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醫療與公共衛生【教材重難】1.歷史上主要疫病流行的原因、特點及影響。(1)特點: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時間長;危害性極大。(2)原因:人禍如腐敗、戰爭、動蕩、饑荒等;天災如氣候、環境變化等;不良習俗等使公共衛生條件差;醫療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后;人口流動;防疫意識和防疫措施差;……(3)影響人類的災難(消極影響):①勞力緊缺,引發饑荒、混亂等;②給人類政治、經濟、信仰等帶來消極影響;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鑒?災難后的進步(積極影響):①重視公共衛生(古羅馬的飲水、排水工程;中國古代的清理污水、疏通水道、掩埋尸體、發放藥物等)和疫病防治(隔離、發藥、戴口罩等);②建立疫病救治機構(中國隋唐和古羅馬);③醫學進步是關鍵;2.中西醫的不同特點、各自形成原因及認識。(1)中醫特點及形成原因:特點:歷史悠久,臨床治療經驗豐富;藥食同源,簡便經濟;注重養生;藥學典籍豐富,對藥物性能認識較為全面;強調整體觀念(人自身的整體和天人的統一性)和辨證施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學遺產;留下了大量的中醫藥學典籍;蘊含著儒家濟世的文化價值觀等;形成原因: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具有較好的傳承性;受傳統天人觀念的影響;讀書人觀念的轉變及歷代醫者的潛心鉆研;歷代政府的鼓勵與支持;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2)西醫特點及形成原因:特點:起步晚;以科學實驗為基礎,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局部施治,以化學藥物和手術為主;形成原因:以化學、物理、生物等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在解剖學、診斷學、藥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3)認識:西醫傳入中國后彌補了中醫藥學在實驗醫學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動中醫藥學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動中國近代醫學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推動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沖擊了中醫的地位,甚至造成了一些極端認識等。但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4)中西醫比較:中醫 西醫理論依據 傳統陰陽五行理論 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診斷學 望聞問切“四診法” 聽診、儀器檢測、化驗分析治療學 湯藥、針灸等為主;少量手術 藥物、注射、輸液、手術等藥物學 自然草藥配方、熬制中成藥等 化學提取、合成各種藥物衛生保健 不同季節、年齡段保健;健身操 重視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3.全面認識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1)內容:現代醫療體系包括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服務制度、藥品供應體系與醫療保障制度等內容。(2)特征:①機構完備,覆蓋面廣。20世紀中期以來,許多國家完善了各級醫療組織,構建基本覆蓋的各級醫療網絡,方便患者就醫。②統籌規劃,措施多樣。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下,各國政府既注重治療,又規劃免疫,還加強食品、藥品的安全監督。③社會服務,規范管理。二戰后各國政府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各級機構的服務職能凸顯,我國各級衛生機構明確服務意識。擴大服務內容。同時政府規范藥品的收費,保障藥品供應,加大醫療扶貧的力度。④全民醫保,全面覆蓋。進入近代社會后,西方歐美國家開始形成醫療保障制度,醫療衛生基本得到物質保障。中國政府大力推行城鎮和農村的醫療保險和合作醫療制度,確保全民病有所醫。(3)建立原因:政府主導和立法保障;世界性公共衛生機構的推動;科技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有識之士倡導等。(4)作用:①大健康:維護、保障和增進全體居民的健康,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②大衛生:促進許多國家的公共衛生建設,使人們能夠強化公共衛生觀念、增強個人衛生習慣、注重精神衛生、重視心靈健康,從而實現身心幸福。③防疫抗災:在防疫抗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認識:醫療衛生事業關乎人民身體健康,自古以來就受到了普遍重視;但由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醫療衛生事業也呈現出時間與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科技、政治、經濟等因素密不可分等。4.中國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特點。診療機構與服務機構相結合;預防與治療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民間團體與政府組織相結合;中央與地方相結合;醫療教育科研與醫療救治相結合;雖起步晚但體系化、制度化很快。【思維訓練】1.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認為醫學“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唐代孫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這反映了古代中醫( )A.區分親疏貴賤的病患差別 B.堅持醫德至上的價值取向C.貫徹醫技優先的行醫理念 D.恪守安身立命的職業規范2.