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5屆高考歷史熱點專題熱點一 完善民主法制建設 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熱點背景【素材1】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7月29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會議認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素材2】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既堅持立行立改、從具體問題抓起,又注意整體謀劃、立足長遠考慮,不斷深化反腐敗體制機制改革,反腐敗力度不斷加大,讓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鐵籠越扎越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推動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同時,實現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全覆蓋,以及巡視制度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 ——人民網《扎緊反腐敗的制度鐵籠》2014.7.11要點整合一、 知識鏈接1. 古代中國皇權下的權力制約與民主呼聲(1) 中央官制:秦朝的三公九卿分掌不同政務,國家軍政大事決策要進行朝議,一定程度減少君主專制下的決策失誤。(2) 唐朝三省六部,中書草擬、門下審核、尚書六部執行,門下省設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議政場所,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督,決策已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3) 明清之際: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倡導君臣平等,主張法治等;顧炎武主張眾治、經世致用;王夫之主張“循天下之公”等。2. 近代中國的民主求索(1) 太平天國運動:洪仁?蹲收?縷?誹岢隹?骶?鰲⒁婪ㄖ喂?⒐?諮【俚取?(2) 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主張改良政治、興民權、逐步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3) 孫中山等革命派主張暴力革命、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4) 陳獨秀等激進派強調民主與科學并重,徹底鏟除專制思想根源。(5) 中國共產黨人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推翻國民黨專制統治,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3. 現代中國特色的民主法治建設(1) 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提供民主前提。(2) 建國初期“一憲三制”:195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 “文革”時期民主曲折:民主與法制遭到踐踏。(4) 新時期不斷完善:完善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立法和依法治國;祖國統一堅持“一國兩制”;民主范圍不斷擴大、基層民主等。4. 西方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1) 奴隸制民主——古代希臘和羅馬政治制度:① 希臘(雅典)民主政治:主權在民、輪番而治、法律至上。確立的訴訟制、差額選舉制、議會制、任期制成為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民主原則。② 羅馬法律:羅馬法內容豐富,體系完備,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對近現代法制國家的建立產生深刻影響。(2) 資產階級民主——西方代議制(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確立與擴展:① 英國: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溫和)。② 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典范)。③ 德國:1871年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脆弱)。(3) 無產階級民主——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探索:從法國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到俄國十月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到后來民主政治探索。(4) 國際關系日趨民主——戰后國際關系的多極化發展:兩極格局形成(戰后到50年代)到多極化趨勢的出現(20世紀60~80年代)到多極化趨勢的加強(20世紀90年代后)。有利于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正的國際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有利于世界的整體發展等。在多極化趨勢下,國際爭端多以談判、對話、協商來解決,如伊核、朝核問題會談等。 二、 命題視角1. 完善民主法制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在當前高考中也備受關注。命題考查較多集中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對于“文革”期間民主法制遭到踐踏,往往側重于考查其歷史教訓。2. 本熱點涉及歷史、政治學科內容,在復習時可適當聯系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現實主題。3. 重要命題視角預測、(1) 借鑒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推進民主化進程。(2) 依據有關材料對比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西方的議會制度,分析其異同。(3) 概括中共90多年來堅持群眾路線,“從嚴治黨”,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而作的努力。熱點二 關注“三農”和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熱點背景【素材1】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增多。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緊迫,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銳,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對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課題。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素材2】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2014):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有關規定,在總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城居保)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決定,將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合并實施,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下簡稱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要點整合一、 知識鏈接1. 古代中國促農發展的措施(1) 生產力進步與耕作方式改進(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2) 土地私有制確立與小農經濟產生(私田到自耕農經濟)。(3) 政府重視促進與保護農業發展 (商鞅變法重農抑商;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唐太宗“存百姓”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慎刑,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等)。(4) 古代思想家關注民生與和諧:孔子思想中的“仁”、“德”、“中庸”;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2. 