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太平天國運動1.背景(1)洪秀全在多次科舉考試落第后極端失望,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張【深挖點:中國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都借用宗教口號來發動和組織起農民義】。(2)馮云山到廣西紫荊山號召民眾加入拜上帝會,團結了許多窮苦農民。2.過程(1)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從武昌沿長江東下,經九江、安慶,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于此【史料:1853 年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 , 正式建立了縣試、省試、京試三級考試制度??荚嚳颇恳栽?、文為主 , 試題不取自“四書五經”, 而出自太平天國頒布的詔令】。(3)軍事全盛:太平軍北伐、西征,占領湖北、江西、安徽的許多地方,軍事上達到鼎盛,但領導集團日漸腐敗。(4)由盛轉衰: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內訌,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5)重建核心: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領導層,太平軍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慶戰役中敗于曾國藩統率的湘軍。(6)運動失敗1864年,在湘軍、淮軍和外國人帶領的洋槍隊進攻下【深挖點:中外聯合鎮壓,是中國以往農民起義所沒有面臨過的新原因】,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3.社會政治主張【深挖點:太平天國運動初期, 反對孔子和儒家。運動后期,為了維護政權,洪秀全則要求“學堯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義道德”】綱領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內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結果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兩個文件都未能實施4.失敗原因由于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深挖點:太平天國以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為目標,但由于領導集團內訌,同時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國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不可能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失敗是必然的。5.影響(1)太平天國運動在鴉片戰爭十年后爆發,代表了近代中國人民尋求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它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深挖點: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認可地方督撫自籌經費,導致財政權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深挖點: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等使得清政府財政支出劇增,需要另辟財源,于是增設了新的稅收——厘金。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厘金和關稅收入超越田賦,成為清政府最主要的財政來源】。【地圖解讀】(1)太平天國破壞了江南地區的生產力,加劇了社會動蕩,給外國侵略者提供了可乘之機。(2)1858年《天津條約》使列強攫取了在中國的內河航行權,同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又開放了多個通商口岸,其中有很多位于長江中下游。造成了太平天國與列強勢力的碰撞,太平天國面臨的形勢更嚴峻。(3)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束,清政府暫時解除了外患,轉而全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列強勢力也加入其中,加速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二、洋務運動1.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史料:1864年,李鴻章在一封信中談到,西方船堅炮利, 中 國“ 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仍循數百年綠營相沿舊規,厝火積薪,可危之甚”】。2.目的: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新政。3.代表人物:主要有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4.內容內容 代表創辦近代工業【深挖點:洋務派內部關于發展洋務,也存在一定的爭論,如李鴻章與張之洞就“修筑鐵路與煉鐵孰先孰后”發生過爭論,并影響力相關近代企業的建設】 ①軍事工業: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上海,曾國藩、李鴻章,1865)、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6)、天津機器局(李鴻章,1867)、金陵機器制造局(李鴻章,1865) 【深挖點:洋務運動時期,地方督撫主導創立洋務企業,提高了地方督撫的地位,擴大了地方政府的權力和職能】②民用工業:上海輪船招商局(李鴻章,1872)、上海機器織布局(李鴻章,1878)、開平煤礦、漢陽鐵廠(張之洞,1890) 【深挖點:很多近代民用工業分布于上海,說明鴉片戰爭后,上海在全國的經濟地位日益提高,在19世紀50年代已經超過了廣州】籌劃海防,建新式海軍 北洋艦隊【深挖點:1888年12月,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此后海軍建設趨緩。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為戰的傳統海防思維,重點防守大陸沿岸?!?br/>創辦近代教育 創辦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派遣留學生【深挖點:沖擊了傳統的封建學校教育體系,促進了近代教育的興起】5.評價【深挖點:洋務派中的一部分官員突破了中體西用思想,如郭嵩燾 1875年奏稱,“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1)積極作用: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2)局限性: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深挖點:洋務運動的破產,讓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僅引進西方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不可能真正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轉而重點關注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知識】。6.失敗原因【深挖點:由于關稅自主權被列強控制、以及清朝統治集團的腐朽(如海軍軍費被挪用修建頤和園),清政府在發展洋務運動時,面臨較大的經費壓力】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解讀】(1)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經濟結構(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發展)和階級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此后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作用。(2)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的商業經營方式(如官督商辦,發行股票,利用社會資本推動洋務運動)有重要影響。(3)注意從上圖中了解近代中國產業工人(無產階級)誕生的時間和地點。三、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1.