“中土醫書,方論浩繁。每論一病,必浮舉陰陽五行,纏繞不休;每用一藥,必為色香形味,分配臟腑。更或高談脈理,妄事神巫。”這說明中醫( )A.具有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 B.診斷和治療帶有迷信色彩C.不受重視,醫生地位低下 D.發展受到阻礙,作用較少3.元朝人忽思慧在擔任太醫時撰寫了世界上最早的飲食衛生與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該書卷一講各類食物禁忌;卷二講原料、飲料和食療;卷三講糧食、蔬菜、各種肉類和水果等。該書早年被傳往日本,明清兩代也曾多次翻印,廣為流傳。這反映出( )A.蒙古人生活全面中原化 B.理學修身催生中醫養生C.元朝飲食文化豐富多彩 D.藥食同源觀念影響廣泛4.《西洋藥書》由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講法國傳教士白晉等編著,書中介紹了金雞納霜(治療瘧疾藥物)等40余種西藥,論述了30多種病狀及醫療護理藥方和臨床使用方法。1765年,藥學家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成書,其中收入了金雞納霜等藥物。由此表明《西洋藥書》( )A.奠定了我國臨床醫學的基礎 B.豐富了我國傳統醫藥學內容C.全面總結了16世紀前藥物學的成就 D.推動了西醫在中國廣泛傳播5.20世紀初上海廣智書局出版的《最近衛生學》一書提出,“夫欲保國,必先強種,而強種之術,舍人人自解衛生,自能衛生,其道無由。吾國自醫學失傳,衛生一事,闕而不講,此國民體格所以日趨于弱也。”書中觀點意在( )A.說明建立完善醫療體系的重要性 B.大力宣傳國家衛生防疫基本常識C.強調衛生之事應該與救國相結合 D.督促政府積極開展衛生防疫工作6.20世紀初,當鼠疫波及華北之時,頗有影響的《大公報》刊載了天津官醫院的來稿,詳細介紹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癥狀以及預防鼠疫的方法,還開設了專欄介紹防疫知識。這說明( )A.清朝建立了疫病防控體系 B.政府在疫病防控中發揮作用C.華北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 D.近代科技改變傳統疫病觀念7.下面為陜甘寧邊區防疫工作統計表(節選)。這些措施反映當時陜甘寧邊區( )時間 具體措施1941年11月 《解放日報》開設“衛生專欄”,重點介紹傳染病的預防和一些衛生保健知識1942年4月 邊區設立防疫總委員會,分區、縣先后成立衛生防疫委員會1942年5月 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對傳染病進行分類,并規定相應報告和防治制度1944年7月 開辦了規模龐大的衛生展覽會,歷時八天,參觀者萬余人A.醫療衛生體系得以完善 B.民眾生命健康日益受到關注C.公共衛生意識持續強化 D.醫療機構服務職能不斷擴大8.下表是1950-1953年部分省區天花發病人數統計。(單位:人)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種痘運動( )年份 黑龍江 吉林 安徽 福建 山東 廣東 湖南 內蒙古1950 1043 650 11620 2292 8463 1395 2848 11031951 75 186 5407 455 923 8066 3155 3401952 115 18 91 22 454 1045 110 1511953 8 14 24 1 67 16 3 19A.使民眾形成了文明的生活習慣 B.提高了民眾對新政府的政治認同C.極大地推動醫療技術快速發展 D.表明衛生防疫體系已在中國建立9.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醫學研究團隊,受到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關于青蒿素抗瘧記載的啟發,從青蒿中分離出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對人類防治瘧疾發揮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說明( )A.古代醫藥典籍對科研有啟示 B.重視總結實踐經驗是中醫特點C.中國的中醫得到了世界認可 D.中國醫學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10.截至2020年7月,我國醫保結算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患者17.3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約18億元,其中基本醫保支出12.7億元。這( )A.表明醫療保障體系開始建立 B.是醫保體系與時俱進的表現C.提高了居民醫療補助的標準 D.促進了公共衛生體制的完善11.在希臘世界長期將疾病和瘟疫視為“神意”的濃厚氛圍中,修昔底德提出雅典瘟疫應源于埃塞俄比亞,是通過海洋傳播而來的,由于伯利克里的錯誤政策,致使雅典城內人滿為患,空氣污染嚴重,導致瘟疫暴發。他還明確指出疾病發病率最高的是“與病人接觸最頻繁”的醫生,這些說法( )A.反映了精英階層對疾病的理性思考 B.旨在為雅典向外擴張尋找借口C.成為阻斷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手段 D.成為瘟疫成因的最早科學結論12.天花是一種急性傳染病,曾奪去了數億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認證委員會于1979年簽署認證書,宣告人類根除天花疫病。世衛組織的工作人員說,當時蘇聯和美國正在進行合作,根除天花成為多邊體系最偉大的成就。這說明( )A.疫情推動意識形態改變 B.公共衛生政治化促進醫學發展C.抗疫需要全球團結合作 D.政治格局的變動影響抗疫成效13.1848年,英國通過頒行《公共衛生法》,成立衛生總署;1858年創建樞密醫務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務部,從而最終構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為核心,輔以中央政府監督引導的公共衛生管理制度。這( )A.折射出轉型時期的英國公共衛生狀況惡化B.表明英國率先構建社會保障體系C.從側面表明英國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擴張D.改善了英國城鄉的公共衛生狀況14.1851年歐洲國家召開第一次國際衛生大會,1907年國際公共衛生辦公室建立,爾后,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相繼成為疫病防治領域技術咨詢者和跨國行動計劃的倡導者、領導者、協調者和實施者。