近代中國民主革命與民生關注(1) 太平天國:1853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核心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張絕對平均主義,試圖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2) 辛亥革命:1905年,孫中山闡發“民生主義”,通過核定地價達到國民共享,家給人足;1924年新三民主義提出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的主張。(3) 新民主主義革命:1931年,革命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和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開展的土地革命等。3. 現代中國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1)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2) 農業合作社(1953~1956年):在自愿互利基礎上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3) 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強調生產資料“一大二公”、“一平二調”,擴大生產組織規模。(4)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4. 世界各國對“三農”和民生關注(1) 對“三農”的關注① 英國圈地運動:使農民和土地分離,促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② 俄國農奴制改革:農民獲得自由的同時獲得一塊份地。③ 日本明治維新:廢除禁止買賣土地禁令,確認土地私有。④ 蘇俄和蘇聯:從余糧收集制到糧食稅再到農業集體化再到赫魯曉夫農業改革。(2) 對民生的關注① 西方人文精神和理想社會構建:從智者運動到啟蒙運動。② 希臘和羅馬對公平社會的追求:限制貴族特權、追求社會公平、公民法與萬民法調節國內矛盾,維系國家長治久安。③ 羅斯福新政時期積極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減少失業人數等措施,緩和社會矛盾。④ 蘇聯解決民生問題的探索:新經濟政策以固定的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⑤ 二戰后西方國家“福利國家”制度: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但也帶來問題:財政重負、社會惰性、挫傷積極性、影響經濟增長等。5. 中外歷史上有關社會保障的措施(1) 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者在防災和社會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① 一是興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就興修了芍陂、都江堰、鄭國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漢以來,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項國家急務。② 二是儲糧備荒,建立倉儲制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常平倉和義倉。始于漢朝的常平倉,主要設置于各省州縣,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官倉。義倉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監督下由民間自行管理。③ 賑濟是各級政府為幫助災民渡過眼前難關而無償發放救濟糧款的救災措施。具體形式有發放救濟糧款的谷賑、銀賑;官府利用賑濟錢糧興辦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賑;政府給災民施粥、發放衣物等的粥賑、布帛賑等。(2) 中國近現代史① 《天朝田畝制度》的抗災減災措施(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資政新篇》中的抗災救災措施(興辦保險事業和慈善機構等)。② 抗日根據地困難局面與大生產運動: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和“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經濟面臨極為嚴重的困難。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戰,1942年底,黨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③ 新中國抗災減災:1959~1961年三年嚴重經濟困難,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最終渡過難關。(3) 世界近現代史上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① 萌芽:《伊麗莎白濟貧法》(17世紀)——開創國家立法救助的先河。② 成形:《疾病保險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③ 發展:《社會保障法》(20世紀30年代)(全國性失業保險、養老金和救濟制度初步形成)——羅斯福新政使社會保障逐步走向法制化和社會化。④ 成熟:《貝弗里奇報告》“福利國家” ——二戰后西方國家“福利國家”制度使社會保障系統化,管理科學化。二、 命題視角1. 關注民生,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也是目前高考受關注的內容之一。命題往往集中在三個方面: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實踐;新時期中國為解決“三農”問題作出的努力;歐美經濟、政治改革中的有關社會保障的措施。2. 主要命題視角預測(1) 中外古代思想家的重要主張(民本思想、人文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借鑒。(2) 理解中國近代社會圍繞“三農”問題的各階級的主張和實踐。(3) 聯系改革開放以來的史實,認識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4) 聯系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社會救濟和保障政策)和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推行福利政策)等有關知識,認識構建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熱點三 堅持科技創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熱點背景【素材1】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素材2】騰訊科技(2013-12-15 11:25):“玉兔”與“嫦娥”今晚將互拍:嫦娥三號探測器昨晚在月面順利實現軟著陸。今天,它將分離成兩部分:著陸器和巡視器(即月球車)。這個“兩器分離”的動作有望在今天早上5點左右開展;今晚,已經分離開來的“兩器”還將用各自攜帶的照相機進行互拍。月球車拍下著陸器身上的五星紅旗,并清晰地傳回地面,將成為此次嫦娥三號任務成功實施的重要標志之一。“玉兔”號月球車身背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等有效荷載,能過溝爬坎,抗高溫低溫,在月夜休眠后自動喚醒,在月面進行至少3個月的科學勘測,探測二三十米厚的月球土壤結構,甚至對月面下100米深的地方進行探測——這是其他國家在月球上從未做過的事。要點整合一、 知識鏈接1.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1) 造紙術: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2) 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北宋時平民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是印刷術的一大革新。(3) 火藥: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發明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運用于軍事,宋朝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4) 指南針:中國在戰國時期發明了“司南”,后來制成指南針。北宋時,指南針用于航海。2. 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1)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2) “文革”時期: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1973年,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3)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至2013年的“神舟十號”我國實施航天工程。2003年“神舟五號”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 近代時期,歐洲的自然科學取得巨大成就(1) 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2) 電流的磁效應和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是19世紀電磁學的輝煌成就,它為人類開啟電力時代的大門創造了條件。