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課程標準】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城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通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學習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觀點,培育學生唯物史觀。2、時空觀念:通過本課教學內容時空要素及其關聯性的梳理和研究,培育學生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通過探析課件中歷史圖片,文獻史料以及《毛澤東選集》、《毛澤東年譜》、《鄧小平文選》等文獻的研習,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和方法。4、歷史解釋:通過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和關務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理解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的偉大性、開創性,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重點難點】1、重點: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成就2、難點: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知識梳理】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正確探索(1)中共八大時間 1956年內容 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意義 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①內容: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②影響: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2.探索失誤(1)表現: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評價: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導致出現1959至1961年的嚴重經濟困難。3.政策調整(1)表現(2)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1)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2)毛澤東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2.過程(1)發動:1966年全面發動,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等組成中央文革小組。(2)奪權:1967年初,“全面奪權”的“一月風暴”發生,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3)轉折:1971年9月,毛澤東、周恩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武裝政變。(4)調整①1972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各項工作出現轉機。②1975年,鄧小平領導進行了各方面的整頓,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5)結束: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3.性質: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三、偉大的建設成就1.時間: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2.主要成就領域 主要成就工業 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科技國防 中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農業 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文教衛生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人才培養 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長起來精神面貌 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外交拓展 ①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②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3.影響: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問題探究】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成就與失誤材料一 下面是為提交中共八大開會討論,中央有關部門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計劃中,糧、棉、鋼產量在1962年應達到的指標(先后提出的三個方案):糧產量 棉產量 鋼產量方案一(1955年夏) 4 600 億斤 4 300 萬擔 1 100 萬噸方案二(1956年1月) 6 400 億斤 7 000 萬擔 1 500 萬噸方案三(1956年8月) 5 000 億斤 4 800 萬擔 1 050—1 200 萬噸材料二 報載:《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材料三 我國今年鋼的生產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說從去年的五百三十五萬噸躍增至一千零七十萬噸。這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振奮人心的偉大號召。全力保證鋼產量翻一番,是全黨全民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立即行動起來,完成把鋼產量翻一番的偉大任務》[思考](1)從史料一的數據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開前,黨和政府的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史料一中的方案一相對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傾向,后來調整了經濟指標,反映出從實際出發,穩步前進的指導思想。(2)根據史料二、三及所學知識,分析“大躍進”運動的特點和危害。[提示]特點:“大躍進”運動以大煉鋼鐵為中心,追求工農業生產的高速度、高指標,“浮夸風”盛行。危害:“大躍進”運動技術水平低,資源浪費嚴重,環境破壞大。【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