在此過程中,國際衛生防疫體系( )A.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傳播C.順應了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 D.始終是以歐洲國家為主體15.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在2018年發布的“全球醫療水平分布情況”顯示,北歐、北美、大洋洲等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能力最強,其次則是拉美、東歐、阿拉伯地區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處于醫療質量水平末端的國家主要分布在非洲、東南亞、南亞等地區。這體現出( )A.經濟發展的水平影響醫療質量程度 B.醫療能力越強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西方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D.亞非拉國家醫療衛生體系普遍落后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時珍青年時代三次鄉試不中,遂隨父學醫,并很快成為一名醫術精湛的醫生。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李時珍發現歷代醫書謬誤不少且多偏激守舊,遂立志對舊本草書籍進行全面整理和補充。為此,他“漁獵群書,搜羅百氏”,讀遍子史經傳、訓詁注疏、金石農圈和醫卜星相。李時珍帶著研究本草的思路深入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湖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為解決疑難,拜農民、漁人、車夫、樵夫等人為師。他搜集了大量的標本和民間單方,對藥物的生長、分布情況作了詳盡的記錄。歷經27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在1578年完成了近200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部著作自問世以來,在國內輾轉翻刻近200次,并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泛流傳于世界。達爾文稱李時珍不僅是醫學家,而且是一個博物學家,他的進化論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綱目》的理論和例證。——摘編自王劍、梅全喜《論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偉大貢獻及學術價值》材料二 雖然達爾文在少年時代就表現出對博物學的濃厚興趣,但他的父親非常希望其成為一名牧師。進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后,達爾文很快失去了對神學的興趣,反而閱讀了大量生物學方面的著作。在劍橋大學的亨斯羅教授的推薦下,1831年達爾文乘坐軍艦貝格爾號進行了長達5年的環球考察。達爾文收集到了大量關于生物變異的實例,并獲得了最初的物種起源問題意識。為證明生物進化與人工育種之間的聯系,達爾文對150多種家鴿進行研究。1832年,達爾文將其想法寫成一篇35頁的綱領;1840年又寫下物種起源的論著提綱,直到1859年《物種起源》第一版才出版。在此后數十年,達爾文出版多部著作繼續闡述進化論思想。1882年,達爾文病逝后被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頓墓旁。——摘編自包慶德等《進化論:自然選擇與生物進化及其內在奧秘》(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時珍和達爾文成為偉大科學家的共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本草綱目》和《物種起源》產生的社會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部著作的當代價值。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紀時,宗教醫學是人們療治病痛的主要途徑。16至17世紀,瘟疫頻發,英國人口大量死亡,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基督教會束手無策,神職人員紛紛死亡,民眾對教會的權威性和神圣性產生懷疑。這時期醫學界對疾病的認識已經向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病理觀轉變,建議當局注意城市公共衛生,民眾重視衛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療法取代祈禱、觀瞻圣物。政府則以醫學隔離、清掃街道等手段進行防控,嚴禁舉行相關祭祀活動。在地方政府和議會推動下,伊麗莎白女王授權樞密院編纂《政令大全》,加強對地方防疫的管理。——摘編自陳凱鵬《論近代早期英國防疫對策特點》材料二 為應對西班牙流感等全球醫療和社會危機,1921年國聯衛生組織成立。二戰后,國際社會仍面臨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如霍亂、鼠疫、黃熱病等,亞非拉國家普遍缺乏基礎醫療設施,無法有效應對,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成立,標志著全球衛生與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時代,國際合作共識加深。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推廣疫苗接種,處理貧窮與衛生問題,保障世界不同區域的基礎醫療建設,傳染病防治取得重大進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脅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摘編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醫療與帝國》(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國防疫策略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變化產生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世界衛生組織成立的背景及其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戰結束后,英國慈善家和社會改革家提出的關于建立惠及大眾的免費醫療體制的呼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最終于1948年通過了“全民健康服務法案”,該法案的基本原則是:為所需者提供免費醫療。