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一、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概括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的重大成就及失誤,分析認識其經驗教訓,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認識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家國情懷】讓學生理解感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內涵及影響,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二、學習過程【自學測評】1.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探索有哪些?中共八大:(1)背景: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一五”計劃建設即將完成。(2)內容:①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制定主要任務: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意義: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1)內容:1957 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2)影響: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接著,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2.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的初步失誤與調整有哪些?總路線指導的失誤:(1)表現: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評價①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②總路線的影響,加上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以及當時的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1959至1961 年,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國民經濟的調整:(1)目的:為了克服困難,從1960 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2)方針和策略①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的方針。②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3)結果①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②1964 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3.“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有哪些?過程如何?性質如何?(1)原因①黨內的指導思想上存在著“左”傾錯誤。②20 世紀60 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為此,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2)過程①發動:1966年春夏全面發動起來,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等組成的中央文革小組趁機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黨委鬧革命”。②奪權1967 年年初,“全面奪權”的“一月風暴”發生;許多地方出現造反派組織的打、砸、搶事件,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③1969 年4 月中共九大召開。1971 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武裝政變陰謀奪取最高權力。毛澤東、周恩來粉碎了這次政變。④全面調整:1972 年和1975 年,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周恩來、鄧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這些整頓實際上是后來撥亂反正的預演。⑤1976 年9 月,毛澤東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⑥1976年10 月,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3)“文化大革命”的性質:“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4.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就有哪些?(1)工業①基礎工業建設:我國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②三線建設: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2)農業: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3)國防科技:中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4)教育衛生: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5)外交成就及意義①20 世紀70 年代,中國外交打開了新的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②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③1972 年,中美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④我國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5.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就有何意義?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合作探究】1.探究一 中共探索建設新道路的背景材料1 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最好的先生。——毛澤東(1950年出訪蘇聯回國后)材料2 1956年2月蘇共20大第一次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中共中央對此十分重視,多次會議討論,“以蘇為鑒”的思想進一步深化……4月4日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說“感謝赫魯曉夫揭開了蓋子,我們應從各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不要再像過去那樣迷信了。”——王保賢《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與蘇共二十大》材料3 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問題1:閱讀材料,分析中共探索建設新道路的背景。蘇共二十大暴露出蘇聯模式存在弊端;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需要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2.問題7:結合所學,評價“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出現錯誤的原因:黨對國情認識不清,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評價: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但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給經濟建設帶來嚴重困難。三、本節精練1.1956年,毛澤東在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各個生產單位部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毛澤東強調的是A. 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B. 適度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C. 平衡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 D. 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2.1960年,我國科研經費支出比1952年增長近60倍,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科技人員達196.9萬人,平均每萬人中有科技人員30名,比1952年增長3倍。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蘇聯對中國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員歸國C.“雙百”方針的提出 D.兩個五年計劃實施3.1956年,劉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目前在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是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這反映了當時A.法制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圍繞組建新政權展開C.法制建設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 D.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了依法治國的全面實行4.2005年11月,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堪稱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會在北京召開。與會領導人鄭重宣示,建立和發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回顧歷史,下列項中,體現中非友好交往、團結合作的史實有①1954年,日內瓦協議達成,結束法國在印度支那地區的殖民戰爭②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與非洲民族獨立國家掀起建交高潮③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的不結盟運動誕生④阿爾及利亞等國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1956年,毛澤東提出要正確處理各類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工作中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1957年又提出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等思想。這表明毛澤東在A.踐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B.研究如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革命C.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D.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6.1960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新的指示,調整了經濟建設政策,規定農村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發還農民自留地,開放自由市場;縮短重工業戰線,充實輕工業。此政策實施的背景是A.黨提出了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B.黨制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C.三屆全國人大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目標 D.中蘇關系惡化加劇了中國邊疆地區的危機7.材料:在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經過艱苦探索、付出巨大犧牲積累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這些獨創性理論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2021年11月11日)問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從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社會主義建設(1956—1978)兩個時期中各選一個實例,闡述毛澤東思想的獨創性。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答案:1.A 2.D 3.C 4.C 5.C 6.B7.(10分)參考答案示例:第一個時期: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國民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吸取以城市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失敗的教訓,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總結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經驗,發表了《井岡山的斗爭》等著作,創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創造了中國革命的新形式,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第二個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毛澤東吸取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從中國實際出發,撰寫了《論十大關系》。文章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應正確處理的十個方面關系,初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的若干新方針,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新的重要認識,對當時和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理論指導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