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課程標準】1.了解 20 世紀 50—70 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2.理解政治、經濟、 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3.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教學目標】1.能夠初步地將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用于分析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出現失誤的原因、以及教訓。2.能夠將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的具體史事放在當時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進行分析,能夠借助時間軸、年表構建歷史敘事,塑造時空觀念。3.通過圖片、材料分析解讀和教師講述,使學生知道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的基本史實,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培養學生史料分析和歷史解釋能力。4.能夠對家鄉的社會主義發展史有一定了解,深刻感悟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認識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的偉大性、開創性、奠基性,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感悟中國人民涌現的中國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與成就。教學難點: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概念解讀】什么是現代化?現代化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表現與特征:①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②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③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④社會生活的世俗化和城市化。一、道路初探多滄桑——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任務一:自主學習,請依據教材167-169頁,在時間軸上整理1956-1976年間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史實。任務二:聚焦探究材料一1956年2月蘇共20大第一次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中共中央對此十分重視,多次會議討論,“以蘇為鑒”的思想進一步深化……4月4日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說“感謝赫魯曉夫揭開了蓋子,我們應從各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不要再像過去那樣迷信了。”——王保賢《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與蘇共二十大》材料二“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塊大地方,資源那么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么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1956年8月30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上的講話探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概括1956年后中共探索建設新道路的背景。材料三1958年曾任公社書記的離休干部李丙炎說:“那時吹牛皮,我覺得是政治需要,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看不起我們,我們就得自己給自己壯膽,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于是就放心地放起高產‘衛星’來。”……有人問:“共產主義是啥?”車桂薪批評說:“你還是干部哩,連共產主義都不知道?丟人!共產主義就是吃白饃,喝羊肉湯,穿綾羅綢緞,住高樓大廈。”眾人紛紛表示:“咱入,堅決入,車書記,你說咋個入法吧。”車桂薪想想說:“就是合并大社,把咱們鄉和其他幾個鄉一家伙合并起來,成立個大社,這大社幾萬人,干啥活一呼隆就干完了,幾天的活一天干完,幾年的活一個月就干完了,快得很哩,共產主義說到就到,只要大家抱成團,想啥有啥,干啥成啥。”——康健《輝煌的幻滅——人民公社啟示錄》探究2:從1956到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發生了重要變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這一變化發生的原因。披荊斬棘鑄偉業——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任務三:結合所學,補充下表,思考這一時期取得建設成就的原因。領域 成就 意義工業 成昆鐵路、湘黔鐵路、襄渝鐵路、貴州六盤水、四川寶鼎山等大型煤礦;甘肅劉家峽、湖北丹江口、葛洲壩、貴州烏江等大中型水電站;四川攀枝花鋼鐵廠、甘肅酒泉鋼鐵廠、四川德陽第二重型機器廠、陜西富平壓延設備廠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 推動農業 農業機械動力:增長9倍; 農業灌溉面積新增571.6萬公頃,增長21%。 有利于科技 國防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年6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增強 ,改善工業布局外交 1971年, 1972年, 改善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外交活動的舞臺文化教育與醫療衛生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衛生機構21.7萬,增長1.8倍,有效防治或滅絕天花、霍亂吸血蟲、鼠疫等疾病。 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任務四:閱讀下表,完成問題。時期 代表人物 代表言論新中國建設的“老黃牛” “高爐衛士”孟泰 “萬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倫 “鹽田大改造”孫華喜 “鐵人”王進喜 掏糞工人時傳祥 王進喜: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改革開放的“弄潮兒” “兩彈元勛”鄧稼先 “氫彈之父”于敏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六步教學法”魏書生 “棋圣”聶衛平 袁隆平: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新時代“最美奮斗者” 藥學家屠呦呦 宇航員楊利偉 體育明星姚明 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 京東快遞小哥宋學文 楊利偉:我在這里想對祖國說,感謝祖國和人民對我的培養和信任。我一定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摘編自姚力《從勞模表彰看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等探究3:隨著時代變遷,勞模結構與時俱進,勞模精神永葆本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勞模的“變”與“不變”。三、功崇惟志啟改革——社會主義建設啟示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對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曲折發展中獲得的啟示。【課后提升】1.1962年下半年起,我國國民經濟開始穩步增長。1963年,國家在財力尚有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改善職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連續三年分別提高26.7%、20.1%和22.5%。這反映了我國( )A.落后面貌的徹底改變 B.調整發展的重要成果C.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 D.市場經濟的顯著作用2.東北機器制造廠尉風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稱號。她回憶:“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術革新時,我們簡直入了迷、著了魔。從1953年到1965年這12年的時間里,我共實現技術革新177項。”他們的技術革新( )A.是為了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B.體現了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C.提高了勞動婦女的社會地位 D.有利于東北經濟的均衡發展3.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4年9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摘編自《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材料二1964年12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宣布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即“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摘編自《周恩來選集》結合時代背景,簡析材料一、二中“現代化”內容變化的原因。(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