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課程標準】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及特點;了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理解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學習目標】1.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復辟帝制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2.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3.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新氣象。4.從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角度認識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重點難點】重點:軍閥割據特點、民國初年經濟發展、新文化運動難點: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新文化運動內容【課型】新授課【課時】2課時【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問題探究、史料分析,多媒體教學法。【名詞解釋】1.實業救國:中國近代以發展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手段的經濟思想;19世紀末提出,以張謇、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實業泛指農、工、商、交通等業,他們宣揚此論的同時,卻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變落后生產關系的必要性。2.北洋軍閥:1895年,袁世凱開始編練新式陸軍,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軍事集團。由于袁世凱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個軍事政治集團通常被稱為北洋軍閥。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后,形成了北洋軍閥對全國的統治,這一時期被稱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分兩個時期: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年),軍閥割據混戰時期(1916-1928年)【基礎知識與問題探究】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912-1916)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115-116頁第一子目正文和歷史縱橫內容,完成下列表格。時間 袁世凱復辟帝制 革命黨人回擊1912年 3月10日 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無1913年 3月20日 宋教仁案7月 無 二次革命11月 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無1914年 5月 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2月 《修正大總統選舉法》1915年 5月 袁世凱簽訂“中日民四條約”10月 召開“國民代表大會”12月 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護國運動(戰爭)1916年 3月 袁世凱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 無合作探究一 :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材料一: 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五族共和,忽而臨時總統,忽而正式總統,忽而制定約法,忽而修改約法,忽而召集國會,忽而解散國會,忽而內閣制,忽而總統制,忽而任期總統,忽而終身總統……使全國民彷徨迷惑,莫知適從,政府威信,掃地盡矣。 ——梁啟超《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1915.8)材料二: 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正義所至,何堅不破?愿與愛國之豪俊共圖之! ——孫中山《討袁檄文》(1914.5)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復辟帝制違背歷史潮流。孫中山等革命派的努力,梁啟超等立憲派的斗爭。全國人民的反對。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916-1928)1.政治(1)軍閥割據的形成思考:民國初期的主要軍閥派系有哪些?然后在課本地圖上指出各軍閥控制的范圍,并完成如下表格。派系 代表人物 支持國 所占區域直系 馮國璋 英國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江、閩、魯、陜奉系 張作霖 東北三省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是: 軍閥割據混戰、政治分崩離析(2)府院之爭(1917年):以黎元洪為代表的 總統 府與以段祺瑞為代表的 國務院之間的權力斗爭。(實質是美、日對在華利益的爭奪)(3)張勛復辟(1917年)——結果: 失敗2.革命派維護共和的斗爭——護法運動(1917年)——背景:段祺瑞公然破壞《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拒絕恢復國會 ;領導者: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中華民國軍政府”)和西南軍閥;結果: 失敗3.外交——參加一戰目的 為爭取國際地位,抵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時間 1917年8月14日影響 ①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②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合作探究二 :護法運動結果認識1918年,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發表通電,痛心地表示:“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雖號稱護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內既不能謀各省之統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認?”你如何認識孫中山的這則通電?積極性:軍閥混戰是阻礙國家統一與實現民主共和的最大障礙;對南北軍閥的實質有了清醒的認識;依靠軍閥不可能取得成功,要尋找新出路。局限性:只認識到南北軍閥的實質,尚未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還寄希望于得到列強的支持。小試牛刀《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 D )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義和團運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三、民國初期經濟與社會的新氣象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據課本內容和以下時間軸發展情況,概括民國初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原因 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束縛和障礙,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創造有利條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一戰期間,西歐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表現 紡織、面粉等輕工業(民族工業)迅速發展;代表人物有:張謇;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等實業救國。積極影響 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 短暫的春天 ”。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等奠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2.社會生活新氣象結合課本內容和如下圖片,用幾個詞來概括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新變化。除舊布新表現:宣布使用陽歷;剪發辮、易服飾;廢纏足、倡女權;改稱謂,廢跪拜…特點:順應潮流、移風易俗;文明開化;追求進步。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915年)1.概況學習任務:根據課本內容,完成下列表格。2.影響合作探究三: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積極+局限性)。材料一:反動軍閥污蔑新文化運動是“異端邪說”、“洪水猛獸”,守舊派文人甚至謾罵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是“眾叛親離”,“人頭畜鳴” 。下層民眾從來沒聽說過陳獨秀,更不知道民主科學為何方神物。但是《新青年》受到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普遍歡迎,被譽為青年的“良師益友”。材料二:北京女子高師學生程俊英:有的同學把《新青年》從第一期讀到最后一期,這使我們文風一變,再也不寫堆砌辭藻、空疏無物之古文了。1918年,金陵女子大學的化學實驗室;1921年,金陵女子大學畢業典禮。1919年5月,李大釗《新青年》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第一次較為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材料三:李大釗: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兩性相愛,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應該保持他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強制他、侮辱他、污蔑他……陳獨秀: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國情的話來搗亂。錢玄同:將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閣,廢除漢字,采用“世界語”。李時岳:新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內,新思想沒有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積極性:①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推動思想文化革新,促進了思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婦女解放);②喚醒了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和民族覺醒;③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④促進了全國報刊業的發展,推動全民文化轉型;⑤新文化運動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局限性:①對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看待存在絕對主義的傾向。②局限于青年知識分子,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本課小結】科目: 化學 編號:027 第2頁 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