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講·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程標準】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2.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的新成就。【備考方向】考向一: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創設情境,考查這一時期的經濟變化,運用唯物史觀分析這一時期經濟變化的原因及作用。考向二: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社會狀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內容,創設情境,考查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運用唯物史觀分析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原因及影響。考向三: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創設情境考查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發展的特點,突出考查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復習目標】1、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看統一2、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經濟發展看統一3、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融合看統一4、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文化發展看統一【課堂探究】任務一:從政權更迭看統一問題1:結合時空示意圖及P26-30四幅地圖思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體現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有什么特點?體現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特點:趨勢:任務二:從經濟發展看統一問題1:閱讀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的特征材料一:江南之為國盛矣。……民戶繁育,將曩(nang從前)時一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發或稔,則數郡忘饑。——《宋書》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蒿里行》材料三:都下佛寺五百余,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南史·郭祖深傳》材料四:“有田萬頃,奴婢數千人,……固吝山澤”。 ——《晉書 刁協傳》附《刁逵傳》社會經濟特征:問題2:根據P28【學思之窗】和第3段敘述,結合當時南方經濟發展的成就分析其原因。【學思之窗】《宋書》中概括南朝前期南方經濟發展的情況,寫道:至于元嘉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jiōng)(門上環鈕),蓋東西之極盛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 (rěn)(豐收),則數郡忘饑。會土(指會稽)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hù)、杜(均指古代關中地區縣名)之間,不能比也。荊城(即荊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區)跨南楚之富,揚部(即揚州,主要指今江蘇、安徽兩省南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良木)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南方經濟發展原因:任務三:從民族融合看統一問題1:根據教材關于民族交融的相關內容,歸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方式(蜀、吳兩國則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中外歷史綱要》第5課P27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中外歷史綱要》第5課P27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中外歷史綱要》第5課P28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亂,各族彼此頻繁接觸, 差異慢慢縮小。——《中外歷史綱要》第5課P29(孝文帝改革)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趨勢。——《中外歷史綱要》第5課P30)民族交融的方式:問題2:根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表現,概括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中華文明所處地形復雜,族群眾多,但它在歷史上卻發展出以漢族為主體,融合了許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輝煌文明,長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性,如精耕農業、統一帝國、儒家倫理等等,歷經磨難而未曾中斷,彪炳于世界,貢獻于人類。這在世界文明史發展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民族交融的表現:北方胡漢交融--少數民族內遷;游牧轉向農耕;學習漢制,民族差距縮??;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方蠻漢交融--北民南遷;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區域的治理;江南地區開發。民族交融的特點:(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從沖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中外歷史綱要》第二單元概述P25)問題3:根據教材關于民族交融的相關內容,歸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影響。民族交融的影響:任務四:從文化發展看統一問題1:根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成就,歸納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領域 主要成就文學 建安文學;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書法藝術 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體均已完備王羲之博采眾長,被稱為“書圣”繪畫藝術 東晉顧愷之“以形寫神”,《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為其代表作石窟藝術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的數值 農學 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地理 思想 西晉裴秀《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佛教傳入,道教興起,玄學盛行,儒學新發展文化發展特點:課堂小結:構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經濟發展、民族交融、文化認同與統一趨勢之間的邏輯關系。)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