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亞歷山大遠征(前334年——前323年)(1)過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2)分裂: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稱為“希臘化世界”。(3)影響:①破壞性: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些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斷。a.希臘城邦底比斯被夷為平地,居民被賣為奴;b.腓尼基名城推羅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幾乎都被屠殺,婦女和兒童被賣為奴隸;c.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宮殿被燒成焦土;d.中亞大量居民或被屠殺,或強制遷移到亞歷山大建立的城市中。②建設性:亞歷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希臘化時代”到來。2、“希臘化時代”(前334年——前30年)(1)概念: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2)表現:①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②希臘文化的中心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③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④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3)特點:①從總體上看,“希臘化時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②以希臘文化為主,融合東方民族文化,發展的趨勢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純粹的東方文化和希臘文化。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文化交流1、蒙古西征(1)背景:①中國正處于長期分裂的局面(宋、金、夏、蒙古多民族政權并立);②花刺子模帝國內訌不己;③中東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④東歐拜占庭帝國日趨衰弱;⑤西歐各國王權軟弱無力,互相爭斗。(2)過程:第一次西征 (1219—1225) 1218年,中亞的花剌子模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1219年,成吉思汗以復仇為由,發動第一次西征,滅掉花刺子模,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 (1235—1242) 1235年,成吉思汗孫子拔都再次率領西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并且建立了第一個元朝西北宗藩國——欽察汗國。第三次西征 (1252—1260) 1252年,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以西亞地區為目標,1258年攻占巴格達,滅黑衣大食。并在波斯地區建立了又一個元朝西南宗藩國——伊利汗國。(3)結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名義上將元朝尊為宗主國。2、東西文化交流(西征影響)(1)對蒙古:發展為橫跨歐亞大陸的世界性帝國(形成了四大汗國)(2)對世界:①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②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傳教士、馬可·波羅、列班·掃馬)a.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從法國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b.馬可·波羅約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留居17年,《馬可 波羅行紀》影響深遠;c.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到達英法等國。③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a.由東向西遷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他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b.自西向東的大批移民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c.蒙古西征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拓展延伸】蒙古西征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1)對中亞和西亞的影響:①伊斯蘭文明受到戰爭的沉重打擊,不過后來又逐漸恢復了;②一批蒙古人(主要是軍隊)移居至此,致使該地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但他們的后裔逐漸被當地的文化和民族同化。(2)中國的影響:①大批中亞、西亞移民來華,成為“色目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滅亡后,這些移民的后裔大部分與漢人融合;②基督教、伊斯蘭教在中國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元朝滅亡后,基督教的影響基本消失,但伊斯蘭教的影響得到部分延續;③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躍,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特別是對西方的了解有明顯增加。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一、美國獨立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1、美國文化(三個舊世界創造一個新世界)(1)獨立戰爭前的北美文化形成背景 北美居民的人口構成(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的土地上)。基本特征 在殖民過程中,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北美文化的多元特征主要表現 ①種族、血統和宗教: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 ②語言:英語發展為美式英語,與英國本土英語不盡相同; ③生活: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思想: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⑤族群:“美利堅人”已經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同時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 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形成背景 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主要表現 ①政治文化:1787年的聯邦憲法,使北美大陸出現了第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建 立的聯邦制共和國,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②精神文化: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③存在問題: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 歷史上黑暗的一面。2、拉丁美洲文化(1)獨立前的拉丁美洲文化(形成)形成背景 ①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建立起殖民統治; ②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 ③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與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基本特征 文化多元性非常明顯主要表現 ①族群: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 ②政治:西、葡的封建性殖民統治; ③經濟:封建大種植園經濟; ④文化:a.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 b.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c.拉丁舞成為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d.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如多神信仰、 圖騰崇拜等(原生文化)。(2)獨立后的拉丁美洲文化(發展)形成背景 19世紀上半葉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法屬海地獨立、西屬拉美獨立、葡屬巴西獨立)主要表現 ①政治文化:a.追求法治、自由:獨立后的拉美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 b.形成獨裁權力:戰爭也促成了戰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拉丁美 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②存在問題: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拓展延伸】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有哪些異同?美國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不同點 種族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較少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較多血統 多源,并不是混血社會 多源,混血社會宗教 多種信仰,以清教為主 多種信仰,以天主教為主, 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仍存在語言 美式英語為主 拉丁語,印第安語政治文化 民主法治,權力制衡原則 自由女神像——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考迪羅獨裁權力 拉丁舞——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相同點 背景 都受到歐洲殖民侵略、黑奴貿易的影響;以歐洲文化為主導,美洲印第安文化遭破壞構成因素 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共同缺陷 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仍然存在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拿破侖戰爭前的歐洲(1)政治:封建統治(王國、邦國和自由市),15C后期封建王權逐漸加強。(2)經濟:莊園經濟,14C西歐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3)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歐洲人的普遍信仰。