤
應用 北宋末年,中國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
傳播 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傳入歐洲
意義 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 藥 發明 唐朝時發明
應用 唐朝末年,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廣泛運用于戰爭
傳播 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傳到歐洲
意義 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
2.發達的中外交通
(1)陸路:
絲綢 之路 在宋元時期進一步發展,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驛站 宋朝的驛站比較發達
元朝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
(2)海路:
宋代 海路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
元朝 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3)影響: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
主題1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的比較
項目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
不 同 點 盛行 時代 盛行于西周 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 元朝盛行,對后世影響深遠
與中 央政 府的 關系 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特權和地位可以世襲 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作用 影響 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作用,但后來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完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
相同點 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鞏固統治;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作用
經典考題
(2023 河南中考)秦漢至唐主要依據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使地方喪失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這種“打破”是為了 (C)
A.保護自然環境 B.方便信息傳遞
C.加強中央集權 D.開發江南地區
變式訓練
1.下表是元朝部分行省的行政區劃,元朝這樣劃分行政區域的作用是 (A)
名稱 行政區劃
陜西行省 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
湖廣行省 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
江浙行省 從江南平原逶迤直至福建山地
河南江北行省 合淮水南北為一
A.防止地方割據 B.方便行政管理
C.便于各地經濟交流 D.促進區域經濟平衡
2.(2023 北京模擬)“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都不如)元……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以上材料能說明 (B)
A.四通八達的中外交通 B.地方管理制度的發展
C.各朝都重視邊疆治理 D.古代選官方式的變化
3.與歷史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同的是,元朝的地方行政機構既是中央派出機構,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代表地方,直接領有路、府、州、縣,使中央權力下移了一個層次,地方機構上升一級,大大靠近中央。這反映出元朝 (A)
A.國家治理的創新 B.地方勢力的膨脹
C.中央集權的衰落 D.君主專制的強化
4.某教授認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也是兩宋否定唐后期藩鎮分權的繼續,相當于自隋朝始第三個“正—反—合”階段的“合”。他旨在說明行省制 (A)
A.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有機結合
B.鞏固了元朝中央統治和國家的統一
C.消除了地方分權和實現了中央集權
D.解決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
主題2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類別 朝代 成就 對世界的影響
造紙術 西漢 出現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 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推動了文化傳播
東漢 蔡倫改進造紙術
印刷術 北宋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 戰國 制成“司南” 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發展
北宋 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南宋 廣泛用于航海事業
火藥 唐朝 發明了火藥 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歐洲社會的變革,加速歐洲封建社會崩潰
開始用于軍事上
宋元 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經典考題
如表是我國宋元時期的一些科技成就。這些成就共同表明當時我國 (D)
時間 成就
北宋 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北宋 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
元朝 發明了火銃
A.印刷技術不斷革新 B.航海技術世界一流
C.軍事武器影響世界 D.科學技術成就突出
變式訓練
1.(2023·淄博模擬)宋朝出版事業興盛,官方圖書事業獲得很大發展,民間藏書之風也極為盛行,涌現出許多藏書家和藏書中心。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B)
A.造紙術的發明 B.印刷術的改進
C.科舉制的確立 D.宋詞的繁榮
2.宋朝的軍器監規模宏大,統管全國的軍器制造,監下分為十一個大作坊,尤以火藥作坊居首,生產大量的火箭、火炮等軍器。這體現了宋代 (A)
A.火藥已廣泛應用于軍事 B.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
C.政府重視新式武器的研發 D.火器種類已相當完備
史料實證
史料一 (元代)行省的職掌,在忽必烈時期主要是錢糧、戶口、屯種、漕運等事務。……成宗即位后,頒給行省長官虎符,使其統領本省軍隊。……各行省的重大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能調動軍隊。
——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
切入點:元代行省的權限。
深思維:(1)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
(2)行省行使權力受到中央的控制,保證了中央集權,加強了統治。
史料二 每當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找任何一個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切入點:宋代的科技成就。
深思維:宋代科技發達的原因
(1)國家局部統一,社會相對安定。
(2)經濟繁榮,奠定物質基礎。
(3)重文輕武,教育發展,培養人才。
(4)隋唐時期科技的積累。
(5)民族交融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等。
時空觀念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元朝:行省制
家國情懷
(1)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2)政局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及時引進、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宁海县| 普陀区| 柏乡县| 区。| 永春县| 巴东县| 阿巴嘎旗| 乌苏市| 常宁市| 潜江市| 蒙阴县| 彭泽县| 宝应县| 家居| 吴旗县| 彝良县| 伊宁市| 东源县| 塘沽区| 安西县| 徐州市| 临湘市| 德阳市| 天气| 滦平县| 高唐县| 巢湖市| 荣成市| 许昌市| 乌鲁木齐市| 天峻县| 霍州市| 理塘县| 广德县| 沂水县| 诏安县| 祁门县| 自贡市| 万安县| 全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