只要是英國居民或是在英國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在生病后都會由政府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實行基礎醫療和醫院醫療兩級服務制,基礎醫療是主體,負責居民非急診類看病。為了保證醫療衛生體系的有效運行,英國政府還建立了一支分布于各個社區醫療機構的高素質醫護隊伍。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民醫療服務體系屢經修改,規定某些醫療項目實行收費服務,不過基本的醫護費用仍然由國家負擔,這個原則并沒有改變。——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第6卷材料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僅有9個婦幼保健院和11個專科防治所。當時,威脅著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慢性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各種地方病。為了加強對公共衛生事業的領導,1949年11月在衛生部內設立了專管衛生防疫的公共衛生局,統一負責全國的衛生防疫工作。1951年向蘇聯學習建立了城市職工醫療保障體系,此后,覆蓋人群與享受水平不斷擴大和提高。面對資本稀缺、人才匱乏的約束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非常注重衛生政策和衛生體制的本土化創新,提出了“面向工農兵、團結中西醫、預防為主、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在城市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建立完善、愛國衛生運動有序開展的背景下,政府開始關注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障問題。1965年毛澤東作出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衛生工作的重點開始轉向農村。——摘編自傅虹橋《新中國的衛生政策變遷與國民健康改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英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及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衛生事業所具有的多樣性和層次性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19.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傳播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紀,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在工業化和城市化迅猛發展的進程中,公共衛生問題日益顯現。公眾對城市公共衛生問題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加之霍亂等瘟疫的頻繁發生,政府開始干預公共衛生。19世紀30年代,英國流行病肆虐,政府開始干預、控制疫情。英國從1841年開始實施免費疫苗接種,這是英國首次開展的持續性公共衛生活動。《1848年公眾健康法案》的出臺標志著英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干預公共衛生,強調建立衛生管理機構的必要性。1865年,英國開始組建著眼于疾病病因理論和化學原理的研究體系。這種對疾病的科學預防與控制,推動了英國的公共衛生朝著科學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摘編自趙玉蘭等《英國公共衛生運動的領導者:約翰 西蒙》材料二 各國應該團結起來,加強協作,共同應對,不應互相“甩鍋”。各國需做好全面的準備,現在最大的敵人不是病毒,而是恐懼、謠言和歧視。各國盡快主動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開展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強數據、技術的共享,加快疫苗的研發;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摘編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共擔責任、全球聲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社會經濟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英國政府干預公共衛生活動的背景和主要舉措。(2)提煉材料二的主要觀點。綜合上述材料,提出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合理化建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醫學成就。張仲景認為醫學“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孫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二人都強調了醫學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故B項正確;“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指治病不分貴賤,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醫技優先的信息,排除C項;安身立命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寄托,與材料信息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根據材料“必浮舉陰陽五行”“妄事神巫”可知,材料反映了中醫在診斷和治療時帶有迷信色彩,故B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醫學發展。