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素養目標】1.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替及統治,并認識其所處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2.搜集部分唐詩,從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現及出現的原因。3.結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少數民族在邊疆開發中的作用,并由此認識到隋唐時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特征,培養愛國愛家情懷。【重點難點】1.重點:隋朝統一;“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交融。2.難點:隋朝滅亡的原因;藩鎮割據。【時空坐標】【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一、隋朝興亡(一)建立與統一: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二)建設廣設倉庫 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興建洛陽城 宏偉壯麗,聞名于世開通大運河 對 鞏固統一 、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三)滅亡1.原因:隋煬帝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三次大舉征伐高麗。2.概況: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學思之窗(教材P34)思考角度 一是隋煬帝有哪些活動,二是這些活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提示 修建大運河,貫通南北,對于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濫用民力、實行暴政,是導致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一)唐朝的建立與統一1.建立: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2.統一:唐軍逐漸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二)唐朝的繁榮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在他統治時期,國家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武周政權 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在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開元盛世 唐玄宗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三)唐朝的民族關系表現 突厥 (1)貞觀初年,唐軍擊敗并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 (2)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 (3)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加強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管理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吐蕃 (1)7世紀前期,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 (2)9世紀前期,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意義 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走出誤區 文成公主入藏并不代表西藏地區已被納入唐朝版圖之中。唐蕃和親反映的是兩個政權之間的友好往來關系,而非從屬關系。直到元朝,西藏地區才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一)安史之亂原因 (1)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其統治后期,國家出現 外重內輕 的局面 (2)唐玄宗統治后期沉湎于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朝政趨于腐敗概況 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歷時八年,后被唐平定影響 中央集權被削弱;邊防空虛;唐朝由盛轉衰思維拓展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 (1)破壞了北方的經濟。 (2)中央集權被大大削弱。 (3)邊防空虛。唐朝邊疆地區不時告急。 (4)北方人的南移。安史之亂時,北方人口部分南遷,他們對江南經濟的進一步開發起了一定作用。(二)藩鎮割據形成 (1)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 (2)有些藩鎮獨立性很強,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影響 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概念闡釋 藩鎮割據 唐中葉在邊境重地設置節度使,掌管當地的軍事大權。安史之亂后,節度使勢力逐漸擴大。有的節度使在其轄區內,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征收賦稅,不服從唐朝政令,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歷史上稱這種局面為藩鎮割據。唐亡以后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史料閱讀(教材P38)歐陽修認為造成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原因有哪些?依據史料概括唐末藩鎮割據的特征。提示 原因:因平定安史之亂,唐朝新增許多節度使;節度使擁兵自重;中央對藩鎮勢力的姑息縱容。特征:政權林立,大小不一;父死子繼,自行任免官吏;相互爭奪兼并,無視天子權威。(三)唐朝覆亡1.唐朝后期, 宦官專權 和朋黨之爭加劇。2.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3.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四)五代十國1.“五代”:唐朝滅亡后,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2.“十國”:與五代同時,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3.后周實力的增強:后周世宗柴榮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知識拓展 五代十國時期的時代特點 (1)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其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 (2)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 (3)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相對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探究點一 唐朝前期盛世出現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①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②?”——摘自《貞觀政要》讀史 ①體現了道家的無為思想;②體現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史料一反映了唐太宗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的重要性,但其本質仍然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問題1.根據史料一說明隋朝滅亡與“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有無關系。理由是什么?寫出材料中對治國理政最具借鑒意義的一句話。[答案]有。理由:隋煬帝的暴政引發農民起義,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唐太宗吸取教訓,減輕對農民的剝削,從而出現“貞觀之治”。