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標要求】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素養目標】從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三個方面說明漢唐間制度發生的重要變化,隋唐制度創新之處以及在歷史上的作用,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探尋歷史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重點難點】重點:科舉制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難點: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課前預習】一、選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背景:漢末察舉制失去了“鄉里清議”的社會基礎,士族操縱選官。(2)時期:曹魏創立,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3)方式及標準:中央委任__________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朝廷以此授官;主要依據__________,其次是德才。(4)影響①從選官方式上看,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②從選官標準上看,逐漸成為維護__________的工具。2.科舉制(1)背景:士族衰落,庶族興起,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2)時期:隋朝開創,唐朝完善,沿用至明清。(3)方式及標準:考試成績。(4)主要科目:進士和明經。(5)影響①進步性:使出身____________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加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②消極性:考試內容多不出儒學經典范圍,禁錮了思想;忽視實用性學問,不利于科技的發展;明清八股取士,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二、三省六部制1.創立過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三省,隋朝確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完善。2.內容(1)職權分工: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草擬、_______和執行詔令,三省長官執宰相之職;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2)設政事堂(中書門下)。3.作用:分工明確,提高了工作效率;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三、賦稅制度1.租調制(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______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________,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2.租庸調制(1)內容:唐初,繼承了均田制,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2)影響:租庸調制規定了農民負擔的上限,___________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3.兩稅法的實行(1)背景:土地買賣和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財政收入銳減。(2)內容:每戶按_______和_______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3)影響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知識拓展】 均田制實施的條件、內容和作用 【高考練兵】1.(2022.全國甲卷.25)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 )A.削弱了藩鎮勢力 B.強化了分封體制C.凸顯了專制集權 D.動搖了宗法制度2. (2022.1.浙江高考.5) 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 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 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C. 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 D. 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