A 《飲膳正要》是皇宮太醫的秘本,無法反映蒙古人的整體生活,更無法體現出其生活全面中原化 ×B 中醫養生古已有之,并非到元朝才有,而且材料也無法體現出“理學修身催生中醫養生” ×C 飲食安全和文化豐富多彩是不同概念,明清新物種引進后飲食更呈現豐富多樣性 ×D 據材料可知,《飲膳正要》是世界上最早的飲食衛生和營養學專著,其內容不僅涉及食物禁忌問題,還強調食療,這體現出藥食同源的思想。據材料“該書早年被傳往日本,明清兩代也曾多次翻印,廣為流傳”可知,藥食同源觀念影響廣泛 √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中國藥學家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收入了《西洋藥書》中介紹的金雞納霜等藥物,豐富了我國傳統醫藥學內容,故選B項;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臨床醫學的基礎,故排除A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16世紀前的藥物學成就,故排除C項;僅根據材料無法說明推動西醫在中國廣泛傳播,故排除D項。5.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該書強調衛生觀念與強種、救國相結合,C項正確;當時并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醫療體系,A項排除;B項只是材料中局部信息,可排除;材料只是強調通過書籍宣傳,并沒有督促政府積極開展醫療衛生工作,D項排除。6.答案:B解析:根據“《大公報》刊載了天津官醫院的來稿”可以看出,政府在疫病防控中發揮了作用,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清朝建立了疫病防控體系,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華北鼠疫的防控效果,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近代科技對傳統疫病觀念的影響,排除D項。7.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據材料“重點介紹傳染病的預防和一些衛生保健知識”、“區、縣先后成立衛生防疫委員會”、“,對傳染病進行分類,并規定相應報告和防治制度”和“開辦了規模龐大的衛生展覽會”及所學知識可知,陜甘寧邊區重視對傳染病預防的宣傳工作,反映了關注民眾的生命健康,B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對傳染病預防的宣傳工作,沒有體現醫療衛生體系,也不能得知醫療衛生體系完善,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邊區政府在傳染病預防上的宣傳,并非公共衛生意識的宣傳,排除C項;材料中的防疫委員會并非醫療衛生機構,不能體現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職能擴大,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開展的種痘運動使天花發病人數大大減少,這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增強了民眾對中國共產黨和新政府的政治認同,B項正確;種痘運動與文明的生活習慣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種痘運動與醫療技術的發展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9.答案:A解析:根據“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醫學研究團隊,受到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關于青蒿素抗瘧記載的啟發,從青蒿中分離出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可知古代醫藥典籍對科研有啟示,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古代醫藥對當代科研的影響,并非強調中醫重視總結經驗的特點、中國醫學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排除BD項;材料沒有體現對中醫的態度,排除C項。故選A項。10.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新冠肺炎出現之前我國醫保沒有將其列入醫保報銷范疇,現在醫保支出有相關費用,說明我國的醫保體系隨著現狀進行調整,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我國并非2020年才建立醫保體系,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醫療補助的標準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醫保支出和報銷問題,不涉及公共衛生問題,排除D項。故選:B。11.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為精英階層代表的修昔底德對于瘟疫成因的說法跳出了“神意”的范疇,包含了對于其形成的理性思考,故A正確。該說法與雅典對外擴張的理由無關,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出伯利克里的改革因此而阻斷,排除C。無法證明該說法是最早的科學結論,排除D。1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全球合作抗疫的必要性。根據材料可知,美蘇合作及多邊體系的構建使得天花被消除,這說明抗疫需要全球團結合作,故C項正確。