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6 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課標要求:1. 認識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2. 認識社會各階層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二、重點: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難點:對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及其階級實質的認識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性質 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目的 擺脫內憂外患,維護清朝統治代表 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自強 求富 其他創辦了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 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 近代教育: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舉例 籌劃海防: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評價 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中國近代化開端 自強求富目的并未達到 只引進技術,對封建制度修修補補三、邊疆危機史實 應對或后果(1)1864年,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上層叛亂 (2)英國支持阿古柏趁機入侵 (3)俄國出兵占領伊犁 1878年左宗棠2月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1883年8月,法國控制了越南,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 (1)1883年底中法戰爭打響 (2)1884年,法軍進攻臺灣,劉銘傳率軍多次擊退法軍 (3)1885年3月,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 6月,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 (4)1885年,臺灣建省知識延伸分析一: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1、經濟上: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2、外交上:建立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清朝同外國的聯系,促使中國外交向近代化轉變。3、軍事上:創建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4、教育上:設立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分析二:甲午中日戰爭是傳統中國和近代中國的分水嶺。角度 表現列強侵華特征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侵華進入新的階段,呈現出以資本輸出為主的侵略,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社會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經濟結構變動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洋務運動破產。階級關系變動 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維新派、革命派政治團體成立,救亡圖存的運動高漲。向西方學習 先進的中國人逐漸認識到單純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能挽救中國,應該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學習從技術層面轉向制度層面。概括一: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雙重作用。促進作用:(1)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減輕了中國近代化的阻礙因素。(2)《資政新篇》最早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對當時的思想和經濟發展均有影響。(3)催生了洋務運動,而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礙作用:(1)《天朝田畝制度》旨在建立小農經濟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天國,與發展資本主義的時代潮流相違背。(2)太平天國運動破壞了富饒地區的生產力,遲滯了這些省份的近代化進程。(3)中國內亂給外國侵略者以可乘之機,列強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時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