(4)思想:14C-17C初文藝復興、1517年宗教改革、16-17C近代科學的興起、17-18C啟蒙運動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背景:①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②拿破侖通過戰爭建立了一個龐大帝國,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2)內容:①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②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③拿破侖戰爭后,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3)表現:俄國 “十二月黨人”起義 (反對封建專制) ①背景:一些貴族青年軍官受到啟蒙思想影響,希望按照西歐的方式改造國家; ②內容:1825.12發動了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 ③結果:起義失敗,但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波蘭 1830年起義 (爭取民族解放) ①原因:受沙俄的專制統治,民族矛盾激化; ②內容:1830.11,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 ③影響: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德意志 1848年革命 (爭取國家統一) ①背景: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普魯士戰敗于拿破侖,市區大量土地;隨著經濟 的發展,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 ②內容: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 立國家、制定憲法。 ③結果:革命失敗,但德意志的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含義: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從而使其對于外來文化產生一種依賴感,最終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達到殖民目的。2、方式:主要是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用傳教布道、開辦學堂、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滲透,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3、特點:目的的明確性、方式的多樣性、手段的隱蔽性、范圍的全球性、影響的雙重性。4、結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5、表現外來文化的接受 傳統文化的保留中國 ①以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 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 ②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也使一些新技術、新 思想傳入中國。 ①挽救民族危亡 ②保留優秀傳統文化(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等)印度 英語、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被移植到印度 ①印度上層精英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號; ②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③種姓制度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埃及 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 ①伊斯蘭教仍是主要宗教; ②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能力提升】怎樣理解戰爭與文化的關系?戰爭不僅帶給人類深重的災難,也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完善。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2)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3)在幫助宗主國作戰的過程中,殖民地人民認識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應當統治有色人種的種族。民族獨立意識進一步覺醒,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2、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歐洲 (在民族自決原則基礎上誕生了一系列民族度過國家) 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四大帝國紛紛解體,在其廢墟上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亞洲 (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 中國 ①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 ②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 ③中國共產黨成立,并一直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印度支那 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印度 ①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 ②尼赫魯更比甘地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非洲 埃及 以扎格魯爾為首的華夫脫黨,迫使英國有條件的承認埃及獨立。埃塞俄比亞 抗擊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爭,在盟軍的幫助下恢復了國家獨立。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諾帶領游擊隊進行了長達9年的武裝斗爭“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墨西哥 卡德納斯改革把墨西哥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前推進了一大步。3、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影響:(1)形成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2)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世界殖民體制瓦解的背景(1)二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實力;(2)戰爭期間,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論上進一步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與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明確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3)戰后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4)聯合國非殖民化活動的推動2、世界殖民體制瓦解的表現(1)隨著日本戰敗,朝鮮獲得獨立,中國收回臺灣。(2)英帝國迅速解體(1947年印巴分治、1956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3)法國總統戴高樂于1962年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4)二戰后,構建了幾個世紀的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2、世界殖民體制瓦解的意義(1)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2)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3)有利于世界民主與和平進程。【拓展延伸】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表現亞洲 ①隨著日本的戰敗,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 ②1947年,印巴分治,英帝國很快解體; ③印度尼西亞(1949年)等也紛紛獨立;非洲 ①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 ②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 ③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年”; ④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殖民體系最終瓦解。拉丁美洲 ①1959年,古巴革命力量(卡斯特羅)推翻美國的傀儡政權,1961年成立社會主義國家; ②1999年,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1、特征: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2、表現:國家 文化特征 表現印度 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 ①接受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 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獨 特的發展道路。 ②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 治分離政策,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③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樣性。 ④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新加坡 韓國 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 ①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諸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 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 意識、高效率作風等。埃及 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 ①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也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和法語也廣泛使用。 ③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 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3、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復興的特點(1)重視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獨立后的印度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神;埃及復興民族文化時汲取古埃及優秀文化遺產。(2)同時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新加坡、韓國都汲取儒家文化的精華、學習西方文化的精華;現代埃及文化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3)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交流中創新發展。如:印度在吸收借鑒基礎上走上獨特的發展道路;新加坡、韓國努力創造出新的東方文化;埃及在吸收的基礎發展出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