美國和蘇聯的意識形態并未因為疫情而發生改變,排除A項;B項無法由材料得出,排除;題干中的時間正值冷戰時期,政治格局并未發生變化,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1848年,英國通過頒行《公共衛生法》,成立衛生總署;1858年創建樞密醫務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務部,從而最終構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為核心,輔以中央政府監督引導的公共衛生管理制度”可知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有了很大發展,加之缺乏相應的治理經驗,以及自由放任思想的影響,公共衛生狀況隨之不斷惡化,使得英國社會問題不斷突出,為此,英國被迫政府采取了材料中所述的種種措施加以應對,A項正確;公共衛生管理制度不等于社會保障體系,內涵不同,且材料無法體現“率先”排除B項;C項并非材料主旨,且材料無法充分體現推理,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改善了英國城鄉的公共衛生狀況,排除D項。故選:A。1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國際衛生大會最先在歐洲召開,而后擴展到國際層面,經歷了從區域到全球的轉變,A項正確;“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傳播”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經濟區域集團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國際衛生防疫體系“始終是以歐洲國家為主體”,排除D項。15.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北歐、北美、大洋洲等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能力最強……處于醫療質量水平末端的國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可知,醫療水平的高低跟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A項正確;醫療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項;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西方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狀況,排除C項;“亞非拉國家醫療衛生體系普遍落后”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16.答案:(1)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借鑒學習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并進行改進和創新注重實地考察和實踐研究治學嚴謹,用較長時間打造一部科學著作等。(2)《本草綱目》:明清時期傳統科技已基本成熟,進入到系統總結性階段傳統醫書存在不少謬誤,且缺乏一部系統的本草學專著統治者比較重視醫藥學的發明中后期社會矛盾尖銳,百姓深受天災人禍的影響等。《物種起源》: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文藝復興以來基督教神學受到極大的沖擊自然科學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早期進化思想的出現等。(3)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幫助促進當代中醫藥產業和生物學的發展其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方法能為后世所借鑒等。解析:(1)根據材料“遂立志對舊本草書籍進行全面整理和補充”、“達爾文很快失去了對神學的興趣,反而閱讀了大量生物學方面的著作”得出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根據材料“讀遍子史經傳、訓話注疏、金石農圃和醫卜星相”、“獲得了最初的物種起源問題意識”得出借鑒學習前人和他人的成果,并進行改進和創新;根據材料“李時珍帶著研究本草的思路深入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湖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1831年達爾文乘坐軍艦貝格爾號進行了長達5年的環球考察”得出注重實地考察和實踐研究;根據材料“歷經27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在1578年完成了近200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1832年,達爾文將其想法寫成一篇35頁的綱領;1840年又寫下物種起源的論著提綱,直到1859年《物種起源》第一版才出版”得出治學嚴謹,用較長時間打造一部科學著作。(2)背景:《本草綱目》:結合所學明清科技成就的內容得出明清時期傳統科技已基本成熟,進入到系統總結性階段;根據材料“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李時珍發現歷代醫書謬誤不少且多偏激守舊”得出傳統醫書存在不少謬誤,且缺乏一部系統的本草學專著;結合所學明清醫學發展的內容得出統治者比較重視醫藥學的發展;結合所學明清的社會矛盾得出明中后期社會矛盾尖銳,百姓深受天災人禍的影響等。《物種起源》:根據材料“1831年”、“1859年”并結合所學得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結合所學西方思想解放歷程得出文藝復興以來基督教神學受到極大的沖擊;結合所學西方科技發展的內容得出自然科學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早期進化思想的出現等。(3)結合所學兩部著作對認識自然界重要性的啟示可得出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幫助;結合所學兩部著作對醫學發展的作用得出促進當代中醫藥產業和生物學的發展;根據材料“歷經27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為證明生物進化與人工育種之間的聯系,達爾文對150多種家鴿進行研究”得出其體現的科學精神和方法為后世所借鑒。