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書概覽(地域文化發展-多樣性,交流與傳播的途徑-交互性,傳承性)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德)馬克思第一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課標: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重點: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名詞解釋】文化: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世界觀價值觀意識形態也包括科學技術等非意識形態。文化需要一定的載體,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英]泰勒《原始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賁卦》中華傳統文化: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華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難以易除的心理和行為習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不斷前行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結晶。) 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2014年9月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話講話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能存在相似性,但是大概率是不同的)(一)源: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我國最開始也是多元起源為核心-多元一體。三星堆王權-權杖。中原是玉璽或者鼎)1.中華文明的世界地位: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2.中華文明多元起源:考古發現證明,無論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還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3.華夏族的擴展:⑴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⑵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課》)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還有它的特色: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游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而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稱為中華民族。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名詞辨析】文明與文化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類基本需求和全面發展的滿足程度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不同條件為依據的。文明Civilization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文明是以文字的發明,單偶制家庭的確立和階級的產生為標志的,是人類或達到智慧水平之形式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狀態,是指一切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存在形式。文化culture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人化自然”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制度、組織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流: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思想是文化的核心,以思想發展為主線)奠基:先秦時期華夏認同: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為中華文化的奠基創造了條件。①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戎狄蠻夷也產生了華夏認同的觀念。②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族群、文化、國家政權,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滋生發展。 ——《中外歷史綱要》上P10“歷史縱橫”B.春秋時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大變革 大發展,大動蕩。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度過渡)(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出現大變革。(2)表現:①春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仁”: 仁者愛人;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②戰國時期:(《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課》)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百家爭鳴”局面出現。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學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禮”,為政以德、以禮治國);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遠之);③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性善)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論(人性本善);③義利觀(重義輕利)荀子 ①天人觀(“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論(人性本惡);③政治思想(禮法并用,隆禮重法)道家 老子 ①哲學思想(“道”、樸素辯證法);②政治思想(無為而治,逍遙自在)莊子 ①哲學思想(齊物);②人生態度(逍遙);③天人觀(天與人“不相勝”)法家 韓非子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②變法革新。(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墨家 墨子 ①兼愛;②非攻;③尚力;④節用、節葬;⑤尚賢(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2.形成:秦漢(1)秦朝:推崇法家學說。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2)漢朝:儒學正統地位確立。為鞏固大一統局面,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加強、限制君權的需要“德刑并施”“三綱五常”穩定統治秩序的需要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西漢劉向《〈戰國策〉序》發展:魏晉隋唐(1)背景: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2)表現:(《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8課》)①魏晉玄學盛行【復習】魏晉玄學魏晉玄學: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說。背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社會動蕩,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士人們寄情山水,擺脫環境對精神的羈絆。)。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冊P43思想上,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 是產生萬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張“無為”;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在魏晉清談的許多流派中,有些人是為了自己縱情享樂。他們覺得儒家那一套倫理道德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而走向極端放縱的道路。比如劉伶,他一天到晚喝酒,在屋子里連褲子也不穿就接見客人。客人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拿天地當作房屋,拿房屋當作衣服,你為什么跑到我的褲子里面來呢?——任繼愈《魏晉清談的實質與影響》研究材料:《老子》、《莊子》和《周易》,稱之為“三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特點:儒、道結合魏晉玄學: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主要是用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以代替衰微的兩漢經學。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他們以出身門第、容貌儀止和虛無玄遠的“清談”相標榜,成為一時風氣。在“清談”中,雖然也有人(如嵇康等)主張毀棄禮法,但多數依然維護著儒家的倫理觀念。 ——節選自《辭海》②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佛教盛行,吸收儒學思想,漸趨中國化,同時道教也受到中華文化影響,主張“貴儒”“尊道”;儒學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發展。)③隋唐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了“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儒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佛教、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繁榮:宋元(1)宋代:理學形成①背景: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形成。②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倡“格物致知”。宇宙觀:“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是宇宙的本原人生觀:存天理,滅人欲”,以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方法論:提倡“格物致知”,通過探究事物以把握“理”③影響:A.積極:理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B.消極: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特點:融合佛道、哲學化、思辨化、世俗化④陸王心學:南宋陸九淵: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吾心即是宇宙”;“發明本心”,主張只需反省內心即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陽明: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2)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傳承與禁錮:明清傳承:①明中后期,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②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探究1:根據所學和材料概況明清之際的主要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思想產生的原因。材料一: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為一人之淫樂.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材料二: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廟丘墟。 ——顧炎武《日知錄》材料三:“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盜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讀通鑒論》回答:政治上: 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工商業階層日益壯大)思想上:明清文化專制、理學仍占統治地位;“西學東漸”-近代科學的傳入,開闊了人們的視野。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作品 《明夷待訪錄》 天下郡國利病書 《讀通鑒論》主張 ①抨擊君主專制 ②提出“天下為主 君為客”民主思想 ③工商皆本 ①倡導經世致用 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①世界是物質的,變化有規律的; ②事物是可認識的 ③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共同影響 ①批判地繼承儒學,實質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活躍; ②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進步性;批判對象 君為臣綱 空談 唯心主義(工商皆本天下為主,君為客。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私欲之中,天理所寓)(2)禁錮: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也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轉型與進步:近代(1)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運動: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3)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與影響: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誕生: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瑞金,“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成熟:長征與抗戰時期,延安,1938《論持久戰》,1940《新民主主義論》,1945《論聯合政府》,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發展:解放戰爭時期,西柏坡-北京,七屆二中全會(黨工作重心轉移),《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7.