(3) 17世紀早期血液循環學說的建立成為現代生理學的起點,細胞學說和進化論成為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生物學的兩大成就。(4) 19世紀末電子和元素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的認識得以深入到微觀世界。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提出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理論基礎。4. 三次科技革命及對中國的影響(1)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18世紀末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這次科技革命使社會生產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以機器大工廠代替工場手工業,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對中國的影響:① 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③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2)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發生的,以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它把社會的工業化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使社會生產力進入電力時代。 對中國的影響:① 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③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3) 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中期,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志。人類面臨的這一新科技革命,將使世界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它以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為前沿,以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激光技術、空間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應用為特征,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信息時代。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機遇與挑戰并存。5. 在三次工業革命中,中國沒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機遇的主要原因(1)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中國處于清朝中后期,受專制政治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對先進的科技和生產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2)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仍然是清朝封建統治,由于西方列強的侵入,清政府內外交困,于是對科技革命的態度由排斥到只引進技術,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并不愿意中國強大,因而沒有先進技術設備的引入,反而通過戰爭和資本輸出在中國繼續掠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極其緩慢。(2) 第三次科技革命時:1945~1949年中國正處于解放戰爭時期,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了維護獨立、提高國際地位,在國際科技經濟競爭中取得優勢,把發展科技作為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對待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進吸收的態度,但由于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缺乏正常的交流,于是中國政府重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開展科技創新,重視科學體系的建設,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后由于“左”傾思想泛濫,“文革”十年使中國失去了一個科技發展的好機會;改革開放后,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二、 命題視角1. 對比中外科技的發展的差異,分析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世界而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原因。2. 依據材料,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評價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極大推動。3. 從科技革命的角度來分析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到來的內在因素。4. 分析科技創新對現代教育改革、產業結構的調整、管理方式的創新和綜合國力提升等諸方面的影響及留給我們的啟示。熱點四 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和中俄關系熱點背景【素材1】新華網北京7月9日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日出席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華苑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并發表題為《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致辭。習近平回顧了建交35年來中美關系發展取得的成就,強調中美雙方要審時度勢,登高望遠,相互尊重,增進互信,加強合作,攜手推進新型大國關系建設。習近平指出,35年來,中美關系雖然歷經風風雨雨,但總體是向前的,得到了歷史性發展,兩國利益深度交融。中美合作不僅造福中美兩國人民,而且促進了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美合作可以辦成有利于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災難。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雙方更應該登高望遠,加強合作,堅持合作,避免對抗,既造福兩國,又兼濟天下。【素材2】甲午中日戰爭120周年之際,習近平兩提甲午稱其剜心之痛: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7月25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中日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鑒知興替。120年后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而今年在公開場合講話中,習近平兩提“甲午”,其中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要點整合一、 知識鏈接(一) 中美關系的歷程1. 中國近代史(1) 鴉片戰爭:美國趁火打劫,脅迫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1844年)、《天津條約》(1858年),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2)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美國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戰后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3) 解放戰爭: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取得了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2. 