17.答案:(1)變化:宗教色彩減弱,科學性增強。原因:現實情況動搖人們的宗教信仰: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封建王權強化、民族國家逐步建立。(2)背景:具有國際合作的經驗;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第三世界國家面臨醫療衛生困境;傳染病等公共衛生問題突出;科技和醫療條件的進步;全球化;建立健全世界衛生體系的需要。意義:協調各國之間的醫療衛生工作;推動世界衛生工作的體系化、制度化;提高發展中國家醫療衛生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提高全人類醫療水平,促進健康狀況的改善;強化了人類的公共衛生觀念。解析:(1)變化:根據題干“民眾對教會的權威性和神圣性產生懷疑。這時期醫學界對疾病的認識已經向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病理觀轉變”可知英國防疫策略的變化是宗教色彩減弱,科學性增強。原因:根據題干“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基督教會束手無策”可知現實情況動搖人們的宗教信仰;根據“女王授權樞密院編纂《政令大全》,加強對地方防疫的管理”可知封建王權強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17世紀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時期,對防疫政策的變化也有一定影響。(2)背景:根據材料“為應對西班牙流感等全球醫療和社會危機”“國際社會仍面臨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可知當時傳染病等公共衛生問題突出;根據“非拉國家普遍缺乏基礎醫療設施,無法有效應對,死亡率居高不下”可知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第三世界國家面臨醫療衛生困境;根據“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成立,標志著全球衛生與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時代,國際合作共識加深”可知在經濟全球化下,建立健全世界衛生體系的需要。意義:世界衛生組織的建立推動世界衛生工作的體系化、制度化發展;有利于提高發展中國家醫療衛生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對提高全人類醫療水平,促進健康狀況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強化了人類的公共衛生觀念18.答案:(1)特點:立法手段推動;覆蓋面廣(惠及大眾);種類多;政府高度重視;政策不斷調整和完善。影響: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穩定與發展;加大了國家財政負擔。(2)多樣性:專科防治;婦幼保健;衛生防疫;衛生政策和衛生體制的本土化創新。層次性:先推動城市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后進行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探索。成因:疆域遼闊,地方病眾多,死亡率較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醫療衛生保障制度落后或幾乎沒有;優先發展重工業過程中出現的城鄉差別;政府的高度重視;人口基數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蘇聯的借鑒。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主要從政府的重視、免費醫療、體系完備、種類繁多等方面去歸納。第二小問影響要一分為二看待。(2)第一小問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多樣性,主要從專科防治、婦幼保健以及學習蘇聯進行創新等方面去組織;關于層次性,主要是先城市后農村。第二小問原因,主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國情和對蘇聯經驗的借鑒等方面作答。19.答案:(1)背景:工業革命后,工業化、城市化引發公共衛生問題;瘟疫頻繁發生;公眾對城市公共衛生問題的關注度逐漸提高;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日益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主要舉措:政府干預并建立國家防御體系;立法并建立衛生管理機構;開展持續性公共衛生活動;實行免費疫苗接種;建立公共衛生研究體系。(2)主要觀點: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建議:各國應該團結起來,加強協作,共同應對;面對疫情不能恐慌、傳謠和歧視;各國應加強信息交流、數據和技術共享,加快疫苗研發;開展國際聯防聯控;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解析:本題考查公共衛生安全的應對和治理。第(1)問,第一小問“背景”,根據材料一“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公共衛生問題日益顯現”“公眾對城市公共衛生問題的關注度逐漸提高……政府開始干預公共衛生”并結合所學作答;第二小問“主要舉措”根據材料一“19世紀30年代,英國流行病肆虐,政府開始干預、控制疫情”“強調建立衛生管理機構的必要性”“英國從1841年開始實施免費疫苗接種”“英國開始組建著眼于疾病病因理論和化學原理的研究體系”作答。第(2)問,第一小問“主要觀點”需要整合材料二的信息得出;第二小問“建議”可以根據材料二“各國應該團結起來,加強協作,共同應對”“各國需做好全面的準備,現在最大的敵人不是病毒,而是恐懼、謠言和歧視”“各國盡快主動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開展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強數據、技術的共享,加快疫苗的研發”“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等作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