走向復興:現當代(1)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小結】階段 時期 表現奠基 先秦(春秋戰國) ①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百家爭鳴”形成 秦 推崇法家學說漢 儒學正統地位確立發展 魏晉隋唐 ①魏晉玄學盛行 ②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③隋唐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繁榮 宋元 ①理學形成;②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傳承與禁錮 明清 ①陸王心學;②個性自由與經世致用;③鉗制思想轉型與進步 近代 ①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維新思想;三民主義); ②新文化運動傳播民主與科學; 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形成走向復興 現當代 ①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思考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么?(1)政治: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統一,科舉制度發展完善(2)經濟: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質基礎(以農業為基礎的自然經濟的發展與繁榮)(3)思想文化:統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導地位的確立(具有繼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4)教育:書院等古代教育機構的貢獻保持了文化傳承的連續性(5)民族關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對外關系:兼收并蓄的對外文化交流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7)杰出人物:先進人士對中華文化的改造與弘揚(8)地理:相對封閉和較廣闊的地理環境,為中華文明獨立連續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練習:1、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把自然之天擬人化,認為天有意志,能監視人間,并根據君主德行的好壞賜福或降災。這說明( D )A.儒家思想在借鑒中不斷創新 B.黃老之學被漢代統治者采納C.儒、道的發展趨勢逐漸合流 D.儒家始終關注天與人的關系2、梁啟超把春秋戰國時期幾個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別概括為“無治主義”“德治主義”“法治主義”等。下列選項中說法最準確的是( A )A.“無治主義”適用于戰亂后的休養生息階段B.“德治主義”在戰國時期政治實踐非常充分C.“法治主義”是戰國變法的根本原因D.這些“主義”都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趨勢3、明清時期,家訓文化異常繁榮,甚至商賈之家都有家訓。明太祖頒布《教民六諭》作為家訓的指導原則;清朝稍加修改,要求鄉約每月宣講。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A.程朱理學影響廣泛 B.傳統信仰趨于崩潰C.西方文化傳入沖擊 D.宗法制度逐漸強化4、清代史學家錢大昕說:“君誠有道,何至于弒,遇弒者皆無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誡后世,俾其君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各得其所,又何亂臣賊子之有?”此觀點( D )A.凸顯對綱常倫理的維護 B.對君主專制進行反思C.說明了正君心的重要性 D.強調君主應實行德政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倫理觀: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即人本思想)(人本思想:關注人與社會的關系,主張積極入世。重視以人為本,體現到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倫理上的體現;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表現為以民為本,愛惜民力,體恤百姓。)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2.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3.后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上》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 雍也》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顏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吳兢《貞觀政要》卷1《君道》(二)政治觀: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的發展:(1)春秋時期: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②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2)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說,其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3)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2.意義: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自然觀: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選自《道德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選自《荀子·天論》1.思想表現:(1)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都是由道而產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學思想中凸顯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3)戰國時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評價:(1)他們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2)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有利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四)家國觀:中華文化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日知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林則徐意義:有利于提高責任感、使命感意識,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價值觀:中華文化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選自《論語·為政》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選自《墨子·尚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 季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禮記》尊圣者王, 貴賢者霸, 敬賢者存, 慢賢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1.思想表現:(1)西周初年,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2)春秋時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他要求人人都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3)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4)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5)《禮記》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2.思想意義:意義:①春秋戰國時期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 ②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思想不僅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也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人生觀:中華文化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翻譯】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后漢書·列傳·張衡列傳》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進學解》思想表現:(1)《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戰國時期的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3)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處世觀: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選自《論語·子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西周太史伯思想表現:(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即“和”,才能產生新事物。(2)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意義:“和”的思想作為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練習;5、明清時期,“善書”在民間廣為流行,這類書籍多由士紳編撰,內容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以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書”的流行( B )A.確立了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 B.強化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C.阻礙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 D.沖擊了儒家經典的神圣性6、藥王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靈之苦。”;《黃帝內經》指出“天賦地載,萬物悉備,莫責與人。”這說明中醫藥學( A )A.蘊含以人為本的思想 B.立足社會實踐C.是中醫藥文化的根基 D.利于健康養生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品格。(1)本土性: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多樣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春秋時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戰國時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頭。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儒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魏晉玄學和唐朝佛學使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但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和發展。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宋元時期,科技、文化、藝術高度繁榮。明清之際,個性解放的思想出現。——摘自馮天瑜等《中國文化史》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人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佛教完成中國化。到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外來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具有強大的凝聚性。連續性: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具有連續性。巴比倫王國早已經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經無比繁華的空中花園,如今只剩下空蕩蕩的遺址;古埃及除了留給后人幾座謎一樣的金字塔和解不開的文字之外,再無任何曾經輝煌的文明的跡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經過異族的侵略和摧殘之后,已經滅絕,現今的印度語言和古印度語言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經徹底消失。中國幾千年來,也和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一樣,不斷遭受異族文明摧毀。五胡亂華時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帶的中華文明遭受了嚴重的摧殘;元朝和清朝是中國兩次最大的被異族統治的時期,但是一個被推翻,一個被中華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國最危險的時刻,但是中國依然屹立不倒,沒有消亡。2.價值:(1)發展動力: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激勵古往今來的人們奮勇前進;厚德載物,要求人們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載萬事萬物。(2)價值標準:它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3)當代借鑒:從未中斷的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2014年9月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話講話練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其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濟淚為思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詩句,能夠體現出的中華文化的內涵主要是( D )A.自強不息 B.天下為公C.崇德尚賢 D.家國情懷中國古代的主要祭祀和尊奉對象主要有天、地、君、親、師,后來人們常把“天地君親師”連成一句話,掛在廳堂中央供奉。這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 D )A.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B.天人合一、和諧共生C.天下為公、崇德尚賢 D.道法自然、以人為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