中國現代史(1)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① 二次世界大戰后,兩極格局成為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美國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威脅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② 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以后,美國艦隊繼續盤踞在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2) 中國重返聯合國① 由于美國采取抵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直被臺灣的國民黨集團所非法占據。美國繼續敵視中國,利用臺灣問題搞“兩個中國”的陰謀。②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此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 中美關系正常化① 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的共同要求,中美關系開始緩和。中國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轉機。1971年4月,在日本舉行的第31屆世乒賽結束后,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了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② 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隨后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公告,宣布美國總統尼克松將訪問中國,以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③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這樣,中美兩國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4) 新時期中美關系的新局面① 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與中美關系有關的部分):2000年9月,江澤民出席在美國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② 推進新型區域合作(與中美關系有關的部分):2001年10月,中國第一次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海)。③ 近年兩國高層領導人的互訪:2002年2月,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訪華。2009年11月,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訪華。2011年,胡錦濤訪問美國。(二) 中日關系發展1. 近代的中日關系:日本多次侵犯中國,嚴重損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1) 1894年,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2) 1900年6月,日本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后,1901年,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對德宣戰的名義,強占了中國的山東,1919年1月至6月的“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無理地將大戰前德國強占山東的特權交給了日本。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全部接受。(4)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東北三省。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12月,日軍攻占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殺”,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掃蕩,實行“三光政策”。 2. 現代史上的中日關系(1) “冷戰”時期對立(1949~1972年):戰后美軍以“盟軍”名義,對日單獨占領,東京審判對一些戰犯免予起訴,保留了天皇制。企圖利用日本控制東亞,遏制共產主義。日本在美國的操縱和支持下,大力發展經濟。在對華問題上,日本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2) 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榮首相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1992年是重新調整和重新定位時期,1998年以來則是旨在構筑“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新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關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3) 中日友好關系發展中的障礙:日方不能正確對待侵華戰爭的態度,有關“南京大屠殺”、“歷史教科書”和日本高層屢次參拜靖國神社等都給中日關系蒙上陰影,日本軍國主義右翼分子有抬頭的跡象。最近,日本部分人士對釣魚島的企圖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引起中國強烈反抗。(三)中俄關系的發展演變1. 近代史上的中俄關系(1) 鴉片戰爭至十月革命爆發(1840~1917年)① 第二次鴉片中,俄國與美國成為英法侵華的幫兇。② 從19世紀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俄國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割占了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③ 19世紀末,俄國也開始向中國輸出資本,如貸款給清政府、修筑鐵路(中東鐵路)、開采礦山、建立工廠等。同時,強租旅順和大連,把中國長城以北和新疆作為其勢力范圍。④ 1900年,俄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2) 從十月革命到新中國的成立(1917~1949年)① 俄國十月革命后,新文化運動中的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開始在中國宣傳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基礎。② 中國共產黨成立,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直接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在共產國際的建議下,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蘇聯給予了大量的援助。③ 抗日戰爭期間,蘇聯給予中國大量的物質上和道義上的支持。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是中國能夠取得抗戰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雅爾塔會議上,蘇、美、英三國背著中國達成協議:維持外蒙古現狀,保證蘇聯在中國東北的特權等,損害了中國的主權。3. 現代史上的中俄關系(1) 第一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特征:友好,建交。①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第一個和中國建交。② 1950年,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③ 蘇聯給予中國大量的經濟、技術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④ 中國采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國際事務中,堅決地站在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這一邊。(2) 第二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特征:對抗和僵持。(3) 第三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特征:正常化和形成戰略伙伴合作的關系。①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由于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劣勢,蘇聯的對外政策從擴張轉向收縮,因此,開始同中國關系實現正常化。② 蘇聯解體后,中俄關系穩定發展,形成戰略伙伴合作關系,為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了貢獻。③ 2001年,中國、俄羅斯等六國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二、 命題視角1. 從中美力量對比看中美關系的演變的歷程,認識大國關系的走向與綜合國力對比的關系。2. 有關中日關系考查重點仍是抗日戰爭,突出全民族的抗戰是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3. 