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導學案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導學案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復習目標】
1.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取得的成就。
2.利用文獻史料、文物史料、歷史地圖,了解隋唐的治亂興衰規律,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家國情懷。
【重點難點】
1.重點:隋朝統一;“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交融。
2.難點:隋朝滅亡的原因;藩鎮割據。
【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隋朝興亡
(一)隋朝的統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
2.統一: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二)隋文帝的統治:隋文帝勵精圖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國力日強,開創“開皇之治”。
(三)隋朝統治的鞏固:
1.興建倉庫: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
2.興建洛陽城。
3.開通大運河:
(1)積極作用:①貫通南北,促進南北經濟交流;②加速運河沿岸城市發展;③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也是唐代得以鞏固大一統局面的重要前提。
(2)消極作用:①過度役使民力,大量民工慘死;②嚴重破壞農業生產;③階級矛盾激化,導致農民起義。
(四)隋朝的滅亡
1.原因:隋煬帝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三次大舉征伐高麗。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終引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2.滅亡: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評價人物:一分為二;客觀立場;從當時時代背景出發
拓展:比較隋朝和秦朝的主要相似之處
1、都是結束分裂實現大統一的朝代。秦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分裂局面;隋結束了魏晉長達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2、都開創了新的政治經濟制度并被后世沿用秦建立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隋開創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3都有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秦修建了萬里長城,隋開鑿了大運河。
4都因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都為繼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訓西漢吸取秦亡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唐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而出現繁榮局面。
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
(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隨后,唐軍逐漸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二)唐太宗
(三)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四)唐玄宗
(五)經濟文化發展:農具得到改進、手工業發達(唐三彩)、商業繁榮、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文學藝術達到新的高峰
(六)唐朝的民族關系
1.突厥——軍事討伐、設置行政機構
(1)太宗滅東突厥,尊“天可汗”;
(2)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
(3)管理機構: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西突厥);
(4)聯合漠北回紇、葛邏祿等平定后突厥汗國。
2.回紇——軍事討伐、冊封
(1)聯合回紇滅東突厥汗國
(2)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
3.吐蕃——和親、會盟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會盟
4.靺鞨——冊封、經濟文化交流
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5.特點:方式多樣,政策開明,因俗而治,注重民族團結
6.觀念:華夷一體,民族平等。
7.意義: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加強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的穩定;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六)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盛世是指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國力強盛。
1.社會:經歷長期戰亂,人民渴望安穩生活;
2.政治:改革吏治、選賢任能、虛懷納諫;
3.經濟:注重發展生產,規范賦稅徭役制度;
4.軍事:對外用兵有節制;
5.文化:大興文治,興學重教;
6.民族外交關系:開明寬容的民族政策,民族間交往密切;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拓展:客觀認識中國古代的“封建盛世”
1.“封建盛世”出現的原因
(1)前朝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使統治階級注意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即部分地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恢復與發展(根本原因)。
(2)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他們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創造者(直接原因)。
(3)封建統治者良好的個人政治素質,如善于用人和納諫,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等。
(4)統治者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政策和措施,使社會比較穩定,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比較繁榮。
(5)統治者采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使民族關系融洽,國家統一,中外交流頻繁。
2.“封建盛世”的表現及認識
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封建盛世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在客觀上推動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進步。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這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尤其是廣大農民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沒有改變。統治者采取的這些寬松政策,從本質上講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從而達到維護其長久統治的目的。
3.啟示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2)對生產關系的合理調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3)人才和合理的制度是社會發展的條件和保證
(4)執政黨必須加強自身廉政建設,居安思危。
(5)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并舉。
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
(一)安史之亂
1.原因(背景)——內憂外患
(1)政治腐敗:唐玄宗統治后期,沉湎于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
(2)軍事失當:開元年間,邊疆形勢隨著版圖的拓展日益緊張。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擴大,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
原是軍事統領,后成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
2.過程: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和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歷時八年,763年被唐平定。
3.影響:(唐朝由盛轉衰)
①嚴重破壞北方經濟,迫使大量北方民眾南遷,但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
②參與平叛的許多將領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局面,中央集權被削弱
③皇帝開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將,導致宦官勢力坐大
④邊防空虛也導致少數民族趁機侵擾,邊疆告急
藩鎮割據
形成: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形成割據勢力。
政治:擁有自主權,可自行任命官吏;節度使父死子繼或傳于部將。
經濟:擁有財權,不向中央上報土地戶籍,不輸貢賦。
軍事:擁有強悍的武裝,獨霸一方。
(2)影響: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
(三)黃巢起義
(1)背景: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
(2)概況:875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朱溫降唐,被封為節度使,鎮壓黃巢起義。
(3)影響: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
(四)五代十國
1、五代十國的更迭:唐朝滅亡后50多年間,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
2、后周世宗的改革(實質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到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柴榮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局面奠定了基礎。
【知識結構】
【鞏固練習】
1.古人評論隋朝大運河:“天下轉漕,仰此一渠”。這反映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  )
A.促進南北經濟交流 B.解決當時的邊疆危機
C.強化國際文化交流 D.加速隋朝的政權更迭
2.《無錫道中賦水車》詠頌:“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這里“水車”的使用(  )
A.開啟農具自動化的先河 B.提高了農田抗旱的能力
C.標志著灌溉技術的成熟 D.使農業擺脫自然的束縛
3.武則天是學界和社會大眾關注、熱議的歷史人物,墓前的無字碑引得千年評說。唐人史著對其事跡記載比較客觀,宋明以來,在理學思想影響下史家評價逐漸發生變化。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觀認識影響史事客觀評價 B.歷史人物評價永遠難有定論
C.多數人的意見更能反映歷史真相 D.時代愈近歷史的評價愈客觀
4.隋朝時,政府在黃河沿岸修建了許多糧倉,著名的有興洛倉(今河南鄭州鞏義河洛鎮)、回洛倉(今河南洛陽小李村)、黎陽倉(今河南浚縣大伾山北)、廣通倉(今陜西華陰東北渭河入黃河口處)、河陽倉(今黃河北岸孟縣南)、常平倉(今河南三門峽西)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這些糧倉的設置意在(  )
A.保障都城的糧食供應 B.發展大運河商品經濟
C.加強南北方經濟聯系 D.救濟黃河流域的災民
5.唐太宗告誡巡視州縣的官員:“就田隴間勸勵,不得令有送迎,多廢農時”,此外還規定:“諸非(非法)興造及雜(額外)徭役”,超過一定的數量,“坐贓論”。材料說明唐太宗(  )
A.選賢任能,虛懷納諫 B.推行均田,鼓勵墾荒
C.保證農時,減輕負擔 D.不興土木,休養生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龙县| 来凤县| 青冈县| 望城县| 通州区| 平湖市| 铜山县| 正定县| 垣曲县| 读书| 伊吾县| 万年县| 伊吾县| 望江县| 曲松县| 颍上县| 苍山县| 自贡市| 红河县| 密云县| 塘沽区| 连城县| 额尔古纳市| 威信县| 青龙| 安岳县| 曲麻莱县| 方城县| 芷江| 清远市| 伊宁市| 辉南县| 罗平县| 容城县| 汝阳县| 郸城县| 曲水县| 博罗县| 聂拉木县| 晴隆县| 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