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1.世界概況(1)工業革命開始后半個多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挖點:資本主義經濟具有擴張性,而封建經濟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2)英國社會生產力飛速增長,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3)各國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日趨激烈。2.侵略矛頭指向中國(1)英國掌握著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在美洲、非洲奪取殖民地的同時,把目標對準了亞洲【深挖點:相比非洲和美洲,亞洲的封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和社會結構更復雜,列強侵略難度較大,采取了多種方式進行侵略】。(2)法國從越南打開侵入亞洲的缺口。(3)19世紀40年代,俄國勢力侵入中國東北和新疆地區,美國也積極參與到侵華活動。3.仍停留在封建社會的中國政治 君主專制統治依舊頑固經濟與科技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軍事 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遠遠落后于英國的熱兵器階級矛盾 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解讀】工業革命的開展大大提高了歐洲社會生產力和歐洲人的消費購買力,同時也增加了歐洲人對中國茶葉、生絲等產品的需求,大量白銀通過東西方貿易流入中國,而中國購買西方工業品有限,導致英國對華貿易出現逆差。對此,英國通過走私鴉片來扭轉貿易逆差。【解讀】1840年前,亞洲和非洲雖然存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但大部分地區仍然是獨立國家及地區。19世紀末亞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體現了列強在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加快了侵略擴張步伐。北美西部“1846年前英美爭議地區”體現了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二、兩次鴉片戰爭1.鴉片戰爭【深挖點:屬于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根本原因是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企圖打開中國市場,把中國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1)虎門銷煙背景 鴉片戰爭前,外國鴉片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使中國一年流失的白銀超過1000萬兩。面對廣州外海的鴉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禁煙經過 林則徐將英美鴉片商人呈繳的走私鴉片煙土兩萬多箱,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結果 英國大鴉片販子認為中國禁煙措施損害了英國的利益,英國政府宣布對華發動戰爭(2)戰爭進程: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開進廣州海口,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組織了抵抗,這場反擊英國侵略的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3)結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1843年,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虎門條約》。1844年,美國、法國分別迫使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不平等條約 時間 簽約國家 內容《南京條約》 1842年8月 中英 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深挖點:體現了列強進行商品輸出的要求】等《虎門條約》 1843年 中英《望廈條約》 1844年 中美 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經濟、軍事侵略往往伴隨著文化侵略】等《黃埔條約》 1844年 中法(4)影響:《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深挖點:從戰爭的性質、目的、過程及影響等方面看,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國等侵略者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深挖點:當時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方式,對西方棉布等工業產品需求較低,限制了西方國家海外市場的拓展。如1853年,印度人均消費英國棉紗、棉布9.09 便士,而中國是 0.94便士】。②直接原因:英國要求修約,被清政府拒絕【深挖點:清政府拒絕修約尤其合理性,如中美《望廈條約》中明確寫道“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2)戰爭進程:1856年,英、法兩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深挖點: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侵略軍所到之處,人民群眾都進行了抵抗,這有利于中國民眾民族意識的覺醒,恩格斯當年指出“這是一場維護中華民族生存的人民戰爭”】。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搶劫、焚毀圓明園后,進入北京城,清政府戰敗。(3)結果: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平等條約 時間 影響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條約》 1858年 ①英、法獲得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權益; ②鴉片以“洋藥”名義納稅進口,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中英、中法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史料:恩格斯評論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指出:“如果我們將當時所締結的各項條約比較一下,就不得不承認這樣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實:這次戰爭不是對英國和法國有利,而是對俄國有利”】,還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為此后大規模侵占中國領土制造根據【深挖點: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如“闖關東”,一定程度上充實了東北的人口,有利于抵抗俄國的進一步侵略】中俄《璦琿條約》 1858年中俄《北京條約》 1860年(4)影響【深挖點:鴉片戰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經濟、思想、外交等方面的近代化進程。同時學術上,由于邊疆危機的嚴重,也使得很多學者轉向邊疆史地研究】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體系強加在中國身上,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挖點:“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列強不同程度的控制和侵略,所以要進行“民族革命”。“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近代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要進行“民主革命”】三、開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條約》簽訂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國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封閉、愚昧與腐朽。2.代表人物及活動(1)代表人物:林則徐、魏源、徐繼畬。(2)活動林則徐 在廣州【深挖點:當時林則徐奉命在廣東查禁鴉片,同時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廣州一口通商,廣州是中外交流的前沿】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魏源 注意收集外國史地知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海國圖 志》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社會現狀【也提及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如如“西業”( 參議院 )、“ 里勃里先好司”( 眾議院 )、“勃列西領”( 總統 ) 等】以及軍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深挖點:“夷”字說明魏源仍然受到傳統華夷觀念的影響。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稱呼西方各國,但許多士大夫和民間知識分子依然用“夷”稱呼西方】徐繼畬 在福建處理對外交涉事務【深挖點:背景是福建的福州、廈門成為通商口岸,徐繼畬擔任福建布政使,負責處理開放口岸等相關事宜】,留心搜集外國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書3.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