中俄(蘇聯)關系的演變中既要看到兩極格局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還要認識到當今國際背景下中俄關系穩定發展的現實意義。4. 從世界格局的演變和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中,審視中國、美國、日本和俄羅斯(蘇聯)間的關系,關注多極化趨勢加強背景下的大國關系。熱點五 經濟危機與經濟政策的調整熱點背景【素材1】經濟學人情報部:2014年全球經濟展望向好、美歐尤為突出:經濟學人情報部2月12日發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認為2014年全球GDP增速為2.9%,將達四年新高。一方面發達國家雖有反復,但持續復蘇的勢頭將得到鞏固,美國和歐元區表現尤其強勁,將帶動全球GDP增長,日本的安倍經濟整體呈正面影響;另一方面由于美國政策等因素造成的金融市場動蕩恐將成為陰影,新興市場動蕩風險增加。【素材2】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鍵點點評:穩中求進,穩增長,促改革,控風險:2014 年將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第一年,也是《決定》執行落實的第一年,在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確認了2014 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1) 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3) 著力防控債務風險;(4) 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5) 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6) 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持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平穩運行。要點整合一、 知識鏈接1. 世界各國的經濟危機和經濟衰退(1) 1825年,英國爆發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的弊端開始顯現。(2) 1929~1933年爆發了從美國開始進而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這場危機持續時間長、波及地區廣,給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帶來嚴重影響。(3) 1921年春,蘇俄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推行而帶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在其后形成的高度集中并逐步僵化斯大林體制之下,又導致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僵化。(4)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之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出現了探索中的失誤,“左”傾錯誤表現為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直接導致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三年經濟困難。“文革”十年,“左”的錯誤發展到“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路線致使“文革”時期國民經濟到達崩潰的邊緣。2. 世界各國經濟政策調整與相互協調機制(1) 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經濟發展模式)調整① 資本主義發展早期(16~17世紀):推行重商主義,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② 工業革命以后(18~19世紀):亞當·斯密《國富論》奉行自由主義理論,主張自由競爭、自由經營、自由貿易。③ 20世紀30~70年代:在經濟危機沖擊下,羅斯福新政開創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二戰后,在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④ 20世紀80~90年代:通過里根改革與克林頓改革,資本主義世界逐步走上了“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第三條路線,即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混合經濟發展道路。(2) 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策調整① 蘇俄突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再到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再到自身修正與完善實行改革但最終未能成功。② 中國由照搬蘇聯經濟發展模式(計劃經濟體制與工業化)到實行改革開放最終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上一條新興的工業化發展之路。(3)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①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在農村和城市相繼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擴大農戶和企業自主權,調動生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②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標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 世界經濟整體發展與貿易協調機制① 二戰后,形成以美國為主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② 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實現了全球范圍貿易的自由化、規范化和法制化。二、 命題視角1. 從羅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響來分析“新政”使美國經濟走出低谷,又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2. 蘇聯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都曾出現過曲折,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改革取得輝煌成就而蘇聯卻走向解體,從不同的結局中得出認識和啟示。3.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深,貿易摩擦不斷,貿易糾紛升級,如何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汲取智慧有效地化解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熱點六 史學觀點與研究方法熱點背景近年來,江蘇高考歷史試題越來越多地滲透當前流行的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近代化)史觀、社會生活史觀等新史學研究理論,如: 2012年江蘇歷史卷選擇題18、20題都圍繞著全球化主題設置。2013年江蘇卷第23題(羅斯福新政題)涉及了計量史學、人物心理等史學研究新視角。2014年江蘇卷第22題(以“王韜課士的近代性”為主題進行論證)、第23題(綜觀英國現代化的基本過程,工業革命與農業變革之間的關系縱橫交錯。綜合上述材料,從縱橫兩方面說明它們的關系)都突出了現代化這一主題。仔細推敲不難發現,要準確、全面地解答好這些題目都要求學生能運用這些史學研究新觀點正確觀察、理解、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歷史現象。要點整合一、 知識鏈接1. 多元化史觀:高中歷史新課標主要的史學觀點:現代化史觀、全球(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革命史觀等。(1) 現代化史觀現代化史觀認為,人類社會近現代的歷史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演進的歷史,即現代化的歷史。現代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現代化。其主要內容包括:① 政治現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即從人治到法制化、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內容。② 經濟現代化主要指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即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自然經濟到市場化等內容。③ 文化現代化主要是指科學化和大眾化進程。④ 社會生活現代化除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會組織整合化等。