最具借鑒意義的話: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史料二 開元初①……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西行,亙地萬余里②……四方豐稔③……丁壯之人,不識兵器④。——摘自《開天傳信記》讀史 ①點出了材料所處的時期;②③④分別從社會、農業等方面描述開元盛世的表現。問題2.根據史料二,概括開元盛世的主要表現。出現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主要表現:農業發展;社會安定,邊疆鞏固。原因:唐玄宗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探究點二 唐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史料探究史料一 朕(唐中宗)之少女,豈不鐘念。但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誠祈,更敦和好①……降彼吐蕃贊普,即以今月進發,朕親自送于郊外。——摘自《金城公主降吐蕃制》讀史 ①說明了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的目的。問題1.史料一中唐朝統治者采取了怎樣的民族政策?其基本的出發點是什么?[答案]民族政策:和親政策。基本的出發點:實現唐蕃和平友好交往。史料二 貞觀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蠻國,表疏不順,請發兵討擊之。”太宗曰:“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來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也①。苻堅自恃兵強,欲必吞晉室,興兵百萬,一舉而亡。……朕今見此,豈得輒即發兵②?”——摘自《貞觀政要》讀史 ①②說明唐太宗在民族關系方面不愿意輕易動用武力。問題2.史料二中唐太宗的基本觀點和依據是什么?你從中能得出什么啟示?[答案]觀點:不以武力迫使少數民族順從。依據:前秦敗亡的史實。啟示:應以民族平等的原則促進民族團結。【知識拓展】一、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唐朝“盛世”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統治者的個人功勞。所謂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是當時人們過于夸大統治者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功勞,當然統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武則天統治時期“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玄宗統治前期的“開元盛世”也是經歷幾代皇帝連續執行寬松政策和幾代勞動人民艱苦努力的結果。3.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所謂的“盛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相對于社會動亂時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時期,最大的受益者仍是封建統治階級,廣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艱辛,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只是相對有所緩和,并未完全消除。4.唐朝的“盛世”局面隱藏著動蕩的危機。如“開元盛世”之后出現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這主要是由于統治者憑借“盛世”的積累大肆揮霍,大興土木,奢侈腐敗,從而消耗了國力,導致混亂,最終使國家衰敗,唐朝由盛轉衰。二、唐朝民族關系的處理方式、促進因素、特點和作用1.處理方式戰爭 大敗東突厥;征服高昌;攻滅西突厥設置機構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和親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冊封 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冊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會盟 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招撫 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管理本民族事務2.促進因素(1)民族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交融使民族間的隔閡大為減少,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發展。(2)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統治者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較為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3)社會環境: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4)交通發達:陸路交通可通往不少邊疆地區。3.特點(1)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大交融。(2)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交換使節,進行文化交流,修德政。(3)從少數民族實際情況出發,實行不同的開明政策。4.作用:民族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推動民族交融,有利于推動邊疆開發,有利于社會安定,有利于經濟發展。【本課小結】【鞏固練習】1.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鴻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運河所引起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A.加強南北經濟的交流 B.加強北部邊防C.滿足隋煬帝游江都的愿望 D.鞏固隋朝的統治[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征發百姓開通了一條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A符合題意;大運河的開通與加強北部邊防無關,排除B;大運河的開通可以一定程度滿足隋煬帝游江都的愿望,但這不是最深遠的影響,排除C;隋朝短命而亡,D并不是修建大運河最深遠的影響,排除。2.唐太宗說:“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百姓)非國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 )A.以農為本,重視發展生產 B.戒奢從簡,減輕賦稅C.以民為本,成就稱霸偉業 D.以民為本,建章立制[解析]材料“若禾黍不登,則兆庶(百姓)非國家所有”體現的是唐太宗對農業生產的重視,A正確;B、C、D均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3.唐太宗生擒東突厥頡利可汗后,拜其二子為小可汗,外示優崇,實欲分其勢也。唐高宗分別冊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并令他們各領所部,“赤心向國”。這些舉措 ( )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權的威脅 B.是唐朝國力不足背景下的被迫選擇C.利于分化突厥勢力以加強控制 D.確保了突厥不再與唐朝為敵[解析]唐朝中央政府冊立突厥首領體現的是羈縻政策(“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這有利于分化突厥勢力以加強控制,C正確;A表述過于絕對,排除;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正值唐朝強盛時期,排除B;D表述過于絕對,材料中的舉措并不能保證突厥不再與唐政府為敵,排除。4.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 D )A.唐末農民戰爭 B.朋黨之爭 C.宦官專權 D.藩鎮割據[解析]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矛盾尖銳,逐漸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唐朝滅亡后,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D項正確。唐末農民戰爭、朋黨之爭、宦官專權是唐朝滅亡的原因,但不是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排除A、B、C三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