西北邊疆危機【深挖點:19世紀70年代中期,清朝統治集團內部(李鴻章、左宗棠)產生了關于邊疆防務問題的論爭,即“海防與塞防之爭”】危機 1864年,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反對清政府,形成內亂局面英國支持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趁機入侵,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應對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發兵新疆1878年2月收復新疆南北兩路。后來,清政府與俄國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深挖點: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圖,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使西北邊疆渡過了危機2.西南邊疆危機——中法戰爭(1)背景:越南是清朝的藩屬國【深挖點:明清時期,朝鮮、琉球、 越南、緬甸等國都與中國形成了宗藩關系。從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清朝的宗藩關系逐漸解體】。1883年8月,法國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頭對準中國。(2)概況:①爆發:1883年底,中法戰爭爆發。②馬尾戰役: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深挖點: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的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此后清政府將海軍建設重點放在北洋,在1888年成立了北洋水師】。③1884年,法軍進攻臺灣,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領導當地軍民擊退法軍。④鎮南關大捷1885年3月,清軍在馮子材率領下取得鎮南關大捷,法軍敗退,法國內閣因此倒臺。(3)結果清廷下達停戰令。1885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深挖點:中法戰爭中,“中國是戰勝者,但清政府基本上接受了法國的侵略要求,而法國作為戰爭的失敗者,卻基本實現了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主要目的,不僅奪取了整個越南,而且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3.臺灣建省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深挖點:劉銘傳任第一任臺灣巡撫,在臺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臺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臺灣防務亦日益鞏固】。4.甲午中日戰爭(1)原因①根本原因:通過明治維新壯大了國力【深挖點:同時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很快走上對外擴張道路,給東亞鄰國造成嚴重災難】的日本,早就想占領中國臺灣和藩屬國朝鮮、琉球,然后進攻中國大陸。②直接原因:朝鮮發生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日本趁機出兵朝鮮,并且在牙山口外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2)過程爆發 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平壤戰役 1894年9月,清軍在平壤大敗黃海海戰 北洋艦隊官兵英勇作戰,重創日本艦隊,鄧世昌、林永升率部英勇奮戰,最終與艦同沉。此次海戰中,北洋艦隊遭到重大損失。戰后,李鴻章發出“避戰保船”命令,北洋海軍失去了制海權。隨后,日軍入侵遼東半島,在占領旅順后,進行了長達4天的大屠殺,殺害2萬多中國人威海衛戰役 1895年2月,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摧毀了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軍港,北 洋艦隊覆滅(3)結果:中國戰敗,清政府派李鴻章到日本馬關與日本政府議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內容 危害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賠款2億兩白銀 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 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4)影響【深挖點: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對中國思想解放、政治改革、革命運動、留學活動、圖書翻譯等諸多領域的影響力逐漸超過了歐美國家】①《馬關條約》喪權辱國,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深挖點:由于制海權的喪失,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將很多沿海軍工企業前往內地,如1897年,清政府根據兩年來很多官員的建議,發布上諭,決定逐步將江南制造總局從上海遷往湖南,同時在內地大力興建與擴充軍事工廠,意在加強國防安全】。②日本侵占臺灣后,臺灣人民進行了頑強抗爭。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地圖解讀】(1)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來為其爭取國際輿論支持,而清政府卻無所作為,不諳熟近代外交規則,體現了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艱難進程。(2)甲午戰爭后,清朝海軍在艦船數量、裝備質量和軍隊素質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清朝海軍實力被嚴重削弱,捍衛海疆的能力大為降低。(3)此后,留學日本的中國留學生逐漸增多,在20世紀初日本逐漸取代歐美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四、瓜分中國的狂潮1.序幕《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深挖點:體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彼此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日趨激烈,既勾結又斗爭】。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2.高潮(1)為了在三年內向日本交出2.3億兩白銀,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銀行團、英德銀行團以高額利息借款3億兩白銀【深挖點: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要償巨額的戰爭賠款,財政危機嚴重,同時加緊了對民間的搜刮,這些都使得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缺少足夠的資金】。(2)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在從渤海到南海的中國沿海地區強租租借地: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廣州灣。(3)列強還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深挖點:列強意在通過控制鐵路來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和工礦利權。【解讀】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體現了帝國主義階段列強的侵略擴張野心,同時進一步激化了中國社會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史論】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為了這個目的,曾經對中國采用了并且還正在繼續地采用著如同下面所說的一切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使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2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