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中國的毛筆和書法教材選自冀美版七年級上冊第六課一、常用書法用具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輔助用品:筆洗、鎮紙、筆架、筆筒、字氈等其余用品:名章、閑章等。1、筆(1)毛筆的種類:從性能分:硬毫筆、軟毫筆、兼毫筆。從原料分:紫毫、狼毫、羊毫、兼毫從筆鋒分:長鋒、短鋒、中鋒對初學者而言,軟毫可以鍛煉腕力和筆力。冷水浸泡。清水洗凈。不套筆帽。懸掛晾干。中國的象形文字殷商甲骨文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師加工過的古漢字。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金文---西周散氏盤為西周后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東周石鼓文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并對后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在《石鼓文》字里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秦代小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在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秦統一后,把大篆酌加簡化成小篆通行全國。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標準篆書體基本特征: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代表人物有被稱為小篆鼻祖的秦朝宰相李斯等。泰山石刻(李斯)隸書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具有書法藝術美。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石門頌》拓片隸書楷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三國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鐘繇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為“楷書鼻祖”。楷書盛行于六朝,鼎盛于唐代。代表人物有書圣王羲之、王獻之,以及“歐柳顏趙”等。圖為鐘繇作品《宣示表》行書行書是介于草書與楷書之間一種字體。行書萌發于兩漢,成行于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行書風格,唐朝中期至宋顏真卿行書開一代新風,明代晚期至清朝是行書發展的飛躍階段。行書 分“行楷”和“行草”。代表人物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元代趙孟頫和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王羲之《喪亂帖》草書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共有三種:章草、今草、狂草。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代表人物有后漢的草圣張芝、唐朝的張旭和懷素。懷素 《自敘帖》課堂小結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即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書法技法主要有筆法、結體、章法和墨法等要素,前三個方面尤其重要。無論是學習、創作還是欣賞書法,首先要從技術層面,即筆法、字法、章法這些基本的元素開始。筆法上要特別注意它的細節、力度,它的圓和方;字法上要把握它的統一、和諧和準確性;章法上特別要注重它的自然、邏輯、合理和變化。書法 —— 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化及藝術;—— 是漢字書寫的一種法則。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書法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謝 謝再見!2019年5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