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2章 生物與環境第5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如果有人在森林中大量捕殺鷹,哪一種生物的數量可能會發生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大量捕殺鷹,蛇因為沒有了天敵,數量會增多。兔、鼠少了天敵,數量開始時增加,但由于受到狐、蛇的控制,數量又減少下來。草的數量變化:開始隨著兔、鼠的增加而減少,后來隨著兔、鼠的減少又恢復數量。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1.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結構和功能能夠通過一定的調節作用而保持相對穩定。2.生態系統能保持相對穩定性,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溫帶草原生態系統中鼠和植物之間的變化?植物增加鼠食物增加鼠數量增加鼠吃大量植物植物減少鼠因饑餓死亡鼠數量下降鼠吃少量植物這個事例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3.不同的生態系統,自動調節的能力有強有弱,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有高有低。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成分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單純,生物種類越少,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弱,穩定性也就越低。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性穩定性。森林生態系統比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高。但是,當遭到嚴重破壞,要想再恢復原來的結構和功能,哪一種生態系統更難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森林生態系統恢復到原來的結構和功能比農田生態系統更難恢復。5.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為干預或自然因素的變化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就會被破壞。二、自然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自然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火山噴發、地震、海嘯、水旱災害、雷電、火災、臺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都屬于自然因素。這些因素都可使生態系統在短時間內遭到破壞,甚至毀滅。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這些自然災害時常會威脅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給國家和個人帶來巨大的損失。但這些自然因素引起環境變化的頻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中國的主要自然致災因子干早、臺風、暴雨、冰雹、低溫、霜凍、冰雪、沙暴、雷電洪水、內澇、風暴潮、海浪作物病害、作物蟲害、森林病害、森林蟲害、鼠害、毒草地震、滑坡、泥石流、風流沙、沉陷、地裂縫、在你的家鄉,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災害的發生對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民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浙江省各地常見的自然災害包括水旱災害、雷電、火災、臺風、滑坡、泥石流等。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是保證人民生活安定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為了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人類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用各種先進技術,對自然災害進行預測、預報,盡力使自然災害的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改善周圍的生態環境。如植樹造林、筑壩修堤、建水庫等三、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人為因素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捕獵殺等過度放牧草原沙化過度砍伐森林亂捕獵殺動物森林遭到過度砍伐后,原來生活在森林中的動植物將受到什么影響?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將會發生哪些變化?森林過度砍伐即破壞了原來的群落結構和生態平衡,使原來已經適應生活在森林中的其他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和食物鏈遭到破壞。由于森林的破壞,原森林的功能不存在(或減弱了),可能直接給當地居民帶來一些次生災害。還使“靠山吃山”的當地居民失去了直接的“依靠”。自然因素與認為因素共同作用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人為因素可以導致自然因素的強化或弱化。鄱陽湖圍墾造成面積從1954年約5000平方公里減少到現在的3500至4000平方公里。使得蓄水量大大減少。地球的生態環境已受到破壞水、大氣和土壤遭到污染森林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外來物種不合理引入,農業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葫蘆漂浮植物各種外來動物動植物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物種滅絕加速,基因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多樣性破壞)你能列舉你周圍造成環境破壞的事例嗎?河道污染白色污染海洋赤潮山體采石采取措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等法律文件。制定相關法律建立環境保護機構和監察站對各種環境污染進行綜合治理。為了實現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目標,必須貫徹實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自然保護區對于保護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貴、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到2011 年底,我國已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區2588 處(未計臺、港、澳),其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4.72%。對于保護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貴、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吉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貴州梵凈山自然保護區“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 全國防沙治沙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遼河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建設林業生態體系十大林業工程我們都必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退耕還林還草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木)則喬、宜灌(木)則灌、宜草則草、喬灌結合的原則,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植樹種草,恢復植被。退耕還林還草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從1999年開始在四川省、陜西省、甘肅省試點進行,到2000年開始擴大到25省區。1999~2009 年,退耕還林工程累計造林4.15億畝。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大大減輕了工程區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大幅度減少了輸入江河的泥沙量,提高了工程區的防災減災能力,成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牛刀小試1.某地人工營造的大片馬尾松林,因松毛蟲危害而毀于一旦。以下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松毛蟲是消費者,消費者一定會毀壞生產者B.該地的非生物因素對馬尾松林不適宜C.單一的馬尾松林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小D.有消費者的生態系統,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不易維持C牛刀小試2.“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明生態系統具有( )A.抵抗力穩定性B.恢復力穩定性C.食物鏈的結構可以改變D.受氣候更替的影響B牛刀小試3.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保護天然林”和“退耕還林”是兩項重要內容,采取這兩項措施的首要目標是( )A.開展生態旅游B.發展畜牧業C.增加木材產量D.改善生態環境D課堂小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自然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和穩定性特點影響自動調節能力強弱的因素自動調節能力的有限性影響生態系統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破壞課堂小結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人類活動能改善生態環境建立林業生態體系建立自然保護區頒布相關法律綜合治理各種環境污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