此外,還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會階層流動化、教育普及化、信息傳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進程和經濟工業進程是的兩個主要內容,重要是把握人類歷史縱向發展的歷程。對現代化模式問題的認識:現代化模式是指各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或發展類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按照不同標準,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2) 全球史觀或整體史觀全球史觀基本觀點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因此又稱為整體史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這一演進的過程: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進入整體發展階段。19世紀中后期,世界初步成為一個整體。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二戰后尤其是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整體化全球化趨勢加強。(3) 文明史觀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成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系統。一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與碰撞。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采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文明史觀的基本觀點:① 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現代文明是如何傳承演變的,把歷史與現實予以結合。② 要正確評價各種文明成果,正確認識人類文明成果與代價的關系。人類文明每前進一步,都須付出代價,如戰爭、浩劫、爭權奪利和歷史暫時的倒退……這些代價與文明進步所帶來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③ 以文明類型作為基本研究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承認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既要看到人類社會發展有共同的規律和趨勢,又要看到各個文明的獨特性,同時還應關注不同類型文明之間的關系。④ 把中華文明納入世界文明中考察,從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國文明的演進,同時又從中國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發展。(4) 社會史觀社會史觀認為,和歷史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一樣,社會問題也是史學研究的對象。研究歷史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平民百姓息息相關的“小事”。社會史觀主要指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注重分析研究廣義的社會問題包括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之外的所有問題。社會問題的核心就是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及其相關問題。社會問題具有廣泛性、綜合性和階段性等特點。其研究領域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進化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系史等。(5) 革命史觀(階級斗爭史觀)革命史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個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按照這一理論框架,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爭取民族獨立以反對帝國主義,爭取社會進步以反對封建主義,是近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并以此作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主要標準和參照系。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范式。其理論基礎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此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還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2. 歷史研究方法(1) 中國傳統史學研究方法① 史料搜集:運用文史工具書搜集;分類收集;調查,采訪收集口碑史料等。② 史料辯偽:采取事證、物證、理證,分辯內容有無矛盾,思想是否銜接,前代有無引用等。③ 史料校勘:依據善本(宋元刻本、清精校精注本);對校、本校、他校等方式。④ 史事考證:追尋史料的來源;舉出有力反證判斷是非;利用本書以外的史料予以補證或他證。(2) 歷史研究的新方法① 比較史學: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② 計量史學:最大的特征就是運用數學方法對歷史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傳統史學是運用定性的方法。③ 心理史學:人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在歷史上也起一定的作用;心理史學為歷史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它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脫離了社會歷史環境,僅僅從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動去概括解釋歷史,就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④ 口述史學:口述資料可以作為文獻資料的補充,在一定條件下,口述資料反而比文獻資料更加真實;口述資料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時可能脫離歷史實際(遺忘、夸張和掩蓋某些史實、記錄者的誤解等)。(3) 認識歷史的途徑——史料① 文獻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載的資料,如官修正史、私修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志、家譜、文集日記、野史筆記,都屬于文獻史料。文獻史料并不能完全反映歷史的真實,只能反映局部的歷史。② 實物史料:主要指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通常實物史料比文獻史料可信,但由于留下來的各種實物可能只是很小的一個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歷史的全貌,將實物史料和文獻史料及其他史料相互參證,更有可能做出接近歷史原貌的解釋。③ 口述史料:指人們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其記錄方式有筆錄、錄音、錄像等多種。這些資料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以及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音等。口述資料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不準確不全面。應該盡量與文獻史料、實物史料結合使用。④ 史料分類:原始史料即指第一手史料: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生的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材料,特別是當事人和目擊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對象的情況。非原始史料即第二手史料:指距離那個時代較遠的記錄、轉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間接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情況。一般來說,第一手史料的價值較第二手史料價值高。二、 命題視角1. 形成史學認識,運用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和社會史觀等對歷史事件作分析評價。2. 掌握基本的史學研究方法,如史論一致、孤證不立、原始史料、直接推理(只從一個前提直接推出結論的推理)等。3. 具備實事求是的史學精神,依據充分、真實、可靠的史料和通過嚴謹、科學的論證,得出客觀、恰當的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